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宋代影青瓷是什麼

我國白釉瓷器在隋、唐時期就有燒造,並達很高成就。發展至宋代,河北定州的定窯白瓷達到歷史高峰。

這時在南方以景德鎮窯為主的一批窯口所燒造的青白瓷,受了到北方定窯、鈞窯、耀州窯等瓷窯的影響,也開始追求製造更精緻、更美觀的青白瓷。

在景德鎮地區由於瓷土、木柴、交通、技術等方面的種種優越條件,使其燒製的青白瓷胎質精細、薄透而又堅硬,釉色白中閃青、晶瑩如玉,深受大家的喜愛,所以以景德鎮為主的青白瓷系也就列為當時江南的兩大瓷系之一。

北宋時,青白瓷的製作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進化,產生了為後人所高度推崇的被稱為影青瓷的瓷中精品。到南宋,由於北方戰亂,大批制瓷名師雲集景德鎮,使其制瓷規模和質量都得以快速地擴大和提高。一直到元代前期,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景德鎮影青瓷窯系。直到元青花燒製成功以後,影青瓷才逐步退出了自己輝煌的主演角色。

事實上晚清以前並沒有影青瓷這個名稱,還是稱其為青白瓷,晚清以後由於這種瓷器受到文人雅士的高度賞識,因其瓷胎薄,能透光顯示出鏤刻處天青色的美麗圖案,因此稱為“影青”,還有“隱青”“映青”“印青”等名稱,實際所指均為青白瓷。

景德鎮燒製影青瓷的窯口遺址主要有湖田、湘湖、勝梅亭、南市頭、黃泥頭、柳家灣等處。其產品遍及大江南北,可以想見當時燒瓷的盛況。因為色質如玉,影響極大,當時全國竟有8省34個縣出現了模仿景德鎮的瓷窯,由此形成了以它為中心的青白瓷系,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居於宋代六大瓷系的首位,特別是南宋時大量生產,而且“著行海內”。影青瓷由此一度成為“貢瓷”。。

影青瓷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麗潔,胎質堅緻膩白,色澤溫潤如玉,所以歷史上有“假玉器”之稱。

南宋李清照在《醉花陰》中這樣寫道:“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其中的“玉枕”之稱,據說指的就是影青瓷枕。

文化和藝術的發展是歷史和社會因素合力的產物,同時也是長期積澱的結晶。影青瓷器作為一個瓷種,取名於器物積釉處呈淡青色且胎薄透光。從這種特點來看,可以觀察到歷史的遺傳或傳承。

清梁同書的《古窯器考》中記載:“柴窯,後周柴世宗所燒,以其姓柴故名。後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鄭州,其地本宜於陶也。宋政和,官窯亦起於汴、汝,亦唐河南道所轄之州。柴窯: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滋潤細媚有細紋。相傳當日請瓷器式,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足多粗黃土,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

柴窯瓷器到目前為止未見於考古發掘,又未找到可確認的窯址,所以雖然在民間常可見到一些十分精美類似於上述描寫的無法斷其窯口的古瓷器,但至今只能說是一個傳說。但柴窯瓷器所提出的標準顯然成為後世瓷器製作者追求的一個目標,這個標準就是1、天青色;2、明如鏡;3、薄如紙;4、聲如磬。

這其中尤其是“天青色”更因周世宗的名言:‘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而成為製作者和觀賞者心中理想的色彩。    

第一點不同是因為汝瓷所採用的釉是失透的乳濁釉,使用乳濁釉其表面就不可能明如鏡。第二點是傳世品中至今未見有薄如紙的汝瓷。但失透的汝瓷自有其典雅、沉靜的大家氣質。所以本人並不想就此否定汝瓷的地位,只是指出其不同之處而已。

待到影青瓷橫空出世,則幾乎完全達到了上述關於柴窯柴瓷的描寫,即1、天青色;2、明如鏡;3、薄如紙;。

請看下面的影青碗,差不多達到了以上的標準。

宋代影青瓷是什麼

宋代影青瓷是什麼

宋代影青瓷是什麼

影青瓷成為一代名品也走過了相當長的一段路。從出土考古來看“影青”瓷的草創時期比較準確的是在宋太祖建隆至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這一時期產量小,器類簡單,主要為碗、盤、碟之類,也有盒、缽、注子、注碗等。器物造型多承襲晚唐、五代遺風,器型低矮,圈足寬大,唇口及壁都較厚。為防止燒時變形,在器物口沿下常留有一道厚紋,這種做法至今尚存,俗稱“撐口泥”。

宋代影青瓷是什麼

也有的器型仿金屬器,如瓜稜形的壺身、細長彎曲的壺流、盤碟腹壁的稜線及碗、盤多作花口五出或六出等。

現在我們見到的一些比較粗糙的影青瓷大概就是這一時期的產品。

宋代影青瓷是什麼

宋真宗天禧至宋神宗熙寧年間,“影青”瓷產量大增,器類也多種多樣。這時期的產品多為廣口小底,圈足窄而高,器壁弧度加大,胎體多上薄下厚,與前一時期的厚唇形成鮮明對比。器型以盤、碟、碗居多,較多見的還有盆、爐、缽、罐、盂、盞託、盒子、注子、注碗、盤盞、臺盞等,堆塑瓶也偶有出土。其中注子、注碗是配套使用的一套酒器。注子曲流帶把,壺身作瓜稜形,蓋頂飾以獅鈕,注碗則多呈仰蓮形,全器造型生動,恰似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是北宋常見之物。

宋代影青瓷是什麼

從這個時期開始影青瓷精品迭出,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北宋 影青瓷香爐

宋代影青瓷是什麼

北宋 湖田窯 影青瓷執壺

宋代影青瓷是什麼

宋 影青纏枝牡丹紋壺

宋代影青瓷是什麼

宋 影青雙魚紋花口盤 、

宋代影青瓷是什麼

法國 吉美博物館藏品1 瓷玉墨香

宋代影青瓷是什麼

吉美博物館藏品2

宋代影青瓷是什麼

宋代以後,至元代,影青瓷繼續發展,達到頂峰。

元 影青釉龍紋扁壺

宋代影青瓷是什麼

對於中國人來說,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陶瓷”這兩個字。“陶瓷”兩個字標誌著一個發展過程,就是先有“陶”後有“瓷”。陶器主要是容器。對於古先民來說,水、食物的保存十分重要。陶器的產生可能完全出於偶然,先民們在使用火取暖和加工食物的時候,可能無意中發現了某些泥土經過火燒會凝結和變硬,並自然產生成片狀的物體。(要知道古人類對於片狀物體的加工曾經傷透了腦筋,看看原始石斧的製作就明白了)於是經過一些類似於嘗百草的神農那樣的有心人,經過長期摸索通過手工加工出形成類似於鍋、缸之類的形狀,經過火燒後成為一件可用且耐用的容器。當然這個過程可能非常漫長,但這個過程絕對不會比中國人發明夏曆和八卦那樣漫長。

在掌握了陶器製作的工藝後,又經過了漫長的時間產生了瓷器,這個漫長的過程主要是取決於人類對提高火溫度的辦法的長期摸索。

中國陶器的產生可以上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甚至更早,但瓷器的燒製成功卻一直要等到東漢晚期,即公元200年左右,迄今約1800年左右,其主要原因就是燒製的溫度很難得以提高。陶器的燒製溫度在商代已經能達到1200度左右,但瓷器的燒製溫度則必須在1260—1300度以上。這之間發生的變化我想不外乎一個是燃料的問題,一個是燒製方法的問題,這裡我們就不一一討論了。

瓷器,按諧音可以讀作“吃器”。瓷器與陶器相比,一是更加緻密而堅硬,二是表面更光滑易清洗,所以也就更適用於作為食用器具。但當瓷器一經產生,馬上進入了藝術加工的道路,由於瓷器的性質,相比陶器人們可以加工出更輕薄、式樣更美觀的產品。中國的東漢時期文化藝術的發展已經進入了極高的水平,這從玉器的發展史上可以清晰的看到。而將這些已經積累已久的文化藝術轉嫁到瓷器的製作上是非常順理順章,可以說具有各種各樣的藝術範本可以模仿,所以瓷器的製造一經成熟就將藝術創造作為一個主要的方向了。這個藝術創造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造型,一個是顏色。所以早期的瓷器形式模仿青銅器的居多,而色澤則模仿岫玉和青玉的居多。

自東漢晚期(公元220年)至宋朝建立(公元960年),期間經過了700多年,在這700多年中瓷器的發展逐漸走向高峰,大家都知道,宋朝是中國瓷器製作的一個歷史性高點。在宋朝,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名揚四海,此時在江南地區越窯、龍泉也是聲名卓著,特別是景德鎮窯燒製的青白瓷(即影青瓷)異軍突起,產生了另一個大的具有深遠影響的瓷窯體系。

在此後的幾百年了,景德鎮瓷業一直引領著中國瓷業的發展,其原因主要就是青白瓷不僅自身美觀,而且在此基礎上其色彩可以不再依賴於整體釉色,而是可以在白胎上使用各種色彩,描畫各種圖案,這就為後來的釉裡紅、青花、以至各種彩繪產生和發展提供了一個最好的載體。

那麼有人要問定窯的白瓷也是天下聞名,那麼定窯為什麼沒有成為這個載體呢。這裡的原因多多,首選是戰亂和南宋政治中心的南移。南宋以及元代直至明清,中國的北方地區始終是改朝換代戰亂征伐的主要戰場。東漢覆沒後60年裡三國稱雄,西晉50年,東晉100年,南北朝160年,隋37年。唐朝289年,五代54年,北宋67年,期間除唐朝曾有近三百年的穩定,900多年中中國北方地區城頭變幻大王旗,民不聊生,生存都很艱難,又如何能長時間地專注於藝術的發展。南宋存在150年間,江南相對穩定,而此時北方地區遼、金、元還在搏殺。定窯地處河北定州,正出於戰禍中心,能僥倖倖存已屬不易。

其次我們來看定窯產品,專家認定真定有三大特徵:“象牙白釉”、“淚釉”、“竹絲刷痕”。這三個特徵現在成為鑑定定瓷的可靠特徵,實際上細細分析卻都是缺陷,是燒製方法和製坯方法上的缺陷,也有原材料的缺陷。相比景德鎮影青瓷,定瓷的白不夠白,薄不夠薄。不夠白是燒製方法和原材料的問題,不夠薄則主要是原材料的問題。

瓷要白只有在制泥水準達到一定的高度(即能將胎土中的氧化鐵等影響致白的呈色元素減少到2%以下),才有可能在不上白色化妝土的情況下燒出白瓷來。而定瓷只有北宋時期曲陽中心窯場的作品能達到相對較高的水平。

北宋中晚期,景德鎮窯選用表層風化最佳的瓷石原料,淘洗澄淨,氧化鐵等影響致白的呈色元素極少。所以燒製出的青白瓷如玉般細膩白潔。

瓷器能否做薄加工技藝是一方面,景德鎮加工影青瓷薄胎採用旋坯工藝,用鐵刀在陰乾的毛坯上旋削修整,據說每件要修整一千多刀,才能使瓷胎薄膩至極,造型規整秀美。另一方面,也只有極佳的瓷土原料才能生產出這種薄胎。胎的厚薄其實不僅僅是美觀問題,實際上反映的是胎體緻密程度,只有粘性極好,燒製過程中變形少才能成功燒製出大批完好的瓷器,也只有硬度和韌度都好才能使薄胎碗予以實用或再加工。

南宋時景德鎮大批量燒造的斗笠碗,口徑20釐米有餘,而碗壁厚度尚不足0.2釐米。如此大口徑薄胎器,即便明、清兩朝造瓷技藝發展至巔峰,也無法大規模再造。

影青瓷所用釉料中釉灰用量較多,釉熔融較透,透明度特別好。釉層中氣泡、析晶以及其他殘留物較少。刻花、劃花、模印花紋的凹痕寬度、深度不同,釉層堆積厚度和塊面大小多有變化,釉色由淡淡青白色向天青、湖綠漸次演變。純淨明澈並富於色調變化的硬青釉,大大強化了紋飾的藝術效果,給人以“音樂旋律般潤澤心靈”的美感。其實影青瓷所採用的刻花、篦花等法本來是磁州窯、耀州窯和定窯常用技法。所以說正因為景德鎮瓷匠博採眾長,再加上得天獨厚的原料及環境才得以創造出影青瓷,才取得中國瓷業領軍的地位。

如前面我提供的圖片大家可以看到早期的影青瓷不僅比較粗糙,而且其釉面也有一個很複雜的進化過程。

中國瓷器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是一部使瓷胎潔白化和釉色純正多彩的過程。

從現存的物品來看商周時期已有原始瓷器,這種原始瓷器被稱為青瓷,為什麼叫青瓷呢,就是因為它的顏色屬於綠色系列。商周時期所用的釉是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什麼是瓷石,瓷石經過粉碎後也叫瓷土,是製作瓷器的最主要的原料,是一種由石英、絹雲母,並有包含長石,三氧化二鋁等的硅酸鹽岩石礦物。呈緻密塊狀,外觀為白色、純淨瓷石為淡綠色,無光澤,也無明顯紋理。瓷石本身含有構成瓷的全部成分。石英、雲母、長石本是自然界十分普遍的一種岩石,但由於其內在其他一些成分如三氧化二鋁多一些,因此其外觀和性質都會發生變化,這種制瓷原料的發現一定也是來源於偶然,這裡也不需要多說了。至於草木灰更不用多說了,草燒剩下來灰就是草木灰,再平常不過。這樣的材料所配合成的釉料純粹是很偶然的純經驗的配方,因此肯定不會成為理想的材料。所以當時燒製的瓷器釉色很難控制,並不美觀。在長期的製作瓷器的過程中,只要有足夠長的時間瓷工們逐漸發現用石灰石加粘土配合得到的釉能產生更好的顏色,也更容易控制。這種釉的產生已經是個進步,所產生的顏色是青綠、黃綠、灰綠、褐綠等,因溫度的變化而變化,而當時未完全密閉燒製的辦法現在叫做氧化法。

見越窯青釉雞首壺

那麼這種青釉與後來的天青色釉有什麼關係呢?據記載和實物考量,宋以前及宋有一種大綠釉,色澤純正鮮麗,在燒製時有時也會發生窯變,其變色為天藍色,大家請看一個宋蔡字款大綠釉仙鶴柄蛙嘴倒流壺:

宋代影青瓷是什麼

此壺多處局部發生窯變:

宋代影青瓷是什麼

見蛙嘴下、蛙頭部、底足、刻紋中等等部位的窯變。

這種窯變在長年累月燒製瓷器的窯工可能經常會見到,由於這種顏色非常美麗、柔和、沉淨,得到了大家的喜愛。長久下去,必然會有某個聰明的窯工摸索出產生這種釉色的經驗來了,也許就是某種燒製方法的改進,也許就是溫度的適當控制,也許就是原有材料配方的少許變動,一種新的純正的顏色釉就產生了。所以天青色絕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最早一定是來源於青瓷燒製時產生的某種窯變而萌生的發明,此後在窯工們長期觀察和研究下最終能不依靠窯變、採用新的釉料配方就能產生這種釉色。後人往往會根據史載“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認為是周世宗要這樣的顏色,窯工們就弄出這種顏色來了,實際上這句話按很正規的理解去解釋應是,周世宗看到窯工呈上的這種新創造的顏色批示道:這就是雨過天晴雲破時天上的顏色,就用這樣的顏色去製作瓷器吧!

根據專家研究汝釉有天青、卵青諸色,較為標準的為一種天青色,或偏灰一點,或偏淡一點,釉色介於青、藍之間,呈現乳濁狀,釉面有細碎的紋片。在宋代眾多的青瓷窯中,呈色獨特。釉質瑩潤、含蓄,因此備受賞識。在20倍或30倍放大鏡下觀察,釉中有零星的氣泡,被人們稱為“寥若晨星”。根據張福康《中國陶瓷的科學》說,汝釉器物的乳濁感與燒成溫度有關,燒成溫度在攝氏1200度左右,才能看到傳世汝瓷的標準呈色,如超過此溫度或在此溫度下保溫時間較長,就會出現透明釉。在窯址中,出土標本色澤多種多樣,而為宮廷燒製的汝瓷,釉色比較穩定,大多為天青色。為保證器物的呈色,大多數汝瓷的胎實際上都處於一種未完全燒結的狀態。也就是說汝瓷的釉面所反映的失透乳濁狀是燒製溫度偏低的情況下形成的。這就造成了汝窯的乳濁釉與影青瓷的天青色玻璃釉有明顯差別。

失透的汝瓷

宋代影青瓷是什麼

那麼影青瓷是怎樣的呢?大家知道棕眼是影青瓷釉面的一個重要特徵。坯胎用的是生料,高溫燒結產生大量氣泡,氣泡通過釉面逸出,有些釉表面未被及時填平,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棕眼。棕眼不光凹陷面大小不一、深淺不同,形態也有差異。多數只是釉表面的凹痕,一些卻有針管樣細孔穿透釉層,連通瓷胎。

從這段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影青瓷燒製時對溫度控制可能與汝瓷不一樣,比汝瓷要高,如果確實是這個原因,那麼影青瓷與汝瓷使用的釉料成分差異可能也不會太大,否則我們很難想通為什麼汝瓷的青色與影青瓷的顏色會如此相似。

而影青瓷在經過充分燃燒後,大的氣泡析出,形成棕眼,形成極細皺紋,還有無數的小氣泡浮在釉中,請看:

宋代影青瓷是什麼

宋代影青瓷是什麼

從氣泡的角度來看,汝瓷氣泡少且小,偶有也只能稱為寥若晨星。影青瓷氣泡較大,易看清。早期的尤其是如此。

影青瓷釉厚的地方形成如玻璃一般,請看:

宋代影青瓷是什麼

古人在介紹柴窯時說的最後一句話:滋潤細媚有細紋。當我看到影青碗中呈現出的那緊緻細紋,真懷疑這是否就是柴窯。但我想不管影青瓷是否就是柴窯,古人對柴窯的評定標準,影青瓷應該說是全部達到了。然後在景德鎮利用這裡得天獨厚的條件。

有許多研究的朋友對景德鎮青白瓷及影青瓷的突然橫空出世本來就抱有許多疑問,覺得似不甚符合發展的規律,那麼是否加入上述的設想後會變得順理順章些呢?

影青瓷雖然還是用這種釉,雖然也是一次燒成,但它的胎體已經從汝瓷的黃灰色香灰胎轉變為類似定瓷的純白胎,它追求的是以白色為主刻花部分呈現天青色的效果,而且它不再追求失透效果,它大膽的按照瓷器製作的要求高溫燒製,即使有氣泡也不在乎棕眼的產生,它追求的就是這種透明的玻璃釉面下面天青色的花紋與大珠小珠落玉盤般的瓷面。後世的硬亮釉面就是從影青瓷開始的,就在這一點上影青瓷使中國瓷器走上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