11.13 旅游|闽南,闽南

在一座座大厝里,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能飘出梨园戏或者南音的悠远的唱腔,唱腔里中古活化石一般的语言,穿越一千年多年历史风尘,慢慢落在游人的心坎上。

去泉、厦之前,先在朋友圈里看到厦门被水“浸泡”的新闻,思明区尤其严重。厦门大学的芙蓉湖边,水漫金山,几乎淹到岸边的颂恩楼。有人发布捞鱼的视频,一时引起围观。还有人调侃说,厦门岛内两个区,以前是湖里区和思明区,现在一个是湖里区,一个是“海里区”。

泉州、厦门、漳州三地,语言相同,风俗相近,并称闽南。这三地的地势是比较低的,又处于福建东南沿海,长期受台风的侵蚀,所以对天灾见怪不怪。2016年莫兰蒂台风过境,直击厦门,有几十年树龄的大树被拦腰截断,地上一片狼藉废墟,当地人还是照样工作生活,没把它当回事。不能不说是闽南人特有的一种气定神闲的精神内质。

我去的时候是五月初,闽南的天气还不太热,但湿度很大,室内的地板上都汪着水,北方过去的人,是不易于接受的。好在闽南这地界多山多海,城中绿树茵茵,空气中常常弥漫着香樟树的清香,给人以岁月悠长的想象。

泉州的老城区不大,据说有几百年的历史。古建筑大都集中在一起,如开元寺、清真寺、通淮关岳庙、东观西台、祖闾苏、文庙等,一天也能走个来回。

泉州号称“泉南佛国”,来泉州,不可不看寺庙,况且泉州的寺院各有特色。譬如在著名的涂门街上,就有孔子文庙、清净寺和通淮关岳庙三教合一的景观存在,这在其他城市是非常罕见的,体现出泉州诸教并存、开放融合的城市精神。

旅游|闽南,闽南

▲泉州东西塔(图片源自网络)

在这些庙宇中,名头最大、存续时间最长的大概就是开元寺。开元寺始创于唐初,是著名的佛教寺庙。它的门上有一著名的木刻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传说是朱熹留下的,反映的是泉州在宋元时期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城市风貌。开元寺里的传奇很多,最有名的是一处“桑莲古迹”。这株古桑树存在的时间可能超过千年,但我们去看的时候,仍旧枝干虬劲,有新枝发出。有人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开元寺的原址本是唐朝官员黄守恭的桑园。有和尚向他求地建寺,黄守恭不舍,作难和尚说,须三日内桑园遍开白莲才会施舍。哪知三日后桑园果然开满白莲花,黄守恭受到感化,遂毅然捐赠桑园。此说是否为真已不可考,但这古桑本身的故事却足堪传奇。它先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屡遭兵燹天灾,特别是明朝中期的大地震,令泉州城几乎覆灭,它却得以保全。上个世纪末,古桑被雷电所劈,从中间裂开断为三截,后又为白蚁所蛀,但仍旧活了下来,植物对于天道的感应,似有灵哉?

旅游|闽南,闽南

▲泉州开元寺镇国塔(图片源自网络)

纵然开元寺历史悠久,天后宫隐约可见“丝路帆影”,我仍旧最喜欢清净寺,因其秀逸、静谧。清净寺是白色的伊斯兰教寺庙,在一式红砖建筑的涂门街上尤显特殊。在它的旁边,通淮关岳庙永远是香烟缭绕,人烟辐辏,进香祷告的、卖香烛钱纸的,乃至于乞讨拉客的,将这里簇拥成热闹的微缩俗世。但这比邻而居的烟火气却惊扰不了清净寺分毫。清净寺整体以细腻的大理石砌成,磨砖对缝,建筑工艺十分高超。院子小小的,纤尘不染,后面的墙上有爬山虎蜿蜒游过。天气晴好的时候,大堂乳白色的尖顶映衬着头顶深邃的蓝,你会发现这方天空真的湛蓝如洗,飘着几丝微云,如油画一般壮美。

厦门的气质与泉州全然不同。厦门是一个真正的岛城,岛内很小,人多、车多,但很安静。城市离海太近,时时海风披拂,空气中便弥漫着一股海风的腥甜气息,混在香樟树、古榕树或者芒果树的清香中,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城市风情。

旅游|闽南,闽南

▲鼓浪屿一角(图片源自网络)

这种城市风情最显著的表征就在鼓浪屿。鼓浪屿原本只是一个小岛屿,但景点密集,如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风琴博物馆等,既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又有闽南特有的南洋风味。鼓浪屿上的民宿也做得非常不错,经常看到有背包客在此停留,一住就是好久,画画、弹琴,追寻城市之外的另一种生活。他们找到了鼓浪屿,鼓浪屿也满足着他们的想象。每当入夜之后,岛上人烟渐渐散去,皓月当空,海浪冲到岛屿的罅隙里去,“空空”有声,伴着细竹的碎响,岛上的一两点灯火随风明灭,弥漫着恬淡的诗意气息。

旅游|闽南,闽南

▲空中俯拍鼓浪屿(图片源自网络)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鼓浪屿名声在外,每年来此的游客如过江之鲫,轮渡票价也水涨船高。有一年黄金周,新闻里说票价竟涨到八十元一张,还要提前多少天预定,搞得游客怨声载道,旅游体验并不好。但这也怨不得厦门,谁让它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呢?譬如说厦门大学,这样一座高等学府,竟也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我去的时候虽已避开了旅游旺季,但思源谷、芙蓉湖边仍旧人潮如涌,到处都是摆姿势拍照的。为保证学生正常上课,厦大遂出台了一项规定,周一至周五上课时间,游人不得入内。

厦门大学在厦门海边著名的旅游带内,很多人都会循迹而行,进校园“打卡”似成必须。还有紧挨着厦大的南普陀寺,倒是没什么时间限制,而且不收门票,所以游客络绎不绝,几乎将寺庙的一半占满。有同行的友人介绍,因闽南人多经商,所以南普陀寺香火旺盛,每当年节,不少香客捐赠功德,最低也要几万元。这些都刻在寺庙的一壁墙上,真是应了郭沫若那句诗:“天然林壑好,深憾题名多”。

旅游|闽南,闽南

▲厦大风采(图片源自网络)

闽南人的确是擅于经商的。他们信奉“拼搏”,自明清始,去海外闯荡的非常多,足迹遍布东南亚、美洲等,根据人口统计,台湾地区人口大部分也都是祖籍闽南。这里的人,气质里是带着一点霸勇蛮狠的,对自己狠,而且不服输。盖因闽地多山,良田不广,只能向海里要生产力,而去海里是风险很大的,船一倾覆,都是灭顶之灾。所以他们才会喜欢唱《爱拼才会赢》,暗示自己“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但他们仍旧需要一点心里安慰,那么多的妈祖庙、关帝庙,供奉的都是保佑海面风平浪静的神祇。如果说打拼是“攻”,那神祇就是“守”,照亮他们精神生活中晦暗的一隅。

初次来闽南的人,很容易被此地数量惊人的小吃弄得眼花缭乱。丰富的市民生活衍生出种类繁多、做法多样的各种当地小吃,如石花膏、蚵仔煎、面线糊、土笋冻、沙茶面等,都极具地方特色。面线糊号称是闽南第一小吃,很多人都用它来当早餐。面线糊要做得好,首先得要汤底好。我曾经观察过当地一些小店煮高汤,都很舍得下料,虾、蛏、海蛎、大骨等。汤煮得了,再放入面线和地瓜粉煮熟即成。吃时可随个人爱好配料,加入各种海鲜肉类等,但一定要撒上黄酒和细葱花才对味。热烫鲜美,吃一口五脏妥帖。石花膏是一种海菜熬煮静置后形成的胶状物质,吃时用刨子刨成细丝,盛在小碗里,晶莹剔透的,浇上蜂蜜调制的水,再撒上水果蜜饯,爽口滑嫩,降火消暑。蚵仔煎则是将海蛎调入蛋液、地瓜粉和成的糊中,放平底锅煎熟,这道菜须放大量青蒜,吃时蘸番茄酱。

旅游|闽南,闽南

▲闽南古厝(图片源自网络)

品尝完小吃,借着一点余兴,可以去一些不知名的老街区、幽深的小巷里走走,真正体验体验这里的市民生活。闽南的古厝都是一式的红砖墙,内里是石砌,“出砖入石”,坚固耐用,百年如新。在这样的一座座大厝里,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能飘出梨园戏或者南音的悠远的唱腔,唱腔里中古活化石一般的语言,穿越一千年多年历史风尘,慢慢落在游人的心坎上。让你恍惚忆起,这里也有着深厚的积淀和高古的品格。

印象闽南,是一个值得多次游历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