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休慼相關 安危與共

近期以來,在中國的疫情得到相對有效的控制之後,新冠肺炎疫情卻開始在多國蔓延,東亞的韓國、日本,中東的伊朗和歐洲的意大利等地疫情發展都引發高度關切,疫情在不同國家出現的報道也越來越多。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全球疫情風險等級上調至“非常高”。

新型冠狀病毒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傳染性很高,它能夠很快地通過人員流動被帶往世界各地,如果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極容易形成社區感染,造成疫情快速蔓延。現在全球防控成為世界共同的關鍵性議題和高度關注的焦點。人們也由此看到了當下全球化所構造的世界的現實狀況。

面對疫情,任何人都無法獨善其身。全球化已經把從生產和消費的鏈條到人們的社會關係和日常生活的鏈條延展到了全球,人們之間的聯繫和連接已經是不可能隔斷的了,也由此產生了和人類歷史上任何階段都不能比擬的巨大流動性。人和物以及信息流動的速度、廣度和深度幾乎是難以想象的。

從這次披露的許多流行病學追溯案例中可以看到,疫情傳播的軌跡,往往就是以個體的流動為載體,形成難以控制的廣泛鏈條。世界在獲得全球互聯的巨大好處和利益的同時,也確實會遇到各種複雜的、難以完全預料的風險。這種風險其實就是德國社會學家烏爾裡希·貝克“風險社會”理論一個相當明確的例證。高度複雜的當代社會一旦出現類似新冠肺炎這樣通過人與人直接傳播的疫情,阻斷人們之間傳染的難度是非常巨大的,其所造成的社會損失和衝擊往往讓人難以選擇,而這會讓隔離——控制傳染病最簡單的傳統方法——變得更加困難。個體的流動,可能形成幾乎是隨機的巨大風險,一個人帶來的偶然因素就可能在傳染暴發中衝擊甚至壓垮整個社會安全的網絡。

人的流動造成了嚴重的挑戰,而像口罩這樣現在看來最重要的預防傳染的安全保障,其作為一種產品的全球流動性也在讓人們看到全球化所產生的巨大力量。一方面在疫情初期,口罩在中國成為緊缺物資,世界各地的口罩通過各種方式進入中國,無論是華人社群的採購還是各國支援的採購都讓口罩的流動形成了向中國的集聚。很多中國製造的口罩在出口後又迴流中國。而中國是全球生產能力最強的國家,隨著當下疫情的變化,口罩向全球各地流動的趨勢也在形成。

有些論者在討論疫情的發展和後果時,認為疫情恰逢當下“逆全球化”思潮,一些人正在要求對“全球化”進行遏制,企圖迴歸民族國家模式,這次疫情是對“全球化”雪上加霜的打擊。現在看來,疫情由於全球性流動造成影響和衝擊,雖然會讓一些人感到“逆全球化”似乎在某些方面形成了新的力量,但事實上,因為全球的連接和流動客觀上已經達到巨大的規模和深度,非主觀意志所能簡單逆轉。這種聯繫的緊密和複雜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用抑制旅行和流動的方式來阻隔疫情必然只是一種臨時性的、緊急狀態的應用,不可能長期化。

另一方面,疫情下的全球合作和全球為遏制疫情而進行的共同努力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讓世界更為緊密地聯結。無論是應對疫情的醫學或流行病學決策,還是政治的選擇,都會由一個國家影響到整個世界,誰也不可能獨善其身,誰也不可能置身事外,最終大家都是在一條船上。而全球信息高速流動所提供的海量信息雖然也可能受到一些扭曲或有不完善之處,但毋庸置疑,它也為防控疫情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支撐。

我們也可以看到,全球生產和消費的鏈條也不會由於疫情衝擊而被阻斷,就連口罩這樣的看起來技術含量有限的產品,在突發事件的衝擊下,也還是在全球迅速流動,說明全球化所構築的現實是難以通過“逆全球化”逆轉的。

我們應該看到,疫情顯然衝擊了原有的全球化結構和形態,但這種衝擊的後果現在看並不意味著全球化的逆轉,而是某種全球化新形態躍然而出的可能性。未來人們所需要的是一種更安全、更有保障的全球化。基於信息技術,如5G帶來的互聯網的社會連接需求;新的安全的人和物流動發展的需求;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生產和流動的鏈條;基於更為安全的期望所產生的新的對於流動的保障,都在這次疫情的深刻影響下被人們所感知,也都會形成一些新的全球性增長點。一種更為安全的“全球化”的形態,一種更多新的可能性的展開會為新的全球化帶來新的動力。無論從哪個方面,從疫情走出之後的世界,依然是一個高度相互依存的地球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