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沈建光:用基建託底經濟增長不如減稅

京東金融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9月16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政府對固定資產投資特別重視令人擔心,一方面是為經濟增長託底,但同時又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債務。他表示,強調基建發力不如減稅。

7月底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了依靠基建投資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的導向。從最新消息來看,投資正在加快進行。8月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約4267億元,為7月發行量的3.2倍。據《上海證券報》統計,目前已有四川、浙江、甘肅、山東、貴州等14省陸續推出面向民間投資推介重點領域項目清單,總投資規模超過8000億元。

沈建光說,過去十年,可以說,中國已經把寬鬆的政策用到極致了。從貨幣政策來看,廣義貨幣過去十年翻了4倍。如果看美國、歐洲、日本都在搞極端的量化寬鬆,他們廣義貨幣才增加了兩倍,甚至不到兩倍,日本才增加了50%。

從財政政策來看,十年前中國地方政府是沒有債務的,都是中央政府的債務,國債佔中國GDP的比重也就20%,現在國債和地方債加起來是60%的GDP,所以過去十年,財政政策也是極其寬鬆的。

“我們現在擔心的是,過去寬鬆習慣了,一旦緊縮半年就頂不住了,太痛苦了。從去槓桿到穩槓桿......貨幣政策已經重新走向寬鬆。”沈建光說,但政策不能無限寬鬆下去。與其討論寬鬆與否,還是更應該討論一些本質上的經濟結構問題。

他指出,包括企業利潤大幅下降在內的很多問題是結構性問題,並不是宏觀政策所能解決的。比如,從統計局發佈的數據來看,雖然經濟數據還不錯,但用歷史數據來看,企業利潤是大幅下滑的,其中主要是民營企業的利潤在大幅下滑。再比如,民企的融資成本大幅高於國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民企缺乏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沈建光說,現在讓人擔心的是政府對固定資產投資特別重視。過去固定資產投資的年化增長率可以達到百分之二三十,在防風險的大背景下,去年下馬了很多地鐵項目,投資增長顯得乏力。如果政府把寬鬆的政策重點放在基建上,雖然可以託底經濟增長,但同時會大大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還會有一些新的負面影響,比如可能會造成滯脹、通脹上行、原材料價格和食品價格上升,這樣的話經濟未必得到很大的起色。

所以,“我很同意減稅,基建不如減稅。”沈建光說。

以下是沈建光發言全文

沈建光:感謝徐林司長的介紹,感謝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邀請,在傑出的演講者中發表一些關於中國經濟的一些看法。我們看到第一頁上,宏觀政策寬鬆還是減稅?

首先講寬鬆的問題,我想把時間維度看長一點,過去十年發生的中國經濟的政策,其實寬鬆的政策可以說用到極致了,如果從貨幣政策來看,廣義貨幣,中國過去十年廣義貨幣翻了4倍了,如果看美國、歐洲、日本都在搞極端的量化寬鬆,他們廣義貨幣才增加了2倍,甚至不到2倍,日本才50%,廣義貨幣其實增加很少,但中國因為政府有力量,貨幣乘數非常高,一下子把我們廣義貨幣擴張到這個地步,所以貨幣政策其實是極其寬鬆的,在過去十年。

財政政策,現在有兩位財政的頂級專家在這裡,劉尚希老師在這裡。財政政策也很明顯,十年前中國基本上地方政府沒有債務,徐林老師這方面也是專家。就是都是中央政府的財政債務,國債也就20%GDP,現在公認地方政府加起來60%GDP,所以財政政策過去十年也是寬鬆的。

第二頁,最近是有一些緊縮,上半年就緊縮了半年左右。我這幾個指標,P2P資管新規,嚴監管下從3500多家降到1500家,很多跑路了,社會融資總量斷崖式下降,就半年左右的時間,造成這麼大的衝擊,包括剛才還有幾位講到的,社會上整個比較悲觀,股市也是全球跌的最厲害。我們現在擔心的問題是,我們過去寬鬆慣了,一旦緊縮就半年就頂不住了,就覺得太痛苦了。半年之後,現在已經從去槓桿變成穩槓桿了,穩槓桿的指標我看了這個貨幣市場利率出現也是斷崖式下降,大幅度下降,國債收益率也是面臨下降,這就說明貨幣政策已經開始重新又向寬鬆轉變了。

下一頁,但是貨幣政策寬鬆也不能無限寬鬆下去,基準利率,7天回購利率,銀行間市場利率已經接近這個水平了,除非真正的降息,這種情況下降息的信號給的太明顯了,現在畢竟不是擴槓桿,而是穩槓桿。所以,我說我們寬鬆的政策其實也是空間很少,貨幣政策這麼寬鬆了效果還是不太好。

下一頁,我覺得核心的問題,我們討論寬鬆與否還是應該討論經濟結構上的問題,為什麼這麼寬鬆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還會造成今天這麼大的問題,包括今年的企業利潤大幅度下降,這裡有很多結構性的問題,所以政策協調很重要,很多政策不是宏觀寬鬆就能解決,都是本質上的,比如民企的地位到底有沒有公平競爭的環境,對他們一視同仁,這裡我們看到,這張圖是工業企業利潤,確實統計局情況還是不錯的,經濟數據不錯,但是實際上大家用歷史數據來看,其實企業利潤是大幅度下滑的,我也看了企業利潤大幅度下滑就是民企的利潤大幅度下滑,國企的利潤是增加的,這裡的結構性改革還是最重要的一個辦法,我們再看企業槓桿率也很高,也居高不下。最核心的是工業企業,有一張圖是工業企業利息支出,民企和國企的差距很大,國企不明顯,其實很有意思,就是今年開始大幅度擴張,民企的融資成本大幅度高於國企。所以,這些結構性問題是比是有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真正的做到一視同仁,這是很重要的。

接下來一頁,我們看到中國經濟的風險,我非常同意前面幾位的,出口的壓力其實很大,表面上7、8月份很好,我最近在廈門做了調研,覺得很有意思。當地企業出口美國的都跟我說,都在拼命搶運,都怕2000億出來,現在出來好的數據可能就是搶運的結果,廈門去美國的航線爆倉了,航運價格大幅度上升,但是其他地區航運價格都在下降,這個就說明對貿易戰潛在的影響可能越來越大,目前看到好的數據,還是因為準備貿易戰一些反常的變化。

再下一頁,政府提到的穩定經濟增長的辦法,內需。我擔心也是結構性問題,我們看到消費下滑不光是今年開始,最主要的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已經慢於GDP了,這要引起充分注意,當然跟稅收是密切相關的。

再下一頁,有一個擔心的地方,就是政府為固定資產投資特別重視,確實我們看到圖上固定資產投資下降比較快。但是問題是過去都是20、30的增長,去年年底很多地方下馬了很多地鐵項目不是沒有原因,因為地方債務上去很快,做一些調整也很正常。但是政府還是把寬鬆的政策重點放在基建上。一方面當然可以託底,但是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債務,同時地鐵下馬是有原因的,就是越來越偏僻,或者使用率效率不高,反而這樣強調基建會造成一些新的負面的影響。

下一頁,這樣的做法有可能會造成滯脹,通脹上行,原材料價格、食品價格都在上升,這樣的話反而經濟未必得到很大的起色,反而通脹會下來。

下一頁,我很同意減稅,基建不如減稅,我們稅收負擔非常高,我舉兩個例子,第一個是稅收增長大幅度快於名義GDP,確實感覺到減稅的效果不明顯。但是我們看到關稅是下降了,我們是減了關稅,但是整個進口的成本關稅只佔20%,大部分跟進口有關係的,是消費稅、增值稅等等,這塊不減減關稅的力度不明顯,最主要的是社保。1萬塊錢的工資,企業要付出1.4萬多塊。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