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一份家庭报坚持办17年,全家老少精心呵护:好的家庭生活应该是怎样?

自从网络普及后,我们的家庭生活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似乎时常听到有人抱怨:我的家人总对着电脑或是抱着手机,我们越来越缺乏沟通。

那种“田园时代”父母一天辛苦的工作,孩子一天辛苦的上学,晚上归来,聚在一起温暖地吃顿晚餐,说说笑笑合家欢的朴素场景似乎难能再有?

下面这些家庭,或许能给出一些答案。

在甘肃华亭县,有这么一个家庭,连续二十年,办一张手抄报。17年来,全家老少21个人精心呵护着这张小小的家庭报纸,为它付出心血,为它投入情感,每一个家庭成员从中找到了幸福时光,感受着浓浓亲情和无以伦比的精神满足。

“本周姥爷的感冒好了,感谢大家的关心和照顾”

“小姨被评为今年的先进工作者,受到了单位的表彰,我们应该向她学习”

这份手抄报的内容像一本家庭的日志,记录着家庭二十几年的点点滴滴,在微小的瞬间中发现爱、温暖与进步。

报纸的“创刊员”张钰蕾,创办这份手抄报的时候只有11岁,当时这是一份老师交代的任务,小张钰蕾把这个任务带回家,突发奇想地想把全家人也动员进来,这个想法得到了姥姥姥爷以及一干同龄姐弟的支持。

“刚创刊的时候,只有家庭新闻、笑话园地、谜语乐园等几个小栏目,主要是记录些家庭琐事,给大家制造点轻松快乐的气氛。”张钰蕾说,随着家庭成员对手抄报的全力支持,收到的稿件形式越来越丰富,“有感情交流,有生活感悟,有生活技巧,还有不少对国家大事表达自己看法的文章。”

全家人都很支持这份报纸,并积极投稿,从最初简单的几行字发展到三五百字的稿子,甚至不识字的姥姥,也用口述的方式,发表了不少自己的童年趣事儿。

一份家庭报坚持办17年,全家老少精心呵护:好的家庭生活应该是怎样?

这份手抄报,是乐趣分享的园地,也是解决家庭矛盾的利器。

2010年,正在读初一表妹正处于青春逆反期,对于父母的教导处处顶撞,学习成绩也有所下降。她的母亲屡次劝说,都没有效果。《家庭周报》上发了表妹妈妈致女儿的一封信。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女儿看了这封信后大为感动,流着泪抱住妈妈说,“妈妈,您太不容易了,我今后一定听你的话,好好学习。”

“我收获的是家庭和睦的感觉,这是我这么多年始终坚持办报的最大动力。我外出求学的那些年,每年3月31日创刊纪念日,我都会发来一篇稿件,以此纪念汇集着全家人感情和心血的这份手抄报。”张钰蕾说。

这17年来,家庭手抄报,集合了全家的智慧,记载着全家的欢乐,见证了家庭的幸福生活,这是属于这个家庭的一笔珍贵财富。

在合肥市望湖街道,也有这样一家人,连续十几年,一直坚持在新年的时候上演属于自己家庭的“春晚”。

一份家庭报坚持办17年,全家老少精心呵护:好的家庭生活应该是怎样?

杨家的春晚始于2002年,这个家族一共有二三十口人。每到过年的时候,晚辈们就给长辈表演节目,到2005年的时候,大家提议这个“项目”要永久保留,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这个一年只有5、6个节目,时间不到1小时的家庭春晚,给杨家人带来了无限的欢乐:“有时看得我们哈哈大笑,有时感动得我们流泪。”

晚辈们觉得自家孩子们的表演“比央视的春晚还好看”。为了这个春晚,孩子们学习舞蹈、学习诗歌、学习表演,每年在欢声笑语中长大。

一份家庭报坚持办17年,全家老少精心呵护:好的家庭生活应该是怎样?

这种充满活力、健康积极的家庭活动,还有人把它直接发扬为更大的群体活动。

在北京昌平,有一个名为杨桂林家庭自行车比赛的项目,乍一听,这是个家庭比赛项目,可实际上,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这个自行车赛远远超出了家庭的规模,参赛的人数已经超过1000人。这个比赛的发起者是一位年纪已经有七旬的老爷子。原本,老人的身体不是很健康,极度虚弱,挤公共汽车都会被人一拱就倒。医生劝他多锻炼,不能光靠吃药。于是他从散步、跑步开始,逐渐地改为骑自行车。

在得到老伴儿和家里人的同意后,杨桂林拿出了单位给他补发的一年工资500元,开始筹备他人生中第一届“杨桂林家庭自行车赛”。

1984年,这个自行车赛开始举办,在杨桂林的大力宣传下,参赛人数达117人。年龄最大的61岁,最小的只有12岁。

这些参赛者,除了亲朋好友,还包括不少陌生人。比赛让杨桂林几乎是“一举成名”,并且拉到了江苏省一家自行车厂的赞助,发展到后来,他干脆开起了自己的车行,卖自行车的同时也帮助广大车友们修自行车——用现在网络上的流行语说,杨老先生的晚年人生,照样是开挂的人生。

一份家庭报坚持办17年,全家老少精心呵护:好的家庭生活应该是怎样?

▲杨桂林老人向记者展示历年参赛照片

现代的家庭生活或许压力很大,在维持一个基本的家庭和谐之外,我们仍然有精力和能力追求更好的家庭生活。互相扶持、共同学习,将一个家庭的能量发挥到最大,获得更加美好和充实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