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雲南美食系列之二:宣威火腿的由來


宣威火腿,又名“雲腿”,以其皮薄肉厚,肉色紅豔,香氣濃郁,味鮮美回甜而名揚海內外。由於這種火腿出產於雲南省的宣威而得此名。宣威火腿與金華火腿、安福火腿並列為我國三大火腿之一。

雲南美食系列之二:宣威火腿的由來

宣威火腿起源於漢族民間生活。在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以後,明政府從中原地區向雲南大量移民,這些移民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他們家家戶戶養豬,在年關前宰殺時鮮肉吃不完,就將豬的前後腿用鹽醃漬,以備來年食用。這些移民來到雲南後,也將這種生活習慣帶到這裡。

這種火腿得以傳名,還是在清代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滇東地區的“改土歸流”時期。“改土歸流”是明清兩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廢除世襲土司,改行臨時任命的流官統治的一種政治措施。明代永樂年間廢土司,設貴州布政使司。清代雍正五年根據雲貴總督鄂爾泰的建議,再度實行改土歸流,設置宣威州。這樣宣威就成了當地的經濟、政治中心,擴大了集市規模,南來北往的客商日漸增多,很快商貿業就繁榮起來。當地百姓為了購買生活必須的鹽巴或換取一些零用錢,就帶著自家的火腿到宣威城裡去交易。外地商人發現這裡的火腿質量上乘,就大量收購,運到外地銷售,標名“宣威火腿”,由此,宣威火腿才名揚於世。

宣威火腿形成規模化生產還是在清末的宣統年間。在宣威榕城鎮有個名叫浦在廷的青年,他本來出身於書香門第,可是他卻淡漠功名,從14歲就跟隨馬幫做生意。在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他和幾個有志於發展火腿產業的朋友籌劃組建了“宣威火腿股份有限公司”。這是宣威歷史上的第一家火腿公司,從此宣威火腿由一家一戶的分散醃製,發展成具有相當規模的企業加工。這對宣威火腿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雲南美食系列之二:宣威火腿的由來

1921年蒲在廷從廣州引進新技術,開設宣威火腿罐頭公司,開始製作火腿罐頭。1923年在孫中山倡導的廣州農副產品博覽會上,孫中山先生對宣威火腿大加讚賞,揮筆為蒲在廷的宣威火腿公司題詞:“飲和食德”。從此,宣威火腿聲譽更起,暢銷東南亞、日本、西歐和港澳等國家和地區。

宣威火腿採用當地的烏蒙豬製作,這種豬膘厚肉細。宰殺後取下豬後腿,切成琵琶狀,稱琵琶腿,用鹽巴反覆搓揉直至鹽滲入肉中,再進行醃製,待自然發酵,半年以後才醃製成。當火腿皮青稍呈綠色時,用針在3個不同的部位試針,如有“三針清香”時,即為合格產品。宣威火腿可以炒、煮、煎、炸、蒸、燴、煮等其味均鮮、香美,可使胃口大增。

雲腿是中國兩大名腿之一,與金華火腿齊名,雲腿實際指的就是雲南宣威火腿,因為宣威火腿品質極其優良,所以稱之為雲腿。

雲南美食系列之二:宣威火腿的由來


雲腿是什麼呢?雲腿是中國兩大名腿之一,與金華火腿齊名,雲腿實際指的就是雲南宣威火腿,因為宣威火腿品質極其優良,所以稱之為雲腿。

雲腿是什麼肉呢?其實雲腿就是宣威養殖的烏金豬後腿肉,但是這個後腿肉是經過醃製和長時間發酵的發酵美食,可以生吃,也可以蒸煮,炒食,是中國頂級的發酵美食。

宣威火腿產自雲南省宣威市,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至今已經三個世紀的製作歷史,它的主要特點是:形似琵琶,只大骨小,皮薄肉厚肥瘦適中;切開斷面,香氣濃郁,色澤鮮豔,瘦肉呈鮮紅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頭略顯桃紅,似血氣尚在滋潤。其品質優良,足以代表雲南火腿,故常稱“雲腿”。雲腿是因出自於雲南而得名,成為雲南省的一大特產。

宣威火腿具有鮮、酥、脆、嫩、香甜等特點,長期以來一直以營養豐富,肉質滋嫩,油而不膩,香味濃郁,鹹香回甜著稱於世,被消費者視為名饋贈親朋好友的珍貴禮品,而在競爭日漸劇烈的食品市場中紮根開花,經久不衰。這並非偶然,而是由其自身的香味、營養價值及風味特色所決定的香氣經昆明醫學院鑑定出43個芳香化合物,包括烴類7個,醛類15個、酮類2個、醇及酚類7個、脂類6個、其它2個;據北京營養研究所及雲南省科學院測試中心營養朊分析報告和測試分析結果表明,宣威火腿內含19種氮基酸(其中8種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全部含有),11種維生素,9種微量元素。

雲南美食系列之二:宣威火腿的由來


歷史無從考證從某年某月開始,宣威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有了第一隻火腿。但可以肯定的是,當他們品嚐第一塊火腿的時候,他的眼睛裡散發出奇異的光芒,甚至淚流滿面,他的味蕾屈服於一種難以言說的美味了,甚至,他們再一次嗅到了千里之外的故土的氣息。他在這塊火腿上嚐到了不同,和以往所有的火腿不同的是,這隻在高原上醃製出來的火腿散發出了一股特別的,彌久不散的芳香,他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讓火腿變得如此美味,只是心裡充滿了疑問、驚喜和哀傷。

雲南美食系列之二:宣威火腿的由來


時間的洪流如同北盤江滔滔不絕,硝煙逐漸散去,戰馬已經老死。大明王朝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權逐步穩固,衛、所、屯、鋪,逐漸成為了地名,曾經作為衛戍到來的將士已經完全融入到當地百姓的生活,一些將士的屍骨就埋葬在遠離家鄉數千裡的紅土高原上,其實他們已經能夠預料得到,不遠的將來,在傅友德曾經馬鞭一指的地方,會是子孫的故土,後代的家鄉。不管土地願不願意,不管土司們願不願意,漢族的大量遷入和繁衍生息,徹底改變了滇東北高原原有的社會格局,新興的生產力和文化成了歷史發展的主流。漢族的土地在逐漸擴張,他們種植的穀物漫山遍野,養殖的牲畜擠滿了柵欄。土著居民們也在逐步接受適應新鮮事物的來臨,漢族文化在這個地域內碰撞交融。一種高原特有的,長著長毛的烏金豬在各個民族之間進行飼養和交易。少數民族開始學習漢族語言和文字,小心翼翼地嘗試著接受漢族的飲食文化,而當他們驚訝地發現,漢族可以把豬肉通過醃製的方法保存到來年食用,並且這種經過醃製的豬肉讓他們感到前所未有驚訝的時候,少數民族也開始學習豬肉的醃製方法。當然,土司們也品嚐到了這讓他們未曾享用過的漢族美味,並且欣然接受了來自大地的饋贈。

雲南美食系列之二:宣威火腿的由來

對於宣威火腿來說,另一個重要的時刻來得晚一些。自傅友德設“宣威關”後的三百多年後,明王朝和“土流合制”已經相繼土崩瓦解。這一年是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清王朝實行“改土歸流”的第二個年頭,土司制度已經被撤銷,首任宣威知州的四川籍官員張漢漫步在宣威街頭,當時火腿已經上市,集市上擺滿了作為商品銷售的火腿,經過三百年的發展,宣威附近的沾益、昭通、威寧、水城——甚至整個雲貴高原都有了火腿的影子。所有經銷火腿的商販,以宣威境內醃製的火腿為上品,均以宣威火腿名譽兜售火腿。張漢隨口問道:"這是什麼火腿?” 這時有人回答說:“宣威火腿!”

雲南美食系列之二:宣威火腿的由來


這是擲地有聲的四個字,誰都不曾料想到,自從有“宣威”二字的產生,一直到“宣威火腿”四字的出現,其間經歷了漫長的三百多年。與其說這三百年是中原漢族文化和邊疆少數民族文化在宣威這塊紅土地上交融的歷史,倒不如說它是宣威火腿的誕生史。當一段波瀾壯闊悠悠漫長的歷史通過歲月的發酵,最後凝聚沉澱在一隻火腿上的時候,我們不能懷疑這段歷史的艱辛與偉大,不能懷疑宣威火腿承載著的古樸與厚重。

三木 整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