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華大基因暴跌75%市值縮水超700億 汪建:做的是好事股票不會下來!

資本市場總是上演著天上和地下的輪番轉動的劇情,想當年此時此刻還在牛市沖天的華大基因如今已經是變成了一隻熊股。

華大基因暴跌75%市值縮水超700億 汪建:做的是好事股票不會下來!

華大基因暴跌75%市值縮水超700億 汪建:做的是好事股票不會下來!

統計發現截止9月20日收盤華大基因報65.97元,這距離去年的最高點261.69元,跌幅已經超過了75%,用腰斬來形容也不為過!值得注意的是多重壓力之下,公司市值從1000億頂峰下滑至現在的260億,縮水四分之三。但是該股是一度成為滬深兩市股價僅次於貴州茅臺的第二高價股!

華大基因的基因測序技術主要應用於四大領域:生育健康、基礎科研、複雜疾病和藥物研發。其中,生育健康的主要產品為“無創DNA產前檢測”,這一板塊佔到公司營業收入的六成。最新財報顯示,華大基因核心業務毛利率下滑,導致公司“增收不增利”,經營性現金流連年下滑後,2018年上半年再次出現負值。

2018年上半年,華大基因(300676.SZ)營業收入11.41億元,同比增長28.44%,淨利潤2.08億元,同比增長8.73%,扣非淨利潤更是僅微增2.62%至1.68億元。淨利潤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於補助和投資收益。近年,公司每年都要獲得各種補助數千萬元。

2015年-2017年,公司獲得的投資收益分別為6623.38萬元、7247.59萬元、6865.42萬元,2018年上半年則為3060.34萬元。

上市之前,華大基因就因為18億閒錢買理財卻募資17億,引起了“為了上市而上市”的爭議。2017年7月上市後,次年業績就出現疲軟,還是令人大跌眼鏡。畢竟,上市前幾年,它的業績是如此彪悍。

更值得警惕的是,2018年上半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7904.38萬元,同比下降322.19%。2015年之後,公司的經營性現金流就逐年下降,直到2018年上半年再次出現負值。

在基因測序行業,華大基因的研發投入,一直領跑行業。公司也曾因為高技術含量,而被稱為“基因界的騰訊”。2016年-2018年上半年,公司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77億元、1.74億元、1.00億元,在營業收入中的佔比分別為10.33%、8.32%、8.76%。

同行貝瑞基因、藥明康德,近年的研發投入在營業收入中的佔比維持在3%-5%。但要命的是,華大基因在引以為傲的技術層面,慘遭香港同行雅士能基因和科研機構香港科技大學打臉。

“圈地門”“癌變門”兩次重大輿情危機,一次次將華大基因推上了輿論風口。然而華大基因實名舉報人、曾經的合作商王德明“遺書事件”再次將其置於風口浪尖,王德明稱,“我保證我不死了,謝謝大家都散了吧,相信國家相信法律,繼續與華大基因戰鬥到底”。

華大基因暴跌75%市值縮水超700億 汪建:做的是好事股票不會下來!

此外,一手把華大基因塑造成“基因界騰訊”的創始人汪建,近日異常的低調,此前曾高調邀請王石擔任聯席董事長,並且點贊喝王老吉延壽、要求員工必須活到100歲等等。b並且我們注意到在2017年的某次會議上,華大基因集團董事長、聯合創始人汪建公開表示:華大沒有競爭對手,因為華大隻在意人民的疾苦以及能為人民做什麼。汪建希望華大能通過完全的數字化分析,讀清楚數據變化,比醫院更早的發現、治療疾病。“全世界只有我們能做到,股票還會跌嗎?”同時,他驕傲地展示了自己身體的各項數據指標,稱自己的免疫力在華大員工中是五十歲以上最好的,三十歲以上中偏上的。

華大基因暴跌75%市值縮水超700億 汪建:做的是好事股票不會下來!

但是,華大基因的問題還真不少,此前長江商學院終身教授,長江商學院創辦副院長,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創辦副院長薛雲奎就發表報告稱:華大基因,為了上市而上市!

薛雲奎認為,華大基因有以下幾大問題(注:當時華大基因的股價和財報與現在有很大差距,分析結果是依據當時的數據):

華大基因暴跌75%市值縮水超700億 汪建:做的是好事股票不會下來!

1、會計造假、會計差錯、統計差錯。華大基因目前所涉及的問題是公司實際檢測樣本數和實際交付客戶樣本數的差異。

2、華大基因:小財報vs大市值。華大基因(300676.sz)從報表上看又是一家匪夷所思的“小財報大市值”公司。2016年度公司銷售收入17.11億,淨利潤3.5億,是一家芝麻綠豆大小的公司,但目前市值卻高達763億,淨態市盈率高達218倍。即使追溯過去12個月(TTM)的盈利4.15億,其動態市盈率也高達183倍。

根據IPO資料:華大基因成立於2010年,今年7月14日上市。發行價13.64元。截止到昨天的收盤價,已漲至每股單價191元,上市4個月以來,已上漲超過14倍。目前市值763億,最高時已突破1000億。這意味著中國又誕生了一家千億級的高科技公司。

3、華大基因:概念-產品-增長。華大基因,號稱“全球最大的基因組學研發機構,將前沿的多組學科研成果應用於醫學健康、農業育種、資源保存等領域,推動基因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基因科技造福人類”。華大基因的銷售收入,主要由四大產品系列構成:生育健康類服務9.29億,佔54%;基礎科研類服務3.29億,佔19%;複雜疾病類服務3.83億,佔22%;藥物研發類服務0.59億,佔4%;其他收入1061萬,不足1%。

4、華大基因:高科技含量。華大基因是否屬於高科技類公司?我對華大的基因技術,實在所知不多。但在會計上,判斷一家公司產品或服務的差異性或技術含量主要用銷售毛利率。其2016年銷售毛利率為58.44%,2017年前三季度數據的銷售毛利率為59.38%,較之2012年的47.74%,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這一方面說明公司產品或服務在市場上具有相當大的差異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公司在過去5年的產品競爭能力有較大的提升。尤其是生育健康類服務的提升較快,從56.92%提升至目前的76.41%。但公司其餘產品或服務的競爭力卻有程度不同的下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華大基因也可定義為一家生育健康類服務提供商。

5、華大基因:重營銷、輕研發。華大基因2016年底在冊員工2574人,其中:銷售人員735人,技術人員448人。前者佔員工總數的28.55%,後者佔員工總數的17.4%。

從經費投入上也可看出上述差異:2016年,公司投入銷售費用3.28億,佔銷售毛利的32.75%;投入研發費用1.77億,佔銷售毛利的17.67%。研發投入只及其營銷投入的一半。當然,高營銷投入也許並非只是華大基因,而是行業內公司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這與整個行業的制度安排和交易成本有關,另當別論。

6、華大基因:擅忽悠、弱管理。華大基因從銷售收入和淨利潤來看,它只是一家小巧的公司,但品牌知名度很高,社會影響力很大,這也許歸功於公司管理層的推廣和忽悠,也許源於社會對創新的支持和包容。但遺憾的是這家公司小巧卻不精緻。自2012年以來,銷售收入增長了2.15倍,淨利潤增長4.1倍,但資產規模卻從10.03億增長至49.73億,增長了4.95倍。所以,這是一家小巧但卻有些臃腫的小公司,從而導致公司管理效率低下。

7、華大基因:盈利質量不高,業績平庸。2016年度,公司稅後淨利潤3.5億元,但同期經營活動淨現金僅為2.34億元,僅及淨利潤的67%。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前述的應收款項和存貨的管理效率低下所引起。

公司2016年度稅前利潤4.1億,其中,源自委託理財的收益0.84億,營業外收入0.35億,兩項合計1.19億,接近稅前利潤的30%。換言之,公司近三分之一的利潤並非源自主營業務利潤的貢獻。

公司股東權益報酬率(淨資產收益率)2016年度僅為10.14%,而在2012年曾經高達56.76%。也就是說,在華大基因成名之前,它的確是一家小巧而精緻的高科技公司,但連續的融資行為導致其資產臃腫、效率低下,從而淪為一家在業績層面非常平庸的高科技公司。

8、華大基因:上市並非因為缺錢。華大基因由於受投資市場熱捧,在上市前根本就不缺錢,甚至出現資金剩餘。公司從2015年始,只好將剩餘資金用於理財,近兩年的理財資金分別為:18.83億和17.25億,以此獲取非常微薄的理財收益,委託理財的收益率僅為4.87%。

股東之所以熱捧和投資於華大基因,當然不是因為華大基因擅長理財,可以為投資者帶來豐厚的理財收益,而顯然是看中了華大基因的高科技概念,而這一概念在上市後可以為公司原股東帶來高溢價,從而獲得高回報。所以,華大基因是為了上市而上市的公司。但讓人不解的是:一家並不缺錢的公司,證監會發審委為什麼會批准它上市再融資?這或許是一個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公司上市融資5.47億,但市值卻已然接近1000億。公司上市前後的負債率均不及20%。2016年和2017年分別為18.38%和16.51%。用成本如此高昂的上市融資資金去委託金融機構理財獲取低廉的理財收益,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注:以上我們摘抄於薛雲奎教授的判斷,非原創!

時至今日,從目前的華大基因表現來看,我們認為是印證了薛雲奎教授的判斷!至於華大基因的未來如何?我們真是不好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