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拥兵30万为何不称帝,三点原因令人深思

作为晚清最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曾国藩在国家危亡之际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终于剿灭为患江南极深的太平军,从而维护了中华道统和社会安定,有再造国家之大功。此时的曾国藩,不仅手握雄兵30万,而且掌握江南五省巨大财富,若此时兵锋北指,推翻清朝并称帝,可谓不费吹灰之力。

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拥兵30万为何不称帝,三点原因令人深思

曾国藩画像

​然而,面对亲属、部将们的四次劝进,曾国藩皆以“名节”、“大义”予以拒绝,终其一生都对清朝衷心拥戴,始终不肯迈出称帝的步子。那么问题来了,曾国藩为何要竭力挽救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呢?换句话说,曾国藩坚持不称帝,都有哪些不得不考虑的理由呢?综合各种史料来分析,原因大约有以下三点:

其一,曾国藩出身于士大夫阶层的现实,决定了他不可能从事造反事业。我们都知道,曾国藩在创设湘军之前,一直在朝中做翰林,属于士大夫阶层中的精英人士,而士大夫阶层所信奉的忠君爱国、维护道统的理念,自然也为曾国藩所信守不渝,同时也是他立身的凭依。而等到曾国藩创设湘军后,在他的幕府中效力,或者跟他联手对抗太平军的,同样也都是士大夫。

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拥兵30万为何不称帝,三点原因令人深思

太平军与湘军作战十余年,最终被剿灭

​正因为这种出身限制,决定了曾国藩不能像刘邦、朱元璋这种草根阶层,也不能像杨坚、李渊这类武装贵族阶层,去从事称帝建国的事业。退一万步讲,就算是曾国藩真的起兵的话,恐怕也会遭到其他士大夫阶层指挥的军队-如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的抵抗。彼时,曾国藩能否击败这些对手,从而获得平定天下的资本,依然是个未知数。

其二,曾国藩担心清朝的灭亡会引起长期内乱,使中国面临亡国之忧。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每逢改朝换代之际,中国都要发生至少数十年的内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百姓伤亡无算。比如,在汉末三国的大乱世中,中国的人口便由6500万锐减至2300万,而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更是由1.93亿锐减至1.01亿(数据引自《中国人口史》),代价之惨痛全球罕见。

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拥兵30万为何不称帝,三点原因令人深思

湘军火枪队

​除了担心社会动荡、百姓大量伤亡外,曾国藩也很清楚当时的时局,知道在列强环伺的情况下,一旦中国因改朝换代陷入长期动乱的话,势必会引起列强,尤其是沙俄的武力入侵。彼时,中国不仅有亡国之忧,甚至几千年来传承不绝的文化,都有可能遭到毁灭。这一点,大约是曾国藩极力维护清政府,不肯取而代之的最主要理由。

其三,曾国藩无疑仍对清政府抱有期望,认为它还有振作的可能。历经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浩劫后,深受重创的清政府明显感觉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此时掌权的慈禧太后等人应当明白,如果拒绝任何改革措施,总想按照先前的“老路子”继续走下去的话,势必会陷入“此路不通”的窘境,搞不好还会加速帝国灭亡。所以为了挽救帝国命运,曾国藩相信清政府必定会改弦更张。

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拥兵30万为何不称帝,三点原因令人深思

慈禧太后

​而事实也增强了曾国藩的这种信心。尚在太平天国苟延残喘之际,慈禧太后便已经在同治初年,授权恭亲王奕䜣、大学士文祥主持“洋务运动”,寻求学习、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来改造落后、保守的中国,力求在外交、教育、练兵、海防、塞防等方面都做出积极的改善。正是因为看到这些可喜的变化,曾国藩相信清政府还远没沦落到非亡不可的境地,若假以时日,或能完成中兴的伟业。

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拥兵30万为何不称帝,三点原因令人深思

曾国藩等人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正因为以上三点原因,曾国藩尽管手握30万大军,但依然没有迈出起兵称帝这一步。不仅如此,曾国藩还毅然裁汰大部分湘军,既消除了内乱的诱因,又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值得后世敬佩。此后,曾国藩将事业的重心转向提倡“洋务运动”、恢复中国固有的美德两大方面,期望借助于西方先进的技术文化来改造中国,于救国救民大有裨益。

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拥兵30万为何不称帝,三点原因令人深思

曾国藩墓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曾国藩因病薨逝于两江总督任上,终年62岁。曾国藩死后,南京数十万百姓巷哭不止,并绘像以祀之。朝廷闻讯后,下诏为曾国藩辍朝三日,追赠他为太傅,谥号“文正”,并将他的牌位入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同时各省均要建立专祠以祭祀。生前立功立德、功绩赫赫,死后备极荣哀、流芳千古,曾国藩的一生可谓相当成功。

史料来源:《清史稿》、《太平天国史纲》、《曾国藩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