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是如何从一只老鼠身上得到人生启示的?

ou-zhou


李斯本是楚国上蔡人,年轻时在郡里面做小吏,生活很艰辛。某天,李斯在厕所发现有老鼠在偷吃垃圾,一旦有人或狗接近,它们总是显得惊恐万状。不久,李斯又进入官府粮仓,发现有仓鼠在大摇大摆地偷吃官粮,丝毫不用担心有人或狗来骚扰。对比厕鼠和仓鼠的不同遭遇后,李斯大发感慨:“一个人有没有出息,跟厕鼠、仓鼠的遭遇相似,只在于所处的环境罢了。我怎能甘于目前的状况呢?”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李斯发完感慨后,便彻底卸下思想包袱,到兰陵去投奔大思想家荀子,跟随他学习帝王术,立志要出将入相,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李斯学成之后,考虑到楚国不足以让他施展抱负,便西行入秦,在丞相吕不韦手下做了门客。吕不韦败死后,秦王嬴政因为赏识李斯的才能,非但没有处罚他,反而任命他为客卿。



李斯侍奉嬴政后,将自己平生所学尽情施展开来,帮助秦国兼并山东六国、统一天下,实现中国史上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六国既灭,李斯建议秦王自称皇帝,又主张废分封、建郡县,焚诗书、禁私学,统一文字、车轨、钱币、度量衡,北驱匈奴筑长城、南击百越开岭南,为秦帝国的创建和巩固立下盖世奇功。


李斯因功劳甚伟官至丞相,位极人臣。而秦始皇为奖赏、笼络李斯,让他的儿子们全部娶公主,女儿们全部嫁给王子,使得李家的权势达到顶点,成为公卿百官无比“眼红”的对象。不过李斯虽然富贵至极,但每每想到“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道理,心中便总是惴惴不安。



有一次,儿子李由从三川太守任上休假回家,李斯为此设宴招待同僚,公卿百官前来祝贺的都踏破李家的门槛。见到如斯盛况,李斯不喜反忧,叹息着对家人讲:“老师曾经告诫我们,任何事物都忌讳过分盛大、完美。想我李斯原本不过是一介平民,仅凭着微末之功,便被皇上提拔到如此高位,富贵达到极点。可事物过于盛大、完美往往就会走向衰落,我真担心李家会遭遇什么不测。”


果然没几年时间,时势的发展便印证李斯的担忧,让他遭到身死族灭的结局。一切还要从秦二世的登基说起。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倒,最终病死在沙丘。秦始皇临终前命令公子扶苏接班,并遣使将遗诏送至蒙恬军中(扶苏当时在蒙恬军中任监军)。然而负责诏令传达的中车府令赵高素与扶苏不合,而跟秦始皇的幼子胡亥关系亲近,为个人安危及前途考虑,便串通意在巩固权位的李斯篡改遗诏,扶立胡亥为帝,并遣使赐死扶苏。这场变故,在史书上被称为“沙丘宫之变”。



这场变故后,胡亥登基为帝,并重用赵高为郎中令,将朝中大小事务一股脑交给他打理。李斯既不甘心权力被架空,又对胡亥和赵高狼狈为奸、倒行逆施的行为不满意,便经常向胡亥上书劝谏,渐渐地便让贪图享乐的秦二世产生了腻烦心理。赵高早有取代李斯当丞相的心思,如今见此情形,便在皇帝面前诬陷李斯谋反,并将其打入死牢严刑拷打。


正所谓“三木之下,何求不得”。李斯没熬过酷刑,在牢中被屈打成招,很快便被判了死罪。受刑那一天,李斯回想起数十年来的如烟往事,抱着自己的次子一边哭,一边哀叹道:“要知今日,何必当初。今天我们父子沦落到这种地步,就是想再过一把牵黄犬、出东门捕捉狡兔的瘾,也是办不到了!”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李斯在咸阳街头被腰斩处死,家属也被夷灭三族。


秦二世将李斯腰斩,并灭其三族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引文同上。


文史砖家


从一个不起眼的郡小吏到秦国位高权重的丞相,再到身死族灭但求牵犬逐兔而不可得,李斯这一生的传奇跌宕竟是从两只老鼠身上开始的。

一、厕鼠和仓鼠的选择题

当年的李斯还是楚国的一名郡中小吏,每日便是做做清点仓库跑跑腿的杂事。一日,李斯来到吏舍的厕所中,刚推开门便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声,定眼一看发现是厕中的老鼠正慌忙四处逃窜。

竟这种场景已经是司空见惯了,李斯没有多想,随后就准备去粮仓里清点粮食。走进粮仓后,李斯惊呆了:一只老鼠正趴在粟米堆上啃得正起劲儿,见有人来了也不急着逃走。适才,厕鼠的样子又浮现在他脑中,斯幡然醒悟:厕中鼠每天尽吃些污秽不洁的东西还得时时担惊受怕,而这仓中鼠每日却是住得好吃得好,无忧无虑。同为老鼠,只因选择不同,命运便大相径庭。想来“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厕鼠的命运不禁让李斯想到自己的处境,而仓鼠的命运则刺激了李斯追求功利的决心。厕鼠与仓鼠就像是一道摆在李斯面前的选择题,而李斯毅然选择了要做一只安适无忧的仓鼠。在李斯心中,实际的利益权势才是他向往生活的保护伞。从那以后,李斯的人生价值观也开始发生了转变,他说:

“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二、作为仓鼠的一生

李斯不仅从仓鼠身上悟出了人生启示,还以其一生来践行着这种命运。

从那以后李斯远赴齐国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荀子一派认为, 人性本恶,人的本性便是追求利欲,李斯便牢牢记住了这一点。可荀子又说,“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

正因为人性趋利避害,所以只有化性起伪才能成为圣人。可惜李斯对荀子的学说只接受了前半截,就像他看仓鼠的命运也只看到其前半生。但对于前半截的趋利避害之术李斯确实学得很好。

李斯确实有天赋也很有眼光,学成之后的他没有选择留在齐国也没有回楚国,而是一眼便相中了秦国。李斯来到秦国后,便与同样重利的秦王嬴政一拍即合。两人合作经营三十余年,终于缔造起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大一统帝国。秦朝建立后,李斯又相继上言行郡县之制、统一思想与文字等等,都是对秦朝后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政策。由此李斯便坐稳了丞相的交椅,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

三、仓鼠的结局

李斯的好日子从选择跟着赵高扶立胡亥起便发生了变化。秦二世登基后,赵高把持了朝政,政局陷入一片混沌黑暗之中,而李斯趋利避害的人生观让他毅然选择了明哲保身。他本以为只要不淌这趟浑水,就可以继续享受仓鼠的生活,但是既已入仓又如何能全身而退呢?不久,李斯遭到赵高排挤,被捕下狱,最后又以谋逆的罪名被腰斩于市。

李斯的一生和这仓中之鼠何其相似,既得到了仓鼠的人生,便要承受仓鼠命运的结局。仓鼠与厕鼠相比,确实是衣食无忧、安稳闲适,但这都只是暂时的。厕中鼠因为常常被惊扰,虽然整日里噤若寒蝉却身手敏捷具有危机感。仓中鼠虽能得一时安愉,却绝不能为人所容,厕中鼠人尚可忍之,但仓中鼠则是人必得而诛之。

当年的李斯未看到仓鼠的结局,却用了自己的一生去体悟了仓鼠的命运。直到临死前一刻李斯才真正体悟到所求为何。秦二世二年七月的一天,李斯离开了潮湿阴暗的牢狱,即将被押赴刑场处决。那日阳光明媚,正适合去郊外打猎,看着这天,李斯突然牵起儿子的手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言罢,潸然泪下。

参考资料:《史记》、《“仓鼠”“厕鼠”话李斯》、《荀子、韩非的人性论:李斯悲剧根源》


历史风云录


《李斯列传》中开篇写道: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同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当时,李斯还是一个小吏。一天,看到厕所中的老鼠,瘦小肮脏,看见人和狗就跑。而想起来粮仓中的老鼠,吃着仓库的粮食,长得肥大光鲜,见了人也不跑,胆子大。李斯顿悟,两只老鼠所处的位置不同,早就了两只老鼠生活差异。李斯觉得自己的未来,也会受到自己所处的职位影响。自己要争做“仓中鼠”,而不做“厕中鼠”。

于是,李斯辞去小吏的职位,拜荀卿为师,学“帝王之术”,立志做“仓中鼠”。学成后,李斯和老师辞行,去秦国谋出路,临行前说:“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李斯这句话的意思是: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

这时候的李斯,为了追求富贵和权力,可以说极其用心。也算是上天眷顾李斯,秦王重用李斯。李斯官至丞相,长子李由也担任三川郡守。

但是,由于伙同赵高,谋害公子扶苏,拥立胡亥为帝,霍乱朝政。李斯最后和儿子一起被赵高所杀。“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夷三族”。

李斯参与沙丘政变,谋害扶苏,其实就是为了保住自己“仓中鼠”的位置。而,不顾秦始皇遗命,不考虑胡亥是否适合做皇帝。最终,自己全家都被处死,夷三族!

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利,只是这“仓中鼠”并不好当。“厕中鼠”虽然瘦小怕事,但是,起码办事谨慎。“仓中鼠”虽然吃喝不愁,但过于托大,却不知危险就在身边。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李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中,起到过很大的作用。他在年轻的时候。有一次,他在厕所见到老鼠吃人屎,一见到人和狗,老鼠就被吓跑了。后来,他在仓库里看到老鼠很自在的偷吃粮食,也没有人去管。

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之所以有差距,如同这两种老鼠,所在的环境不同而已!”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就应该象在粮库里偷吃粮食的老鼠,才能为所欲为,尽情享受。

可以看出,在战国时期是乱世,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不甘寂寞,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后来来到秦国,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但最终因为自己私利之心过重,被赵高腰斩,并被灭族!

可见太善于投机取巧,也不是什么好事。最终都是一场空!还是脚踏实地来的稳当。


小板凳看电影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仓中之鼠脑满肠肥,不惧生人。厕中之鼠骨瘦如柴,惧怕生人。当仓库管理员的李斯就此顿悟,一飞冲天。既成就一生伟业。但也最终落得身首异处。

李斯的顿悟无非就是你个人所处于的一个平台和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有了舞台就可以施展才华,就可以像仓中的老鼠一样。为所欲为富贵荣华。同样是老鼠,只因为舞台与环境的不同,居然有如此大的反差。他彻底颠覆了李斯的人生观。这就是因为后台和背景不一样,生长的环境不同。这就是所谓的环境改变人,环境对人的影响。老鼠哲学让我们不得不相信一个道理:实力为上。只有努力改变。完全可以成为仓中老鼠。这是李斯老鼠哲学积极向上的一面。

在李斯看来,一个人所处的和平台造就他的未来,能力是次要的,把仓中的老鼠放在厕中,也是一样。地位可以争取,但其中的环境需要自己去寻找。李斯是荀子的学生。接受人性本恶的思想。也由于此,他才去投靠了秦始皇,有了他的平台和环境,也有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李斯的老鼠哲学不过是自私自利的思想,因为他忘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老鼠偷的可是别人的粮食。他只看到了机遇,没有看到危机,而这种危机一旦爆发就是身首异处。而李斯发达于仓中老鼠哲学,也死于仓中老鼠的哲学,所谓: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李斯的老鼠哲学一开始注定了恶的结束。李斯的老鼠哲学,也造就了他的悲剧,也就是鼠目寸光,贪恋富贵。仓中之鼠时间长了就没有危机感。而厕中之鼠永远都有警惕性。因为在李斯看来与其相信能力,不如相信财富,相信财富不如相信权力。这也是李斯悲哀之处。

李斯的失败就在于在仓中太久,眷恋富贵。李斯生于穷困,他太渴望富贵了,一旦拥有就怕失去。在秦始皇去世以后。李斯他的行为就是他自私自利的表现,就是老鼠哲学的守望体现。渴望自自身的富贵。而忘记了潜伏的巨大危机。他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李斯老鼠哲学有他积极向上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他恶的一面,自私自利的一面,这其实就是一个度的把握。


清水空流


说起秦国统一六国,丞相李斯功不可没。李斯本是楚国人,为什么跑到秦国去,而且,还官至丞相。这还得从他见到老鼠,顿悟了“生存之道”说起。

李斯受老鼠启发的事件详见《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於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李斯看到舍厕之鼠与仓中之鼠因为环境不同,一个饥饿恐惧,一个不惧人来,因而,李斯感悟到人亦是如此,于是向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感到楚王昏聩,成不了大事,六国皆弱,为成为“仓中鼠”,他选择秦国做自己的“粮仓”。先是做吕不韦的门客。后来,辅佐秦王嬴政。李斯信奉法家思想,以此为思想武器,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辅佐秦王完成统一六国的伟大事业。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

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秦始皇的一系列新政,像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等等政策,在制订实施过程中,李斯起到过重要作用。李斯位极人臣,却失之大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倒,最终病死在河北沙丘。秦始皇临终命扶苏继承皇位,并遣使将遗诏送到扶苏所在的蒙恬军队上。在这个时间,秦始皇的近侍,中车府令赵高就动了歪心思。他平时呢,跟秦始皇的幼子胡亥关系更近。比之扶苏,胡亥更容易控制。所以,赵高跟李斯就联谋改了遗诏——改立胡亥为皇帝,赐死扶苏。

秦二世时期,李斯对朝政不满,最后昏庸的秦二世和狡诈的赵高给他找了个谋反的罪名,打入大牢。屈打成招之后,被判腰斩,夷三族。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见《史记·李斯列传》)

这几只老鼠,改变了李斯的人生轨迹。而李斯的命运,最终没有摆脱政治法则的残酷和无常。


老照片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于是李斯就跟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想西行到秦国去。在临行之前,向荀子辞行说:“我听说一个人若遇到机会,千万不可松懈错过。如今各诸侯国都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实权。现在秦王想吞并各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活动家和游说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好时机。地位卑贱,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直立行走。所以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标谤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愿。于是入秦谋取机遇。


韩非子入秦后曾对李斯言道:“既然已经做了仓中鼠,再想做回厕中鼠就难了。”后来果真被他言中。


文化史书


李斯本是河南上蔡县的一个小小公务员,他比秦始皇嬴政大二十多岁,在嬴政还是一个熊孩子的时候,李斯已经成为了秦朝的一个小小公务员了。

这个公务员的工作,李斯是不满意的。

但是,李斯又没有其它的办法来改变命运。

突然有一天,李斯从老鼠的身上得到了一个启发,那就是生存环境的好坏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李斯是如何得到这样的结论的呢?

因为他多日观察,躲在仓库里的老鼠,和躲在厕所里的老鼠有很大的不同。同样是老鼠,你看躲在仓库里的,不但不怕刮风下雨,而且吃饱就睡,这时何等舒服的生活呀。

在看躲在厕所里的老鼠,不但要提防着人和狗,吃的还是残羹冷食,日子过得是何等的凄凉呀。

通过老鼠事件李斯似乎懂得了平台的重要性,要服侍就去服侍天底下最有权有势的人。

李斯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服侍诸侯王,当时已经到了战国晚期,秦国毫无疑问是最强的一个。

可是,这时候的李斯并没有那么大的学问,人家秦王会用他吗?

李斯反复的论证了一番,得出的结论是现如今充电学习才是首要的。

他找到了当时最有名的大师荀子,拜在了荀子门下学艺。

在这里他又遇到了韩国的公子韩非,韩非的才能很高,李斯自知比韩非差的太远了。但,李斯依旧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几年的光景下来,李斯学业有成了,他开始告别老师,来到了吕不韦的门下。当时吕不韦是秦国的国相,秦国最有权势的人。

吕不韦发现李斯是个人才,让他参与编辑了《吕氏春秋》这本书。李斯得到了吕不韦的重用。

后来经过吕不韦的推荐,李斯顺利的来到了秦王嬴政的身边。

嬴政一掌权,他就下了一道逐客令。想重用秦国人,把其它国家在秦国当官的人都给赶走。

李斯就在被赶之列,因为李斯是楚国人。

这时候的李斯就郁闷及了,好不容易来到了秦王嬴政身边,没想到嬴政出了这么一个馊主意。

李斯走之前给秦王嬴政写一封信,在信中李斯指出,秦王嬴政这样做是壮大六国,自毁秦国的长城。

因为秦国就是靠外来的人才,才有今天的强大。

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是虞国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是卫国人,秦昭襄王时期的范雎是魏国人......。

可以说没有六国人,就没有今日的秦国。

嬴政看到了李斯的这个劝解书,立刻停止了驱赶六国人的愚蠢行动,他把李斯召了过来,让他做了廷尉。

廷尉是九卿之一,高官中的高官。就这样李斯屌丝逆袭了,现在终于成为了有权有势的人。

李斯越来越受到了嬴政的重用,后来他被嬴政委任为大秦的宰相,李斯走上了人生的顶峰。他成了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贵人。


史学达人


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那年李斯26岁,是楚国上蔡郡府里的一个看守粮仓的小文书,负责仓内粮食的进出登记。日子一天天过着,李斯不能说完全浑浑噩噩,但也并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好。直到有一天,李斯到粮仓外的一个厕所解手,发生了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却从此改变了李斯的人生态度。

李斯进了厕所,尚未解手,却惊动了一群老鼠。这群老鼠在厕所内安身,个个瘦小枯干,毛色灰暗。李斯看见这些老鼠,忽然想起了自己管理的粮仓中的老鼠。那些家伙一个个吃得脑满肠肥、皮毛油亮,与眼前这些老鼠相比,其境遇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呀!人生如鼠,不在仓就在厕。位置不同,命运也不同。自己在蔡城内这个小小的仓库里做了8年的小文书,从未出去看过外面的世界,不就如同这些厕所中的老鼠一样吗?整日在这里挣扎,全然不知有粮仓这样的天堂。

于是,李斯决定换一种活法。第二天就离开了这个小城,去投奔一代儒学大师荀况,开始了寻找通往“粮仓”之路。20多年后,他把家安在了秦都咸阳的丞相府中。

一次小小的上厕所的经历,竟然成就了李斯一生的辉煌。当看到厕所里的老鼠和粮仓里的老鼠命运迥然不同时,李斯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他开始思考自身,认识到自己要出人头地,成就一番功名,非出蔡城不可,于是他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开始四处走访名师。在这期间,他的思想不断进步,学问不断增加,见识也不断变得广博。后来,吕不韦发现他有才干,任命他为宫廷侍卫。李斯得以出入宫廷,找机会向秦王献上“灭六国、成统一”的计策,逐步受到重用,最终成为前朝最有名的宰相。


大邹平宋哥


老鼠、厕所、粮仓,你能从中得出怎样的道理?

2000多年前,李斯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进而追求功名利禄,权势滔天,却最终贪恋权势,酿成大祸,终落得被处腰斩、三族具诛的下场,令人唏嘘。

两只老鼠的命运

李斯原本是楚国上蔡人,平民出身,年轻时候在郡里混了个小吏做,天天也就是混日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虽然他也不甘心,却不知道路在何方。

有一天,李斯在厕所里遇到了一只瘦老鼠,这只老鼠在吃脏东西,身体紧绷,眼睛四顾,一旦有人或狗接近,这只鼠就仓皇而逃。

几天后,李斯在粮仓里又遇到了一只肥老鼠,这只老鼠正在悠哉悠哉的吃粟米,既不担心有人、狗去惊扰它也不害怕没地方跑。

两只老鼠截然不同的命运给了李斯很大的震撼,长久以来的困惑解开了。他得出了影响了他一辈子的结论: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于是,李斯辞了工作,去跟着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后,他略作思考,得出只有到秦国去才能实现他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他辞别荀子的话同样充满了功利性,他说:

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卑贱是可耻的,穷困是悲哀的,唯有荣华富贵才是人生该有的配置。

谏逐客书

公元前247年,李斯到了秦国,正好赶上秦庄襄王去世,秦王政继位,彼时,秦王政年幼,才13岁,仲父吕不韦任秦相,把持朝政,于是李斯做了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任命他为郎官,李斯找到机会游说秦王政抓住机会图谋霸业,秦王政于是利用外交收买他国权臣,刺杀他国名士,离间他国君臣,从而达到强秦弱他国的目的,李斯因而成为客卿。

李斯逐渐获得了秦王政的信任,但有一件事的发生差点让李斯失去在秦国致仕的机会。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亲政,秦国暗流涌动,有人告发了嫪毐与太后通奸并图谋造反,秦王政迅速平定了嫪毐的叛乱,嫪毐被杀,三族被诛,嫪毐和太后生的两个儿子也没有幸免。

嫪毐是吕不韦推荐给太后的,吕不韦也在秦王政的黑名单里,于是不久之后,吕不韦被免去相位,迁去封地。联想到之前的郑国渠事件,秦国的贵族们开始攻击外来官员,请求秦王政驱逐他们,秦王政也厌烦了这些人,于是下逐客令,李斯赫然在列。

眼看政治前途毁于一旦,李斯赶紧上《谏逐客书》,举例说明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秦孝公时期的商鞅,秦惠文王时期的张仪和秦昭襄王时期的范雎,来说明他们来到秦国做出的贡献,等等。终于让秦王政取消了逐客令。重新重用李斯,李斯辅佐秦王政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秦王政成为皇帝,而李斯也由廷尉变为宰相,权倾朝野。

权倾朝野

李斯终于实现了他的政治理想,权倾朝野,荣华富贵随之而来,当时,李斯的大儿子李由成为三川郡守。李斯的儿子们娶的都是秦国的公主,李斯的女儿们嫁的都是皇室子弟。

但是李斯也不是没有隐忧,当李由请假回家时,李斯设下宴席,文武百官都来庆贺,门前的车马竟有千数。

李斯想起老师的话:“物禁大盛”,凡事不可太过了,他已经从一个平民做到了位极人臣,然而物极必衰,未来又会怎样呢?

虽然他有这样的慨叹,却没有急流勇退的觉悟,也没有舍去荣华富贵的智慧。正因为如此,一代名相的晚年犯下了大错误。

晚节不保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巡行天下,中车府令赵高、左丞相李斯、秦始皇的幼子胡亥等随行。七月,到了沙丘,秦始皇已经病的快不行了,就命赵高写下诏书让公子扶苏赶回咸阳参加葬礼,意在让扶苏继位。

然而诏书还没发出,秦始皇就去世了,君王在外面去世,容易引起大乱,于是李斯要求秘不发丧,而赵高撺掇胡亥继位,胡亥同意后,赵高又去说服李斯同意扶立胡亥,刚开始李斯还拒绝,后来赵高说扶苏继位则蒙恬之位会在李斯之上等等,终于李斯被说动了,两人伪造诏书,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又逼迫公子扶苏和蒙恬自杀。

做完这一切,李斯并没有真的保住了荣华富贵,相反,灾难很快降临。

赵高扶立胡亥继位有功,成为胡亥身边的大红人,甚至能左右胡亥的政令。胡亥继位后,加重赋税,大兴土木,百姓苦不堪言,李斯上书谏阻反被扔进狱中,李斯在狱中数次上书,却都被赵高扣留,赵高更是诬陷李斯和儿子理由意图谋反,对其严刑拷打。李斯受不住终于承认了强加给他的罪行。

公元前208年,李斯被处腰斩,三族被诛。

回过头来再看,那两只老鼠究竟是成就了李斯,还是害了李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