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明成祖——朱棣

聊到朱棣,往往就會貼上很多標籤。有褒有貶,歷來如此。

我們從幾個方面聊聊朱棣

不可避免的靖難

朱允文,1377年12月,洪武十年出生。朱標之子,朱元璋之孫。

朱允文性情溫順,儒雅,誠孝。14歲那年,朱標病,朱允文就一直在邊上照顧父親。兩年後朱標病故,朱元璋立朱允文為皇太孫,朱允文就跟在爺爺邊上照顧朱元璋。

朱允文跟在朱元璋邊,從1392年被立皇太孫到1398年繼位,六年時間,朱允文從朱元璋身上學到什麼了?這說不上來,不知道,但從其繼位後親近文官,寬刑省獄,嚴懲宦官,變革舉新來看,他貌似和爺爺走的不是一個套路。

閒談明成祖——朱棣

縱觀明朝歷史,幾乎所有的皇帝都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寧可讓宦官當道,也決不允許文官掌權。

治國,打仗,修理大臣,一直貫穿著整個明朝,特別是在朱祁鎮之前的幾個帝皇尤為明顯。

朱允文一上臺,就親近黃子澄,齊泰,方孝孺三個儒家文臣,此三人能力強不強我們另說,我就想問這三個人裡,就一定能保證不會出一個曹操?你別和人談忠心,曹操早幾年間不也是一副忠君報國之心?

朱允文應該沒學到朱元璋的狠辣堅毅,也沒有朱元璋善於把握事物實質本領。滿腦子一味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的仁義道德。

朱元璋從一個純粹的軍閥被大勢推著走好不容易摸爬滾打當了皇帝,建國後發明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前無古人的舉措制度和部門,也是犯了一個又一個用人命堆起來的大錯要錯,才自學成才,大致搞明白皇帝要怎麼當。

這不是朱允文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跟在旁邊幾年,靠悟性就能學到的。更何況中國的老人往往很難對第三代聲色俱厲地教導,特別還是沒了父親的孫子。

閒談明成祖——朱棣

朱允文如是,但朱棣不是。朱棣簡直就是朱元璋的翻版。行事狠辣,果斷,且深諳父親朱元璋的治國之道。

當年朱標還在世時,朱棣尚能壓下自己的那顆野心,但朱標一死,朱元璋還要立其孫朱允文為皇太孫,朱棣終於難以抑制內心的憤怒,失望和悲痛。

朱棣發動的靖難,本質上是老朱家的家務事。

從朱允文的角度看,父親在世的時候,爺爺已經分過家了。父親朱標被立為太子,獲得了最大的一份遺產,自己父親死後這份遺產自然要傳到自己這。

但朱棣不這麼認為,朱標去世的時候只是太子,並未繼承大統,且父親朱元璋依然在世,循以前歷史傳統,這個時候應該再立一個故太子的兄弟為新太子,哪有從孫子輩那裡選人的?

文官集團們也是知道一旦朱棣當政,自己的日子勢必要回到朱元璋治下的悲慘狀態,甚至有過之而不及,於是在朱允文一上臺,立馬就開始羅列各種材料罪名來削藩 。

閒談明成祖——朱棣

一個不甘心和憤怒,一個被文官圍著要迫害削藩;一個跟隨朱元璋開國的赫赫武功,一個藍玉案後朝中已無可堪重用的大將;

靖難之戰,不可避免。

重拾父親的流氓手段,改組錦衣衛

朱棣還是得償所願了,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動靖難,拿下南京,登基稱帝。

文官集團又要嗝屁了,好不容易熬過朱元璋的鐵血手腕,盼來了骨子裡信服儒家那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朱允文,結果來的是比朱元璋更流氓的朱棣。

為什麼說流氓?朱元璋讓人一手創立《大明律》,一手改組內衛部隊,創立錦衣衛。朱元璋用《大明律》看著文官們做事,卻用錦衣衛跳過《大明律》直接對付自己啃不下來的骨頭。

文官們要討說法,朱元璋說不準,你們行為準則都得套著《大明律》來,文官們說皇帝也要守法,朱元璋說錦衣衛是我的專屬私人衛隊,高於憲法。這是兩頭堵啊。

閒談明成祖——朱棣

為什麼說朱棣更流氓?

朱元璋後期裁撤了錦衣衛,而朱棣登基後首先恢復了錦衣衛這一職能部門,並且進行改組,大大提高了錦衣衛都指揮使的職能和官職。

朱棣很清楚老爹朱元璋曾經對付文官們的辦法。錦衣衛這麼好用的大棒,怎麼可能丟在一邊。

被朱棣重組後的錦衣衛,不再僅僅只是皇帝私人武裝的性質。它變成了一個全國性的機構,在各個地方設立分佈,人員和秘密檢校多達數萬之眾的特務機構。

錦衣衛都指揮使的官職也從朱元璋時期的五品,被提升到朱棣時期的三品。

而出任朱棣改組後的錦衣衛的第一任都指揮使,就是朱棣原來的衛隊隊長——紀綱。

紀綱,又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物。

相信現在朱棣安穩地坐在大殿之上,看著眼前這些表示不服,不甘心失敗的文官大臣們,再看著門口那些穿著飛魚服,握著繡春刀的錦衣衛們,心裡一定在想:

咱們走著瞧

遷都,請你們來到我的主場

朱棣要遷都。文官們群情激憤。以朱棣的性格,無非是通知你們一聲,你們這群匹夫不跟著我走試試 。文官們又是一陣嚎啕。

閒談明成祖——朱棣

很多人說朱棣遷都,主要是因為要去戍邊。這點我承認,朱棣在北邊日久,且習慣北邊的生活習慣,蒙古殘餘也的確時常南下襲擾,觀當時朝內,能與蒙古一戰之人也只有朱棣自己了。

但遷都還有一個重大的隱因: 南方是文官集團的大本營。

眾所周知,南方是士人大族壟斷的。

衣冠南渡和南宋時期,大批世家宗族南遷落地生根。在南方,他們擁有大片的良田,大批的勞力依附,龐大的宗族和地方勢力,朝中絕大一部分官職一直被他們佔據,甚至第二代,第三代的官吏也多由這些世族子弟來沿襲擔任。

朱棣這是客場作戰啊,即使手裡握著《大明律》和錦衣衛,面對對手的來勢洶洶和滔滔不竭的攻勢,即便是朱棣也身心俱疲。

遷都吧,我在北方等著你們。

朱棣為什麼要下血本修《永樂大典》

先要肯定修《永樂大典》對後世的意義,現今很多的古代文獻都因為《永樂大典》才得以傳世。

“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 地誌 陰陽 八卦 醫卜 僧道 技藝之言,各輯為一書,毋厭浩繁!”

這是朱棣對修書的要求。

解縉作為總編官,姚廣孝作為二把手及監修,動用國家機器在民間購書,以兩千多人進行編纂,從1403年決定修書,在1404年打回解縉的初稿要求重編,至1407年定終稿,於1408年全書抄錄完畢。

朱棣是下了大力氣的,專人專事專款地幹,要人給人,要錢給錢,負責編修的文人大臣吃飯都是直接專人端到嘴邊的。

這是中國第一部百科全書的文獻集。

全書22877卷,11095冊,約3.7億字。今存800餘卷,且散落世界各地。

閒談明成祖——朱棣

朱棣為什麼要下血本去修書?

一,盛世修書。

修書是一件很耗費錢財的事情。朱棣這麼做,可以說是為了面子,另一方面確實也修的起。這麼好的彰顯政績的機會,豈容錯過。

二,學朱元璋。

老朱家的確不算是讀書人,打根裡頭就是草莽出身。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卻也喜歡修書。朱棣這麼個處處都要和自己爹比較的皇帝,在修書這件事情上自然不能落下。

三,統一意識形態。

發動靖難,奪了侄子的皇位,朱棣骨子裡透著心虛。發動國家機器去修書,也是為了統一今後的意識形態和論調。

四,敲打舊文官集團。

誰說話語權就一定在你們手上?只要我想,自然會有人給我做這件事情。解縉就是很好的例子,你們不願意做,大批的民間寒門子弟願意來給我修書。

組建三營,奠定了大明王朝對北方蒙古的軍事部署基礎

京師三大營:三千營,五軍營,神機營。

是朱棣的核心武裝力量,在北征蒙古人的戰鬥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三大營的編制,也一直在有明一代中傳承下來。

三大營直接聽命於皇帝指揮,負責京城的衛戍,戰時則是強悍野戰部隊,橫掃天下。

一,三千營。

朱棣發動靖難,騙了寧王,收編了寧王的朵顏三衛。其實就是投降明王朝的蒙古騎兵。

這是一支戰力強悍的僱傭軍。聽編制就知道,建軍時以清一色的三千蒙古騎兵為骨幹,朱棣登基後,大概擴編至六七千人的規模,鼎盛時期可達一萬多人。是朱棣手裡最精銳的野戰突進部隊。

朱棣收編朵顏三衛的時候,對這批蒙古人畫了一個大大的餅,可登基後就耍賴了,朵顏三衛一生氣就跑到塞外玩自治了,因戰力強悍,無人敢惹,後被也先滅族。

這支部隊卻一直被保留下來。

二,五軍營。

皇帝大營所在的主力部隊,馬步混編。

朱棣遷都北京後,在朱元璋設立的48衛基礎上增設至72衛。

分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稱為五軍。

五軍營是皇帝指揮的主力部隊,人數在各個時期不等,總體規模保持在十數萬以上。

這支部隊是從各個地方徵調的漢家精銳,統一在京師駐防訓練。

三,神機營。

這支部隊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大明王朝的第一支火器部隊。

步兵3600人,配屬火器。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配屬160門野戰炮。

是世界上第一支專業使用熱兵器的特種部隊,比歐洲類似部隊早出現近一個世紀。

三大營是朱棣建立完善的大明最精銳的野戰部隊。

駐防時,五軍營操練陣法,三千營練習突進,神機營訓練槍炮。出征時,皇帝大營居中,五軍營分駐,內為步軍,外為騎軍,神機營於旁設營。

戰時,神機營於陣前開火,3600名配屬火器的步兵,1200人為一列,依次發射裝填,160門野戰炮遠程射擊,之後神機營退開,三千營突進作戰,五軍營最後列陣跟隨行進。

閒談明成祖——朱棣

強大的國力,優良的裝備,先進的戰術,三大營互相配合,在朱棣的統一指揮下,蒙古人是望風而逃。

朱棣就是這樣與蒙古人對話的,一開始說:我來打你了。接著到後來,就問:你在哪?

蒙古人聽懂了,聽得很明白,發展後最後,基本是看見大明的軍隊,蒙古人就遠遠地躲開,連一戰的慾望都沒有。

配合三營的作戰習慣,從朱棣開始,大明開始完善所謂的“宣大防線”,重兵團,大集團軍的軍事防禦部署開始出現。

爭論不休的八股取士

很多人一提到八股文,就是一頓唾棄。說它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是封建統治者控制思想的利器。這點我承認。

科舉這套東西,始於隋唐。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於唐朝的“帖括”。所謂“帖括”,就是概括地默寫某一種經書的註解。到了宋代,發展成了“經義”,這不同於唐代專重記憶註疏原文,而是發揮對經文意義的理解來寫文章。

到了明代,從朱元璋開始,經過朱棣等人的改良,最終形成了八股的格律定式。

八股文很難,難到如果你沒有花十幾年功夫去鑽研,很難寫好。這東西,就有點像現在小孩子學的奧數,一點實際用處都沒有,但在升學考試擇校的時候又一定需要。

閒談明成祖——朱棣

八股文的寫法,文體具體之類,有興趣大家可以去百度,在這裡我想問一下大家,在古代誰學八股最拼命?

想要擺脫命運的 寒門子弟。

明朝是一個鼓勵子承父業的朝代。如果你父親是公務員,國家也鼓勵你當官,有專門的途徑對這些封建官二代們開放,類似訓練班。

而寒門子弟呢?只有科舉。只有去比拼八股文。

封建王朝的官二代們瘋了放著捷徑不走,苦讀十幾年去學八股文考科舉。

但這是泥腿子出生的寒門子弟上晉的唯一出路。

一個大山裡出來的孩子和一個市長兒子去比策論?市長家裡每天的談話氛圍和內容是什麼?山裡娃呢?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八股文其實是偏向寒門子弟的。

明朝科舉考八股除了給寒門子弟提供上晉途徑,替朝廷取士外,還有另外一層深意。

用下層寒門子弟的新鮮血液去稀釋就官僚貴族的文官集團。

明朝的皇帝們為了和大臣們鬥,真的用盡心思。終於有一天,舊官僚們發現擋在自己和皇帝之間除了《大明律》,錦衣衛,還有一批泥腿子出身,意志堅定,智商高絕的科舉出生的文官。

虎父怎會有犬子,為什麼最後朱棣選擇了朱高熾

朱棣是發動靖難起家的。一個搶了自己侄子皇位的人,對帝國繼承者是否能夠穩定地過渡權力自然十分看重。

當時朱棣有兩個選擇,一個是長子朱高熾,另一個是朱高旭。

朱棣最終選擇朱高熾為太子,應該有以下幾點的考量:

一.朱高熾寬厚,繼位後不會對手足開刀。而朱高煦常年征戰,性情驕縱,朱棣在位時已多有不法之舉。朱高旭在勇武方面很像朱棣,但是治國僅僅靠勇武是不夠的。

二.朱高熾監國經驗豐富。朱棣常年在外領兵,都是朱高熾留守監國,相應地朱高熾也是朱棣幾個兒子中政務能力最強的一個。

三.朱棣也的確很喜歡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雖然朱高熾體弱肥胖,但朱瞻基卻生就一副神武模樣,很小的時候朱棣就把朱瞻基這個孫子帶在身邊調教,給人感覺是朱棣想跳過朱高熾直接讓孫子繼位。解縉的“好聖孫”,說的就是朱瞻基。

四.成法,立嫡。這點我們放在最後,和朱元璋朱棣談法律,其實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不過也算是個緣由。

閒談明成祖——朱棣

老謀深算的朱棣,通過一些列綜合考量,不輕易以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帝國的繼承人,也可謂煞費苦心。

最後,我們引用《明史》對朱棣的評價:

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