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真假莫辨 聊胜于无 苏轼的四件墨竹作品及其他

苏轼,字子瞻,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也许,有很多人对苏轼的印象止步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知道他爱游名山大川,却并不了解东坡对竹子的偏好。

在东坡的生活中,随处有竹,“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官舍有丛竹,结根问因厅。下为人所往,上密不容钉”;“予谪黄洲,寓居定惠院,饶舍皆茂林修竹”。

竹俨然东坡生活里不可缺失的伙伴,也见证了东坡一生的坎坷,无怪乎东坡的诗文中处处有竹的修身纤影。

今天整理四件苏轼的墨竹作品

真假莫辨

聊胜于无

真假莫辨 聊胜于无 苏轼的四件墨竹作品及其他

苏轼 墨竹图页 波士顿


真假莫辨 聊胜于无 苏轼的四件墨竹作品及其他

苏轼-墨竹图页 大都会


真假莫辨 聊胜于无 苏轼的四件墨竹作品及其他

苏轼 墨竹图卷


真假莫辨 聊胜于无 苏轼的四件墨竹作品及其他

苏轼-墨竹卷

东坡常写竹,不宁唯是,东坡还要画竹,有《竹石图》留于后世。他不仅是一代文豪,在绘画方面也颇有建树。墨竹之爱,是东坡爱竹的升华。将自己所钟爱之竹形诸纸上,必全神贯注,凝神屏息,所得墨宝必是作画者精神心血凝聚的产物。而从东坡对墨竹的探讨,则更可见东坡的艺术追求。

真假莫辨 聊胜于无 苏轼的四件墨竹作品及其他

文同-墨竹图 台博

说起东坡与墨竹,还有一人必须一提,这便是苏轼的挚友文同,字与可。他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善画竹,自称“湖州竹派”。文与可与苏轼相识于凤翔,后因共同爱好墨竹而结为好友。东坡从师于他,自承“湖州竹派”,俩人常讨论画竹。师生感情甚笃。与可死后,东坡因怀念故人曾见竹废卷而失声痛哭。于是这段因竹而缔结的友谊传为佳话。


真假莫辨 聊胜于无 苏轼的四件墨竹作品及其他

宋 墨竹图 克利夫兰

苏轼并未受过严格的书画方面的训练,所以他的墨竹并不以形见长,而是因其不俗之气。连他自己也曾说:“画不能皆好,醉后画得,一二十纸中,时有一纸可观。”对于此,黄庭坚做过切中肯綮的评论,他说:“东坡画竹多成林棘,是其所短,无一点俗气,是其所长。”但这并不影响东坡对墨竹的痴迷,和对画竹的探讨。

真假莫辨 聊胜于无 苏轼的四件墨竹作品及其他

宋 竹石图 克利夫兰

对于画竹的理论,最为精辟的见解莫过于“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了。这是东坡画竹心得的高度概括。


真假莫辨 聊胜于无 苏轼的四件墨竹作品及其他

荣阳-竹图 东京国立

居不可无竹,咏竹,画竹,用竹。东坡好竹如此,何哉?

白居易《养竹记》答曰: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真假莫辨 聊胜于无 苏轼的四件墨竹作品及其他

宋 梅竹聚禽圖 台博

原来如此,东坡宁可不吃肉也要种竹,不仅是因为嗜竹,恐怕更是因为“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吧。也许正是因为东坡有旷达的胸襟,潇洒似竹,刚直坚毅,不屈似竹,正人君子,气节似竹,才会有惺惺相惜之感吧。连想起东坡乌台尸案时的不屈,泰然,又叫我想到他在《跋与可纤竹》中赞竹“其屈而不挠者,盖如此云。”的句子。

真假莫辨 聊胜于无 苏轼的四件墨竹作品及其他

张彦辅-棘竹幽禽图 纳尔逊

刘禹锡有“高人必爱竹”的断语。东坡亦自承“瘦竹如幽人”。

东坡在《墨君堂记》中写到:“世之能寒燠人者,其气焰亦未至若雪霜风雨之切于肌肤也,而士鲜不以为欣戚丧其所守。自植物而言之,四时之变亦大矣,而君独不顾。…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虽是写给与可的,同时也是赞竹,而在我看来,由是后几句,用在东坡身上不也很恰当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