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孔子说的“六十而耳顺”的“耳顺”是什么意思?

恋想家



孔子的文化生命到其晚年,表现出了非常开阔和自由的境界。他说自己"六十而耳顺",也就是到了六十岁,什么话都能听进去,不会因此而产生内心的悸动。

事物由表面进入内心,关键在于耳听目视。孔子的"耳顺"包括了目见。孔子在五十岁知天命之后,对人间的一切都有了几分涵养。

所谓"耳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

(1)好话坏话都能听,达到了"顺不轻喜,逆不乍怒";

(2)"耳顺"就是知道各种说法的来龙去脉,能安静的听下去,并能做到正确的面对;

(3)"耳顺"的境界能达到,对一切说法都能深入思考并能获得正反两面的启迪。

总之"耳顺"是孔子带给我们一种开阔的人生胸襟及其包容的人生启示。

【注:"六十而耳顺"出至《论语.为政》全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我从十五岁开始立志体悟人生真谛,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什么是天命,六十岁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能达到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不会超越规矩。"】


李彬文


先说答案

耳顺的意思,是说知天下通于一道,亦能以一道而通天下。故能一通百通,闻声而尽知天下事。

语出《论语·为政》。

《论语》的为政篇,主要讲的就是儒家的政治思想,正天下之人而致天下太平。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句的意思是: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习先王之道;三十岁的时候学有所成;四十岁的时候,知理之当然;到了五十岁,知理之所必由,皆受之于天而成;六十岁时,知天下通于一道,亦能以一道而通天下。故能一通百通,闻声而尽知天下事;到了七十岁,乘物游心,而不违物理人伦,不逾法度礼制。

白云先生解释说,《论语》,是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的论道之语。

在这本书里面,教与学,都是围绕着圣人之道展开的,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以问答的形式,来论述什么是儒家之道。

它是孔子日常教学传道过程中的解惑答疑言论集,也是一部生动的古代教学日志。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还原孔子当年是怎么传道的,也可以看出来当时社会上有那些困惑,以及他的弟子们,是如何问道求道和学道的。

《为政》篇的第一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讲的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

为政以德,以德配天,天下共主,万民同德。

配天之德,体现在三个方面:敬天,敬宗,爱民护民

由敬天,可推知

忠君

由敬宗,可推知孝悌

由爱民护民,可推知仁义

第二章: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说的是,诗是礼乐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治立教的根基。

《诗经》三百首的为政作用,用《诗经·鲁颂·駉》一句诗来概括,便是尊三王之正道,不偏不斜。

在儒家六经中,《诗经》和《乐经》居其二,可见《诗经》有多么重要。

诗的本义,是祭祀的时候,赞颂天地神明,赞颂君王的。而且都是要唱出来的,同时配以乐舞。

这便是礼乐教化的原本面貌。

第三章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之以政,说的是法教,道之以德,说的是德教。

这一章说的是德教的重要性。

法教和德教之辨,在儒家看来,德教比法教更优越。

《道德经》中也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法。

比如,我们以刑罚来规定,酒后驾车,是违法行为,查到扣分罚款刑拘。

很多人觉得,如果酒后开车侥幸没有被查到,那么就是自己赚了便宜,这就是民免而无耻。

而以德治来治理这件事,应该是认真系统地教育司机酒驾的危害,教育他们,遵循这样的行为规范,不仅对别人有好处,也会对自己有好处。

他们学进去之后,就会遵循这样的规范,如果不小心违反了,他们还会自我匡正,这叫有耻且格。


接下来就是题主所问的第四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说的是君子为政以德的路线图。

闻道,学道,守道,行道,成道。


平凡2850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为政第二)》。

这段话的大意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三十岁立身处世就能站稳脚跟,四十岁懂得各种事情而不致于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赋予我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立刻就能辩别真假和是非,七十岁心里咋想就咋做,而不会超越规矩。

这里的“耳顺”,不是听什么都顺耳,也不是什么都能听得进去,能容得下别人说的话,而是耳朵一听到别人说的话,立刻就能分辩出他的话是对的还是错的,是真话还是假话,这才是“耳顺”的本意。

当然,孔子“耳顺”的标准是“礼”,是“仁”。符合“礼”和“仁”的话,就是对的、真的,违背“礼”和“仁”的话,就是错的、假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这个“矩”,也是“礼”。到了七十岁,心里咋想就咋说咋做,也不会超越、违反“礼”和“仁”的要求。对于违背“礼”和“仁”的话,孔子不但听不进去,而且还坚决进行反驳和批评,这种例子在《论语》中比比皆是,这里就不列举了。



布衣闲人10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全句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以前说过,理解这句话的前提是前面第一个“吾”字,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人生的总结,并不是给谁的人生指导。所以我们来看看孔子60岁干了什么。

孔子在60多岁的时候,正在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一切进行的并不顺利,比如遇到了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等,孔子听到了各种人的冷嘲热讽,最极端的,当然属郑人对孔子的评价——累累如丧家之狗。这些在《论语》《史记·孔子世家》都有记载。而孔子怎么处理呢,他都一笑了之。大概这就是这个年纪该有的处事风格。坚持自己的方向,任凭别人怎么说。所以,这里的耳顺,不是听到什么话都很顺耳,而是不在乎。


安意如


谈谈不太相同的认知。

在讲不同之前先回答编辑的问话,这句话记述于《论语》第二部分为政篇中,(原文略)整体来讲是孔子对自己一生求学,修养的理性总结,他把自巳思想提高的过程按年龄顺序大致化分了三个阶段,学习领会阶段(十五岁至四十岁),安身立命,思想体系确立,不受外界环境影响阶段(五,六十岁),道德修养最高阶段(七十岁以后) 。具体"六十耳顺的解意现在大致统一在:人到六十岁,道德修养已经达到较高程度,能够全面理解亊物本质,正确领悟对待各种言论,辨明其内在含义,在听到别人言语的时候就可以分辩真假,辩明是非。同时对反对意见也会予以理解和包容。

关于耳顺的解释也有个渐变过程。如《论浯集释》解义为: 闻其言而知其微旨也。这里没有讲清"顺”字的含义。《语浯注疏》则解释了,顺者不逆也,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而不逆也。此解虽释了"顺”的含义,却有不合逻辑之处,因为不管是好是坏的微旨都要去顺的作法不合孔子的道德理念,于上问中孔子对原壤的态度可窥一斑。所以,后来的注译都重在"知其微旨",而忽略"不逆"。至于康有为先生将"耳顺"与佛祖的”天耳通"之联想又是另辟蹊径。经一系列演变后,在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归纳为: "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这是现在引用较广的解义。诚如杨先生所说:"耳顺一一这两个字很难讲,企图把它讲通的也有很多人,但都觉牵强。"

至于对原文的置疑也存在。《论语》一书最早完善本见于班固《汉书》,其《艺文志》说: 《论语》是孔子生前在与弟子们谈话的记录,其死后由各弟子参照笔记汇编而成。由此可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感悟不同,水平不同,差异必然存在。导致后人在诸多处认知解义存在争议,如付佩荣先生主编的《孔子词典》即对"六十而耳顺"原文提出了不同观点。其认为耳字为衍文,应刪除。其重要依据在敦煌石经的版本中是"六十而顺”,没有耳字。其他又从孔子修养过程,生命经历,人生观取向及素常用词习惯等方面做了印证论述。结论就是六十而顺,这样也就好解义了。


老生常谈65307232


人生的成长,带有鲜明的阶段性。

夫子亦如此。五十知天命,是一种意境;六十耳顺,是一种心境;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种达境。

夫子五十而知天命,就是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使命,才明白原来自己该干什么,命中注定的自己的人生,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之所在,找到了自己人生价值,不成功,便成仁。而“仁”,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知道了“天命”,并不代表做到了“天命”,而这时才开始对“天命”的实践,“悟道”更要做到。由于“天命”所归,夫子开始听从于“天命”,在“天命难违”的过程中,夫子接受着“天命”的考验和历练,逐渐地到达了一种心境,明白了“大师无长师”的道理,人人皆可为师,处处留心皆学问,要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吾师,做学问是不能参假和弄虚作假的,要弄明白所有听到的话的道理,这就是“耳顺”。做不到这一点,就不可能成为一代“大师”。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知道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样的场合,做什么样的事;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这是一种人生的通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超越了规矩,物极必反。所以,夫子发明创造了“礼”,并学会了“送礼”,尔后成为“大师”、“先师”,成为了“孔圣人”、“大圣至圣先师”。

悟道,做道,达道。人生的三大境界。


罗无声永不落幕名博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耳顺」之意,历来注解纷纭,都显牵强。一般都遵从最早的郑玄所注:「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杨逢彬先生解释说,所谓「知其微旨」,是指能分辨逆耳忠言和乱德之巧言。但这解释依然是牵强的。

《论语集注》云:「声入心通,无所违逆。」则颇可有所启发。

三十而立,是道德人格的确有所立,不退不转。四十不惑,是「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故不被外界所扰,而能知之明而居之安。五十知天命,是尽人事后而见天命,知道事实层面的成败非人力所可奈何,人应该关注的是价值层面的「应该」,而不是事事实层面的成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要「行其义」。之后是耳顺。

眼耳鼻舌身意,我们对外界的感知最重要的是耳闻目见。目所见为形,这是由我及外的。耳所闻为声,这是由外及我的。「声入心通」,耳之所闻,是最容易动人心的。所以耳之所闻会有「逆」,逆耳其实是逆心。

即使到了「知天命」之境界,可以不在乎外界干扰,也不在乎事之成败而只专意于「义」所应然。但却依然会对外界言论有一个是非的评判,某些言论会显得「逆」。「耳顺」则不然。一切听入之声,不会感到与我有逆,与道不合。因为不仅明于事理之当然,亦明于事理之所以然。一切之前觉得「逆耳」之言,如今知其所以然如此。知是何以为是,非何以为非。亦知是何以不能为非,非何以不能变为是,皆是天命。

王充说这是「学就知明,成圣之验也」。程树达谓之进入「圣通之域」。其言甚是。在这个境界下,对是非的认识,都如数学定理一样,朗然明晰而不动于心。是固然合道,非亦有其不得不非之所以然,亦不足为之而感到逆。

如果说「知天命」是对成败不在执着,而专注于「义」之应然,「耳顺」则是对是非亦不执着,而专注于己道之行。昔日觉得「逆耳」之声,如今只是摆在面前的数学题,解之而已,亦有何逆?所以世人可教,可治,可立人达人。随曲就伸,事来应对,而于心无逆之感。


孙虚白


“六十而耳顺”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翻译成白话就是,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学,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逾越规矩。”这段话其实是孔子自述为学历程,认为自己在生命的每个阶段达到了不同的人生境界。后来人们习惯地把三十岁称为而立之年,四十岁则是不惑之年,五十岁就是天命之年,六十岁代称耳顺之年或花甲之年。

按照宋代大儒朱熹的解释:“古者十五而入大学。心之所之谓之志。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三十而立,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四十而不惑,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则知之明而无所事守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六十而耳顺,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所谓耳顺,就是对于各种不同意见都能平心静气地听取而予以理解,没有不顺耳之事,詈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碍于心。

当然,孔子之所以能在六十岁入耳皆顺,自然是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岁自立于礼、四十岁不惑于心、五十岁上知天命积累沉淀的结果。正是因为每个阶段的切己自修,孔子的人生境界才不断提升,但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又是难以企及的。所以,绝大多数人即使到了花甲之年,也难以“耳顺”。


雕刻历史


人过六十是显老了,听力要减退听之不清了。对于各种事也就无所谓了。因而听得到听不到无所谓不管他,只是听而不闻,少了烦心事为妙,因而叫耳顺。


一不平2018


孔子说的"六十而耳顺"从字面理解应该是孔子身体健康,听觉好,六十岁依然耳聪目明。但从更深层次的含意是人活到六十岁仍应该虚心学习,倾听不同的意见,接受不同的文化、和学术思想,明辩是非。教育人们要学到老做到老,只有多听、多看、多学习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还有就是有些事情必需装聋作哑,即使别人骂你只当没听见,装傻。孔子的思想为后人治国理政、为人处事都起到极积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