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关中史话|大禹凿龙门

关中史话|大禹凿龙门

渭南日报全媒体 记者颜伟

传说上古时期,世间爆发了一次足以毁天灭地的大洪水。黄河泛滥,黎民受苦。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负责治水。一开始,鲧派共工氏修筑堤防,水势一年比一年更甚,堤坝也被迫逐年加高加厚。鲧的失误之处在于没有重视疏导河道,一味地填埋堵截。洪水无处发泄,四处乱撞。堤坝最终不敌水势,无力回天。九年的努力功亏一篑,因治水不力,鲧被引咎处死在羽山上。大禹临危受命,接替了父亲。他来不及悲痛,忘妻舍子,扎根在了洪水中。大禹吸取了父亲的教训,变堵为疏,引导洪水长途跋涉,最终消弭于无形。

为了治理洪水,大禹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一生为公,强烈的责任心使得他舍小家为大家。相传,大禹娶了妻子涂山氏,新婚第四天就离家去治水,此后再难得一见。他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妻子正因分娩的剧痛在苦苦挣扎,不久他的儿子启降生了,婴儿撕心裂肺地啼哭,大禹怕进去后与妻儿难舍难分耽误治水,一咬牙一狠心没有看儿子一眼。第二次经过家门口,他幼小的儿子正在妻子的怀中向他摆手,此时正是施工的关键时候,他顾不得抱抱儿子就匆匆挥别母子俩。第三次过家门外时,儿子已经十多岁了,他跑过来拉着父亲要他回家。大禹无奈又心疼地摸了摸儿子的脸说:“水患未平,无以为家。”转身又匆匆离去。大禹治水十三年,耗尽心血,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拯救了百姓。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了民众的拥戴。舜在晚年把部落首领的位置禅让给禹,这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甚广,可以不夸张地说,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大禹在当地治水的传说。陕西韩城及山西河津交界的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使河水变得十分狭窄汹涌。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如脱缰野马,沿岸都是遭过灾的滩涂。禹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历经千辛万苦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河水从此畅通无阻,奔向大海。

禹凿龙门的遗迹位于秦晋大峡谷之中,此处两岸悬崖相对如门,传说鲤鱼到了这里纵身一跃跳过门楹的高度就可化身成神龙,故称龙门。因为是大禹所凿,又名禹门。龙门宽80米,形如闸口,水流急湍。正是“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的写照。

传说大禹凿龙门时遇到蛟龙阻挠。一旦石门凿开,它居住的深潭将不复存在。但是拯救万民刻不容缓,再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大禹天赋异禀,暗藏神力。他化作巨大的黑熊也斗不过蛟龙。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在耸入云霄的高山顶上凿出天梯径直通向天宫,他要向玉帝告御状。玉帝闻言大怒,调遣天兵天将抓住了蛟龙,将他捆在壶口瀑布下的水晶柱上每日每夜受洪水冲击,要它尝尝洪水肆虐的滋味。经年累月,锁链都被壶口瀑布的猛烈水势冲得松动了。蛟龙趁机挣断锁链逃到大海深处,从此再也不敢兴风作浪了。没有蛟龙妨碍,大禹很快凿开了龙门,放水出关。

龙门自古为秦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站立山顶远眺黄河,犹如蛟龙戏水,波澜壮阔。遥想隋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谋求生路。唐高祖李渊率兵西渡龙门,收编六万多人夺取关中。明末,李自成率众经韩城由龙门渡河,推翻了大明王朝。从龙门逆流而上,两岸如同刀砍斧劈,山水相映。上游36公里,就是困住蛟龙的壶口瀑布。

龙门穿越历史的风霜终于走到了现代,滔滔河水流经几千年,还在向后来人娓娓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