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不正,不坐”,孔子對坐席有什麼講究?

小仙仙賢


野狐試答

題主好,“席不正,不坐”出自《論語 鄉黨》篇中,該篇27章,是孔門弟子對先師日常容色言動的謹書備錄,讀之如聖人在側。

有人覺得孔子過於講究,覺得孔子迂腐,其實是不懂孔子的苦心。聖人之道不離日用之間,孔子要建立一個有序的社會,必然要重視禮,而這些生活細節的背後是禮,其事雖小,其“義”卻大,所以必須講究,弟子詳記也是深明其中的道理。

“正名”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內容,《論語 子路》載“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缺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

正名乃為政之要道,子路並未深刻理解孔子的教誨,一致衛國政亂時,他卻涉足其中,最後死於非命,實為可惜。瞭解了這些,我們就可以深刻地探究題主的問題了。

“席不正,不坐”,野狐理解“不正”的第一層意思是請客的理由“不正”。我們不是常說“酒席好擺,客難請”嗎?原因就在“席不正”,理由不充分。人情事理古今相同,這一點,我們從現實生活中就可以理解。

第二層意思指位置“不正”。看看用現代生活中的例子,這點就很清楚了。各種會議上,領導在臺上能亂坐嗎?各有自己的位置。古代這個講究就更大了,顏真卿有傳世法帖《爭座位帖》,內容就是圍繞座位的問題。

日常宴請,座位也是很講究的,現在雖然用圓桌,不分上下了,但坐位也是不能隨便的,總不能讓年長位尊的人坐在上菜的地方吧。在古代,座位的講究就更大了,古人在宗廟按爵位來排座,在朝廷按官階排座,在鄉里按年齡排座。再大的官,回到故鄉入席,也要禮讓年長者上座,否則就是失禮,會被人恥笑的。

第三層意思指酒席準備草率,主人並無真心敬意,既然如此還是不去赴宴的好。

如果“席正”,又如何來坐?宴客之道和坐席之禮是想通的,主人熱情誠懇,客人恭敬得體,坐相吃相,應答都要得體才好。古代的箕踞而坐就如同現在的翹著二郎腿一樣,是極不禮貌的不禮貌坐相,正式場合是不允許的。

看是一個小小的問題,單這涉及教化的問題,意義自然不一班了。


野狐習禪


“席不正,不坐。”古代沒有椅子和凳子,在地面上鋪席子,坐在席子上。這句話的意思是:坐的席擺放得不端正,不就坐。

“席不正,不坐”這句話出自《論語·鄉黨》:“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席不正不坐。”

孔子平時不論做什麼都很守禮,肉切得不方正,不食,坐席不正不坐,他提倡一個人的日常起居一定要做的像一個君子。

可見孔子對禮儀相當重視,為什麼?孔子一生都在提倡“克己復禮”,“因此,席不正,不坐”也是他特別重視一種禮儀。

春秋時代,人們家裡設施比較簡單。當時沒有椅子,家裡人都是坐在席上。來了客人也全部都是席地而坐,所以對席是很講究的,也洐生出不少與席有關的詞。

如:坐在席中心的人,地位較高,稱作“主席”,舉行的宴會叫“筵席”、“酒席”,參加叫“出席”、“坐席”,不參加叫“缺席”,中途回去叫“退席”。一個男人長大了,才能有“一席之地”,才有自己的“席位”等等。可見席在當時的地位是很高的。

所以古人在坐席方面仍有嚴格的禮儀,席不正,說明你對客人或德高望重的人的地位沒有給予重視,也不尊敬人,不坐,就是一種抗議。

根據孔子弟子們的有關記載,孔子每次在講學落席之前,一定要先觀察席放的是否端正,若席子不擺放端正,他不會坐下的。

從孔子對待禮儀細節上這樣小事來看,席不正,雖然只是一件小事,卻體現了孔子對於禮儀細節的注意。在孔子看來,禮儀事雖小,但意義大,它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制度和規範,任何事只有從小事做起,才能做出一番大事業。孔子這種講究細節的精神,在今天也是有一定的意義。


D東哥


孔子這位大腕周遊列國,雖四處碰壁,但這並不影響他擺譜,席不正,不坐,同時他也認為,沒有身份的人,名不正,其言也是不順的。這也正是孔子踐行“禮”儀、極度自律的一個小細節。細節決定成敗,小處也不可隨便,是儒家對君子型人格的追求,在當今社會,仍然有其積極的現實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