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遺址勾勒堯舜時代|真知堂說上古史轉載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遺址勾勒堯舜時代|真知堂說上古史轉載

河南靈寶西坡遺址出土彩陶殘片

真知堂說上古史:

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繼"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又一項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歷史與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該項目研究最新成果:在距今5000年前,我國已進入文明階段,出現了國家,進入"古國時代"。

中原地區六座規模大、等級高的中心性城邑,被列入研究重點,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遺址勾勒堯舜時代|真知堂說上古史轉載

山西陶寺遺址的天文觀測臺

它們是:

1.可能與黃帝有關的河南靈寶西坡遺址。

2.與傳說中堯時代時空吻合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

3.可能是禹都陽城的河南登封王城崗城址。

4.可能是夏啟之居的河南新密新砦遺址,

5.夏代中晚期都城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

6.夏代中晚期鄭州大師姑遺址。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遺址勾勒堯舜時代|真知堂說上古史轉載

河南王城崗遺址的壕溝

古國時代的特點是:

一是農作物多樣化,原來認為只有小米、粟等是主要食物,現在發現稻米佔相當比重,小麥也在這個時候出現了。

二是耕作技術的改進,為適應水稻、小麥等多種作物的種植,有了水田、旱田,耕作技術隨之發生變化。二里頭遺址等都找到了小麥,甚至還找到了除豬、狗之外飼養羊的證據 。

三是銅器冶鑄技術的發展。到了以二里頭文化為代表的夏代中晚期,已經能夠製造鼎等青銅容器了。

四是等級制強化和制度化。比如在陶寺遺址中的1000多座墓葬中,大墓約佔1/10,每座墓葬能出土百餘件隨葬品,而小墓則佔大多數, 其出土的隨葬品寥寥無幾。

五是大型城邑的出現。陶寺遺址發現了建於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大型城址,它非常宏大,有280萬平方米,南北1800米,東西1500米。修建這樣規模的城址需要大量人力,可見當時組織人力從事工程的能力有很大提高。並且出現了反映王權的宮殿、宗廟。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遺址勾勒堯舜時代|真知堂說上古史轉載

河南新密新砦遺址出土的陶器

襄汾陶寺遺址發現了大型城址。考古發現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該處首先建成一座長約1000米、寬約580米,面積為58萬平方米的城。到了公元前2100年前後,擴建成長1800米、寬1500米,面積達280萬平方米的巨型城址。尤為引人注意的是,在大型墓的附近發現了一個平面呈大半圓形的特殊遺蹟。復原研究顯示,從該半圓的圓心外側的半圓形夯土牆的有意留出的幾道縫隙中向東望去,恰好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時太陽從遺址以東的帽兒山升起的位置。發掘者和天文學家都認為,這個遺蹟很有可能是與觀測太陽的位置確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重要節氣的活動有關的觀測天象和舉行祭祀的場所,容易讓人聯想起《尚書·堯典》中關於堯"觀象授時"的記載。

新砦遺址位於河南省新密市(原密縣)劉砦鄉新砦村,東北距鄭州市32.3公里,該遺址以富含從龍山文化向二里頭文化過渡時期的"新砦期"遺存而著名。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遺址勾勒堯舜時代|真知堂說上古史轉載

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的三孔餘刀

八方王城崗遺址展開調查、鑽探和發掘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原來發現的小城以西,發現一座帶護城壕的龍山文化晚期大型城址。這座大城北城牆殘長約350米,殘高0.5米~1.2米,復原長600米;西城牆復原長度為580米;東城牆和南城牆的長度復原後分別為580米和600米。大城的北城壕保存較好,長約620米,寬約10米,深約3米;西城壕僅保存西北角,殘長約135米,寬約10米,殘深1.5米~2米,復原長600米;大城的東、南兩側利用了自然河道作為城壕。復原後的大城總面積可達34.8萬平方米,是目前為止在河南發現的龍山文化晚期規模最大的城址。

考古資料顯示,這一時期先後有兩座小城和一座大城存在並可能被同時使用過。聯繫到歷史上夏的鯀、禹、啟的傳說多集中在這一帶,遺址附近曾出土戰國時期的"陽城"陶文,可知該地區戰國時期稱為"陽城"。小址開始被使用的時期為河南龍山文化第二期的年代略早於公元前2000年,我們認為,它有可能是禹的父親鯀"作城"有關,而興建年代略晚於小城的大城有可能與"禹都陽城"有關。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遺址勾勒堯舜時代|真知堂說上古史轉載

鄭州大師姑遺址(二里頭文化)

分享真知識,傳遞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歡收藏和中國歷史文化,歡迎關注瓷器鑑定真知堂!謝謝你的收藏和轉發!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工作。

需要更多歷史文化和文物鑑定知識和圖片,可以百度瓷器鑑定真知堂!去筆者博客尋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