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舌尖上的合肥文化


庐州烤鸭、吴山贡鹅、下塘烧饼……冬日的傍晚,走在合肥街头,从一个个冒着热气的摊点铺经过,不免味蕾触动,勾出了“馋虫”。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将文化基因深深镌刻在城市基因中,融入城市的每寸角落、每处点滴,也包括美食。当你端上一盘鱼,点了一份鸡,买了一份鹅肉,是否曾经想过,这背后蕴藏着合肥2000多年的历史,吃下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这座城市的千年文脉,自古而生的庐州情怀。

舌尖上的合肥文化

包公鱼、无丝藕 “铁面无私”的包公文化

1958年,毛泽东来合肥视察,徽菜名厨梁玉刚给他做了一道传统合肥冷盘——黑背鲫鱼为食材,用醋、绍酒等调味,经过小火长时间烧焖后,骨酥肉嫩、入口即化。毛主席品尝之后连连称赞,边吃边问是谁制作的,餐后还接见了梁玉刚,并赠送给他一个苹果。这道获得领导人赞誉的佳肴,便是“合肥名片”之一的“包公鱼”。

“包公鱼”,顾名思义,与合肥的历史名人包拯有关。相传,包拯晚年,宋仁宗封赏功臣,要将半个合肥城封给他。一生清廉、生活居简的包拯,希望他的后代能自食其力,谢绝了皇上的封赏,可宋仁宗定要封赐,最后将一段护城河封给了他,这便是今天的“包河”。包公领封之后,规定后人要以种藕、打鱼为生,可以济民不能以此盈利。

说也奇怪,这包河里的鱼与别处不太一样,脊背是乌黑色的,就像“黑脸包青天”一样,于是,人们便称之为“包公鱼”。而冷盘“包公鱼”,不仅仅有鱼,还有包河里的莲藕,用葱段、姜片、酱油、冰糖、醋、绍酒、芝麻油等佐料腌制之后,再用包河里的荷叶封口扎紧,先大火烧制再小火焖炖,到最后“上桌”至少要5个小时以上。如此费时费工的佳肴,味道自然鲜美,还伴有荷叶的清香,令食客回味无穷。很多“老合肥”都说,这“包公鱼”是合肥的传统菜肴,它曾是包府餐桌上的美味,后人通过考证和复原包府家菜时整理“复原”的。

包河里的莲藕,也是与众不同,孔大节疏、质嫩无丝。因为“丝”与“私”同音,加之莲藕出自“包家河”,合肥人便称之为“无丝藕”,与“包公鱼”并称为“铁面无私”,被视作“包青天”的化身,并流传下来一句歇后语:包河藕,无私(丝)!每逢中秋,包河地区都会全族团聚,品尝添加冰糖的包河莲藕,以示“此藕无私,冰心可鉴”。久而久之,流传乡里,遂成美德风俗,清朝文人宋衡曾写下享誉古今诗句:“孝肃祠边古树森,小桥一曲倚城阴。清溪流出荷花水,犹是龙图不染心”。当然,“无丝藕”的由来只是一个传说,是人们对“包青天”敬仰心理的折射。事实上,合肥有着900多年的种植莲藕历史,包河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才会孕育如此上佳品质的“无丝藕”。

今年82岁的合肥老人朱振兴说,直至上世纪80年代,包河里依然盛产无丝藕,“那时,包河、莲花塘一片都是稻田,河里的水清澈见底,站在岸边就能看到小鱼游来游去。偷偷跳到河水里,摘一节莲藕,雪白的和小孩手臂一样,生吃又甜又脆,是制作桂花糯米藕的绝佳材料。”盛夏时节,用无丝藕做成的桂花糯米藕,是合肥人餐桌上必备的消暑菜肴。爱吃、“会吃”藕的合肥人,还做出了丰富的藕系列佳肴,如:拌藕、卤藕、莲藕汤、荷叶蒸藕、炸藕丸子等,摆上一桌风味别具的藕宴席,足以让人大饱口福,余味无穷。

如今,包公鱼、无丝藕从繁盛到灭绝,再到“复生”,不再常见。不过,包河的包公鱼、无丝藕、箭杆黄鳝、马蹄鳖等菜肴小吃早已妇孺皆知,甚至成为合肥的其中一张“名片”。合肥人怀着对包公的敬仰思念之情,培育出一股浓烈的地域性饮食文化。

李鸿章杂烩 晚清重臣的庐州家乡情怀

舌尖上的合肥文化

一如过去,说到了包拯,自然要提到李鸿章,这两位合肥历史名人实在渊源太深。

“老合肥”大多都知道大兴镇前后不过一里地的范围内,安葬着三位名噪一时的历史人物:包孝肃公(包拯)、蔡文毅公(蔡悉)和李文忠公(李鸿章),时人称“一里三公”,又称“一里葬三公”。

李鸿章又极为推崇包拯,甚至将他视作“偶像”,“香花墩”“廉泉”“包公祠”等与包公有关的遗存,几乎都留下了李氏家族深深的印记。今天的肥东县撮镇,有个龙栖地生态湿地公园,其内有一片万亩荷田,当地的百姓都说这儿曾是李家池塘,敬爱包公的李鸿章曾在自家池塘种上了“无丝藕”,因此当地一直流传着“李家塘种包公无丝藕”的趣谈。

在合肥,也流传着与李鸿章有关的一道菜肴——“李鸿章杂烩”,关于它的由来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据载,1896年,李鸿章奉旨到俄国参加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顺道访问英、美、德、法等国家。当年8月底,李鸿章使团一行抵达美国,受到了热情接待,《纽约时报》还刊登一则消息说:“美国民众都想一睹清国总理大臣的风采,因为此人统治的人口比全欧洲君主所统治的人口总和还要多”。

来而不往非礼也是中国由来已久的传统,为了答谢美国官方和民众的热情款待,李鸿章决定举办中式宴席来款待和答谢美国各界人士,并派人到华人聚居的唐人街置办酒席。宴会上,色香味俱全、造型独特的中式菜肴一道又一道地端了上来,这让素来以快捷、便利饮食为主的美国人大开眼界,吃起来更觉得别有风味,一连吃了几个小时都不肯下席。而厨房里的“余粮”全都空了,再也端不出像模像样的菜品出来了,面对着仍然兴致勃勃、翘首企盼的洋人们,后厨愁坏了,只能向李鸿章禀报。才智过人的李鸿章略一思索,马上说道:“把已经撤下去的残菜加热,用大盆端上来。”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菜端上桌,洋人尝后连声叫好,便问菜名。李鸿章一时答不上来,只是说:“好吃多吃!”岂料歪打正着,“好吃多吃”与英语杂烩(Hotchpotch)发音相近,后来此菜便被命名为“李鸿章杂烩”。后来传回了国内,合肥城乡也仿而效之,遂成名菜。

其实,“李鸿章杂烩”这道菜很有讲究,其以鸡肉为主料,佐以火腿、面筋、香菇、山笋、海参等辅料,用麻油酥烧,然后装入陶盆,点以白酒、酱油等佐料,放在炭基上用文火慢烧,直至油清菜熟方原盆上桌。

对于现今的人来说,无论哪种说法都不过是个故事,听后一笑了之。但是通过这个故事,倒是能品出不同于教科书中的李鸿章,尤其是他内心的家乡情怀。

经过一百多年的改良,如今,“李鸿章杂烩”的材料日益丰富,做法也比原来复杂。厨师们在传统的“大杂烩”制作工艺上加以改进,用水发鱼翅、水发海参、水发鱿鱼、油发鱼肚和干贝、熟白鸡肉、熟猪肚、熟火腿、净鱼肉、鲜香菇、嫩笋、水腐竹、鸽蛋,加葱段、姜片、绍酒、精盐、味精、鸡精粉、白胡椒粉、白糖、蛋清、湿生粉、熟猪肉、鸡汤、熟鸡油为原料,所做的新式“大杂烩”,咸鲜可口,醇香不腻。由于“李鸿章杂烩”用料讲究,价格不菲,可能很多人无缘品尝,不过,它背后所蕴藏的历史印记却愈发清晰,默默见证合肥的悠久历史。

曹操鸡 庐州古城的“三国往事”

“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熟悉三国历史的人,对这句话可能很熟悉,这背后可以挖掘出一个与合肥有关的“舌尖文化”。

舌尖上的合肥文化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当年在汉中,曹操被诸葛亮逼退在斜谷中,进退两难。一晚,夏侯淳禀请夜间口号,恰逢当时曹操正在帐篷中吃鸡,见碗里有剩下的鸡肋,有感于怀,于是传令“鸡肋”。曹操手下有个行军主簿,名叫杨修,听到行军令是“鸡肋”,便开始收拾行李,身边的人很是不解,他说了上面那句话。这段历史故事,曾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旨在赞誉杨修的聪慧,若是细细琢磨,也不难察觉出曹操对美食的热爱。

史料记载,曹操曾写过一本美食专著《四时食制》,单从这本书内容来看,他足以被称为食家,对饮食养生之道颇有研究。在合肥,还有一道以曹操命名的菜肴——“曹操鸡”,别的不说,仅仅是这个名字,足以彰显古庐州城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合肥自古就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称,是江淮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素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安徽省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许昭堂介绍,春秋时代,吴楚交兵百余年,战役三十余次,战场甚为辽阔,大江、淮河南北,汉水左右,皆为战争所及。其中,合肥及周边一带的战役最为频繁,且大规模的战役均发生于此。据史料记载,公元208-253年,吴魏两军在合肥爆发过5次较大型的冲突,其中包括张辽以八百步卒逆袭孙权等战役。

“曹操鸡”正是“诞生”于公元208年,第一次合肥之战之前。相传,赤壁之战前夕,曹操行军至庐州,突然得了怪病,卧床不起。眼看就要面对强大的吴国水军,曹操忧思过度,多日不进饮食,急得身边的厨子团团转。这时,当地人进献了一个“秘方”:选取当地半斤左右的“伢鸡”,用中药和美酒卤制。曹操一尝后,鲜嫩无比,顿时胃口大开,当日便吃了大半只鸡,连吃数日后竟渐渐康复,又重新纵马兵戈,指挥起他的千军万马。从此以后,只要有条件,曹操都要吃这种“药膳鸡”,后来,这种既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的菜肴渐渐传开,人们还为这道美味的药膳命名为“曹操鸡”。如今,“曹操鸡”在合肥美食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并因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其独具一格的风味,成为合肥的一张“美食名片”,受到来合肥旅游的中外食客好评,香港船王包玉刚曾留言赞美:“名不虚传,堪称一绝”。

在合肥地区,还有一道三国美食“公瑾鱼头”,因“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而得名。众所周知,在赤壁大战中,时任吴大都督的周瑜以少胜多、以弱击强,击败了曹操83万大军,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据说,当年战斗结束后,东吴君主孙权犒赏三军并嘉奖周瑜,特意派人了解周瑜的饮食嗜好和习惯。得知周瑜喜食鱼头,孙权吩咐手下捕鱼,并令御厨将鱼斩腰去尾独留鱼头,并配兑当地山泉甜水,精心加工制作,遂成味道鲜美的佳馔。因周瑜字公瑾,因此,孙权便将这道菜取名为“公瑾鱼头”。后来吴国君臣举办宴请活动,都要烹饪“公瑾鱼头”,以示宾客尊荣、宴会隆重。在周瑜的家乡庐江县,至今仍能吃到“公瑾鱼头”,这段流传千百年的历史故事,无疑增添了这道菜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吴山贡鹅 吴王父女的千年印记

说起吴山贡鹅,相信合肥人应该都不陌生,这可是本地的一道传统名菜,色泽清爽、香气浓郁、味美醇厚。有多少人知道,吴山贡鹅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而且“背景”非凡,与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创立者杨行密息息相关。

杨行密,字化源,也是咱合肥“老乡”,出生于长丰县吴山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杨行密幼丧父,少孤贫,形魁梧,有膂力,善奔跑,可日行三百里。”许昭堂介绍,史料记载,唐乾符年间(874-879年),江淮各地反抗斗争持续不断,杨行密参加当地农民起义军,被唐兵俘获,释放之后被庐州府募为州兵,戍守今天的宁夏灵武。之后,几经周折,“行密遂据庐州”,又被唐廷招抚,封为庐州刺史,从此以庐州为根据地,开始拓土扩张。

攻庐州、战广陵、克淮南、伐江夏,后占有淮河以南、长江以东的三十余州地盘,杨行密从戎马生涯开始,经过26年征战,先后任庐州刺史、行军司马、宣州观察使、东西诸军道行营都统、检校太师、中书令等职,最终,于唐天复二年被封为吴王。据说,杨行密为官清正廉明,使人民安居乐业,深受群众爱戴。因此,每当他巡视合肥,故乡人民必以当地特产“大白鹅”配美味佐料制“卤鹅”敬奉。

舌尖上的合肥文化

今天的合肥,每到冬季,咸货“当道”,原来也是延续千余年的传统。隶属合肥的吴山,自古也有腌制咸货的传统,而吴山贡鹅正是用咸货加上中药调成的卤水卤制出来的,咸中带鲜、骨中带香,别具地方特色。与普通的鹅肉相比,吴山贡鹅的肉质细嫩、味美,烧、煮、炖、烤、腌食皆宜,再加上那屡屡“乡愁”,杨行密吃过后大悦,谓众人曰:“行密自幼贫寒,不敢忘本,以此卤鹅进餐,堪称‘贡品’。”“吴山贡鹅”因此得名。当时,要奉上一只“贡鹅”可不容易,不仅要捕捉活鹅,还要备足吴山当地的水和青草,才能保持吴山贡鹅的特有品质。经过千余年的时代变更,如今,吴山贡鹅已经成为寻常百姓餐桌上的美味,据说从宫廷“流落”民间的卤制秘方,传自吴王王府御厨史氏的后代,仍保持着古早味。

天祐二年,封王仅3年之后,杨行密病逝,就葬在吴山镇的故土。时隔千年,在吴山镇,吴王遗踪仍然四处可寻,除了高耸如山的吴王墓之外,还有修缮一新的吴山庙,富有传说的公主坟,以及杨渥街与百花街交错的古街道。

安徽省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云胜介绍,吴王陵墓西边,原有座百花园,是百花公主为缅怀父王,不忘父恩,寄托对父亲的哀思而修建的一座花园。百花园以水面为主,当地盛传,这水面是百花公主的眼泪汇集而成。可惜,南唐保大十四年,李璟闻知周世宗大破唐援军,进军淮南,下诏安抚杨氏子孙,很是惧怕,派园苑使尹延范,尽迁永宁宫中杨氏子孙去润州,在路上将杨氏子孙60多名男丁全部杀死。因此,杨氏后继无人,加上年代久远,百花园随着历史的行进,消失殆尽,高大的兴陵只剩下孤坟一座,连墓前的石碑也是后人重置,公主坟也淹没在杂草树丛之中。然而,合肥百姓没有忘记百花公主的善良、孝心,将竖立着“吴王遗踪”牌楼下的一条不长的小路,定名“百花街”。

李云胜介绍,根据《安徽省合肥市地名录》记载,百花井,相传为百花公主府邸中的井。有一年,合肥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百花公主便带领大家一起打井抗旱,终于在她的闺房前打出一口水井,供周围百姓安度旱年。由于百花公主经常临井化妆,后人将这口井取名“百花井”,府邸坐落的那条巷也因井得名。上世纪80年代,合肥旧城改造时,古井被填平,仅留下了“百花井”“花园巷”等地名,与“吴山贡鹅”一起,陪伴着世世代代的合肥人,也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不断发展、壮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