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7 朱棣攻陷國都後直奔皇宮,大臣攔住馬頭問了句話,讓他立刻換方向

明成祖朱棣的帝位是從侄兒朱允炆手中搶過來了,屬於典型的來路不正,但朱棣又不想揹負“篡位者”的罵名,所以無論即位前還是即位後,都拼命地為自己粉飾,對外宣稱自己才是太祖朱元璋選定的接班人。然而朱棣雖然這樣講,但在進入國都後卻差點露餡,自己把自己否定,幸虧某位大臣及時提醒,才避免了一場無法彌補的失誤。這件事,還要從朱棣進入京師應天府(今南京)說起。

朱棣攻陷國都後直奔皇宮,大臣攔住馬頭問了句話,讓他立刻換方向

李景隆獻城投降,使得朱棣進入應天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朱棣率領“靖難軍”抵達應天,負責守衛金川門的谷王朱橞、曹國公李景隆在望見他的麾蓋後,竟然不做絲毫抵抗,便大開城門投降。京師淪陷後,惠帝朱允炆縱火焚燒皇宮,此後便再無下落(一說被燒死,一說逃亡),歷時三年的“靖難之役”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朱棣進城後,率眾直奔皇宮,一路上春風得意馬蹄疾,心裡面想的全是趕緊坐一坐龍椅,過一把皇帝的癮。快到皇宮的時候,朱棣見到前朝文武百官密密麻麻的站成兩列,正在歡迎他們的新主子,這份興奮勁更是無以名狀。朱棣一邊對兩邊的官員微微頜首示意,一邊就要往皇宮裡面闖,正在此時有人卻攔住了他的馬頭,擋住了他的去路。

朱棣攻陷國都後直奔皇宮,大臣攔住馬頭問了句話,讓他立刻換方向

楊榮攔住朱棣的馬頭,提醒他要先謁陵

朱棣見此人年紀輕輕、器宇軒昂,第一印象便對他充滿好感,接下來問詢方知,此人正是建文二年的榜眼、翰林編修楊榮,時年才31歲。朱棣對楊榮的舉動很不解,可還沒等他發話,楊榮便搶先問道:“殿下此次入京,是先要向拜謁太祖陵寢呢?還是先即位呢?”楊榮的聲音雖然不大,但卻像一盆冷水澆在朱棣的頭上,立時讓他清醒。

要說朱棣腦筋轉的也快,趕緊對楊榮說:“自然是先拜祭先帝陵寢,只是宮中失火孤王放心不下,所以才著急入宮探視究竟。想來有司已經撲滅火災,那麼孤就去拜陵吧。”說完,朱棣調轉馬頭,直奔明孝陵的方向而去(“成祖初入京,榮迎謁馬首曰:‘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駕謁陵。”見《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

朱棣攻陷國都後直奔皇宮,大臣攔住馬頭問了句話,讓他立刻換方向

朱棣聲稱皇位承襲自太祖,理應先謁陵

可能有的朋友覺得先拜陵還是先即位沒有多大區別,反正江山是朱棣奪過來了,這皇位就像“煮熟的鴨子”,早晚要被他吞進肚子裡。可是在當時,這裡面的區別卻很大,如果搞錯了次序,對朱棣所帶來的影響,無疑是災難性的。這其中的道理,便涉及到君位合法性問題。

在君主時代,國家的主導思想推崇一個“孝”字,它不僅約束普通人,更約束身居九五的帝王們。對於“孝”字在君位傳承上的要求,《論語》的說法是“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意思是老皇帝駕崩後,接班人即使再猴急,也要先完成居喪、發喪等一系列活動,然後才能正式君臨天下。

朱棣攻陷國都後直奔皇宮,大臣攔住馬頭問了句話,讓他立刻換方向

儲君要替先帝居喪、發喪後,才能親政

而在諒陰(帝王居喪)期間,國事必須要交給朝中的首席宰相(此時稱冢宰或攝冢宰)來處理,以此來顯示自己專心致志地為先皇哀悼。而且即使儲君親政後,也不應該馬上改變先帝的治國方略,而是在三年後才推行自己的新政,以顯示對先帝的尊重。雖然這套規定不一定會被嚴格遵照執行,但起碼的發喪後再登基的工作,還是要做的。

雖然在事實上屬於篡位者,但朱棣卻口口聲聲地宣稱帝位承襲自父親朱元璋,既然如此,在登基之前就必須要完成應有的居喪、發喪程序,然後才能即位,唯此才能顯示帝位來路正。可朱元璋已經死去三年了,居喪守靈肯定不現實,那麼還有另外一條路可走-拜謁陵墓,在先父的陵墓前“述職”、“彙報”,然後才能名正言順地當上皇帝。

朱棣攻陷國都後直奔皇宮,大臣攔住馬頭問了句話,讓他立刻換方向

所以朱棣一經楊榮提醒,馬上便便調轉方向,在拜祭完孝陵後,才進入皇宮,不久又在群臣的“擁戴”下,正式登基為帝,是為明成祖。朱棣登基後,對楊榮非常賞識,很快便將他選入文淵閣參決政務。楊榮的仕途自此踏上“快車道”,在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都擔任過內閣首輔(即首相),可謂位極人臣。因為一句話而打開仕途升遷的“綠色通道”,楊榮的經歷真是足夠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