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李白与泰安徂徕山

李白与泰安徂徕山

徂徕山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吸引着历代文人骚客来此隐居。他们在徂徕山或挥笔疾书,或高歌低吟,写下了不少瑰丽诗篇和游记,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说。使徂徕山的“隐居文化”成为徂徕山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于盛唐时期,以后历代都有所发展。唐代大诗人李白是徂徕山“隐居文化”的开山者。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人称“诗仙”。他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隋末其先人因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他即出生于此。神龙(705——707年)初年,大致在李白五岁时,他的父辈从西域逃回来,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新唐书李白传》记载:“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ting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知。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这段史料是说李白的母亲在生他时梦到了太白星(即“长庚星”)即以该星为其命名。李白在少年时就颇具诗才,年轻时就隐居岷山,不以科举仕途为追求目标,他所在州县因李白有才而以道科举荐他,他却不出山。他虽被益州长史认为有司马相如之才,但他却深受道家和纵横各家的影响,无意追求功名。据有关史料记载,李白从二十五岁时离川,开始云游四方,“南穷苍梧、东涉溟海”,后来寓居安陆。后十年又北上太原,西入长安,东至鲁郡,交游颇广。他一生之中除在天宝初年在朝任一年多的供奉翰林外,长期漂泊流浪,足迹遍及中华大地。他既有对酒当歌,纵酒放诞的嗜好,也有求仙的消极情绪。但他的诗作却有不少是表现对政治腐败的尖锐批判,蔑视封建权贵的傲岸精神,讴歌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尤其是他在长期游历之中所产生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使用权他更多地用诗歌去描绘各地壮丽的景色。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为历代学子所传诵。

李白与泰安徂徕山

李白的一生中,有较长一段时间是在徂徕山东省渡过的。对此史书有明确记载,李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此段史料说明,李白在游历齐鲁大地时,结识了许多地方名士。经查上文中孔巢父,《新唐书》有传,是唐代著名学者,是孔子三十七代孙。他少力学,及长,诗酒豪放,与李白同趣。其他四位也都是当时山东地方名人。他们因和李白是好朋友又情趣相投,旋结伴同隐于徂徕乳山脚下之“竹溪”。他们在此纵酒欢歌,诗酒唱和,留下了不少佳作。从此,以李白为首的“竹溪六逸”与徂徕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但是《新唐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李白等人在徂徕山隐居的起止时间,因此,李白在山东和徂徕山东省的时间在史学界素质有争论。据有关专家考证,李白是在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举家从湖北安陆迁居山东任城(今济宁市)的,这时他37岁。不久他与孔巢父等“六逸”隐居徂徕山竹溪。并留下不少诗篇。如《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中有“峻节凌远松,同衾卧盘石,斧冰漱寒泉,三子同二展”。等句,形象地记录了李白等于在竹溪生活的情趣。而从《寄东鲁二稚子》、《沙丘城下寄杜甫》和《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等诗中,又揭示了李白在山东时的家庭情况。史料还记载,李白在徂徕隐居时,于天宝元年(742年)曾朝拜泰山,虽观日出不成,但一路高吟为我们留下了举世闻名的《泰山吟》六首。这期间他还题刻了徂徕山“独秀峰”。至今遗迹犹存。那么,李白是何时离开徂徕山到处去的呢?各家说法不一。但从《新唐书.李白传》所记:“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初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峦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 ,有诏供奉翰林。”因此,我们可知,李白离开徂徕山是在天宝初年,天宝元年是742年,是李白到山东的第7个年头。而唐玄宗的天宝号共有15年而终,如果我们把天宝三年以前都叫“天宝初年”的话,李白是在他到山东的第七至第九个年头间离开徂徕山南下会稽(今浙江绍兴)和吴筠结友,并一同到长安,后经贺知章举荐被皇上任命脉为翰林供奉的。如果按天宝元年计,时李白为43岁:如果以天宝三年(744年)计,他已45岁,已在山东生活了9年。而这段时间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徂徕山渡过的。

李白隐居徂徕山,是名人居名山,因此被后传为千古佳话。大山因接纳了一代“诗圣“而使自己更加名播海内外,李白也确实把徂徕山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纵观李白一生,他虽然到过许多名山大川,但大多他只是一个匆匆过客。除了他终老于此并归葬于此的安徽当涂的青山和他年轻时隐居的岷山之外,徂徕山是他隐居时间最长的地方。

李白以后来徂徕山隐居的历代名人雅士,大都是慕李白之名而来。因为李白在他生前就已非常出名了。当时他就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酒中八仙人”。到唐文宗时,下诏把李白的歌诗,斐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合称为“三绝”。

李白与泰安徂徕山

历代来徂徕山隐居的人物很多,较著名的有,足迹遍布徂徕各地的唐代隐士王希夷,旧时在护国感应侯祠有他的诗刻;金代大学士党怀英,字世杰,号竹溪,曾隐居于徂徕山,并在攒石崮下建“竹溪庵”,在此著《竹溪集》,现在徂徕山所存“竹溪”石刻,是书法精品。元代学者许衡,字茂之,河内人,曾隐居竹溪,其室曰“鲁斋”。他在此致力于理学研究,并收徒数人,学有所成者有姚枢,窦默,游世祖等弟子;稍后又有元代学者鹿森,一名善森,字茂之,关中人,隐居竹溪,其居曰“贫乐岩”、“演易斋”,今遗址尚存。元代徂阳人,镇国上将军左副元帅,兖州镇守使时珍,在“竹溪六逸” 遗址修建了“二圣宫”,祀老子和孔子。

以后,又有许多人到此隐居。据说,元未明初的大文学罗贯中曾在二圣宫隐居,并在此创作了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清代曾任文渊阁大学士的赵国麟,在乾隆1743年辞官归里后,也多次到徂徕山游历,并写下了《游徂徕山记》等文章,还留下了大量碑刻和摩崖石刻。另外,清代还在茶石峪隐仙观内设“竹溪六逸堂”,祭祀李白等。而今李白的足迹遍及徂徕各处。历代文人把追怀太白诗仙的遗韵,作为一种崇高的追求。金代大学者元好问在其诗中所咏:“徂徕山上唤李白,吾欲从此观蓬莱”之佳句,代表了李白的后来者游历或隐居徂徕的心情。

“隐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历史上自多孔夫子高吟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千古名言,不知有多少历史人物因种种原因而息影于名山大川之中。自然界的山山水水,往往会使用权他们产生一种皈依大地的寄情,在那天人合一的意景之中,使他们那嚣躁之心归于宁静,而这宁静之中正是哲人,思想者理念升华的时刻。

徂徕山,一座文化名山。它与李白的名字共同闻名于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