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越成熟的人,越不会控制别人

1.你了解控制论吗?

2.你能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属于控制论系统?

越成熟的人,越不会控制别人

本书读到今天,书友们可能已经发现,本书涵盖的知识范围非常广泛,不仅融合了十几门领域的学科知识,也涉及到了许多专业名词、学术术语以及概念。

对于有些书友来说,会觉得收获满满。但是对于专业不在一个频道上的书友来说,可能会觉得实在烧脑,根本读不下去。

为了方便书友们能够理解和接受书中的内容,我在拆读的过程中,一直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书中的专业术语及名词概念,并尽量将书中的理论简化成直白而有趣的内容。

在今天这个章节里,书中所涉及的全都是专业的理论知识,可能会有些枯燥,不过,如果你能耐心地听完,相信会受益匪浅。

在本章的开篇,作者就给我们抛出了一个重要的专业名词“控制论”。我先给大家科普一下什么是控制论。

“控制论”一词来自希腊语“控制”(governor),原意为“统治者”或“操舵术”。在柏拉图的许多哲学著作中,经常用它来表示管理人的艺术。

当然,我们今天要讲的可不是教大家怎么去控制和管理别人,而是继续探索人工智能的奥秘。

理解控制论对于研究人工智能至关重要,这两个领域是紧密相连的。

控制论的基本定义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然后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加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作控制。

控制论的核心就是“控制”和“信息”,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

所以信息反馈是控制论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越成熟的人,越不会控制别人

控制论适用的范围很广,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能运用。

比如:生物的、物理的、技术的、社会的、经济的、心理的等等,可以说控制论是历史上最具洞察力,也最有野心的综合科学理论。

越成熟的人,越不会控制别人

控制论并不关注系统是如何建立的,它特别强调系统的行为能力和系统的目的性。

也就是说,控制论特别关注自动化的系统,因为这些系统一经诞生,就不再需要它们的创造者来实现运转,它们可以自定义目标,并且自我控制。

那究竟什么是系统呢?系统可以宽泛地定义为:独立组建功能的集合。

比如,一个人加上纸和笔就可以看作是有书写能力的系统。因为大脑连接着手,控制着笔。一个控制系统也是一个自动化的系统,它能够自我控制和自我引导。

人体也是一个自动化的系统,对于人体,自我调节的控制论目标叫做“体内平衡”。在体内平衡状态下,身体系统可以通过调整内部状态,来应对外部刺激,使体内的环境保持稳定。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人体的正常温度总能够始终保持在37℃左右,因为我们身体系统内的多种互相影响的反馈循环,接收到了外部环境的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调节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

理解了控制论的基本定义,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人工智能与控制论的起因与发展。

在上世纪40年代,有一个名叫史密斯的美国管理者,他因为对大脑和人体极感兴趣,

于是发起了一个叫“人机计划”的研究小组,许多科学家都应邀加入了这个小组。

其中有四位大师,对控制论的促进以及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不过我们今天要讲的只是其中两位,一位是生理学家麦卡洛克,一个是人工智能的控制论教父诺依曼。

1943年,麦卡洛克和皮茨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在论文中,他们论证了神经元等同于“图灵机”中运转的程序。他们指出,神经元应该被看作信息处理的机器,是大脑基本的逻辑单元。

如果大脑是由处理信息的基本逻辑单元构成,那么智能就是从这些单元的连接中涌现出来的。大脑因此就是一种控制论系统。

如果这种假设成立,那就可以利用任何媒介来复制大脑。媒介由什么构成并不重要,可以是齿轮、螺丝与滑轮,也可以是硅基芯片或者水管,只要能够以近似的方式处理信息就行。

越成熟的人,越不会控制别人

麦卡洛克和皮茨的神经元模型,为研发人工神经网络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这一模型将人工智能的核心问题联系到了人类意识,如果我们可以发现控制论的大脑是如何思考的,我们也就解决了人工智能的问题。

而这正是人工智能领域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越成熟的人,越不会控制别人

诺依曼也受“通用图灵机”的启发,运用控制论的方法,构建了一个生物组织或机械自我复制的理论。

他使用逻辑替换法,替换了图灵机所有的信息部分,证明人工生命不仅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和行动,还可以用和生物一样的方式进行繁殖。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脑洞大开?是不是在呵呵一笑的同时觉得也太扯了!一个人造机器怎么可能会像生物一样进行繁殖呢?诶,你还别不信,这也许真有可能哦!

学过生物的人都知道,任何可以复制的生命系统,都具备两种能力:生产和自我复制。

以基因为例,基因为了生产蛋白质而编码信息,也会编码自我复制的信息。那么人工生命当然也就可以繁殖了。

诺依曼将自我复制的自动机称为“通用制造机”。遗憾的是诺依曼还没能完成他的理论就去世了。但是他的思想却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通用制造机”的两个特性告诉我们,当一个系统制造另一个系统时,不论是复制自身还是制造另一个产物,它都会变成它所制造的产物的一部分。这种过程称为“自反性”。

“自反性”是反馈概念的进一步拓展:是因果循环、永不结束的自体再生。实际上,自反性可能就是生命的主要起因之一。

有一类叫做“自我催化”的化学反应体现了自反性,新陈代谢就是一种大规模的自我催化反应。构成细胞分子成分的反应都和这一类自我催化的分子有关。

作者说,“自我催化”可能参与了生命的起源,参与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实验已经证明,特定的自我催化反应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馈,因此可能会被自然选择。

自反性作为控制论系统的固有特性,可能真的是生命的关键。人类的终极目标,即是建造有意识的机器这件事,等我们理解了意识的本质,我们就可以制造出拥有意识的机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