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曹操是真小人,刘备是伪君子这句话对吗?

dmcjcj


曹公是一代枭雄。集政治家,軍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智者。备则相去甚远。


小女天天好


肯定是不对的!

英雄,

特别是流传千百代的英雄,

既不是小人更不是伪君子。

而是顶天立地的真英雄!!!

小人,

能成大事吗?

伪君子,

能独霸一方吗?

所以说,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

大中华的文明进步史,

哪一章不是有伟天惊地之才来写的?

小人在哪?伪君子在哪里?

不管哪朝哪代,

社会一旦太平了,

就会有若干乌七八糟的牛鬼蛇神,

蹦出来说这不好,那不行!

就是沒看看自己,

倒底算什么东西?

时代造英雄!

英雄创时代!



60顽石6


一.曹操并不是一个小人

曹操是一个有着大智慧高眼界宽视野的人,他对历史规则很了解但又不拘泥于其中,甚至能很好的利用这种游戏规则,以各种手段来达到其目的!有人说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宁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千古骂名,我看不然,一则他能放得下,有超现实主义,既然已经将吕伯奢一家误杀了,就没法挽回了,哭是没用的,只能放在心底。。。他相信自己是有大用的,他不会因为骂名放弃自己,那时曹家的嫡系军队已经有了,而且曹家非常有钱,那时候有钱粮就相当于有军队,所以曹操也是看到了未来的。。。后来又杀了吕伯奢,我的理解是与其让他看到家人被杀而悲痛欲绝,不如不让他看到,到减轻了痛苦,可见曹操的想法是多么清晰多么现实,他知道错是不能被原谅的即时他认错,所以就要放下它,让成就来弥补;二则曹操是极好功名的,在那个年代甚至现代人都摆脱不了着一点,何况一个极有心计和抱负的人,他的狠辣他的多疑他的赏罚严明他的足智多谋他的文治武功,统统是为了实现他最大的目标----最高的人生价值----功成名就!在他看来其他的东西统统都要给这个最高目标让路。当然他曹操也是凡人,也有他失算或者失落的时候,骄傲自大的情绪,甚至有时滥杀无辜,我想任何一个有了极高权利的人都会犯类似甚至更为严重的错误!所以我认为曹操是一个具有非常智慧的大手笔的人!他永远不会殉情,也不可能殉法,但是法大于情是肯定的必须的!

二.刘备也并不是伪君子

刘备可以说是一个有抱负的君王。说他是伪君子主要是刘备把自己的野心隐藏得很深,表面表现出自己是谦谦君子的形象。这样就显示出自己仁德的一面以获取民心。

当时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大小诸侯都想分一杯羹,而成功的却不多。刘备或许当时就想了,这么多诸侯都想称霸一方,自己凭什么立足呢?于是刘备就根据自己的大汉宗亲身份做起了文章。

首先自己是大汉宗亲,因此必须要强调自己是正义的代表。刘备也就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仁义道德。当时汉朝在全国还是有影响力的。刘备就以拥汉为前提进行谋划发展。而刘备的这一策略也奏效了,隆中得到了同样心怀汉室的诸葛亮。

其次是表现出自己的大义,以获取老百姓的支持。当时东汉也立国上百年了,在老百姓心里还是有一定地位的,虽然桓灵时期东汉朝廷腐朽不堪。刘备的这一策略也成功了,从刘备携民渡江就可看出刘备的这一策略的成功。

再次是刘备以匡扶汉室一心灭贼为己任。当时曹操已表现出了不臣之心,处处蔑视汉献帝。汉献帝当得知刘备这号人物时,也认为刘备可用,就有了衣带诏事件。刘备也因此博得了更高的声望。虽然曹操控制的朝廷忠于汉室的已不多了,但仍有像董承之类的忠汉人物存在。刘备正是以匡扶汉室的旗帜赢得了汉献帝和董承等大臣的青睐。

还有就是刘备表现出来的大仁大义正好与曹操奸诈的为人处世相反,这样刘备也树立了自己的形象,使世间人知道还有刘备这样的人的存在,使自己的存在感加强了。刘备与曹操每每相对,正好体现出了自己也是能和曹操对抗的。

其实说刘备虚伪,主要是由于刘备表面所表现的仁义道德与内心的野望不相符。换种说法就是刘备做人有城府。


昳澄剪辑


关于政治人物的评价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不要以世俗的道德加以判断”

天下是能者居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清代小说家毛宗岗层说“此亦孟德之过人也”,为什么呢?

可能换了我们也许就会说“宁可天下人对不起我,我也不能对不起天下人”,但我们在背地里或者实际上干的就是曹操做的勾当。

只有曹操一个人坦率地说出来这句话,曹操虽然奸诈,但他其中也有坦诚,至少他干把他所想的说了出来。

对于刘备

我觉得他也不是“伪君子”。“伪君子”说的是一个人说话与做事明显不符。但刘备不是。有次刘备在外打仗,翼德因醉酒误事,丢了徐州,刘备家眷失陷。

刘备说“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今虽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况城池本非吾有;家眷虽被陷,吕布必不谋害,尚可设计救之。贤弟一时之误,何至遽欲捐生耶!”说罢大哭。关、张俱感泣。

这确实显示出刘备对其结拜兄弟张飞关羽的情同手足。后面刘备因兄弟阵亡也怒攻吴国也体现他对结拜兄弟的真心实意。

曹操是“真小人”,刘备是“伪君子”,很多人都形成了此观念。曹操在很多人看来他的种种作为是小人行迹,但作为一个在乱世处事的枭雄怎么可能真是一个小人,他的所作所为虽然在普通人眼里是“小人”行为,但一个“小人”如何让手里一帮智谋 勇将信服?“小人”可能也只是在我们普通人眼里这样认为。


长城不倒历史永流传


曹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192年,占据兖州,打败青州黄巾军,选其精锐30万,编为“青州兵”。196年,迎汉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同年,他在北方实行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200年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以后,逐步统一黄河流域。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在赤壁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打败。216年封魏王。

曹操用人唯才,整饬吏治,抑制豪强兼并。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到书。善诗歌,写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今尚存有乐府诗二十余篇。

其实曹操出生宦官家庭,他父亲是当时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具考证当时这个曹腾是相当有名的大宦官,职级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可见曹操也是拼爹出生,只是他这个拼的倚仗,有点不大好听,以至于后来还经常被对手拿出来耻笑垢弊,可这不耽误曹操成长为一个纨绔子弟,据说曹操父亲从小就不太教养他,自由发展,也许就因为这样成就了曹操性格千面。

调皮捣蛋,不守规矩,奸诈狡猾,诡计多端,胸怀大志,野心勃勃,豁达开朗,大气磅礴,率真可爱,诗词锦绣,铁面无私,心狠手辣,乱世奸雄……甚至还有婆婆妈妈!

能相信吗?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词,甚至许多都是反义的词,居然是用来形容同一个人的,真是令人叹服。

再说说刘备。

刘备字玄德,河北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王。东汉灵帝末年,与关羽、张飞一道讨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寨县尉。密诛曹操不成,潜逃。三顾茅庐始得诸葛亮辅佐。

后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自立为汉中王。221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年号建章。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二,谥号昭烈帝,史称为刘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赤壁之战时,刘备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

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看看世人对刘备的评价:非常人也。雄姿杰出,王霸之略。弘雅有信义,有雄才而甚得众心。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人杰也,有度而迟。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在此不赘述。

一目了然,清一色一边倒的称赞欣赏刘备。

同样是有大作为,有无数人效忠支持的英雄人物,怎么评价会如此大相径庭呢?

我分析这跟我们中国人的正统思想有关,简单讲就是喜欢“乖孩子”。曹操率真直白,少有掩饰,高兴我就笑,伤心我就哭,甚至连只喜欢少妇这样的癖好也不掩饰,所以我们今天知道的很清楚,还有许多实例;而刘备呢,俨然是中国早期的儒家理学派人物,远远走在了朱熹前面,克己复礼、自我管理严苛,动则悲伤大哭、动则丢儿子、动则自黑求人,把真实的自我完全遮盖起来,所以我们认识到的刘备少有绯闻黑历史。

从古到今,听说书、看戏剧,演说到刘备兵败,百姓都是连连叹息,到曹操吃了败战,大家欢欣鼓舞。这人民群众的神助攻一边倒的立场,心疼曹操三秒钟……

都说真小人、伪君子。说曹操是真小人,这点不用论证,他做的许多事确实证实了,不需争论。可如果说刘备是伪君子,还存在争议,刘备是伪装,是演戏,很多地方让人觉得是做作,可奈何人家把戏一演到底,一演到死,这样还真不能说刘备是伪君子喔。








感悟人性与生活


其实,无论上曹操还是刘备,都属于当世英雄,所做所为,都围绕着自己在事业进行,私心可能会有一点,但与他们的抱负比起来,可以不足一提,所谓大丈夫不拘小节,就是这个道理。不存在什么真小人和伪君子。

曹操

若论出身,曹操是没有奉天承运的资格,但时势造英雄,他硬是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成了“治世之奸雄,乱世之英雄”。他一生活了六十六岁,他一死,四百年汉家王朝也告结束。

曹操的个性,如陈寿所说,“少机警,有权数”,是一种天生的机智善变,同时他又精通兵法,他为《孙子兵法》做的注释,到今天都在流传。他打仗时,也最善用奇计,吕布常提醒人,就说“曹操多谲,勿入伏中”。田丰警告袁绍,也说“操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

清代学者赵翼总结“三国之主”的用人策略,认为“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

而曹操一所立功业被汉献帝定义为“定天下之功”,封他为魏公。在表彰他的贡献已经远超古代的伊尹和周公时,公布了他的十一大成就。这些成就是:

第一,率先领兵战董卓,忠于本朝;

第二,战胜黄巾军;

第三,讨伐乱政的韩暹、杨奉,迁帝都于许昌,恢复王室秩序;

第四,击败妄自称帝的袁术;

第五,擒杀吕布、张杨,征服眭固、张绣;

第六,官渡之战,歼灭“逆乱天常”的袁绍;

第七,杀袁谭、高干,平定黑山;

第八,北征三郡乌丸;

第九,南征荆州刘表;

第十,征马超,抚定戎狄;

第十一,使鲜卑、丁零重译而至。

基本概括了曹操大部分事迹。

认真说起来,他也为汉家王朝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所以,等到三年后封魏公,就不仅是公众,也是他自己意料中的事,是时势所趋。

《三国演义》写曹操与陈宫同出逃,路上了一件滥杀吕伯奢全家的大坏事,他那“狼心狗行之徒”的忘恩负义形象,立刻被定型下来。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曹操才被打上了小人的烙印,其实在乱世中,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曹操为自保干出这样的事,也能理解。


可能不喜欢曹操的人借此认为曹操是一个小人,所谓:“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其实曹操要篡权,实在是易于翻掌。而曹操最终没有干这事。汉末的名士如袁绍、公孙瓒、刘表等都不再忠于统一的国家,各自割据一方。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对待汉代宗室的态度问题上,曹操也真是一点过错都没有的。

对此,吕思勉有一个评价,他说曹操还是守住了“封建时代的道德”的,他不肯废汉自立,“对于汉朝,已经是过当的了”

所以,曹操不是小人!

刘备

刘备和曹操一样,都不算当时名门大族中的人,虽然他是汉景帝儿子中山靖王刘胜(公元前165—公元前113)的后裔,但是刘胜据说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刘备出生时,他也死了二百多年,如裴松之所说,“世数悠远,昭穆难明”,这点家世,已不能给刘备带来多少实际利益。只是一个皇叔的光环。

如果从《演义》中来看,刘备一辈子真没有直接干出什么,在没有遇到诸葛亮之前,做什么事都不顺。被曹操、吕布、袁绍打得四处乱逃,连老婆都丢了。长坂坡赵子龙孤身救主后,把阿斗给摔在地上,被人说成故意收买人心,这就很难说清楚,46岁才生的刘禅,要摔下去力度如何把控,还是有很大风险,所以,应该是真情所露,当时没计较后果。

另外让人诟病的地方,第一就是“刘备借荆州”。

而事实上,赤壁之战后,刘备还是让刘琦做荆州刺史,不过事实上,“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蜀志·刘巴传》),这样拖过一年,刘琦病死,他才正式据有荆州。所以说到借荆州,其实是借南郡。得荆州后的刘备,据诸葛亮说,本来“北方有强乱曹操,东边又害怕孙权之逼着还荆州,而且孙夫人在身边盯着,当斯之时,进退狼跋”(《蜀志·法正传》),也并不好过。何况荆州这个地方,几经折腾,已如庞统所形容,土地荒残、“人物殆尽”,单靠这一地,“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第二、取益州,刘璋又招他入蜀,以讨伐张鲁。结果借机把四川给占了,《演义》里说刘备实在不忍心霸占同宗兄弟的地盘,再三推让,最后在部下以及张松、法正的力推下,才勉为其难地对刘璋下手。

而在《三国志》则是另一种描述,在法正、张松等蜀人里应外合的支持下,刘备很快掌握了“蜀中阔狭,兵器府库人马众寡,及诸要害道里远近”等情报,反手攻击毫无防备的刘璋,于建安十九年(214)轻松取得成都,而为益州牧,可谓的快、准、狠,一点都不拖沓。

另一件事,就是曹丕篡权后,传闻献帝已经驾崩,诸葛亮便以“曹丕篡弑,湮灭汉室,窃据神器”为由,劝刘备也称帝,他说这既是刘备以其汉家血统为号召的良机,“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同时,也能让追随刘备的人不感到失望,“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这样不足半年,刘备就在成都称汉帝。因为,刘备当时已经60多岁了,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此时,根本不无顾及那么多,哪来的“伪”呢?

人们之所以评论刘备是伪君子,无外乎在于这几件事,本来内心很想干,表面上还得装,其实无论是刘备摔阿斗、借荆州、取益州、称帝都是表里如一地去干了,一点都不含糊。

总结

而罗老的时代,社会一致扬刘抑槽,写《三国演义》带了自己的感情色彩,丑化了曹操,同时本想给刘备加点戏,洗白一点,结果却让人读出了一些“伪”的味道,这可能是罗老始料不及的。


国内ERP专题


曹操是真小人,刘备是伪君子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从道德本性来分析

刘备“德胜于才”,是人人称道的“君子”,也是就老百姓说的“好人”;而曹操“才胜于德”,是人人贬斥的“小人”,老百姓说的“坏人”。

曹操玩阴谋诡计,百姓知道它是假的;而刘备阴谋诡计,百姓明明知道,却都把它当作是真的。相比较而言,刘备的使诈水平的确比曹操高明得多。曹操使诈的时候,尽管大家知道是假的,但都不得不接受。刘备不一样,当他使诈的时候,大家明明知道是假的,还愿意接受他,甚至认为他绝对没有使诈。这大概就是“真小人”和“伪君子”之间的区别。在这点上,作为“枭雄”,曹操显然比不上刘备高明。权术高超的枭雄,是真正善于使诈的人。居心叵测的政治家、野心家在使诈的时候,能够让你明明知道他在使诈,却偏不以为假,反以为真。

第二从个人性格来分析

刘备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心口不一”,他说的和想的不一样,做的又和说的、想的又不一样,我们很难看透他的心思;但是,人民的眼光毕竟是雪亮的,当事人也许信以为真,但回过头来旁观者却能看透刘备的伪善。后世的人们没有跟刘备直接接触,没有直接受到他言行的感染,所以心明眼亮,能够分辨出刘备行为的真假。“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这是现代人们阅读《三国演义》以后的一种深刻的感受,融入了现代人们的政治智慧。

曹操不同,曹操是“心口如一”的,即他说的和想的往往是一样的,他做的和他说的、想的也是一样的,我们看他,连他的五脏六腑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只有曹操一个人坦率地说出了这个话。曹操虽然奸诈,但是奸诈里面也有坦诚,他至少敢把奸诈的话公开地说出来,他是真小人,不是伪君子。


看着天空的猫


说到伪君子和真小人,我们来看看这两个词的定义,伪君子,是表面道德高尚,内心卑鄙无耻。真小人,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格地下,做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都笑道了最后,他们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要说他们是真小人还是伪君子,我们先来分别看看曹操和刘备做过两件事,



1 曹操坑叔

《三国演义》有个小故事,关于曹操的。曹操小的时候有个叔父,平时对他管的严,见了曹操就说曹操的不是,曹操游手好闲的时候他的叔父告诉了他父亲曹嵩。曹嵩把曹操狠狠的批评了一顿。曹操为了报复叔父,想出一条毒计。

有一天,曹操见到他叔父快来了,假装晕倒在地,口吐白沫好像中风了,他的叔父看见了,赶紧向他父亲曹嵩来报告,曹嵩来了以后,曹操好好的,一点事都没有。曹嵩说,你叔说你中风了,你现在好点了吗?曹操说,我从来就没有这个病,只是叔叔不喜欢我,到处胡说八道糟践我的名声呢,曹嵩相信曹操的话,从此,就让叔父远离了曹操。

曹操的这一招,真是太坏了,把叔父阴了,是真小人。



2 曹操赚徐庶

《三国演义》中曹操箭刘备在新野打败了曹仁,很纳闷。进过调查以后,发现刘备手下多了一个叫徐庶的军师在帮助他出谋划策。曹操爱才之心瞬间上升,为了得到徐庶,曹操所用的办法是,经过和手下的几个谋士商量之后,曹操决定把徐庶的母亲请到许都来,然后派人给徐庶送信。用这种办法要挟徐庶归顺自己。徐庶心里担心母亲的安危,不得已辞别了刘备,来到了曹操的阵营。表面上请徐庶的母亲是来享福的,实际上是为了要挟徐庶的。这就有点伪君子的味道。



3 刘备扔阿斗

刘备所扔的阿斗是赵云在长坂坡大战之后,救回来的、当时的刘备,正在人生的最低谷,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赵云把阿斗从乱军从中救回来,让刘备觉得很感动。可是情急之中,刘备自己又不能不有所表示、否则就会寒了将士们的心。

所以刘备故意把阿斗丢在了地上,其实刘备的双手过膝盖,说他扔阿斗,其实就是把阿斗放到地上、一个简单的动作,感动的赵云愿意为他肝脑涂地,真是厉害。说他虚伪,说他伪君子,没错,但是一个小动作,收到了极大的效果。你能说他不厉害吗?



4 刘备取益州

益州本来是刘璋的地盘,汉中张鲁发兵来进犯,刘璋不想自己去打仗,于是请刘备来帮自己的忙,可是刘备来了以后,虽说把张鲁打退了,可是他的军队迟迟不肯离开益州,很明显,有霸占益州的意图。刘璋应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可是他没有看到。

刘备为了得到益州,千方百计,挖空心思制作摩擦和矛盾,以曲曲一名军师的死,换来了他进宫益州的理由。如果刘备是真君子,那么他应该做的是替庞统收尸完毕以后,找刘璋谈判,处理善后的事,可以刘备直接就开打了,显然,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占地盘。很虚伪、绝对的真小人。

曹操和刘备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择手段,说真小人,伪君子之类的话,已经不足以概括他们,唯一的一句话就只剩下了,没有对错,只有利害。无论任何事情,对我有利的我就去做,对我没有利益的,就不去做。


历史阿Q


常言道,无毒不丈夫,量小非君子。

这里的丈夫就是指有大男子气慨的人,做事应该无所不用其极,毒计,毒策,毒主意,否则你就不是真男人,是小丈夫,即所谓的"小人“。

量小非君子,这个量应该是说肚量,气量。指点江山的风云人物应该心胸开阔,要有太肚量,否则就是"伪君子"了。

那么,在政坛里去论"小人"和"君子",应该怎么去正确辩别理解呢?

曹操是大丈夫,真君子,烂小人,伪君子?

刘备是伪君子,烂小人。真君子,大丈夫?

在我看来,要说是都是,都在围绕自己的利益而争权夺利,成其霸业。

要说不是都不知,都在想方设法明争暗斗,为了实现自已的目标,不顾一切设计使策。

其实在那乱世年代,成王败寇之世道,

两人都是大英雄,难分彼此!


凡夫俗子3020


不能这样给人下结论,特别是政治家,军事家。集闭的领导者,特别是第一领导者,他们为了整体利益,必须正确判断和决策很多问题,为了整体的安全,必须使用一些非常手段。鬼谷子也说过:兵者乃鬼道也。

在军事和政治上,谁小人,谁伪君,没有定论,多数人都是两面性,既有君子的一面,也有小人的计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