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為“科學”正名

為“科學”正名

文科生和理科生

第一次看到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主任江曉原教授的雄文《關於科學的三大誤導》是在“科學的歷程”微信公眾號裡(原文鏈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kxNDg0NQ==&mid=413878374&idx=1&sn=b090c16ccc89af12c15b2d85b945e343&scene=23&srcid=0310gEwKgl9OSBzr42SviMXU#rd),該文導讀裡面還吹捧此文“與早年不同,此文並未引起科學主義者的強烈反擊。這表明,反科學主義的基本觀念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被普遍接受。這篇文章也已成為一篇經典文獻。”,且不說別人不“強烈反擊”就表明已經被“普遍接受”這種邏輯有多混賬,既然這篇文章竟然已經靜悄悄地成為了一篇“經典文獻”,那就有必要來清除一下這篇文章所形成的流毒。

文章開頭拉拉雜雜地說了一堆和文章主題無關的話,屬於嚴重跑題,大意是呼籲理科生不能瞧不起文科生,文科生也有能讓理科生弄不懂的時候,他還舉了“要是弄一段古文,文科教授也同樣能讓理工科教授看不懂”的例子來說明文科生也有優勢,且不說這段話原本就是文科生自卑心理情不自禁的流露,屬於強行自我安慰,我倒懷疑這位文科教授究竟能不能弄出一段“讓理工科教授看不懂的古文”來。

我相信,所謂文科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要得到別人的認可,不是從別人那裡要求來的,而是應該自己去爭取來的,比如不能拿“對數字之類的東西感到厭倦,看到公式也感到厭倦”當做不肯學習這些公式的藉口,拒絕學習這些公式也沒什麼,但請你別一邊拒絕學習,一邊對這些公式大放厥詞,別人駁斥你不懂裝懂的時候,也別裝可憐攻擊對方“傲慢”。如果你不在自己不懂的領域信口開河、胡說八道、邏輯混亂的話,沒人會關心你究竟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估計這位江教授還不知道,所謂“文傻”的說法也不是專指文科生的。

就好比這位教授在文中舉到的《周易》的例子:有一位很有名的院士,他經常攻擊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天他在他住的小區裡攔住了另一位著名學者,說某某啊,你說,《周易》它是不是偽科學?是不是糟粕?它阻礙我們科學的發展嘛。那位學者和這個院士都是同一個學校的出身的,他回答說:我們的校訓“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就是從《易經》裡來的,你看怎麼樣啊?這位學者很機智,他當然不贊成這位院士慣常的唯科學主義觀點,但他巧妙地利用了兩人正好是同一個母校,又用母校的校訓去回擊院士,使得院士不知說什麼好。——我懷疑這是這位江教授編出來的段子。很簡單,就這麼個無腦的問題,這位院士不至於傻到“不知說什麼好”,因為學者這句反駁的話跟科學一點關係都沒有,就是一句勵志短語而已,連算他“抖機靈”都不夠格。而國人如果繼續把《周易》裡提到的哲學規律當成宇宙運行規律去堅持,拒絕接受現代科學,確實就是在“阻礙科學發展”,這明明就可以理直氣壯,哪裡會“不知說什麼好”?我倒更願意相信是這位院士覺得學者這句反駁的話愚蠢到“讓人不知說什麼好”。試問這裡大家判斷是非的時候是以文理科劃線的嗎?明明就是以智商在劃線。另外我很好奇這位江教授的言下之意是不是說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攻擊不得”。

接著這位江教授就強行把某些文科生的這種自卑心理歸因於“我們從小受的教育裡有三大誤導”,前後文邏輯關係如此脫節,他竟然不覺得有什麼異樣。另外我不清楚這位教授“從小接受的教育”究竟指的是什麼,莫非是“反科學教育”?否則怎麼會培養出如江教授這樣的“反科學文化人”?

簡單說,這文章中提到的三大誤導,就是樹了三個稻草人。“科學等於正確、科學技術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科學是至高無上的知識體系”——全是這位教授在那邊自說自話。從來沒有哪個真正懂科學的人會像他說的這麼主張,倒不如說是江教授憑著自己對科學的三大誤解在批判科學,用他那點從外國人那裡撿來的後現代反科學思潮的唾餘,在網上譁眾取寵。

誤解一:以為科學主張自己等於正確

首先這位教授提到了第一點“誤導”:科學等於正確。——這觀點暴露了這位教授其實根本不懂什麼叫科學,科學從來不會主張自己“等於正確”,談何誤導?科學從來不會爭論它總是對的,但它具備“可證偽性”,即要求你的理論假設可以被驗證,你得為自己的觀點或理論提供嚴格的證據,只要你的舉證符合科學研究的規則,滿足了科學舉證的要求,你的觀點或理論就會被科學共同體所接受。而這種舉證方式可以保證一旦有新的發現證明之前的理論是錯誤的,就可以對其進行修正、優化,而科學就可以在這種不斷地修正、優化過程中,逐漸地逼近真相。其實只要稍微有點科學素養的人,就可以明白這個原本就不高深的道理,也不知道這位江教授是從哪裡受到的那種誤導。

接著他就彷彿在這個稻草人身上找到了無數靶子,故作驚詫地問:難道哥白尼也不正確了?難道牛頓也不正確了?以後愛因斯坦也不正確了?——莫非科學的正確與否,在這位江教授眼裡就只是一個個的個人所承載的?難道科學的認識,不應該是一系列的觀點和科學實驗所不斷深化的嗎?科學的正確與否,難道只關乎科學家個人的榮辱得失?如果愛因斯坦的理論被今後的科學證明是錯誤的、不全面的,那我們也得明確什麼才是正確的、怎樣闡述才是全面的,這才能叫科學,而不是關心愛因斯坦個人是不是“被科學殿堂踢出去”。而這位江教授藉此觀點自己胡思亂想得出來的結論“被我們放棄了的理論和結論仍然是科學”則更是糊塗透頂,如果姑且認為這位教授口中“被放棄了的理論和結論”是“被證明是非科學的理論和結論”的話,那麼它就不是科學,而不只是被放棄了那麼簡單。而哥白尼的日心說和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也不是如這位江教授所認為的“被放棄了”,而只是被修正了適用範圍,在它們的適用範圍內,它們依然是正確的。

而這位江教授舉了一個哥白尼日心說被接受是因為當時人信奉新柏拉圖主義而不是因為哥白尼學說正確的例子來證明是大人物的影響、權威才讓哥白尼日心說被接受,以此證明科學不等於正確——這種邏輯能力已經讓人不知道說什麼好了:哥白尼日心說當時在沒有被證明正確以前能叫科學嗎?如果說哥白尼日心說被接受只是因為巧合,是否可以推導出歷來的科學理論被接受都只是因為巧合而不是因為證據?難道說在這位江教授眼裡,只要是被接受的,就代表是正確的?那麼那些在歷史上被接受過而事實上被證明不是科學的(比如說陰陽五行理論和元氣論),這位江教授怎麼不提一提?——這個例子明明就只能推出“被接受不代表正確”,而不能推出“科學不等於正確”。

為“科學”正名

誤解二:以為科學技術主張自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這位江教授的問題還不僅在於他憑著自己對科學的誤解樹了多少個稻草人在那自嗨,而是此人的邏輯能力水平確實令人驚詫。比方說這位江教授在提到第二點誤導的時候,表達觀點的方式居然是這樣的:很多唯科學主義者辯解說,我什麼時候說科學技術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啊?我從來沒這樣說過啊。但是他其實是相信的,我們當中的很多人也相信這一點。——“但是他其實是相信的”,我很詫異為什麼這位教授口中竟說得出這種沒有證據,強行認為別人“腹誹心謗”的誣告。

所謂“唯科學主義”其實也是反科學人士臆造出來的一個概念,作為反科學人士以“反科學主義”為名,行反科學之實的遮羞布。凡是不符合科學準則和科學精神的東西,都沒有資格冒用“科學”名義,更談不上什麼“科學主義”,它們只能是“偽科學”;如果一定要說什麼“科學主義”(或“唯科學主義”),那也只能是指要求嚴格遵守科學工作準則、堅持科學精神的主張。任何違反這一原則的觀點,都沒有資格可稱為“科學主義”。(許良英《為科學正名──對所謂“唯科學主義”辨析》)。

再比如這位江教授莫名其妙地創造了一個學術界並不承認的“唯科學主義的信念”以後,突然就把它安到了“計劃經濟”頭上,說這個是“唯科學主義信念的產物”,這簡直風馬牛不相及,文中所述的計劃經濟模式的得失是不該強行把鍋甩給科學並誣之“唯科學主義”的,而應該看到計劃經濟模式的出現是一系列社會變化的結果,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我不知道這位教授是不是拿著哈耶克的《科學的反革命——理性濫用之研究》當紅寶書揮舞到著了魔,而不知道哈耶克原本就是一個不懂科學的反智人物。此人經過一番對科學名詞的生吞活剝,牽強附會、生搬硬套地放進自己的理論以後形成的所謂對“唯科學主義”的批判,根本就不合邏輯。更何況現在的社會科學發展比哈耶克時期還要如火如荼,新的科技手段也越來越多地應用於社會科學的研究,這些結果恐怕都是要讓哈耶克崇拜者失望的。

科學本身其實就從來沒有主張過自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特別是人文領域),那不過是反科學的人強行扣給科學的帽子,或者是那些本就不懂科學的人在那以科學的名義招搖撞騙,將科學用錯了地方。科學從來都只是一套相對可靠的認識客觀世界的方法,把莫須有的“科學技術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觀點強行加在科學頭上並借題發揮,亂貼“唯科學主義”標籤,是可恥的。

誤解三:以為科學主張自己是至高無上的知識體系

所謂認為科學是“至高無上的知識體系”,也是屬於這位江教授的誤解,也或許是他為了販賣私貨而強行樹立起來的稻草人。我也不知道這位教授是從哪裡聽說的“科學是至高無上的知識體系”這樣一種“歸納推理”,我只知道科學界從來沒有這樣主張過,科學界的表述大致是這樣的:科學是我們人類發現並總結的一套目前來說最好的認識世界的觀念與方法。科學只會做自己的分內之事,至於科學之外的問題,它從來沒有主張過自己能解決,也從不覺得自己“至高無上”。至於在文中被這位教授當作“科學是至高無上的科學體系”的“證據”而提出來的“科學家被當作道德高尚的人”,則根本是一個無關話題,這兩者其實本就毫無關聯。一個人是否道德高尚,絕大多數情況下只跟他的個人品質有關,我也從來沒見過哪個真正見過世面、有邏輯能力的人會把科學家當成道德高尚的人——當成知識豐富的人倒還更符合邏輯一些。

公眾是否有權質疑科學

公眾如果不瞭解某一種科學技術,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他對這種科學技術,最多隻有“疑問”,沒有“質疑”,質疑的質是質證,要拿出證據,而且只能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不能無限質疑以至於造謠傳謠、惡意攻擊;如果拿不出證據,只能叫對某種科學技術有疑問,這當然可以也應該科普給他聽,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放任這些非專業的謠言在社會上傳播,誤導公眾,造成公眾的恐慌,還美其名曰:允許質疑。做好科普,駁斥謠言,恰恰是這位納稅人養起來的身為“科學史研究者”的江教授所最應該做的,然而此人不但自己瀆職,把“反科學文化人”當成引以為傲的標籤,整天在媒體上轉著圈丟人,還把敢於做好科普、駁斥謠言的人汙衊為“唯科學主義者”,處處譏諷他們的正確行為,在這片原本就鮮有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人的土地上做著反科學的事情,這種人的無恥和無知,確實讓人“不知說什麼好”。

什麼是科學

之後江教授在自己誤解基礎上進一步誤解所跑題出來的“科學帶來的問題,只能靠科學來解決嗎”以及“科學知識社會學”,則更是不值一哂,比如他說:科學知識社會學就是要強調這些知識有很多都是社會建構的,“社會建構”用我們中國人最直白的話說,就是“少數人在小房間裡商量出來的”,它不是真的那麼客觀的東西——這位江教授估計是把科學研究想象成兒戲了,他似乎忘了還有科學共同體的存在,也忘了這些知識出現在科學文獻上還需要經過同行評議,還要經得住別的科學家的重複實驗與反覆質疑,而非像他們這些“反科學文化人”寫文章一樣,是“一個人在小房間裡想象出來的”。

本來要成為一個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是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並付出持續不斷的努力的,能達到這種程度的人本來就不多,然而到了如江教授這樣的“反科學文化人”嘴裡,從事科學的人反倒變成了低層次,不僅要遭受種種的汙衊與刁難,還要接受他們這群“文傻”的指揮,來指導你怎麼做研究。每當科學人士站出來為科學辯護,僅僅是提倡應該用科學思維與方法來看待科學問題,這些“反科學文化人”就要別有用心地攻擊科學人士是“科學迷信”、“科學教”,這可真是無恥到把狂妄無知當成了真知灼見。正如方舟子所言:“反正,說幾句科技的壞話,表達一下對科技的疑慮,以顯示自己特高明、特人文、特上層次,這在中國已成為時髦。即使這麼說的人其實對科學一無所知,即使犯了低級的科學常識錯誤,也不覺得有什麼丟臉的,反而理直氣壯得很。”(《 “賽先生”遭遇無厘頭煽情》)

為“科學”正名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江教授的這篇反科學文章通篇都在混淆“科學”與“唯科學主義”,並且作為一篇“經典文獻”,它沒有做自己該做好的最重要的事情:給江教授口中的“科學”下一個明確的定義。請江教授還是先把科學的定義弄弄清楚,消除一下自己對科學的誤解,再來談什麼“關於科學的三大誤導”,這才是作為一個“科學史研究者”所應有的態度。

附錄:

下文引自瘦駝的《什麼是科學》:

有一本 Eldon D.Enger和Frederick C.Ross編著的Concepts in Biology(生物學原理)第十版,科學出版社引進McGraw-Hill公司的影印版。它的第一部分導言叫做“什麼是生物學”。此導言花了十頁篇幅來講Science and the Scientific Method(科學和科學方法)。

1、科學是獲取知識的過程,而非知識本身。Science is actually a process used to solve problems or 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events that involves testing possible answers.

2、這個過程又被稱作科學方法,其涵義是通過組織一個經嚴格驗證被認定可信的解決問題的方案來獲取信息。The scientific method is a way of gaining information (facts) about the world by forming possible solutions to questions followed by rigorous testing to determine if the proposed solutions are valid.

3、當使用科學方法時,我們假設幾個前提:

(1)我們觀察的事物都是有特徵的,there are specific causes for events observed in the natural world,

(2)這些特徵是可以識別的,that the causes can be identified,

(3)自然界當中發生的事件可以通過被普遍接受的方式描述出來,that there are general rules or patterns that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what happens in nature,

(4)可以重複的事件可能含有共同的特徵,that an event that occurs repeatedly probably has the same cause,

(5)一個人可以感知的,其他人也可以感知,that what one person perceives can be perceived by others, and

(6)基本自然法則不因時間空間改變。That the same fundamental rules of nature apply regardless of where and when they occur.

4、科學方法包含以下重要元素:嚴謹的觀察、構建假說並驗證之、對新信息新點子的開放性、自願接受他人的經過驗證的成果。

5、觀察。限於我們的感官(嗅覺、視覺、聽覺、味覺和觸覺),或者我們感官的延伸(顯微鏡、錄音機、X光、溫度計等等)。

6、質疑和探究。過於複雜和廣泛的提問可能無法得到解決,提問的“好壞”直接決定問題是否能夠被解決。The formation of the questions is not as simple as it might seem because the way the questions are asked will determine how you go about answering them. A question that is too broad or too complex may be impossible to answer; therefore a great deal of effort is put into asking the question in the right way. In some situations ,this can be the most time-consuming part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 is critical to how you look for answers.提出問題後需要做的是探究,即收集關於此命題的信息,參考別人做過的事,可以啟發思路,節省時間,或者乾脆避免浪費時間。

7、假說,假說是可以被驗證的對特定問題的可能的答案。一個好的假說必須是邏輯嚴密的,能夠包含現有的所有信息並對將來可能補充的信息開放。如果有多個選擇,一定要選擇最簡單包含最少假設的那個假說。

8、驗證假說。假說可以簡單的通過收集其他來源的信息加以驗證,也可以通過額外的觀察加以驗證,更多的時候需要通過設計一個實驗來加以驗證。實驗通過再現一個事件使得科學家可以對假說加以驗證。一個事件中往往有多個變量variable,變量越多,實驗越難以進行。因此需要可控的實驗controlled experiment。A controlled experiment allows scientists to construct a situation so that only one variable is present. Furthermore, the variable can be manipulated or changed.經典的可控實驗分兩組進行,一組稱為控制組;另一組稱為實驗組。A typical controlled experiment includes two groups; one in which the variable is manipulated in a particular way(experimental group) and another in which there is no manipulation(control group).科學家們往往不會接受單個實驗的結果,因為那有可能只是與實驗變量無因果關係的隨機事件。只有大量的重複實驗皆表現出明顯的因果關係,這個實驗才可信。

9、理論與法則。理論是有關於用來解釋事情為什麼發生的基本概念的普遍接受的、合理的歸納。A theory is a widely accepted, plausible generalization about fundamental concepts in science that explain why things happen.科學法則是用來描述自然界中發生了什麼的不變的、恆定的自然事實。A scientific law is a uniform or constant fact of nature that describes what happens in nature.從不同的特定的事件中發展出普遍的原則的方法稱為歸納(inductive/inductive reasoning);其逆向過程稱為推理(deductive/deductive reasoning)

10、交流。科學方法的核心特徵之一就是交流。絕大多數情況下,科學研究的結果必須要接受其他對此研究感興趣的人的監督、審查。交流發生在科學探索的人和一個步驟中,包括髮表文章,公開想法和思路。

11、科學的態度。一個科學家必須首先是一個健康的懷疑論者。他必須分得清事實和主張。一件事是否科學取決於它是否被眾多嚴密的證據支持,而非聽起來是否響亮。There is an insistence on ample supporting evidence by numerous studies rather than easy acceptance of strongly stated opinions. Scientists must separate opinions from statements of fact. A scientist is a healthy skeptic.另外,科學家必須十分關注細節,對誠實有強烈的道德認同感。

12、科學與非科學。科學與非科學的根本區別在於假設能否被驗證。比如,我們可以假設如果西安事變中蔣介石被殺,抗日戰爭將會更快的取得勝利。但是這一假設無法得到驗證,所以歷史不是科學。但是歷史、文學、社會學、經濟學、哲學也都有其具有邏輯的核心思想。同時,科學與非科學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經濟學,其中也使用了大量的科學方法來輔助解釋經濟現象,但總的來說,它與科學還相距甚遠。

13、偽科學pseudoscience,偽科學不是科學,卻用“科學”的外表和“科學”的語言來說服、迷惑和誤導人們認為它是科學可信的。但它們經不起真正的科學的檢驗。例如,營養學的確是一門科學,但是許多人打營養品的廣告正是利用營養學的幌子。我們都知道人體需要諸如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等各種營養素,如果營養素缺乏身體就會出現故障。許多科學實驗都驗證了這一點。而絕大多數情況下,那些保健品的功效遠沒有它們的廣告吹得那樣神,我們的身體也並不像它們的廣告宣傳的那樣需要這些保健品。在這些廣告中,精心選擇的斷章取義的科學信息(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為人體必需)的確使人們感覺這些產品非常可信。事實上,絕大多數人的日常飲食中包含足量足數的營養素,而不需要額外服用保健品。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些保健品往往貼上純天然的標籤,以宣傳它們是無毒無副作用並且功效顯著的。不過,箭毒素、馬錢子鹼、尼古丁、可卡因同樣是純天然的物質,我想沒有人願意在自己的食譜裡面添加它們。

14、科學的侷限。由科學的定義我們知道,它是尋找信息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科學只能解決有客觀現實基礎的問題。而諸如道德、價值判斷、社會取向、個人態度這些問題是無法用科學方法加以解決的。同時,科學也受到人們從自然現象中探尋本質的能力的限制。人會犯錯,同時,由於信息的缺乏或者誤解,人們有時候也會得出錯誤的結論。但是科學本身是具有自我糾錯能力的,當我們獲取了新的知識,就必須改變或者拋棄原本錯誤的想法。因此,雖然現在看起來,地心說是一種錯誤的結論,但是在當時,它是通過科學方法構建起來的,只是受限於人的觀察能力。

人們必須要明白,科學並不能解決當今世界的所有問題。雖然科學是一個強大的工具,但是也並不能回答所有的問題,解決所有的困難。人類社會面臨的絕大多數問題皆源自我們的行為和慾望。饑荒、藥物濫用、環境汙染都是人類自身造成的,同樣也必須有人類自身來解決。科學可以為社會構想者、政客、道德觀察者提供許多工具,但科學不會,也不能解決人類所面臨的所有問題。科學僅僅是我們手中的諸多工具中的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