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雪国》被誉为史上最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它究竟美在哪里呢


《雪国》被誉为史上最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它究竟美在哪里呢

《雪国》是日本文学大师川端康成的最高代表作,也是他唯美主义思想的文化结晶。

该部作品,从1935年起,以短篇的形式陆续发表,后来经过修改和整理后,才正式冠以《雪国》于1948年汇集出版单行本。

在川端康成所有的文学作品中,《雪国》在中国最受欢迎,被誉为史上最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中国教育部将《雪国》推荐给大学生,作为人生的必读书目之一。

《雪国》被誉为史上最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它究竟美在哪里呢

《雪国》的剧情非常简单:该书讲述了一位名叫岛村的西方舞蹈研究家,在三次到雪国旅行的过程中,与一位名叫驹子的艺伎和一位名叫叶子的少女,发生的感情纠葛的故事。

虽然故事简单,但是拜读过这本经典作品的人,无不被书中描绘的虚无之美、洁净之美和悲哀之美深深打动。

今天,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对这部史上最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进行解析。

一、虚无之美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本书的第一段话,川端康成便用简洁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好似虚幻洁净的世界。

《雪国》被誉为史上最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它究竟美在哪里呢

随后,主人公岛村在火车上第一次与少女叶子相遇。

川端康成用岛村的视角,通过火车窗玻璃观察叶子,并用细腻的笔触对镜面中的叶子,进行了大篇幅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如梦似幻的环境,让人对叶子产生一种非现实存在的空灵感觉。

驹子在书中是一位官能的,现实存在的姑娘。她从十五六岁便开始记日记和读书笔记,杂记本多达十册;在偏僻的小山村,对着大自然的峡谷勤奋地练习三弦琴;喜欢干净,总将生活环境打理得很整洁;为了报答师傅,努力赚钱给其儿子行男治病;虽然身份卑微、命途坎坷,但是仍然勇敢追求爱情和幸福。

岛村三次到雪国来,都是和驹子相会的。

《雪国》被誉为史上最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它究竟美在哪里呢

对于这么一位深爱自己的艺伎,岛村虽然感动,但是始终觉得驹子对美好的一切追求行为都是徒劳的,甚至对于驹子的存在本身,也本能地认为是徒劳的。

驹子所做的一切,似乎只是人类对于追求生存价值所做的最基本的行为。但是在岛村眼中,这一切实实在在的奋斗,都是徒劳无益,最终结果注定是虚无的。

不仅否认驹子,岛村对于自己的存在,也认为是毫无意义的。

他坐食祖产,生活无忧,但是精神空虚,缺乏人生追求。他研究西洋舞蹈,却从不看西洋舞蹈,只是通过搜集西洋舞蹈方面的书籍、照片、海报和节目单等资料,来进行纸上谈兵。没有正当职业的岛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充实生活,真切感受生命的存在。但是岛村却悲哀地发觉,这一切都是无意义的、虚无的。

《雪国》被誉为史上最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它究竟美在哪里呢

故事最后,叶子的死,将虚无之美表现到了极致。

岛村心头猛然一震,他似乎没有立刻感到危险和恐惧,就好像那是非现实世界的幻影。僵直的身体在半空中落下,变得柔软了。然而,她那副样子却像玩偶似的毫无反抗,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在这瞬间,生与死仿佛都停歇了。

岛村眼中的叶子之死,充满了美感。他觉得叶子“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在岛村的眼里,叶子并没有死,而是变成了一种不同于现实实体的虚无的存在。

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

通过叶子之死,岛村从虚无中顿悟并解脱了。

二、洁净之美

《雪国》中的洁净之美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 景之洁净
  • 人之洁净
  • 情之洁净

下面我们从这三个方面对《雪国》中的洁净之美进行具体解析:

1.景之洁净

深受日本传统文化影响的川端康成,对美有着近乎完美的追求。

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的文学作品主题内容唯美,甚至连作品名字,如《千只鹤》、《山音》、《睡美人》等,都洋溢着古典美的气息。

《雪国》从书名来看,便已先声夺人,给人一种孤寂洁净之感。

《雪国》被誉为史上最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它究竟美在哪里呢

而在内容上,川端康成对雪、月色、夕阳、重山叠峦、银河等具有唯美浪漫象征的景物,用细腻而又空灵的笔法,反复描写,营造出一个如梦似幻、悠远静谧的世界。

这世界,带着孤寂,透着悲戚,藏着清寒,宛如孩子的梦一般洁净。

川端康成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让书中情感的表达潜藏在自然景物之中,于无声处巧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2.人之洁净

岛村和驹子第一次相见时,便对驹子有着美好的感觉:

女子给人的印象洁净得出奇,甚至令人想到她的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

驹子是现实世界的存在,充满生活的气息。她身份低微,命运坎坷,有着芸芸众生一般的喜怒哀乐:她会恼怒岛村对自己的不解风情,也会嫉妒岛村对叶子的朦胧好感。但是驹子身上具有的如兰般的品质,掩盖了这些烟尘气息,让她“

比谁都要洁净”。

《雪国》被誉为史上最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它究竟美在哪里呢

叶子是精神世界的存在,代表的是川端康成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岛村对叶子的第一次认识,便是源于叶子在车窗中的形象。这种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让叶子亦真亦幻,不染纤尘。

最后,叶子在一场大火中丧生,死亡过程和死后状态充满美感,透着虚无的洁净之美。

3.情之洁净

驹子对岛村爱到痛彻心扉,可是在言语的表达上却异常的平淡含蓄,就像水底湍急险恶的河流,水面上却是缓缓流淌,波澜不惊。

而岛村面对驹子的爱,始终认为是一种徒劳。最后驹子的爱情无疾而终,似乎也悲哀地证明了这是场无意义的徒劳。

最深的情,用最浅的笔触,在平淡中写就,这种爱情洁净得让人心颤。

《雪国》被誉为史上最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它究竟美在哪里呢

叶子可以说是岛村精神世界里的恋人。

岛村对叶子有着一见钟情的好感,但叶子对于岛村来说,却只是虚无的存在,可遇而不可求。

这种情,朦朦胧胧,如梦似幻,洁净幽玄。

三、悲哀之美

在日本古典文学中,悲哀是主题表现的基本格调。

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曾说:

在人的种种感情上,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动的。

而深受日本古典文学影响的川端康成,在创作《雪国》时,更是将这种“悲哀”表现到了极致。

通篇阅读《雪国》,读者会发现,不论是对物的描绘,还是对情的抒发,始终透着一种淡淡的悲哀。

《雪国》被誉为史上最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它究竟美在哪里呢

驹子在面对岛村的不解风情时,曾多次用激昂而悲切的语调说:

“你就是这点不好!”

驹子既怨恨岛村对自己的无情,又懊恼自己在爱情泥潭中的越陷越深,不能自拔。这种爱而不得、情深难付的复杂情绪,对驹子来说,如同一杯苦酒,只能独饮。其中个般滋味,也只有自己默默品味。

而叶子对岛村来说,就是一颗璀璨的流星,感受其美好的同时,也悲哀地发现逝去已然临近。

文中的爱恋,更像是一种精神世界的爱恋,如同蓝色天空下漂浮的白云一样,纯净美丽,可是太阳一出来,就悄然消逝,了无遗痕了。白云虽然从眼中消失了,心底却留下了淡淡的悲哀。

《雪国》被誉为史上最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它究竟美在哪里呢

在日语里,悲哀与美是相通的。

为了将悲哀之美极致化,在《雪国》的最后,川端康成选择用生离和死别来结束这虚无的一切。

对于驹子和岛村:

川端康成在故事的结尾,用岛村的即将离去,如“岛村觉得这次回去,暂时是不可能再到这个温泉浴场来了”、“已经到该离开这里的时候了”、“岛村感到离别已经迫近”等,反复暗示驹子和岛村即将从此天各一方。

对于叶子和岛村:

川端康成用叶子的死,来让岛村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顿悟生死的真谛,“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下来”,从此叶子和岛村天人相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