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周瑜死后,鲁肃为什么会被任命为统帅全军的大都督?他究竟有何能耐?

超帅的麻瓜


历史上真实的鲁肃,是个非常厉害,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人物,可惜被《三国演义》给抹黑了。我来说说真实的鲁肃,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

1、少年豪杰,侠士之风

鲁肃是临淮东城人氏,生于公元172年。他出生后不久,他老爹就死了,由祖母抚养长大。虽有幼年丧父之痛,鲁家仍富甲地方,史书称“家富于财”。长大成人后,鲁肃一表人才,“体貌魁奇”,他深受时代精神影响,“有壮节”、“好为奇计”。时值天下动荡,乱世将至,鲁肃知道在乱世一定要有生存的本领,他苦练击剑、骑射,结交江湖豪杰义士,讲兵习武,散尽家财以赈济贫民士人,名声日隆,远近闻名,附近豪杰多来归附。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对鲁肃有种印象,此人憨直纯朴,脑袋有点不灵活,属于容易吃亏的大好人。历史上真实的鲁肃并非如此,他不仅不是呆头呆脑,反倒有侠士风流,甚至是很疯狂、很摇滚的一个人。他家几代积累下来的财产,被他大肆挥霍,豢养一班少年侠客,终日射猎南山。家族中的父老之辈都摇头道:“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儿!”

可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结交周瑜,出手阔绰

有一回,周瑜带着几百人外出公干,途经东城,所带的粮食吃光了。他早已风闻鲁肃济贫好义的美德,便思忖着前往借点粮食。

到了鲁家后,周瑜拜会鲁肃,两人年龄相差不多,都属高富帅,又有远大志向,故而十分投缘,大有相见恨晚之意。鲁肃听说周瑜没粮食,二话没说,领他到后院,后院有两处粮仓,每仓估摸有粮食三千斛左右。他指着粮仓对周瑜说:“您就随便挑一仓粮食带走吧。”

尽管周瑜自己也是富有且大方之人,仍被鲁肃的慷慨吓了一跳。自己与他不过才第一次见面,实属素昧平生,鲁肃居然倾财相助,出手如此阔绰,岂非奇人异士、旷世豪杰?钱财本是身外物,但对钱财的态度,隐约可见一个人的志向与抱负。周瑜知道鲁肃绝非常人,遂倾心相交,引为密友与知己。

3、箭穿盾牌,吓退追兵

后来,孙策夺取吴郡自立门户,好友周瑜打算前往投奔。鲁肃知道周瑜与孙策乃是好友、刎颈之交,便领着家属及侠客少年百余人,弃了官印,前到居巢投奔周瑜。两人一商量后,事不宜迟,应尽早脱离袁术,渡江东去。

大丈夫立身处世,当断则断,绝不拖泥带水。周瑜果断把官印一扔,带着家眷随从,会等鲁肃等,共三百余人,弃城而去,直奔江东。很快,逃亡的消息便为扬州官府所察觉,州政府派骑兵追来。

鲁肃让老弱妇女先撤,自己率侠客少年殿后。他让人拿了一面盾牌插在地上,自己搭弓便射,利箭疾驰而出,竟然一箭洞穿盾牌。大家对鲁肃的印象,只是个文臣而非武将,实际上鲁肃的剑术、箭法都出神入化。鲁肃露了这么一手功夫,前来追捕的人个个瞠目结舌,自己的血肉之躯,比起这盾牌来如何?保命要紧,还追个屁。这样,鲁肃竟然一箭吓退追兵,实是英雄。

4、极尽孝道,再投孙权

鲁肃与周瑜渡江后,也受到孙策的礼遇,史书说孙策“雅奇之”。只是不久后,鲁肃得悉祖母去世的消息,心中大为悲恸。他年少失父,由祖母一手养大,感情深厚,由于祖母年事已高,不能与之东渡,仍留于东城。鲁肃为尽孝道,毅然冒着被袁术逮捕的风险,回到东城安葬祖母。直到孙策去世后,鲁肃才又投奔东吴。

重归东吴后,周瑜在孙权面前极力推荐鲁肃,认为他有辅佐之才。鲁肃初见孙权,便献上一策,大意是:“汉室已经不可复兴了,而曹操实力强大,一时间也无法铲除。最好的办法,便是坐守江东,以待天下局势的变化。如今北方战乱未定,应趁此时机,剿灭黄祖,进而讨伐刘表,控制长江水域,这乃是帝王的事业。”后来东吴之发展方向,与鲁肃所言大体一致,可见其卓越的战略眼光。

5、联刘抗曹,光耀千秋

我觉得赤壁之战,鲁肃与周瑜都是最大功臣,至于小说里吹的诸葛亮,并没起到关键作用。

曹操大举南征、刘表去世、刘琦、刘琮兄弟失和……一旦荆州落入曹操之手,将没有能阻止他一统中国。这时,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合刘备的主张,并以吊丧的名义,前去荆州刺探。

鲁肃的战略眼光,实不在诸葛亮之下。纵观天下割据势力,曹操鹤立鸡群,最为强大,荆州刘氏与东吴孙权属于第二梯队。荆州与东吴,唇亡则齿冷,任何一方要想与曹操单打独斗,肯定打不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联合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

鲁肃到夏口(江夏郡)时,荆州局势已迅速恶化,刘备落荒而逃,自己都不知道要去哪。在这关键时刻,鲁肃力劝刘备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敌。他知道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有意与他拉近关系。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在江东任长史,与鲁肃关系不错,鲁肃利用这层关系,与诸葛亮的友谊很快建立起来。诸葛亮作为刘备的特使,与鲁肃一起到了东吴,完成结盟的使命。

面对曹操大兵压境,东吴朝臣们个个成缩头乌龟,只有鲁肃明确主战,他对孙权说:“

我观察众人的言论,都只是误人误国的谬论,不足以跟他们共谋大事。若是我鲁肃投降曹操,那是可以的;若是将军则万万不可。为什么呢?我鲁肃投降,曹操好歹把我送回老家,给我一个官职,起码也当个低级的下曹从事之类的官,有牛车可坐,有吏卒随从,可以同士人交游,慢慢往上爬,说不定还能当个州牧、太守。将军若是投降,能往何处安身呢?”

鲁肃的主战,以及结盟刘备的努力,是赤壁之战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功劳不在周瑜之下。

正由于鲁肃有胆有识、有勇有谋,周瑜临死前,写了一封信给孙权,其中说道:“鲁肃为人忠勇刚烈,临危不乱,我死了之后,他可以代替我的位置。”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鲁肃。《吴书》这样评价他:“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君山话史


先纠正题主的一个说法,那就是周瑜没有担过大都督,自然也不可能让鲁肃接替化担任大都督。

周瑜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是担任左都督(或者右都督),而在赤壁之战后,攻下南郡之后,周瑜成为偏将军、南郡太守。

周瑜在临死前,他跟孙权说,我们现在有曹操与刘备两个劲敌,而我们在南郡需要一个良将,我觉得以鲁肃的才智、谋略都足够担任,孙权就将周瑜手下的四千兵与四县奉邑都交给了鲁肃。

那鲁肃,究竟何德何能呢?

鲁肃是临淮郡东城(安徽定远)人,鲁家是富庶之家,鲁肃自小文武双全,而且仗义疏财,所以周瑜前来借粮的时候,鲁肃很大方的将一囷米,三千斛借给了周瑜,两个人就结成了生死之交。

东城在袁术的地盘,袁术让他做东城的县令,鲁肃知道袁术这个人不行,所以就带着族人去投奔居巢的周瑜,建安五年,孙策死去,孙权接任,周瑜把鲁肃介绍给了孙权。

孙权与鲁肃会面,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榻上论,鲁肃指出,汉室已不可复兴,曹操也一时除不掉,孙权应该据江东,然后观天下的变化,北方战乱,无暇顾及南方。

孙权可以借机除掉刘表,这样就能占有长江以南的地方,称帝,然后再一统天下,如汉高祖刘邦的故事。

建安十三年,刘表去世,刘琮继位,继尔向曹操投降,而曹操也同时向江东孙权发出了劝降信,江东上上下下都劝孙权投降,但是鲁肃却表示反对,他跟孙权说,虽然刘表没了,但是刘备还在。

如果荆州上下与刘备一心,那我们就与他们联合,对付曹操,如果他们不能,那么我们就借这个机会拿荆州,孙权下定了决心,最终促成了孙刘联盟,最终打败了曹操。


历史简单说


鲁肃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三国最强谋士,没有之一。

第一,能力绝对顶尖。

1,曹操南下攻吴,整个吴国摇摆不定。这时鲁肃一改文臣形象,坚决和曹操一站到底。这件事情,不仅能看出鲁肃的胆魄,同时也是鲁肃判断利弊自己分析的结果。

2,刘备没有实力,鲁肃想办法让刘备强大起来。因为鲁肃知道,当时的形式,没有第三方站起来,东吴难逃被曹操灭亡的命运。周瑜想要灭刘备,孙权对刘备也起了杀心。但鲁肃是脑子最清晰的,知道利害关系。

这两件事,都是关系到东吴国运的大事。鲁肃在这两件大事里,该战则战,该和便和,拿捏相当到位,为东吴的长远发展找到了最佳路线。

第二,鲁肃的忠心。

孙权是个猜忌心和嫉妒心很重的人,东吴那些大都督基本没个有好结果的。但唯独鲁肃当大都督时,孙权是绝对放心的。能让主公完全放心的能臣,这才是好谋士。

综上所述,一个能力顶尖,又能让主公完全信任的谋士,这才是三国第一谋士。


肖申克的舅爷


周瑜死后,似乎鲁肃是东吴大都督的最佳人选,而且鲁肃还是周瑜力荐给孙权的。

鲁肃的能力,孙权本来就心知肚明。再加上周瑜的力保,那鲁肃的地位就牢不可破了。

那么鲁肃到底有什么能耐呢,为什么说他是最佳人选呢?

告诉你鲁肃的能耐可大着呢,这一点孙权是领教过的。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有一场周瑜打的很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就是火烧赤壁之战。

这一战周瑜之所以能大败曹操,取得战争的胜利,鲁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因为当时力荐孙权联合刘备,对抗曹操大军的人,正是鲁肃。而并非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三国演义》是小说,诸葛亮被罗贯中给神话了,只要有点好的东西,罗贯中就向诸葛亮身上贴。

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我们说说鲁肃是如何促成孙权联合刘备对抗曹操的?

当时曹操打败了荆州的刘表,刘备本来在刘表这里效力,荆州沦陷,刘备只好逃跑。这时候诸葛亮给刘备的建议,是逃向东吴,和东吴联合对抗曹操。

因为刘备逃向了东吴,曹操刚拿下刘表的地盘,正是志得意满之时。他就想进军东吴,看看能不能一举灭掉孙权了。

曹操先是写了一封信给孙权,在信中他说自己率领百万之师,来讨伐他孙权了。

曹操的意思是说,你孙权最好投降,否则,没有好果子吃。

孙权接到信之后,和部下商议,文臣清一色的都建议孙权投降曹操,但是,武将坚决让孙权抵抗。在讨论期间,鲁肃没有发言。

最终孙权也没有决定是投降,还是和曹操决一死战。

就这样散会了,散会后孙权知道鲁肃有话要和自己说,所以,他们两个就私下里交谈了一番。

孙权问鲁肃对曹操进军是什么看法,他是什么意思?

鲁肃的回答是联合刘备,对抗曹操。

鲁肃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孙权无路可走了,除了面对没有任何出路了。而且鲁肃还告诉孙权,你若是投降曹操,那你就是亡国君了,中国历史上,亡国君可是没有一个好下场的。

但是,你若是打的话,说不定我们能打赢,虽然曹操人多势众,但是,他们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不善水战。

还有更加重要的是,我们还有一个盟军,就是刚被曹操打败的刘备集团。

可以说我们只要联合上刘备,战败曹操的希望,就更大了。

鲁肃还特意嘱咐孙权说,这个决定最终是你来做。万一你若是不敢打,选择投降的话。那对我们做臣子的来说,没有丝毫损失,毕竟我们是靠才华吃饭的,大不了我们在重新参加考试,弄个公务员,到朝中再做个官,养家糊口。

但是,投降了你就不一样了,你是王。一旦你的国家亡了,你就没地方去了,你这个王也会随着国家的亡而消失。

正是这一番谈论,让孙权做了决定,他要和刘备联合起来,誓死对抗曹操的。

孙权做了这个决定后,就给了周瑜五万精兵,让他去对抗曹操大军,同时,让鲁肃去路上迎接刘备。

后来才有诸葛亮来到东吴,舌战群儒这个桥段的,其实在诸葛亮舌战群儒之前,人家孙权就已经做好了和曹操一战的决定了。

鲁肃对于孙权来说,他的最大的功劳,就是联合刘备,对抗曹操。


史学达人


鲁肃被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描绘成一个软弱怕事,在孙刘两家之间和稀泥,充当和事佬的形象。但是真实的鲁肃还是有相当有才能的,孙权一向知人善用,没点真本事,鲁肃也不会被任命为孙权的全军的统帅!

仗义疏财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有点家底的人都会想着怎么保命,怎么守财,怎么藏富。然鲁肃反其道而行之,乐善好施,曾经周瑜就跟鲁肃借过粮,鲁肃二话不说,拿出家里一半的粮食给周瑜,还不用打欠条。好多人都跟鲁肃借过粮,蹭过饭,鲁肃都不会拒绝,大家都会称赞鲁肃仗义疏财,其实这点正体现出鲁肃智慧,与看问题的高度。这个道理在天下太平时不太明显,但在乱世就不一样:拥有更多的财富固然不错,但是财富太多了也不是好事,就会有人惦记着你,有正值天下大乱,有的地方都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你正好又是一个人尽皆知的大财主,那结局可想而知。

鲁肃看透了当时的世态,与其受着那点财富,让别人惦记着来打我的主意,不如我直接“散尽千金”帮助天下有志之士,结交当世英雄,这才是在乱世最好的“投资”,说不定就“千金散尽还复来”!

射术精湛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鲁肃就是一如不经风的书生,其实不然,他箭法高超。

鲁肃曾在袁术手下当差,由于实在不看好袁术这个人(事实证明鲁肃还是看的很准),认为他成不了大器,就准备转投周瑜,袁术就派人追杀鲁肃,鲁肃张弓搭箭,一次竟搭三箭同时射出,并且强劲有力,射穿了追兵的盾牌,追兵被吓得撤退!可见鲁肃可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赢弱书生。

榻上献策

这点相信喜欢研究三国历史的都知道,鲁肃跟孙权有一出东吴版的“隆中对”。

当时鲁肃经周瑜推荐与孙权会面,提出了有名的《榻上策》,

“汉室不可兴,曹操不可卒除”“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汉朝的气数已尽,曹操借壳上市,一时半会儿的难以铲除,我们稳固江东基业,和北边的曹操,西边的刘表成鼎足之势,然后西进取荆州,建国称帝,平定天下。

在二十多年以后孙权称帝时说:“孤能有今天,鲁肃早就预料到了,子敬真是神人也!”

笑里藏刀

鲁肃并不是《三国演义》上好好先生,但他一直是用和平谈判的外交方式,对待荆州问题,给刘备这边的印象是鲁肃希望和平解决荆州问题,轻易不会动武,虽然这是鲁肃联刘抗曹的一贯方针政策,但是鲁肃的怀柔政策恰恰给了吕蒙一个天大的机会,让关羽放松警惕,吕蒙的计谋能得逞,有一半功劳是鲁肃的。

通过这些事情,鲁肃到底什么水平,有没有资格担任东吴的全军统帅,可以做出评判了吧!

我是唐不三不四藏,为学日益,关注我每天了解一点历史!


唐不三不四藏


鲁肃看了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肯定会在自己的墓里猛敲棺材板,真实的鲁肃是个大战略家,周瑜之后东吴大帅的不二人选,下面苍茫大地为文友们介绍一下真实的鲁肃。

一、雅量无二,贤臣择明君。

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人。出生不久就丧父,跟祖母生活。家庭富裕多财,生性喜好施舍。当时天下大乱,鲁肃大肆散发家中的钱财货物,标价出卖田地,把救济穷困和结交读书人作为当务之急,深得乡亲拥戴。

周瑜任居巢县长,带几百人专程拜访鲁肃,并请求资助粮食。鲁肃家有两仓米,各三千斛,鲁肃送一仓给周瑜,周瑜明白此人不同凡响,与他亲近结交。袁术闻听鲁肃名声,让他代理东城县长。鲁肃发现袁术没有法度,带同族老弱亲属和任侠少年百余人,南行到居巢投奔周瑜。周瑜东渡长江,鲁肃随行,祖母去世,鲁肃回东城安葬祖母。后听从周瑜的劝说,投奔孙权。

二丶天才战略家,和孔明难分伯仲。

周瑜推荐说鲁肃是具备辅助君主治理时政的大才。孙权立即接见鲁肃,相谈甚欢。众宾客告退,孙权留鲁肃同席对饮,孙权问:当今天下大乱,我承继父兄基业,试图建立齐恒公、晋文公那样的功业。君何以助我?鲁肃直言:汉廷不可复兴,曹操不可能一下铲除。为将军计,只有占江东先成三足鼎立之势静待天下变化。照此蓝图谋划,当毫无顾忌。时下北方多事而混乱,无暇南顾,将军可趁机剿灭黄祖,进伐刘表,占有荆襄,进一步夺取天下,建立高祖一样的霸业。孙权极为佩服,张昭责备鲁肃骄傲,说鲁肃年轻不可重用,孙权弗听,尊重鲁肃,赐给鲁母衣服帷帐及日用杂品,让他家富裕如初。

三、审时度势,力主联刘抗曹,为三分天下奠基。

刘表去世,鲁肃向孙权进言:荆州有长江、汉水环绕,内有山陵险阻,如同金城一般坚固,沃野万里,如能据为已有,就获得帝业基础。刘表新逝,长子刘琦、刘琮不和,军中分为两派,刘备是天下豪杰,但不被重用,如刘备与荆州方面相见欢,就结盟刘备;如刘备与他们离心离德,就该另想办法以成大事。我请求奉令去荆州吊唁,同时慰劳荆州将领,以及说服刘备安抚刘表部下,共抗曹操,刘备如答应,事情就成功了。后鲁肃赶到夏口,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军,于是日夜兼程到南郡,得知刘琮降操,刘备准备南渡,鲁肃直接在当阳县长阪,向刘备转达孙权意图,促成孙刘联盟,刘备派孔明与鲁肃一起见孙权。

孙权得知曹操准备东进,手下都劝孙权迎降曹操,唯有鲁肃力排众议:众人之言妨害将军,不值得谋划大事。像我迎降,逐步升迁能到州郡的长官,将军若降,该怎样设计自己的归宿呢?望将军早日定夺!孙权说:我和你看法相同,你是老天赐给我的。

鲁肃劝孙权追回周瑜,任命周瑜主管军事,让鲁肃担任赞军校尉,协助他出谋划策。赤壁大胜后,鲁肃先行返回吴郡,孙权大请众将迎接鲁肃,鲁肃要入阁门拜见孙权,孙权起身行礼,便对他说:子敬,我用扶鞍下马的方式迎接你,足以使你显耀么?鲁肃小步快走说:不够。众人大骇,就座之后,鲁肃缓缓举起马鞭说道:我希望将军的声威和德行覆盖四海、囊括九州,完成帝王大业,再用迎接德高望重者的安车软轮来征召我,那样才真算是显耀了。孙权听后鼓掌欢笑。

刘备到京口拜见孙权,请求都督荆州,只有鲁肃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同抗曹。曹操听说孙权以荆州土地资助刘备,正在写信的他,笔惊掉在地……

三、周瑜临终力荐,孙权慧眼识珠,鲁肃终登东吴第二位大都督之位。

周瑜病危,向孙权力荐鲁肃,信中说:现在东吴已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敌我边境近在咫尺,附近百姓未附,当用良将镇抚。鲁肃智慧谋略足以胜任,我请求让他接替我的职务。于是孙权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接替周瑜统兵,周瑜手下四千兵及作为奉邑的四县尽归鲁肃。鲁肃开始屯江陵,后改到下游陆口驻扎,声威恩泽普遍施行,部队增加到一万多人,又被任命为汉昌太守、偏将军。建安十九年,跟孙权破皖城,转任横江将军。

四、讲灵活性,更讲原则性,单刀赴万人敌关羽会,书卷气不输剑气!

赤壁大战后,刘璋如待宰的羔羊,周瑜、甘宁一起劝孙权攻蜀地,孙权问之于刘备,刘备早有此意,假意替刘璋求情,希望孙权将来不追究刘璋过失。后来刘备西进图蜀,令关羽镇荆州,孙权大骂:大耳贼使诈。等到关羽与鲁肃防区相邻,多次猜忌,鲁肃顾全大局,友好安抚。等刘备平定益州,孙刘矛盾尖锐,孙权讨还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拒不答应,孙权派吕蒙开打,刘备亲率大军镇公安,令关羽争夺三郡。鲁肃屯益阳,与关羽对峙。鲁肃邀关羽相见,各自兵马留百步外,双方主将单刀相会,鲁肃责问关羽:当初你们无家可归,东吴诚心诚意地将土地借给你们,如今你们已有益州新家,既没有奉还荆州之意,对于我们只求归还三郡的要求,竟也置之不理。关羽手下一在场部下大放厥词:什么天下有德者居之!鲁肃厉声呵斥,关羽喝退部下,正巧曹操率兵来攻汉中,刘备怕腹背受敌,割让三郡,双方以湘水为界,各自罢兵。

五、死后哀荣。

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享年四十六岁,孙权亲自为他发丧,又亲自出席葬礼。孔明也为他举行哀悼仪式。后来孙权称帝,登上祭坛,回头对公卿大臣说:过去鲁肃曾对我说起称帝事,他真可以说是明白天下大势的人物。

综合上述,鲁肃接周瑜班,由总参谋长晋总司令,是因为有胆有识有雅量,深得总司令、国主倚重,他能担任江东第二位都督,绝非侥幸!





苍茫大地顾炜斌


江东四儒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只有陆逊当过名副其实的大都督,其他三人所任职务并不是大都督,大都督的职位是在周瑜死了至少十年之后才出现的,它沿习曹丕的官位设置,属于朝官的第一品加官性质;但凡加有这个官爵的官员,皇帝还要颁给他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鲁肃代周瑜是以奋威校尉职务,后来升至横江将军,“即拜肃奋武校尉,代瑜领兵……拜汉昌太守、偏将军。十九年,从权破皖城,转横江将军”。


由于受到孙权职位的影响,封授官职也受到制约,总体言之,以演义的口径说四人是四大都督,虽然没有官名,却是符合实际的。鲁肃是战略家,受孙权赏识,与周瑜至交,孙策死时,孙权年轻上位,内交外困,忧患重重,幸得内有张昭,外有周瑜扶持,周瑜坚决拥护孙权,一些异心的如孙瑜的儿子等都不敢妄动,虽然如此,作为兄长一系元老,孙权未必完全信任,鲁肃的出现恰是时候。(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鲁肃在周瑜未显时便是知交,待到孙权上位,广招人才,周瑜就向孙权推荐鲁肃,孙权便亲自与鲁肃交谈,言谈合拍,宾主尽欢,鲁肃便向孙权提出一个有名的战略榻上对,因谈话时二人是坐在榻上的。要孙权鼎足江东,看清形势当机立断,西进剿灭黄祖,占据荆州地,全据长江以南,机会成熟再称帝。孙权见这样一个新人,又是自己亲自招揽的,极为看重,张昭认为鲁肃不够谦虚,多次非议他,说他不可重用。孙权却对鲁肃另眼相看,厚加赏赐。(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有与周瑜孙权二人的因缘,加上鲁肃确非凡品,榻上对的战略目光就非常前瞻长远,但他又不墨过成规,在曹操南侵时,坚决劝孙权不可降并支持抗曹,又自告奋勇到荆州面见刘备,打探虚实,促使孙刘联盟,合力破曹。在周瑜一定要消灭刘备,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时,鲁肃据理力争,认为孙刘合则两全,分则两亡,只有联手才能抵抗曹操,劝孙权把南郡借给刘备方,让他们在荆州防守长江沿线。


孙权听从了,就出现刘备入川前天下分立的形势,而取荆州,原是鲁肃战略规划的一部份,只不过时势不同,暂缓而已,之后代周瑜领兵,北抗曹操,西抚关羽,有理有节,维护了江东的权益。对于这样一位自己提拔任用的心腹亲信,并且领兵有方“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又有周瑜的嘱托推荐,以鲁肃代替周瑜的职务理所当然,水到渠成。


南方鹏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觉得鲁肃是个实在人,太实在了,头脑真是简单,比方说为了讨还荆州一再被刘备和诸葛亮用各种说法理由敷衍忽悠,他都信了。后来邀请关羽过江谈荆州的事情,结果关羽“单刀赴会”而璀璨夺目,因为关羽事先就看穿了鲁肃的想法。现在在看鲁肃这个人物可真不简单,深藏不露的战略级大咖。曹操南下,鲁肃借着去给刘表吊丧的机会请诸葛亮来见孙权,促成了孙刘联盟打赢了赤壁之战。要知道,孙权的爸爸孙坚可是刘表害死的,是有不共戴天之仇的。而且鲁肃力劝孙权抗曹,陈述利害,见识魄力让孙权非常感动和倚重。至于荆州,鲁肃深知这是孙刘联盟抗曹的纽带所在,所以鲁肃把要回荆州的活儿揽在自己身上,跑了一趟又一趟都无功而返,因为鲁肃就没打算把荆州要回来,即使刘备夺取了益州。周瑜死后,鲁肃能继任大都督首先是孙权对鲁肃忠诚的信任和倚重。鲁肃在任期间,没有载入史册的军功,曹操也没有再次南侵,根本的原因在于曹操很忌惮孙刘联盟,鲁肃做到了“上兵伐谋”和“不战而屈人之兵”


立志成虫



三国历史之中,是个英雄辈出的历史年代。武如:关羽、张飞、赵云......文如:诸葛亮、庞统、周瑜......在东吴,武要数周瑜,而文要数鲁肃。但鲁肃是有何才能,在周瑜死后被任命为统帅全军的大都督?鲁肃在一般人的认知之中,只是一个乐善好施之人。

在三国演义之中,最著名的桥段就是“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借谁的呢?吴国;而推动之人就是鲁子敬。那么,历史中的鲁肃确实如三国之中描写的那样吗?那么,只能说是个有德无才之人了。然而历史上的鲁肃和三国演义之中有出入的,他才有接管全军大都督之才。


乐善好施,喜结良友

鲁肃从下跟随祖母一起生活,但家境富足。地产是相当的丰富。周瑜曾做居巢县令之时,因粮食匮乏,拜访鲁肃请求给一些粮食资助。鲁肃当时家中有两仓的粮食,随即将其中的一仓粮食赠与周瑜。周瑜觉得此人非一般人,于是两人结为好朋友。这也为将来鲁肃投奔吴国和接任大都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天下结乱之时,鲁肃也怀揣一番抱负。鲁肃原先是要投奔郑宝的,是在半路途中遇到了周瑜,经过周瑜的引荐才到吴国效力。这也是后来周瑜死之后,周瑜力荐鲁肃的原因之一。三国志之中,这样描述:

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


审时度势,孙刘抗曹

孙刘抗曹,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条主线。在三国演义中,因为蜀国势小,所以诸葛亮游走吴国劝说吴君结盟抗曹,因为曹操势力庞大。其实然也。历史上,曹操是准备东下灭吴的,对于刘备没有根据地可言之人曹操还没放在眼里。当时孙权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马召集大臣谈论如何相对。

大部分人的意见就是“投降”,曹操势大,吴国毫无取胜的机会可言。但只有鲁肃没有发表任何的言论。等到朝堂结束之时,孙权问道:“肃有何感想,为何今日只字未说。”鲁肃的建议就是:“联合刘备一同抗击曹操。”


孙权大喜,鲁肃就前往游说刘备。见到刘备之后,鲁肃说道:“吴国的势力和主公的意图。”诸葛亮听后欣然同意。作为三国之中谋略的第一人,唇亡齿寒的道理还是懂的。曹操灭吴之后,其他的势力想必会被曹操一一的消灭。诸葛亮便和鲁肃一起前往江东,表明刘备的立场。这也是后来鲁肃成为大都督的重要原因。三国志之中,这样描述:

惟肃劝权借之,共据曹公。


雪中送炭,据理力争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成为了鲁肃政治生涯的污点,确实如此吗?刘备当时败逃之时,为解救刘备与为难之中,把荆州借与刘备。后来刘备得到益州之后却拒还荆州。就现在来看,失信也是不能忍受的。吴主大怒遂两国开兵交战。但是,鲁肃采取的态度确一直是安抚,希望通过和平的手段来收复荆州。这是为什么呢?别人都这样欺负你了,你还采取如此怀柔的姿态。


鲁肃借荆州的真实目的就是希望刘备生存下去,这样孙刘才能坚持走抗曹的道路,不采取武力收复荆州,是不想削弱双方的实力。鲁肃就和关羽谈判,想要回荆州。这时有个人说了,土地是有德的人才能拿到,不是说归于那一方的。鲁肃是大声斥责,关羽也是提刀让那人退下去,最后就是双方以湘水为界。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在战场上,鲁肃也得到关羽的足够尊重,关羽作为三国之中如此心高气傲之人,都给与尊重。想必鲁肃确有非同一般的才能,那么又有何不能,成为统帅全军的大都督。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鲁肃年仅四十六岁就去世,孙权这样评价道:

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


可见作为吴国的君主孙权也是如此的看重鲁肃的。试问一下,如此一个眼光深远、审时度势之人,如何不能成为江东的都督呢!其次,吴国自从周瑜死之后,处于一个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加之周瑜的力荐和吴君对周瑜的信任,鲁肃就安然的当上了大都督,当然也没枉费周瑜的一番好意。

你是如何看待鲁肃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鲁肃是三国时期东吴四杰之一,他在周瑜去世后继任了东吴大都督一职,深得孙权的赏识和信任。东吴名将名臣有很多,鲁肃又何德何能能够从这些能人中脱颖而出呢?原因有以下三点:



1.鲁肃的为人

鲁肃出生在东汉末年的一个达官贵人的家庭里。他为人大方,乐善好施,结交名仕。由于当时的黄河流域战乱纷纷,所以他开办了一个习武班,让青壮年练武防身。他还施舍钱财,粮食救济穷人,因此深受大家的喜爱。鲁肃的好名声远播万里,周瑜听说了鲁肃的善举后,也来拉赞助,找鲁肃要粮食。鲁肃毫不犹豫地给了周瑜三千斛米,周瑜觉得鲁肃果然不是一般人,于是和鲁肃成了朋友。这样就给鲁肃后来去吴国留下了伏笔。



2.鲁肃独到的战略眼光

鲁肃来到吴国后,见到孙权,并与孙权交谈甚欢。鲁肃认为汉室无法复兴了,建议孙权占据长江以南,然后建国称帝夺取天下。虽然孙权没有立即同意鲁肃的建议,但孙权认为鲁肃是个非凡的人,十分器重他。凡东吴有大事鲁肃都会参与策划,比如,荆州牧刘表去世时,鲁肃建议孙权占荆州,为帝业打基础。鲁肃经过一番精彩分析后,提出来作为东吴代表去荆州吊丧,借机探听荆州虚实,孙权同意了。鲁肃还没见到刘琮,曹操就夺了荆州,鲁肃就立即去见刘备,在长坂坡遇到了刘备。鲁肃给刘备分析当下的局势,认为曹操实力强大,孙刘任何一方是无法单独抵抗曹操的,于是提出孙刘联盟,共同抵抗曹操的建议。鲁肃知道诸葛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借着诸葛亮哥哥朋友的身份,和诸葛亮成为了朋友。



刘备也顺水推舟派诸葛亮跟鲁肃去见孙权。孙权知道曹操夺了荆州,准备进攻东吴,就有些担心,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大臣都建议投降曹操,唯独鲁肃反对投降曹操,他建议孙权抵抗曹操,并要求召回周瑜,让他带领水军与曹操作战。果然在赤壁大战中东吴大败曹操的军队。赤壁战后,刘备来东吴借荆州,孙权有点犯难,就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家都认为应该扣留刘备,这时又是鲁肃站出来反对扣留刘备。鲁肃从大局考虑认为应该把荆州借给刘备,这样可以促成孙刘联盟,曹操也就不敢轻易南下攻打东吴了。孙权同意了鲁肃的观点把荆州借给了刘备,使得三分天下的局势基本形成。



3.周瑜的推荐

当时,天下大乱,东吴的发展需要人才,周瑜就向孙权引荐了鲁肃,孙权和鲁肃交谈后认为鲁肃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而且鲁肃在赤壁之战和促成孙刘联盟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孙权更加信任鲁肃,也非常倚重他。赤壁之战后不久,周瑜病重了,临终前又向孙权推荐了鲁肃代替自己为大都督。孙权便顺水推舟同意了周瑜的建议,让鲁肃接管了周瑜的部队,统领了水军。



从这段历史来看,鲁肃虽然不会武功,但是却是一个很优秀的谋略家。他出生在豪门贵族家庭,但是没有纨绔子弟的陋习。他爱学习,为人大方慷慨,有同情心,帮助穷人,而且还喜欢结交名仕。由于他的这些优点,让他名声远播,周瑜才会慕名而来,通过借粮两人成为了好朋友。军阀混战时,周瑜又把鲁肃推荐给了孙权,孙权见了鲁肃后觉得鲁肃果然不同凡响,使得鲁肃顺利进入仕途。鲁肃在赤壁之战和孙刘联盟上又展现了大局观和大谋略,这也是为什么周瑜临终前推荐鲁肃接替他的职位的原因。



后来的单刀赴会也再次证明了鲁肃的胆识和谋略在当时的吴国是无人可比的,他为了不破坏孙刘联盟,与关羽友好谈判,虽说结果不让东吴满意,但也使得孙刘两家平分荆州,使得曹操再也没有机会南下。这样东吴的局势也得以保持稳定,东吴境内也能得到很好的经济发展,等待机会再把整个荆州夺回来。一个统帅不一定会武功,但一定要有发展的眼光,和审时度势的头脑。鲁肃具备这样的特点和优势,孙权让他接替周瑜统帅水军,非常正确,事实证明鲁肃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统帅。即使与同时期的诸葛亮相比,鲁肃也不输于诸葛亮,只是《三国演义》更突出描写了诸葛亮而已,鲁肃的光辉就被淡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