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6 週末文摘|“藥食同源”有講究

週末文摘|“藥食同源”有講究

中國的老百姓對“藥食同源”這個詞並不陌生。很多人認為“藥食同源”的東西是安全的,怎麼吃都不會產生毒性,因為“藥食同源”意味著“既是藥品也是食品”,食品怎麼會有毒呢?

週末文摘|“藥食同源”有講究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哪些品種既是藥品也是食品: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薊、山藥、山楂、馬齒莧、烏梢蛇、烏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龍眼肉(桂圓)、決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餘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蠣、芡實、花椒、赤小豆、阿膠、雞內金、麥芽、昆布、棗(大棗、酸棗、黑棗)、羅漢果、郁李仁、金銀花、青果、魚腥草、姜(生薑、乾薑)、枳椇子、枸杞子、梔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櫞、香薷、桃仁、桑葉、桑椹、橘紅、桔梗、益智仁、荷葉、萊菔子、蓮子、高良薑、淡竹葉、淡豆豉、菊花、菊苣、黃芥子、黃精、紫蘇、紫蘇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棗仁、鮮白茅根、鮮蘆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衛生部關於進一步規範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衛法監發[2002]51號) 。

週末文摘|“藥食同源”有講究

上面這個名單是原衛生部2002年頒佈的,一共有87種,該名單一直沿用至今。除了以上名單中的87種“藥食同源”品種之外,2014年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布了《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物質目錄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擬新增15種,包括:人參、山銀花、芫荽、玫瑰花、松花粉、粉葛、布渣葉、夏枯草、當歸、山柰、西紅花、草果、薑黃、蓽茇。在這徵求意見的15個品種中,有的已經被我國批准為新資源食品,如我國原衛生部2004年第17號公告批准松花粉為新資源食品;2010年第3號公告允許夏枯草、布渣葉作為涼茶飲料原料使用;2012年第17號公告批准人參(人工種植)為新資源食品。另外,有多個品種在我國或其他國家被當成香辛料使用,如當歸在美國、歐盟以及日本等均作為香辛料。我國國家標準GB/T 12729.1-2008把山柰、西紅花、草果、薑黃、蓽茇列為《香辛料和調味品標準》。

週末文摘|“藥食同源”有講究

相信很多人對上面名單內的不少品種都很熟悉,也可能或多或少地吃過名單中的品種,有的是當藥吃的,有的是當普通食品吃的。就拿人參、當歸來說,有不少人用人參、當歸燉雞湯,當歸那濃濃的特有香味、人參那濃厚的參味,只要吃過一次就忘不了。也有些人為了強身健體,平常會用人參片泡水喝或者含服人參片。而作為香料的品種想必大家更熟悉了,八角、茴香、花椒、胡椒、肉桂、肉豆蔻等都是中國人烹飪必不可少的調味料,它們具有很好地去腥除臊效果,並可產生濃郁的香味,可刺激人的味蕾,激發人的食慾,尤其在滷製菜餚中應用極廣。

週末文摘|“藥食同源”有講究

是藥品就有藥性

一般情況下,“藥食同源”的品種在食用方法和用量恰當的情況下不會造成明顯的毒性或不良反應。但是,如果不恰當地長期、大量吃,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反應。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是藥就有酸、鹹、甘、苦、辛之五味,又有寒、熱、溫、涼之四氣,因而有不同的偏性,會對機體產生或多或少的藥效。中醫學用的正是他們的偏性,以偏糾偏,來糾正機體的功能失衡。中醫的基本治療法則是熱者寒之、寒者熱之、溫者清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也就是說溫性病或熱證,一般用寒涼性的藥。例如,由於人體受到熱邪侵襲,或陽氣亢盛而出現身熱煩躁、面目紅赤、咽燥口渴、喜冷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洪數或弦數等表現的,屬於熱證,需要用偏寒涼之品,如金銀花、梔子、桑葉、菊花、魚腥草等。而寒證要用溫熱性的藥,例如,外界寒邪侵襲肌表或直中臟腑而出現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鼻塞、咳嗽、喘息、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或脘腹脹痛、肢冷神靡、嘔吐、洩瀉等外寒;或由於機體陽虛陰盛而出現的惡寒喜暖、面色蒼白、肢冷蜷臥、口淡不渴,脘腹等部位冷痛,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潤滑,脈遲或緊,或沉細等裡寒證,宜用溫熱之品。“藥食同源”品種中屬於性溫的品種有人參、當歸、龍眼、乾薑、肉桂、肉豆蔻、八角茴香、苦杏仁、草豆蔻、藿香、花椒等。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常常自以為體質虛弱,需要用滋補品補一補,但是滋補品很多,究竟該怎麼選,還需要分清楚體質屬於哪種虛證。中醫把虛證分為多種,基本證型有氣虛證、血虛證、陰虛證、陽虛證,有的人會兼有兩種或以上,如氣血雙虛、陰陽兩虛、氣陰兩虛證等。“藥食同源”品種中具有滋補性能的品種很多,例如人參、甘草有補氣功效;大棗、龍眼可補血益氣;阿膠、桑椹可補血滋陰;赤小豆有補血健脾之功效;枸杞可滋補肝腎等。

總的來說,“藥食同源”品種在使用的時候,需要搞清楚人體的寒熱虛實狀況,根據不同的體質正確選擇使用,如果不辨清體質盲目使用,不僅起不到保健作用,反而可能造成不良反應。例如,腸易激綜合徵脾胃虛弱或脾腎陽虛型,如果使用金銀花、梔子等寒涼藥,會使腹瀉、腹痛等症狀加重;而急性細菌性扁桃體炎呈實熱證,如果用人參會導致病情加重。

週末文摘|“藥食同源”有講究

“藥食同源”注意用量和時間

藥食同源品種如果長期、大量使用,也有可能造成機體功能失衡甚至臟器損傷,對身體和健康造成危害。例如龍眼,是具有豐富營養價值的美味水果,其含有豐富的糖類、多種氨基酸、多種維生素(C、K)以及無機元素鉀、磷等,還含有蛋白質、脂肪以及多種礦物質等。同時,龍眼也是一味傳統的滋補中藥,具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的功效,用於氣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虛萎黃等。然而龍眼屬於甘溫之品,吃多了容易滯氣、腹脹、便秘。另外,陰虛者因體內生熱而虛火旺盛,如果吃了龍眼會導致內熱更盛,容易出現牙齦紅腫、口腔潰瘍、咽乾、咽痛、便秘等“上火”症狀。因此,陰虛的人是不宜吃過多的龍眼的。再以人參為例,很多老百姓都知道,人參是很好的滋補品,人們常常將人參作為禮品贈送給親朋好友。然而,人參也是不能隨便吃的,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體質,還要特別注意食用量和間隔時間長短。在臨床上關於人參的不良反應報道為數不少。長期或者大量食用人參可導致“人參濫用綜合徵”,臨床表現為興奮、高血壓、頭暈、失眠、神經過敏、欣快感、皮疹、腹瀉、食慾減退等。有的人還會出現水腫、視物模糊等。陰虛體質、發熱、感染、高血壓等患者不宜吃人參。另外,舌苔黃厚、大便秘結者也不宜吃人參。再比如甘草是最常用的中藥之一,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的作用,被認為可以解百草毒。雖然甘草藥性平和,但如果大量長期使用,可能造成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出現全身乏力、四肢麻木、頭痛、胸悶、血壓升高、水腫、腹脹,嚴重者可出現肌無力、心律紊亂、呼吸困難、低血鉀等。有的“藥食同源”品種還含有一定量的毒性成分,例如苦杏仁和白果均含有一定量的氫氰酸,一次性食用過多時,可能導致呼吸抑制,甚至可導致中毒死亡。花椒含有花椒毒素,又名8-甲氧基補骨脂素,具有很強的光敏性,有日光性皮炎的人使用花椒後,可能在被日光照射後使皮炎加重。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把花椒毒素伴紫外線A照射列為一級致癌物,在使用含有花椒的食品或藥品後如果過多地曬太陽,可能會增加皮膚癌風險。麻辣燙是一種廣受老百姓歡迎的食品,然而,麻辣燙中使用的花椒量相當大,吃進去的花椒毒素也比平常食品多很多,另外,麻辣燙中的辣椒對胃腸刺激大,甚至可能造成胃潰瘍和出血,再加上吃的時候又常常伴有熱刺激,可能導致慢性胃炎、潰瘍、胃痛,長期食用反覆刺激胃腸可造成慢性萎縮性胃炎,還有可能增加患腫瘤的風險。

週末文摘|“藥食同源”有講究

“藥食同源”品同用也需注意搭配

中藥常常是配伍使用的,“藥食同源”品種的使用也應如此,各種涼茶、保健茶、不同的滋補保健品等常常採用多種藥食同源原料加工而成。中藥配伍得當,有利於提高功效或相互制約可能的副作用;配伍不當,有可能使各自的功效相互抵消,或者產生毒副作用。例如,古代有“人參惡萊菔子”之說,也就是說萊菔子與人參同服可能會降低人參的效果。儘管目前對此觀點尚有爭議,但能說明在某些特定情況下配伍不當可能降低原有效果。如果多種苦寒品如金銀花、梔子、魚腥草、馬齒莧等配在一起長期使用,容易損傷脾胃,引起胃腸功能失調或胃腸炎、腹瀉等。多種溫熱品如人參和龍眼及肉豆蔻、肉桂與花椒等配在一起長期吃,容易內熱傷津,引起燥熱內結、齒痛齦腫、口苦咽乾、大便秘結等症。苦杏仁和白果都含有氫氰酸,具有很強毒性。中醫對苦杏仁和白果用量都有一定限制,以避免過量中毒。如果將它們配伍使用,又沒有適當減量,則可能導致氫氰酸總的攝入量增加,從而增加中毒風險。

週末文摘|“藥食同源”有講究

“藥食同源”需注意使用方法

有些品種如山楂、黑棗等含有大量的鞣質,空腹食用尤其是食用量比較大的時候,在胃酸的作用下,鞣質與蛋白質結合成不易溶於水的物質,並與果膠以及胃內殘留食物纖維黏合,沉積在胃內,形成胃結石,可導致胃脹痛、胃炎、胃潰瘍、出血甚至胃穿孔等。花椒具有強烈的刺激性,空腹吃對胃腸黏膜的刺激會更強。

綜上,“藥食同源”品種也需注意合理使用,用之不當也會影響健康。

來源:梁愛華.“藥食同源”有講究[J].中國食品藥品監管雜誌.2018.4(171):81-8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