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鄭志明院士:區塊鏈研究需要“久久為功”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2月3日電(閆雨昕)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志明在接受新華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區塊鏈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構建的相對成熟的可信評價系統,其核心是可提升各個維度的治理能力。

從信息互聯到價值流轉

在鄭志明眼中,信息技術的發展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互聯網,解決了信息互聯的問題;第二階段是移動互聯,通過智能手機就可以隨時構建一個人人互聯的平臺;而現階段發展的5G,目的就是建設“萬物互聯”的第三階段,即物聯網。

他認為,當信息連接、人也連接起來,那麼下⼀步就是價值的自由連接。而價值自由連接有個前提——信任,只有形成信任關係了價值才能實現自由流轉。所以有沒有⼀個辦法能建立起一個低成本的信用通道至關重要,區塊鏈也正因承載了這樣的功能而備受矚目。

從區塊鏈的興起來看,它的“風口”無疑自“比特幣”始。鄭志明將數字資產的喧囂歸為區塊鏈發展的1.0階段。他認為,2.0階段則以智能合約和局部應用為典型特徵。“有一些很重要的應用,但還遠不夠,”鄭志明告訴記者,實際上,區塊鏈技術應該慢慢滲透到大量人類經濟社會生活的整個產業、生態中,這便是3.0階段,或者叫做“可編程社會”。

他認為,3.0階段區塊鏈將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技術工具之一,所謂“治”就是具備全方位穿透式監管的能力,“理”就是具備構建新型高效生產關係的能力。

鄭志明說,沒有人知道從2.0階段到3.0這個階段需要多長時間,這與社會的接受程度、技術發展速度有著密切的關係。

“未來要重點突破區塊鏈作為治理工具的應用能力,只有拿出十年磨一劍的勇氣,藉助區塊鏈‘久久為功’地提升我國社會治理水平,才能最大化發揮區塊鏈的技術內涵。”他說道。

亟待攻克的難題

視線拉回至中國,目前我國正從國家層面對區塊鏈技術進行著整體佈局,包括工業互聯網、數字金融在內的多個行業領域正在向數據共享、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協同效率等方向邁進。

據鄭志明的觀察,我國目前有一批專家致力於區塊鏈技術的研究,從技術圈再到產業界有多股力量聚集在區塊鏈相關業務上,所以我國在區塊鏈研究和發展正處於非常良好發展態勢之中。

但他同時坦言,要把這件事真正做好仍存在一些難關亟需攻克。“從原理來講,區塊鏈是⼀個‘三元悖論’問題,即安全系統、效率系統、分佈式系統這三個系統耦合過程中是相互制約的。到目前為止,不論是我國還是歐美在理論和應用研究上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我會講‘去信任’”,鄭志明認為,除了常被提及的“分佈式”特徵,現在區塊鏈的技術最具創新之處是通過構建共識機制,使得人們建立了信任體系。“正如自然界裡的‘三體’問題,三個星體之間的運行規律靠引力,而人類科技創建的區塊鏈世界裡,節點之間的信息交互靠共識。”

他同時表示,現階段在鏈上獲得“共識”並非易事。自由度越大共識成本則越高,如何形成共識同時把共識成本降下來,就是研究區塊鏈很重要的問題。

此外,從技術上來看,鄭志明認為,目前國內的熱情大多圍繞在商業化應用開發的主題上,區塊鏈技術的研發人員還比較少,我們更應該關注關鍵技術的實質性解決。從生態上而言,在人員隊伍建設和興趣點建立上應不斷引導和提高。

“區塊鏈時代”即將到來嗎?

談到區塊鏈“熱”的問題,鄭志明認為這種現象喜憂參半。“喜的是大家都很熱心,憂的是容易偏離主題。”鄭志明說,與比特幣“綁定出現”時大家就覺得區塊鏈就是玩幣,然後當銀行可以用到這項技術時,人們又把區塊鏈看成是金融科技。

“我覺得各行各業現在開始應該靜下心來,做好區塊鏈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著力攻克一部分關鍵性的技術,才能避免現階段的這種盲目炒作現象,使區塊鏈技術能夠在我們國家比較良性、健康地發展起來。”鄭志明說。

在被問及熱錢流入是否意味著更加嚴苛的監管時,鄭志明表示,區塊鏈正在使監管變得更容易。“有區塊鏈技術以後,你只要在這個系統裡面放個監管節點,把國家或者當地的法律法規放到智能合約裡,那麼,它可以實現一種區塊鏈技術與應用平臺的‘穿透式’監管,可以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人得病,全體吃藥’的情況。”

至於“區塊鏈時代”是否即將到來,鄭志明則認為,這要看我們如何定義“區塊鏈時代”。真正希望向區塊鏈時代邁進,理論和技術上要實現巨大的突破、構造性能良好的自主安全可控區塊鏈底層平臺,同時區塊鏈技術在行業和生態能夠得到大規模應用,我們才能說初步進入到區塊鏈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