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是个什么样的人?

用药小助手

鲁肃,字子敬,生于公元172年,临淮东城人(今安徽定远)。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群雄逐鹿中原,鲁肃经常赈济周边的百姓,所以有很好的名声。

当时周瑜是居巢县的县令,听说鲁肃之名,就带着几百人到鲁肃家中,请他资助一些粮食。鲁肃当时家里有两个大粮仓,每个粮仓有三千斛,鲁肃指着其中的一个粮仓对周瑜说:这一个粮仓里的粮食就送给你们了。

周瑜看到鲁肃如此的爽快,知道鲁肃不是一般人,就与他结交,视为知已。当战乱即将到达鲁肃的家乡的时候,鲁肃举家迁到了东城,而东城此时归属于袁术,袁术听说鲁肃之名,请他担任东城县令。

鲁肃知道袁术这个人是成不了大事的,就带着家人南迁前往周瑜所在的居巢,袁术一听,就派人去拦截,鲁肃让手下把盾牌放在地上,然后让人远远的射箭,把盾牌给射穿了。

鲁肃说对这些追兵说:今天下大乱,你们来追我,追上我也没有奖赏,追不上我也不会受到处罚。这些追兵觉得鲁肃说得有道理,再说,凭自己的几个人还真奈何不了鲁肃这些人,所以只能回去,鲁肃就顺利的到达居巢县了。

周瑜去投奔孙策,鲁肃就跟孙策一起了,孙策对鲁肃也一样赏识。孙策死后,孙权继承,周瑜就把鲁肃推荐了孙权,鲁肃与孙权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榻上对。

孙权问鲁肃:今汉室倾颓,我继承我父兄的基业,请问先生有什么良策助我呢?鲁肃说:汉室不可兴,曹操也不能一下子除掉,唯今之计,只有鼎足于江东,而观天下之变,你可以消灭黄祖,讨伐刘表,尽可能的占有长江以南的地方。

张昭说鲁肃这个人不谦虚,年少轻狂不能重用,孙权不为所动,对鲁肃却是十分的器重。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表病死,鲁肃向孙权建议:刘表刚死,刘琦与刘琮不和,还有寄住在他们那边的刘备,如果他们能够同心同力,那我们与他们结好。

如果他们离心离德,那我们可以趁机拿下。请派我以吊唁为名,前往荆州,劝说他们与我们一起对付曹操。等鲁肃到了南郡,刘琮已投降了曹操,刘备准备南撤,鲁肃在当阳碰到了刘备,说服了刘备与孙权共同抗曹,刘备就派诸葛亮跟鲁肃前往江东。

当时,曹操号称八十三万部队要打东吴,孙权召集大家来商量如何应对,所有的将领大臣都建议孙权向曹操投降,只有鲁肃一言不发,孙权起身如厕,鲁肃跟了上去,孙权问鲁肃:刚才你怎么不说话?你怎么看?

鲁肃说:大家都只管自己,不管将军您,像我鲁肃投降曹操之后,在怎么样也能当个郡太守,而将军呢,曹操会怎么处置您呢?孙权说:是呀,他们太让我失望了,只有你,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

鲁肃让孙权将周瑜召回来,周瑜的想法与鲁肃是一致的,这样也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再加上诸葛亮的一番话,孙刘结盟,最终在赤壁之战大败曹军,所以我认为赤壁之战的首功当属鲁肃,而孙刘联军,是赤壁之战,东吴与刘备能赢的关键。


历史简单说

孙权曾经和陆逊煮酒论英雄,主要点评了三个人,周瑜、鲁肃和吕蒙。孙权对鲁肃的评价为两长一短。而孙权是个善于识人用人之君,他说的话很中肯。那么什么叫两长一短呢?

一长指的是当时周瑜推荐鲁肃到孙权帐下任职,孙权和鲁肃有过一次交心的谈话。孙权坦言自己想做齐桓公那样的人,称霸一方。而鲁肃则建议孙权要有君临天下之志,换句话说鲁肃建议孙权要有取代刘汉的志向。因此,鲁肃高起点辅佐孙权,开拓了孙权的视野和野心。这是鲁肃让人称快的一点,算是一长。

二长指的是当时曹操携吞并荆州之威兵临城下,孙权的得力助手张昭和秦松主张投降,这让孙权大为恼火。张昭和秦松是孙策时期的重要谋士,很有影响力。如今辅佐自己却让自己投降,一时之间朝堂之上皆是投降之声。这时鲁肃坚定的站在孙权这一方,主张进攻,并且为孙权分析了利弊得失,坚定了孙权抗击曹操的信念。这是第二件让孙权称快的,算是二长。

一短指的是鲁肃主张借荆州给刘备,这件事情让孙权耿耿于怀,后悔了很长时间。算是一短。

那么鲁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孙权的评价合理吗?我认为是合理的。

鲁肃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文表现在他善于外交,武表现在他精于练兵,也善于骑射。鲁肃家境殷实,性格豪爽,在当地很有名气。周瑜听说鲁肃的大名后前去拜访,提出借粮的要求。鲁肃当即赞助周瑜三千斛军粮,这让周瑜惊愕不已,从此两人成为莫逆之交。

袁术也听说了鲁肃的大名,想召鲁肃为官。鲁肃知道袁术不是明主,于是拒绝了。鲁肃带着族人离开家乡去投奔周瑜。袁术听说后派兵来追,鲁肃立盾牌于地上,对追兵说:天下大乱,各谋其主。你们再往前相逼,就如同此盾。说完搭弓射箭,箭穿盾牌,追兵们害怕,不敢上前,鲁肃带领族人得以顺利逃脱。

后来,经过周瑜的推荐,鲁肃结识了孙权。像上面所说的那样,鲁肃一见到孙权就建议孙权吞并刘表的荆州,继而西征刘璋,最后和曹操划江而治。待天下有变,北上伐曹,统一全国,成就帝业,这让孙权心里暗暗兴奋了一阵子。

谁知道后来曹操吞并荆州,威胁东吴。在众人都主张投降的情况下,鲁肃力劝孙权要反击,不能让孙家三代的基业毁于孙权手上。鲁肃建议孙权调回周瑜,用周瑜去对抗曹操。

同时,鲁肃看准刘表新丧之际,建议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抗曹。那么鲁肃为什么这个时候才联合荆州,以前为什么没有联合呢?

荆州刘表和东吴孙权一直在夏口有边境摩擦,夏口守将黄祖也是当年杀死孙坚的罪魁祸首。因此,在曹操到来前,刘表和孙权几乎水火不容。刘表死后,刘琦和刘琮暗弱,刘备有雄才,这时在曹操大兵压境时东吴和荆州有联合的可能。

最后,在鲁肃的积极撮合下,孙刘形成联合,继而打败了曹操,又经过将近一年的攻坚,将曹仁赶到了襄樊,江陵被攻下,南郡被收复。不过事后周瑜主政南郡,而刘备则去了油江口,后来刘备改油江口为公安。

刘备以公安狭小为名,多次前往东吴去见孙权,请求孙权借南郡给自己作为治所(俗称刘备借荆州)。对于借还是不借有两种意见

,周瑜主张趁机软禁刘备,然后将张飞和关羽归于帐下,归自己指挥。给刘备提供美人和舒适的生活,消磨刘备的意志。

而鲁肃则坚决的主张借荆州给刘备,让刘备帮助东吴去直接面对曹仁,抵抗曹军的进攻,减轻东吴的防守压力。

后来,孙权将自己尚且妙龄的妹妹嫁给刘备这个糟老头子,试探刘备的反应。结果刘备将孙权的妹妹带去了公安。周瑜的计策不成,于是就采纳了鲁肃的计策,将南郡借给了刘备。

将南郡借给刘备后,孙权和刘备商量共同进攻刘璋,这时刘备拒绝了,刘备说刘璋和自己同为皇室宗亲,而且也没有犯什么过错。因此举兵无理由。孙权派兵强取,结果刘备派兵扼守长江水路,不让吴军过境。这可就苦了鲁肃,为什么呢?

南郡是鲁肃主张借给刘备的,结果借出去之后刘备占据江陵,堵住了长江水路,让孙权吞并益州的计划成为泡影。相当于恢复了刘表时期的局势。这是鲁肃没有料到的。

后来,刘备助刘璋防范张鲁,结果刘备趁机夺了益州。这时孙权坐不住了,要求刘备归还南郡,还趁机索要长江以南的四郡:桂阳郡、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双方在湘水边几乎兵戎相见,此时的鲁肃是最狼狈的,在孙权眼中鲁肃有吃里扒外的嫌疑

后来,经过协商,刘备放弃了长沙郡和桂阳郡,但是南郡仍然没有归还孙权。孙权为此大为恼怒,蓄意发动了后来的偷袭南郡,杀死关羽的行动。这其实都是鲁肃主张借荆州的连锁反应。

后来,鲁肃病逝。孙权偷袭南郡成功,算是挽回了鲁肃当年的错误造成的损失。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鲁肃是个功过参半的人,他一生主张连刘抗曹,这一决定后来一直被东吴和蜀汉所继续坚持,这一点是鲁肃最大的亮点。但是鲁肃在外交上过于软弱,甚至有被刘备策反的嫌疑,借荆州就是一大失误,后来事实证明,孙权夺取荆州后有实力从东、西两线防守住曹军的进攻。也许在这一点上鲁肃过于保守了。


每日趣评

我觉得鲁肃是一个最有投资眼光的人,目光最为远大的人

鲁肃的第一笔投资是投在周瑜身上,周瑜路过他的地方,他有两仓粮食,随便指了一仓,一下子就把周瑜镇住了。所以通过周瑜的引荐,他见到了他的一生主人孙权,同时他还成了接替周瑜的大都督。成功的从一个商人转成一个政客。



鲁肃的第二笔投资投在孙权身上。他见到孙权之后就跟他谈大势,孙权念念不忘的就是鲁肃点燃了他称帝的欲望。他觉得鲁子敬爽。

鲁肃的第三笔投资投在刘备身上,有人说,这一笔投资是失败的,因为孙权也说这是他的一个短处。真的这样吗?为啥曹操听到这句话之后会惊得笔都掉下去了。


站在当时的情况下,所有人都反对借荆州,唯独鲁肃劝孙权借,为啥孙权就借了?难道孙权脑子短路了?按照当时的情况借刘备荆州是最合理的,具体不展开说了,你可以去我文中找找。

第三笔投资给东吴迎来了战略空间,你这个我好像在悟空问答里面讲过,或者文章写过,反正你们自己去找,太长了,我估计写下去你们不愿意看了。


知常容

三国众多的谋士中,我自己最喜欢的人是鲁肃,在谋划方面他也许不是最出色的,但他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他是一位战略型的谋士,是一位战略家

战术容易,战略就比较难了,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为什么有名,因为它是战略谋划,是顶层设计,而且是被实践证明了价值的。

就像为诸葛亮第一次见到刘备的情况一样,鲁肃第一次见到孙权,二人也有一次长谈,那是在一次宴会上,众人散去之后,鲁肃也要告辞,孙权把他留了下来,引他到了一间密室,二人进行了一番长谈。

孙权对鲁肃说:“如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我继承父兄余业,想建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勋,先生既然惠顾于我,如何来帮助我呢?”

鲁肃回答:“当年汉高祖刘邦想尊崇义帝却不能够,因为有项羽的缘故。现在的曹操就像当年的项羽,将军为什么还要当齐桓公和晋文公呢?据我看来,现在已经是群雄并起的时代,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能马上灭亡,为将军考虑,只有鼎足于江东,以观天下之变。”

话虽不多,但孙权听得却十分专注,

这是从战略的高度在谋划未来的发展,孙权需要的正是这个。鲁肃接着说:“上面这个计划是完全现实可行的,因为北方多事,趁着多事,我们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占据整个长江流域,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是汉高祖的事业呀,岂是齐桓公、晋文公可比的?”

鲁肃的这番话听起来有些耳熟,因为它与诸葛亮的隆对策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从时间上说,鲁肃说这番话时间更早。

受小说和影视剧的影响,大家可能认为鲁肃是个文弱书生,或者是个老成持重的人,其实史书记载他生得“体貌魁奇”,身材魁梧、相貌出众,他不仅精于奇谋,而且还擅长骑马射箭。

在追随孙权之前,鲁肃看到天下大乱,于是经常召集一帮年轻人到山中狩猎,其实就是搞军事操练,借狩猎演兵习阵。

当时盘踞在扬州袁术听说鲁肃的大名,就想把他招到麾下,为自己所用,袁术任命鲁肃当县长,但鲁肃看到袁术这个人成不了大事,予以拒绝。鲁肃知道袁术心眼很小,不给他面子,他一定不会善罢干休。鲁肃想了想,干脆离开家乡,避开袁术。

鲁肃组织本族人以及跟他平日相好的年轻人去投好朋友周瑜,同行的有100多人,鲁肃让老弱者走在前面,让强壮的人走在后面,他们刚出发,袁术派来的人就追了上来。

鲁肃并不着急,他让人在远处立了个盾牌,之后拿着弓箭,在那里等着。追兵到了,鲁肃对他们说:“现在天下大乱,有功不能赏,不追也不会受罚,你们都是大丈夫,难道还看不清这些?为何要苦苦相追?”

说完,鲁肃拉满弓,冲着远处的盾牌猛地射出一箭,箭杆射穿盾牌而过,这一招把追兵震住了,于是不再追赶。

在曹魏方面荀彧是一位战略家,他很早的时候就为曹操规划了未来的发展蓝图,并为这个蓝图的实现付出努力;在蜀汉方面,诸葛亮是一位战略家,他与刘备初次见面就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成为此后刘备集团发展的指导纲领。

在孙吴方面,鲁肃就是荀彧、诸葛亮这样的人物,

孙刘联盟是他战略规划的最重要成果,为维护这个联盟他奋斗到了最后。


南门太守

我们先来看看作为三国历史的权威学者陈寿“同志”的见解,“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家富于财,性好施与。……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咱们再来看看鲁肃的“老板”孙权的评价,“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於事势矣。……孤亦子敬英爽有殊略,孤始与一语,便及大计,与禹相似,故比之。”由上可见,鲁肃其人,绝对可以说得上是“江东公司”的“优秀员工”的。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鲁肃出身士族,虽幼年丧父,倒不至于饥寒交迫。鲁肃不仅自己能吃饱,没事还能救济一下旁人,天下大乱的时候,这货不仅不勒紧裤腰带,反而变卖家产,周济穷困。旁人只以为这货智障,却是让他大肆收买了人心。周瑜便是鲁肃周济的人物之一,他做居巢长时带着数百人往鲁肃那里讨饭,二人顺理成章地成为“酒肉朋友”。不久,周瑜投奔了孙策,鲁肃便也入了孙策的怀抱。

鲁肃一生中最是显赫的成就,就是说服了东吴势力联刘抗曹,嗯,诸葛亮隆中对的三分天下,有他一份功劳。

辛弃疾有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的确是不世英雄,识英雄、重英雄,《三国志》载,“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极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

不要以为鲁肃一介谋臣,便少了胆略,事实上,就算武圣人关羽当面,那也是敢正面放对的(当然,不是操刀对砍)。当年孙刘两家因荆州一事扯皮,关羽单刀赴会,鲁肃曾将其说的哑口无言。

单刀赴会一事不欢而散,但两家总算达成了协议,只是双方都不算太满意而已。但鲁肃的气场想必是没有人怀疑的。易中天说,“鲁肃是一个很侠义,很豪爽的人……而且鲁肃也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其实不如说,这是一个奸诈的商人。


诗词百科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现在安徽),东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鲁肃是《三国演义》被贬低的人之一,《三国演义》中的鲁肃性情温和,忠厚老实,被诸葛亮玩的团团转。历史上的鲁肃可不是这样的。

鲁肃乐善好施

鲁肃家里很有钱,当时恰逢乱世,鲁肃不去打理家务,而是散钱财结交少年英豪,很得人们喜爱。

有一次,周瑜带着几百人鲁肃家里借粮,当时鲁肃共有两个粮仓,直接就把一个粮仓送给了周瑜,周瑜吃了一惊,觉得鲁肃不是一般人,就和他结下了交情。“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可见鲁肃定有其过人之处,不然周瑜也不会和他结交。



为孙权谋划成就帝业

孙权继承大业后,周瑜将鲁肃举荐给孙权,孙权召见鲁肃后将众人散去与鲁肃密谈。孙权问鲁肃:“现在汉朝垂危,我继承父兄大业,想要做齐桓公、晋文公,你咋么辅助我呢?” 鲁肃和他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又不可能消灭,齐桓公、晋文公你做不了。当年汉高祖也想尊从义帝,做齐桓、晋文之事,可惜因为项羽的缘故没有做成,现在的曹操就是当年的项羽,你应该学汉高祖啊。”

孙权听后非常高兴,鲁肃又说:“现在趁曹操在北方立足未稳之际,因当先消灭黄祖,然后一步一步的蚕食荆州,拿下荆州后便利用长江之险与曹操分庭抗礼。”可惜当时孙权刚刚继位内部矛盾很多,当孙权处理完后便讨伐黄祖,黄祖刚灭曹操来了,要不然就没有刘备诸葛亮什么事了。鲁肃可以说是一位战略奇才,在这方面并不亚于诸葛亮。



劝阻孙权投降曹操

曹操率部南下,威势浩荡,刘表病死,刘综投降,刘备率残部退守江夏。这时的曹操志得意满要孙权投降,甚至给孙权写了一封信说“要与将军会猎与吴”,这下孙权坐不住了,以张昭为首的这些人要孙权投降曹操,投降曹操后可以保条活路,否则玉石俱焚;以程普为首的武将力求主战。孙权一时拿不定主意。

在一次上朝之后,孙权刚一退出,鲁肃就跟着孙权到了后堂,鲁肃对孙权说“我们谁都可以投降,唯独你不能投降。我们这些人投降后曹操一高兴能封赏个一官半职,再不济隐居山林也可以,但是你投降后曹操会封你做什么呢?”,这蕃话说到孙权心窝里去了,孙权握着鲁肃的手说“是上天把你送给我啊,张昭这些人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你子敬却是真正为我考虑。”

鲁肃又对孙权说,现在赶快把周瑜召过来。只有周瑜才能够震住张昭这些投降派,鲁肃又主动请缨前往江夏见刘备,与刘备联合对抗曹操。孙权准其言,便让鲁肃以为刘表吊唁为名义前往江夏刺探军情,另一方面召周瑜回京共意大事。正因为鲁肃才有了孙刘联盟。



借给刘备荆州联合共抗曹操

曹操赤壁大败后,刘备以刘氏宗亲名义向荆州各个郡发展势力,周瑜率军也攻打曹操占领的荆州各郡。经过一年的争夺,周瑜攻下南郡,刘备占领了、长沙、桂阳、广陵、江夏、零陵五郡,曹操占据襄阳。这就等于三家瓜分荆州,但刘备占领的五郡都在长江以南,没有扼守住长江要害,而且荆州最大也是最发达的两个郡襄阳和南郡都不在刘备手里,这下刘备的峻境出来了,没有要害守着很容易被人消灭,占的地方不发达、人口太少,很难继续发展下去。于是刘备便向孙权提议要借南郡,周瑜第一个不答应,因为是他打下来的,而且周瑜打南郡时还负了伤。

这时鲁肃向孙权提议借给刘备南郡,这样可以让刘备替我们守着长江要害,等我们稳定局势后再把荆州要回来,孙权经过再三思考答因了。曹操听说孙权借给刘备南郡惊的筷子都掉地上了。可见鲁肃这一举非同凡响,能把曹操惊住可见一斑。

至于后来刘备攻下益州,孙权向刘备讨要荆州,刘备赖着脸皮不还,那是刘备的问题,不能说是鲁肃的失败,至少孙权利用刘备对抗刘备的目的达到了。



后来双方兵戎相见,恰巧曹操攻打汉中,刘备怕曹操打下汉中后进攻蜀地,于是与孙权以湘水为界,湘水东边的江夏、广陵、零陵归孙权,湘水西边的南郡、长沙、桂阳归刘备。

虽然没把荆州全要回来,但得到了三个郡,当时孙权只借给刘备一个南郡啊。

总结

鲁肃为人处事做的一绝,只是英年早逝,39岁就病死了,可惜天妒英才。不然鲁肃多活几年就没有吕蒙偷袭荆州,刘备伐吴全军覆没那么多事了,历史必然会改写。


文史揭密

鲁肃绝不是《三国演义》里所描写的那个形象,他是个有魄力,有眼光,有谋略的战略策划大师。

这张图把鲁肃画的有点老。

鲁肃,安徽定远人,出身于当地士族家庭,家境很好。他性格豪爽,仗义疏财,爱结交各路英雄豪杰。周瑜就因为向鲁肃借粮而与他结为好友,从此互相引为知己。


后来,在周瑜的推荐下,鲁肃投奔孙权。孙权当时刚从大哥手里接过东吴基业,向鲁肃虚心请教今后的打算。鲁肃直截了当的说,汉室不可复兴,现在只有一边巩固既有成果,一边向刘表占据的荆州地区进军,等拿下了长江以南,便建号称帝进而夺取天下。孙权大喜,将鲁肃视为心腹股肱之臣。

赤壁之战的时候,东吴集团一度被淹没在投降派的论调中,只有周瑜、鲁肃态度鲜明的坚持抵抗。最后,孙权拍板同意周、鲁的意见,二人也在随后的大战中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一举将曹操打回北方,保全了东吴基业。

周瑜死后,鲁肃接替周瑜的职位。虽然他也希望拿回刘备占据的荆州地区(这是一笔糊涂账),但鲁肃的策略是联刘抗曹,因此在他任上,东吴与蜀汉方面还是大体上保持了合作的关系。

可惜,鲁肃英年早逝,四十五岁就死了。很多年以后,孙权称帝,在他的登基大典上,孙权很自豪的对所有大臣说,鲁子敬早就知道朕有今天啊!


泰山7001

鲁肃是个了不起的战略家!

很多人对鲁肃的认识来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鲁肃就是个毫无主见的老好人,历史上的鲁肃不但有主见,他深谋远虑,高瞻远瞩,是个了不起的战略家。



鲁肃,字子敬,安徽定远人,三国时期东吴武将,政治家。鲁肃富豪出身,年轻时热衷骑马射箭,不理家事,被人称为“狂儿”。

鲁肃在赤壁之战前,力主抗曹是鲁肃公认的功绩。实际上,鲁肃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东吴版三分天下,提出的时间早于诸葛亮,鲁肃对形式大局的认识高人一筹,鲁肃对天下大势的分析有以下几点。

1 汉朝大势已去,群雄并起,天下分崩离析,恢复汉朝天下已经不可能了,东吴应该抓住时机,以成霸业。

2 曹操已经统一北方,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已具有明显的优势。

3 孙权应该稳住江南,消灭刘表,占领长江以南以成霸业。

可见鲁肃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和诸葛亮惊人的相似,鲁肃更了不起的是,分割荆州。

鲁肃认为曹操势力强大,东吴无力抗衡,与其独自抗曹,不如把荆州(东吴在荆州还没有站稳脚跟)借给刘备,借刘备的势力抗衡曹操。



这是个大胆而周密的计划,自己处于绝对优势下(相对于刘备)情况下,鲁肃头脑清醒,从大局出发,向比自己弱小的对方做出巨大让步,割荆州与刘备,共同抗曹,这是个战略家的大手笔。

至始至终,鲁肃都主张联刘抗曹,即便刘备不还荆州,鲁肃虽然据理力争,但是总体上顾全大局,坚持孙刘联盟。

鲁肃死后,孙刘联盟破解(刘备不顾诸葛亮反对,诸葛亮也是坚持孙刘联合抗曹),继而兵戎相见,夷陵之战后,冷静下来的孙刘两方,最终还是握手言和,联手抗曹。



吴国和蜀国的灭亡也证明了鲁肃孙刘联盟的远见。

21世纪的美国也有位战略家,他叫马歇尔,提出了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这和鲁肃的借荆州与刘备,共同抗曹的战略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我是一个小书虫

鲁肃支持周瑜还可以用豪爽来解释,鲁肃的政治才能是有充分体现的。

鲁肃见孙权,鲁肃版隆中对和孔明的隆中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鲁肃对荆州的战略是隆中对的翻版,是进攻的,而东吴其他人占荆州都是为了全长江之险来防守,避免从上游顺流而下,这种战略眼光争取了孙权的信任。

刘备没有实力和东吴对等的,但孙刘联盟是必然,因为刘备携天子诏书和大汉皇叔的名头才能和曹操在政治上对抗,孙权一个中郎将需要政治盟友,孙刘联盟的必然,也可见鲁肃的政治眼光。维持这个联盟对东吴的意义就在于此,孙刘联盟分裂抢了荆州但也不得不称臣于魏,这也注定不能长久,只要蜀汉有意,还要恢复孙刘联盟,反过来也印证了鲁肃的战略眼光,所谓借荆州是演绎而已!


王海斌24834386

在罗贯中的笔下,江东名将鲁肃的能力值被严重贬低,成了一个忠厚老实、难堪大任的形象,经常被诸葛亮当猴耍,要多尴尬有多尴尬。其实历史上的鲁肃,形象跟此大相径庭,作为与周瑜、吕蒙、陆逊齐名的将领,他的能力值绝对不低于诸葛亮。那么,真实的鲁肃到底是个什么形象?他对东吴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人,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一般老人都有“隔辈亲”的心理,鲁肃的奶奶也是如此,老人家对孙子心疼得要命,简直到了“要星星不给月亮”的程度,再加上家境的优渥,所以鲁肃的青少年时代,生活简直比蜜还要甜。


鲁肃喜欢读书、擅长骑射,加上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很是受到乡里人的敬重。此时已是东汉末年,时局动荡不已,鲁肃为保卫乡里,便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组建了属于自己的私人武装。当时担任居巢县长的周瑜,因为缺粮的缘故向鲁肃借贷,结果对方将一仓三千斛的粮食全部赠予他。周瑜大喜过望,在感激之余,便与他结成生死好友,一如春秋时期的公孙侨与季札。



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见《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


鲁肃为躲避战乱,曾追随周瑜投奔江东,虽然受到孙策的赏识,却并未正式投靠。祖母去世后,鲁肃回到东城料理完丧事后,本想投奔占据巢湖的军阀郑宝,但在中途被周瑜“截胡”。周瑜语重心长的替老朋友分析时局后,建议他投靠主公孙权(孙策此时已死),鲁肃思虑再三后,同意再次渡江,果然受到孙权的赏识。



作为二世祖的孙权,十八岁便就接手兄长留下的基业,成了江东集团的新“掌门”。江东六郡之地百姓富庶、时局稳定,对安于割据享乐的诸侯来说再完美不过,但却不能让志向远大的孙权满足。孙权想要的是开创更大的格局,是江东集团的深度改组,是称帝称王的大事业,而为这项大事业指明道路的,正是鲁肃。


鲁肃投靠孙权没多久,便跟他之间进行了一次秘密对话,对江东的未来做了深入探讨。面对孙权想建立如同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的霸业,鲁肃兜头泼了一盆凉水,直言当今的形势是曹操一家独大,短期内不可能将他消灭,而且汉室气数已尽,在这种情况下想建立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无异于痴人说梦。



随后,鲁肃给江东的未来开出“药方”,其核心思想便是“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在确保江东地盘稳固的前提下,“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割据整个江南,与北方的曹操相抗衡。如果有可能则北伐统一,就算无法实现这个宏伟目标,至少还可以在江南称帝称王,开创属于自己的基业。


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馀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引文同上。



鲁肃一席话令孙权茅塞顿开,虽然嘴里讲不敢做皇帝梦,但内心深处却对此极为认同。从此以后,孙权对鲁肃更是另眼相看,不断地委以重任,而鲁肃对孙权也是倾心尽力的辅佐,君臣之间甚是相得益彰。赤壁之战前,正因鲁肃的建议和坚持,孙权才跟刘备缔结盟约,为后来的破曹打下基础。赤壁之战后,鲁肃出于共同抗曹的目的,又建议将荆州“借”于刘备,使得后者有了安身立命之地。


周瑜临终前,上书孙权请求以鲁肃代替自己的职任,得到后者的同意。鲁肃在西线镇守七年时间,与刘备、关羽的军队屡有摩擦,但每每以大局为先,总是以友好的姿态安抚双方,这也是演义中将其塑造成老实但无用的“好人”形象的来源。



鲁肃官至汉昌太守、横江将军,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病逝,享年四十六岁。鲁肃死后,孙权大感悲伤,亲自为他举办丧事,而诸葛亮也深感惋惜,同样为他举哀,可见对他敬重之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