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秦始皇大意“焚书”,这本书幸免于难,500年后颠覆三观

秦始皇大意“焚书”,这本书幸免于难,500年后颠覆三观

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他那段辉煌的征程数千年来家喻户晓,虽然毁誉参半,但其结束战乱走向统一的壮举却是记忆犹新。而人无完人,秦始皇也不例外,晚年的追求长生,劳民伤财成了其暴君的标签。以至于历史学家口中的“千古一帝”也被世人唾弃了近千年,不过随着考古学的发展,更多的史实被人们所知晓,世人对这位始皇帝的看法也有了新的认识。就拿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一事件来说,在古代几乎一致认为这是暴君残暴的铁证,然而今天我们有了更多的史料佐证,秦始皇此举并非盲目反而极具远见。

秦始皇大意“焚书”,这本书幸免于难,500年后颠覆三观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焚书大致分为三类,首当其冲便是史书,除秦史外的其余六国史书尽数焚毁,其次便是儒家的《诗》、《书》,最后就是“百家语”也就是诸子百家附和儒学的作品。可见秦始皇焚天下书显然是无稽之谈,即便是“焚书令”下严刑峻法,但要做到彻底焚烧依旧难如登天。《史记》载: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

不难看出,烧的较为彻底的便是史书。虽然如此,但有一部史书仍旧幸免于难,在2000年后重见天日,而其中所载更是令史学界哗然,极大的颠覆了人们对先秦史的固有三观。

秦始皇大意“焚书”,这本书幸免于难,500年后颠覆三观

这本书是公元279年也就是西晋司马炎的咸宁五年时,一个叫不准(音 Fǒu Biāo)的盗墓贼在盗掘战国魏襄王的古墓时所发现的一本古史书,名为《竹书纪年》。当时盗墓贼并没有发现过多的金银财宝,只看堆积如山的竹片,失望之余便离开了。后来百姓路过此地看到古墓大开,竹片一地,惊慌之余便告知了官府。衙役将其打包带走,据说有10车之多,并上报朝廷。不久,朝廷开始重视,派遣大学士荀勖和傅瓒前往核准,果不其然,竹简尽是先秦文字。整编后发现它确实为战国文物无疑,然而其记载的内容却让人难以置信,真可谓是此书一出举世哗然。正是因为其所载内容颠覆三观,以至于宋朝时刻意毁灭以至于亡佚,那么书上到底记载了什么以至于宋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毁之?我们来看其中的两个记载便能知晓。

秦始皇大意“焚书”,这本书幸免于难,500年后颠覆三观

一是书中关于“尧舜禅让”美谈的颠覆,禅让制历来就是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天下的典范,“尧舜禅让”的佳话更是被其歌颂千年。然而《竹书》中记载了八个字打破了人们千百年来固有的认知,书中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直译便是贤君尧和其它皇帝一样晚年变得昏庸,最后舜将其囚禁并取而代之;还有细节描述“后稷放帝朱于丹水”直译便是执行这一指令的人正是舜的亲信也是周人的始祖后稷。

其二便是对贤臣伊尹的颠覆,《竹书》记载:

“伊尹放太甲于桐,尹乃自立,暨及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也就是说当年伊尹谋反囚禁了太甲,太甲经过两年的卧薪尝胆最后返回王宫,杀死伊尹恢复了王位,但对伊尹的儿子却是宽大为怀。

秦始皇大意“焚书”,这本书幸免于难,500年后颠覆三观

以上两则事件的记载与我们学习的正统史学截然相反,这在当时儒学治国的环境下又如何不为之震动。要知道上述几位在儒家心中地位都是圣贤,白璧无瑕非同一般。而宋朝大行其道的程朱理学更是直接将其定位成异端邪说,用现在的话说它违背了主流价值观应当封禁,宋儒自然也是想除之而后快。所以虽然《竹书》在隋唐时期已有散佚,但至于宋朝几乎亡佚也并非偶然。

秦始皇大意“焚书”,这本书幸免于难,500年后颠覆三观

不过《竹书》作为先秦时期唯一逃过秦始皇焚书劫难的史书,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但我们再学习的时候应当站在“兼听则明”的角度采取怀疑的态度加以辩证,因为这本古书在宋朝几经亡佚到明清之际又几经整编,很难保证其无后人加工使其可信度有所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