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说话写文章会影响社会大众的心理,这个罪过也很大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说话写文章会影响社会大众的心理,这个罪过也很大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61集07

“戒之哉,勿多言”,这个言不仅仅是说话,还包括写文章,发表各种言论都是如此。有的人往往把别人伤害了自己还不了解,对方知道了就会报复我们。所以《弟子规》上强调说,“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我们把别人的过恶到处去宣扬,批评别人、挑剔别人的过失,别人知道了对我们很怨恨,想方设法地打击报复,一有机会就给我们造成不利了。有的时候即使对方不知道,实际上他受了损失,譬如说,因为我们的一句话,给人家的名誉、权利造成损失,我们也要承担因果上的责任。

说话写文章会影响社会大众的心理,这个罪过也很大

当然我们讲话要小心就有福了,譬如说我们说话,看到别人有忧虑,我们去劝导、开导一下;看到别人有恐怖,我们去宽慰一下;看到一个人受了委屈诽谤,我们说一句公道话,仗义执言,给人家解围,壮一壮胆子,这样的话都是有功德的。

像佛法里边也经常讲,有无畏布施,有法布施,这都是要靠口来讲的。法布施,你要给人讲经说法,讲宇宙人生的真相,讲一切道理,不用口怎么行?但是我们讲经典一定要依据古人的注解,不要妄自臆断,否则的话往往讲错了,误导众生,这也要负因果的责任。所以我们的口,就看它用来说什么,我们用得好,就是替人造福,替自己积福。如果用得不好,那就是得罪了别人,自己也造了口业,害人害己。

说话写文章会影响社会大众的心理,这个罪过也很大

我们都知道,有一句成语叫“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句话典故出在《论语》。在《论语·颜渊》篇里讲道,“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这句话就是说,君子讲本质就好了,干嘛要那么多的文饰,干嘛要讲求那么多的礼貌?这句话表面上看来好像影响不大,好像也对,说君子讲本质就好了,为什么讲那么多的繁文缛节,要用那么多的文饰和礼貌?但是子贡却说:“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可惜啊!老夫子你这话说君子说错了,为什么说错了?因为君子不是如此,君子是文质彬彬,不仅仅讲本质好,而且也讲外在的形式和礼貌,也要讲这个文。

当然只讲文而不讲质这个不好,就像我们很多人,见面就是鞠躬礼,就像我们在商店看着很多的迎宾小姐,见人就微笑,见面就鞠躬,但是心里并没有对对方发自内心的恭敬,甚至可能还是看着顾客口袋里的钱去的。这就是只有文而没有质,这是不对的。

说话写文章会影响社会大众的心理,这个罪过也很大

但是只讲质而不讲文,这个也是不对的。就像我们看很多农民到城市的时候,农民都是心地善良纯朴,但是上了公共汽车连上衣都不穿,光着膀子,你看他也很有好的本质,但是没有外在的形式,也不会让人有好的观感。所以子贡说,君子就应该是文质彬彬,既讲求内在的本质纯朴,也要讲外在的形式、礼貌,这两者调和得恰到好处,这才是君子。所以一定要评论君子,话说出去了,错了,说错了,就驷马难追,

所以子贡说“驷不及舌”,就是用四匹马拉的车子追也追不上。把话说出去之后说错了,再用四匹马拉的车子追也追不上。所以一般就根据这句话成了一句成语:“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个就是提醒我们,话一说出去,是非善恶就确定了,你想再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开口讲话之前要三思,然后再说。

说话写文章会影响社会大众的心理,这个罪过也很大

在《论语.子张》篇中也记载:“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不可不慎也。”君子说出一句话来,说得好,人家觉得你有智慧;一句话说得不好,人家就认为你没有智慧。所以你看言语重不重要?言语代表了一个人的心理、修养和学问,全都在一句话里包含了,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

刚才我们也讲到颜渊问仁于孔子,孔子怎么回答的?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能够克除自己的欲望,返回到礼的要求,这就是仁了。颜回很好学,他就说:“请问其目。”请给我详细地讲一讲具体的条目,如何去落实在生活中。孔子就讲了这四句话:“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要符合于礼的要求。其中有一条就是非礼勿言,说话要符合礼。这个礼的内容包括很多,但是根本上就是要恭敬人家,不要损害人家,这个全都是礼,凡是不符合于礼的话就不能说。

说话写文章会影响社会大众的心理,这个罪过也很大

像佛教它讲十善业,十善业的反面就是十恶业,十恶业有意三种,不贪、不瞋、不痴,身三种。善业,十善业就是不贪、不瞋、不痴,这是指意业;身体造作的善业有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其中口业是最重要的,有四种,善业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

不妄语就是不能随便欺骗人,讲那些不诚信的话;不恶口就是不能够讲粗鲁骂人、有意伤害人的话;不两舌就是不能够搬弄是非,在甲面前说乙不好,在乙面前说甲不好,斗乱两头,让人家起纷争;不绮语就是不能说那些勾引、诱惑的话,引起人邪思邪念的话。

我们看一看,我们从早到晚,每一天所讲的言论,这四条有没有犯?因为我们开口就要讲话,如果一开口讲了这些话,那我们就是在造恶业,在造口业,就是在口吐毒蛇,而不是在口吐莲花。但是可惜的是,现在的人在社会上,一开口、一动笔,很可能就犯上了口业,所以看一看是福还是祸!所以在《无量寿经》上讲“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告诉我们修行从哪里做起?就是从善护口业来做起,因为这个口业是最容易犯的。

说话写文章会影响社会大众的心理,这个罪过也很大

所以无论是儒家、佛家,都强调守口如瓶,谨防口业,为什么?因为儒佛两家都是注重修道的,修道,口不好好地修,这个道也就很难成就。所以我们平时无论是说话、做人,都要注意不要造下口业,因为一造业就有因果,不能违背因果。

我们的言语诽谤某一个人,固然是不对的。当我们所说的话,如果没有针对一个特定的人,但是可能会伤风败俗,影响社会大众的心理,这个罪过就更大了。所以我们搞媒体传播的人,从事新闻行业的人,他们所传播的内容,如果误导、损害了公众的心理,这个罪过就更大了。

所以做大众传播事业的人要特别地小心谨慎。包括这些报纸、电视、广播、网路的这些从业人员,最好都要学习一下传统文化,如果人人都明了因果,他就知道应该怎么下笔,话在说出去之前,文章在发表出去之前,都要好好考虑一下,以这样的态度来从事传播事业,才不会破坏社会风气。像我们看广播、电视、网路,到处充斥的是暴力、色情的内容,人本来都是正人君子,结果经常接触网路、接触电视、电影,都被这些黄色的污染给诱惑了,不知不觉都走上了堕落的路。这些传播黄色淫秽影片、视频的人,当然也包括文字,那都会有很重的罪过,这个不能够不知道、不能够不谨慎。

说话写文章会影响社会大众的心理,这个罪过也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