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帝-朱棣

明太祖朱元璋晚年由於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立朱標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各地的藩王大都是朱允炆的叔父,眼看皇位的繼承權落到了侄兒的手裡,心裡不服氣。特別是太祖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也就是後來的永樂大帝。

永樂大帝-朱棣


朱棣於1360出生於應天府(南京),出生時正趕上陳友諒進攻太平(今安徽當塗縣)。朱元璋還沒來得及看一眼這個兒子,便又趕到前線作戰。

1367年年底,此時形式已經初定,朱元璋才為兒子們正式取名。此時,7歲的朱棣才和眾兄弟一樣有了自己的名字。

1376年,朱棣十六歲,準備到封地就藩。朱元璋為了讓皇子們體驗民間生活,朱棣與眾兄弟來到了鳳陽老家。在鳳陽居住了三四年,民間生活對他的思想意識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先後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

永樂大帝-朱棣

靖難之役

1399年朱允炆即位後,即與齊泰、黃子澄等密議削藩,以燕王朱棣勢大難圖,故削藩自周王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焚,餘皆廢為庶人。

朱棣見到幾位藩王先後被削,明白如此下去必無法逃過此劫,遂一邊爭取時間一邊做戰爭準備。為了爭取時間,1399年,朱棣先裝病,使惠帝放三子回北平;之後由於屬下被朝廷處死,遂裝瘋。但由於王府長史葛誠叛變,密奏朝廷“燕王裝病”。朱棣裝瘋被發覺 。而心中早已對父皇冊立自己的侄子為太孫而繼位有所不滿,便立即誘殺了前來執行監視逮捕任務的將臣,於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

戰事之初,因北方諸將多朱棣舊部,降朱棣從戰者甚多。朱棣先後下居庸關、懷來,捕獲南軍將領宋忠。趁勢攻下遵化,永平投降。1399年八月,朱允炆以太祖舊將耿炳文(擅長於防守)為大將軍,率師30萬伐朱棣。大軍到達真定,先鋒抵雄縣,為朱棣所襲,9千人全部戰死。復戰於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大敗。朱允炆遂以勳戚李景隆代耿炳文。九月,江陰侯吳高帶領遼東兵馬圍困永平。李景隆合兵五十萬,進軍至河間紮營。十月,朱棣親自率精騎襲大寧,綁架寧王朱權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顏三衛騎兵(相當於僱傭兵,均為蒙古騎兵,戰鬥力極強),兵力驟增。李景隆乘虛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長子朱高熾鎮守,用冰凍住城牆,使李景隆無法破城)。燕王師自大寧返回後,於鄭村壩大破李景隆軍。李景隆退軍德州。朱棣趁機攻打蔚州、大同,引李景隆派兵救援、勞師無功。朱允炆被迫罷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職,以緩燕師。

永樂大帝-朱棣

由於建文帝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南京) 。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靖難之役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

朱棣上臺後的首要任務是宣傳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和處置政治反對派。這兩點如果處理不好,不利於統治的鞏固。朱棣對政治反對派的鎮壓不僅是殘酷的,也是空前野蠻的。起初,他公佈的“奸黨”名單不過齊泰、黃子澄等二十九人,而實際被殺戮和被迫害的難以統計。朱棣進入南京後,打算借著名文人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遭到拒絕。於是便釀出一場誅殺十族的慘禍。朱棣令人“以刀挾其口兩旁至雙耳”,並將其投入獄中,接著便大肆搜捕他的門生,連坐被處死者八百七十三人,謫戍邊遠而死者不可勝計。

永樂大帝-朱棣

永樂盛世

1403年,朱棣為標榜文治,命翰林侍讀學士解縉等人,廣採天下書籍,分類編輯成書,不厭浩繁。第二年冬便編成了一部大型類書,朱棣命名為《文獻大成》。但朱棣仍嫌此書簡略,又命姚廣孝等人重修,自有書契以來,凡經、史、子、集、百家、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各書無不包羅。

1407年,書成,朱棣賜名《永樂大典》。這是一部規模空前的大型類書。全書22937 卷,其中僅目錄就有16卷,共11095冊,總計約三億七千萬字。自先秦至明初,所引書七八千種之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極為珍貴。

1409年後,朱棣多次北巡,長期住在北京,而以太子監國南京,天下奏章都要送往北京行在所。朱棣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同時,提出“為治之道,在於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士人,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過事佛、道教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1410年二月,朱棣率五十萬大軍深入漠北,親征韃靼。五月,在斡難河畔大破本雅失裡軍,本雅失裡僅以七騎逃遁。明軍又擊破阿魯臺軍於興安嶺。阿魯臺部眾潰散,阿攜家屬遠遁,明軍大獲全勝。後來,阿魯臺降順,朱棣封其為和寧王。在此之前,朱棣已封瓦剌首領馬哈木為順寧王、太平為賢義王、把禿勃羅為安樂王。但瓦剌勢力不斷強大,不僅阻遏明朝到西北的通道,而且企圖控制韃靼。朱棣不允許北方出現強大勢力,於1414年二月,再度出塞,親征瓦剌。六月,大破瓦剌首領馬哈木,向阿魯臺宣諭捷報。這一仗,明軍以五十萬之眾對付約三萬人的瓦剌軍,卻打得異常艱苦,明軍雖勝,而雙方殺傷相當。第二年,瓦剌馬哈木等遣使嚮明朝謝罪,恢復了對明朝的朝貢關係。

永樂大帝-朱棣

遷都北京

北京本來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難之役以後,1403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燕京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明成祖於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 。同時開始遷發人民以充實北京;被強令遷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戶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1406年,明成祖下詔以南京皇宮(南京故宮)為藍本,興建北京皇宮和城垣。朱棣先派出人員,奔赴全國各地去開採名貴的木材和石料,然後運送到北京。光是準備工作,就持續了11年。珍貴的楠木多生長在崇山峻嶺裡,百姓冒險進山採木,很多人為此丟了性命,後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採木所付出的生命代價。開採修建宮殿的石料,同樣很艱辛。保和殿後那塊最大的丹陛石,開採於北京西南的房山。史書記載了運送它時的情景:數萬名勞工在道路兩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臘月氣溫足夠低時,就從井裡汲水潑成冰道,用了28天的時間,才送到了宮裡。此外,還要在蘇州燒製專供皇家建築使用的方磚——金磚,山東臨清也要向北京運送貢磚。

1416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議遷都北京的事宜。對於提出反對意見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職或嚴懲,從此無人再敢反對遷都。次年,以南京紫禁城為模板的北京紫禁城正式動工。1420年,北京皇宮和北京城建成。北京皇宮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規模稍大。新修的北京城周長四十五里,呈規則的方形,符合《周禮·考工記》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詔正式遷都,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北京順天府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設六部等中央機構,稱南京某部,以南京為留都。

永樂大帝-朱棣

1422年到1424年,朱棣又三次率師出征漠北,但所獲甚微。其後,又兩次徵韃靼,均未見效。五次北征雖然使故元勢力受到打擊,但是除了阿魯臺、馬哈木這些人接受了明朝的封號外,故元宗始終未對明朝表示臣服。

1424年,朱棣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這時六師在外,京師無主,朱棣左右商定絕對不洩露皇帝逝世消息。內臣馬雲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商議,將軍中的錫器收集起來熔成一椑(棺),將朱棣收殮了。又將椑放在輦上,每天早晚照常上膳。大軍繼續朝京師進發,同時派人密報太子。不久太子朱高熾即位,便是仁宗。朱棣被安葬在天壽山長陵,與徐皇后合葬,廟號太宗。明世宗嘉靖時改為明成祖。

征戰一生的永樂大帝,被後人褒貶不一,一種稱讚其平定北方戰亂,一種指責起兵造反為逆賊。功過是非自有後人定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