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自古至今,文人骚客为什么都喜欢咏梅?

杜留振


谢谢。

在这个季节可能是梅花即将盛开的时候,作为北方人的我,很是期望能见到真的尊容。梅花是百花中非常独特的花种,它驳斥了好花也得绿叶相扶的常规理性。要开花我就独自盛开,将枝干都挂满我的微笑,去掉繁琐的叶叶相衬,迎着风雪笑傲江湖。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题诗赠词,墨染丹青者不以数计。梅花有何魔力令这些挑剔的文人折服的呢?是物以稀为贵吗?还是它很神奇神秘?

我想梅花的魔力之所以(吸金),是其特有性所决定的。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当世间的繁花谢幕后,隆冬时节唯有梅花一枝独秀。顶风冒雪毅然怒放,素有雪打梅花梅更红的赞誉。

是物以稀为贵吗?也不尽然,梅花陪伴我们已经大约2500年了。大致分为楚梅,晋梅,隋梅,唐梅,宋梅,其中宋梅最为稀有,因为它的花瓣是六瓣花头,其它都是五瓣花瓣。所以历代丹青墨客,以画梅为荣,画梅以枝干苍劲为雄,画花以五瓣为准。

说起梅花它是否神奇,我想说它是上天赐予的恩典。超出常理的稀奇物种,试想寒风凛冽赤身露体的在山头挺立。连片御寒枝叶都没有,可以想象它的生命力是多么的让人敬畏。

文人骚客之所以喜欢咏梅,还是梅的气节,梅的精神,而感动着天下苍生。虽然零落成泥碾作尘,还是只有香如故。

赞美梅花的诗词歌赋,要比梅花的花瓣还要多。踏雪寻梅花,梅花三弄。不要说文人骚客喜欢,就是平民百姓爱之有加。我们喜欢它在“”白色恐怖“下,不屈不挠的坚定意志。

我还记得那首(红梅赞)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


禅悟净慧



自古文人不独相轻,更重风骨。

而梅兰竹菊四君子,更是文人士子的精神偶像和心灵追随,故而才有各色文人争相咏梅、颂梅、话梅、赞梅。

我们都知道,所谓的“兰馨梅骨,剑胆琴心”是每一个文人志士的毕生志向,尽管穷其一生也未见的趋梅近梅,但这毕竟是精神世界的伟岸坐标,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去景仰和仿摹。

这已经不是单单的文化人之间的事了,而是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载体的整体营养与滋润───换句话说,我们的整个民族都是傲雪红梅的讴歌者,践行者。

难道不是吗?

之所以咏梅,赞梅,就是因为梅本身具备的品格。我们都说红梅傲霜雪,雪狂势更艳,就是因为红梅这种植物具备了和天然的寒冬抗衡的能力,也具备了在恶劣环境下顽强存活下来的品质和气概,这才是我们对红梅品格最最景仰的所在。

而自古文人向来以骨气和品格为毕生所向,除了极个别的趋颜谄媚、奴颜婢膝者以外,绝大部分的文人墨客还是洁身自好的,贫瘠时独善其身,宦达时兼济天下,这已然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品格,老祖宗也一直以这种品格为牵引和目标,始终提示我们向这个目标努力迈进,直至最终形成合体,融红梅品格于己身,铁骨铮铮,大义凛然,不畏风霜雨雪,不惧雾霭雷霆,敢于斗严寒,傲霜雪,永远以战士的形象展示我们的精神和魅力。

这也是我们民族需要时刻完备的精神特质,就像我们的历史和来路,筚路蓝缕,却义无反顾,风雨兼程,勇往直前。


图片来自网络


龙吟148119260


无论是岁寒三友还是四君子,梅花都在其中。足见古代文人墨客对梅花的偏爱于推崇。

文人为何如此看重梅花?因为梅花身上有两个特质:一是傲雪;二是清香。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些诗句,都是点赞梅花的傲视冰雪品质。

说到咏梅,我国古典诗歌吟咏梅花的历史其实并不久远,《诗经》、《楚辞》中遍撷群芳,都没有梅花的踪迹。直到魏晋南北朝时,这种花才在诗文中次第开放。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太平御览》引《荆州记》所载的那个故事了:

陆凯于范哗私交甚好,曾折梅花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时候的梅花是"春天" "复苏"的代表,也是寄托对故人的思念之类的,其用法和其他几种春开之花大同小异,还比较单纯。

初唐时候,陈子昂等人将咏物诗的兴寄提升到了文学理论的高度,这使得咏物诗开始拥有丰富的思想和深刻的内涵。由此开始,咏梅诗不但数量增多,而且内容才开始趋于丰富多彩。因此唐代咏梅诗中,以兴寄特色最为突出: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一句"寒梅著花未",寄托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李商隐《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一种生不逢时的无奈和感伤随花香流散。

由于兴寄手法的使用,唐诗中的梅花很多并不是真正的诗歌主题,只是一个抒情的媒介而已。到唐中后期乃至两宋,真正咏梅本身的诗作才多了起来。如我们所熟悉的林逋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苏轼之"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陆游之"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此三子可谓宋代梅花诗的三座高标,他们的优秀作品,引发了一代咏梅之风潮。

而真正使这一风潮得以持续的原因,是当时宋朝政坛风太大,太冷了,旁边的花太软,太娇嫩,受不起这样的严寒,只有梅花能凌寒独自开。因此宋人才最喜欢写梅花的习性,写其不畏严寒,写其坚贞不屈,写其孤高清逸,写其铮铮傲骨。举两首最熟悉不过的: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乃至南宋时期,文人们对梅花的审美意趣已经逐渐上升到与高尚的道德品格相融合的地位。他们不仅通过吟咏梅花来表现自己高雅脱俗的意趣,更人为地赋予梅花一种独特的崇高美,使其成为他们所追求的道德人格的象征,体现出高洁的品性和坚贞的气节。因此诗人们往往以梅花自喻,将其作为自己精神和人生的象征。这使得咏梅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意蕴。

在这里,日益兴盛的程朱理学的品性气节观念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液凛冰霜。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朱熹《墨梅》

两宋,尤其是南宋时期的咏梅诗词,从形式到内容都臻于完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梅花的高雅之态,卓绝之姿,孤傲之节,清高之性,飘逸之香,正是古代文人看重的地方,也与他们身上的风骨极度相似,极度喜爱与赞颂。


云淡轻灵


“墙角数枝梅,严寒独自开。”一幅唯美的画面,一种特殊的亢进力量。如此意境,理所当然成为一种时尚,且永不过时。可以说,中国的文人骚客爱咏梅,与梅的品性有关,也与文人骚客本身有关。

其一,梅耐寒,花开寒冬不惧冷,梅花香至苦寒来。梅花的这种精神给了人们慰藉、鼓励。历史上,哪个时代都有身处逆境、飘泊于风雪之中的人。文人借咏晦而咏人生,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战胜困难,这是文人写诗咏物的精神操守,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好的文化食粮都会被传播、传承。

其二,梅上升为一种文化,一种可视的精神文化。梅的盆景,梅瓶,梅饰,从古至今,传盛不衰。梅的美,已经走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文人的性情,对于梅而言,可以赏玩,可以歌颂,抬眼之间就有了吟咏的素材,写梅咏梅自然之极。望梅作画,望梅咏诗,乐在其中。

其三,中国的文人骚客喜欢咏梅,与中国的文化圈有关,文化圈流行什么,大家就去鼓弄什么。日本人流行樱花文化,中国人不稀罕,自然在中国就流行不起来。更值得一提的是,梅文化不是文人骚客专属,在中国已深入广大群众生活中,背一首咏梅诗,那是小菜一碟。这种深入人心的文化现象,文人墨客哪能不去摆弄一番呢?你写我写大家写,就成为一种潮流了。

总之,梅文化在中国家喻户晓,受到文人墨客青睐的重要因素源于梅花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国文人墨客对梅的美情有独钟。



小城故事爱在道州


自古至今,歌颂梅花的文人骚客很多,这其中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最常见的一种,实际上是文人骚客在借着梅花来比拟自己:梅花的洁白无瑕,寓意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在寒冷的冬季也能开花最美,而且能在严寒中最先开花,寓意着不会害怕各种困难的坚强品质;即使在外界的影响下也从不迷失,坚持自己的道德操守、主张正义。

例如北宋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梅花还是民间传喜报春的花卉。梅花有五瓣,五片花瓣分别带表五种含义它们是:“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这是用梅花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例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用梅花来歌颂友情。梅花也被象征着两人之间的友谊,古有诗句也是描写了诗人赠它给远方的友人,从而用它作寄托,深深表达了两个人深厚的友谊。

例如:唐代柳宗元的《早梅》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夜未央鱼肚白


《梅花香自苦寒来》

~黎百痴

秋风落叶浮躁枯,

光杆瘦枝寒风呼。

唯有四君长子俏,

傲骨寒地迎春到。

雪踏覆盖不畏缩,

铮铮铁骨舒情怀。

看似柔弱依寒立,

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就也是文人骚客,为什么喜欢写梅、画梅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自古至今有几个文人骚客为了功名利禄而折腰的?个个铁骨铮铮,追求完美的君子情怀,受到世人称颂,文人骚客也将自己融入,诗中画中。








飘流的驿站


梅乃四君子“梅,兰,竹,菊”之首,且并列于岁寒三友“松,竹,梅”之中。以其颇有高洁孤傲,凌寒独芳之个性;积极向上,坚韧不拨之品格;独善其身,不惧严寒淫威之气节。所以,历代文人墨客都钟爱于梅这一意象,常借以褒扬志士之风,盛赞君子之德,自喻隐士之情。

梅,又是报春之花,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但不与百花苦争春,不与群芳斗其艳。

“王安石变法”,曾提倡“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富国强兵,共御外侮的政治主张,但终因力不从心,而以失败告终。他被罢相后,作《梅花》五绝一首: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以梅花坚强,高洁的品格,喑喻那些处于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依然能坚守节操,主张正义的君子。也喻示了变法失败后,自己遭遇罢相,但他依然不会改变自己的操守。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以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自喻,抒发了自己青春无悔的坚定信念,高洁孤傲的精神境界和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隐士林逋,更是酷爱梅花,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终身隐居于山园,纵情于西湖,后世对他方有“梅妻鹤子”之称。

《山园小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一次次为诗人所咏唱,被赋予了不惧严寒,坚定不屈,贞洁高雅的灵魂。而赋予梅花以灵魂的诗人,都具有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他们视梅花为精神上的象征,同时也是他们人生的写照。


黄土情愫


在唐诗宋词中,咏物言志是比较通用的创作手法。如果要问在咏物题材作品中,哪种意象是作者最喜欢的,使用最多的?无疑就是梅花了。

关于歌咏梅花的诗,梅翁王冕有100多首,放翁陆游有200多首。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为什么那么喜欢梅花呢?因为梅花与雪比美,仵于世俗,品行高洁;报于春先,善处幽独,不争不抢;凌寒而放,不惧风霜,坚韧顽强。

梅花为中国十大名花之首。王者风范不在于姿容艳丽。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就是说梅花之所以引人喜爱,是因为它本身的神韵,气质,格调。跟薄施粉黛,招蜂引蝶无关。

老子说:上善若水。因为水有许多优点,值得人们去学习。梅花也有许多优点,引得文人墨客趋之若鹜。自然也称得上“上善若梅”。

王冕喜欢梅花,他把梅花作为自己一生的写照。

王冕幼时家境清贫,只能在寺庙的长明灯下读书。读书有成,又不想做官,与权贵为伍。朋友举荐他去当官,他说:“我有田可耕,有书可读,奈何朝夕抱案立于庭下,以供奴役驱使”。

他在寺院隐居,以画画为生,尤善画梅。晚年的时候,他隐居九里山,筑草堂,并在门前种了一千多棵梅花,自号“梅花屋主”。

王冕一生不仕,把爱梅做到了极致,种梅,赏梅,画梅,写梅。他把梅花作为自己一生的写照,就像他那首《白梅》里写的那样。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陆游一生坎坷,梅花是他情感的慰藉。

陆游是史上写作梅花最多的诗人。也许面对人生的打击和不作为的南宋朝廷,陆游只有在梅花的身上才能找到生活的正能量。

夫爱妻见逐于母,爱妾复见逐于

妻。放翁于家室之间,何多不幸欤!

这句话是说陆游本来喜欢唐婉,但是他的母亲不同意。后来陆游又喜欢一个驿卒的女儿,要纳妾。他的妻子又不同意,赶走了这个女子。

陆游不但情场失意,官场也是十分不顺。他正好和秦桧的儿子秦埙同时参加科举考试。秦桧是想要他的儿子得第一名的,但是当时的考官很正直,把陆游列为了第一名。秦桧大怒,大笔一挥,把陆游的名字划去了。陆游从头名状元变成了榜上无名。

家庭上亲情隔膜,仕途上壮志未酬,陆游的一生该是多么清冷落寞。梅花不正是他孤傲品格的最佳寄托啊?这首《梅花绝句》就是陆游与梅花相看两不厌的有力证明。

闻道梅花坼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陆游的词比诗要少的多,其中有一首写梅花的词可以说是经典之作,就是《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一千多年后,毛主席读到这首词,很受触动。他觉得陆游的词里有太多的的哀愁,不适合当时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所以他说:读陆游的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遂之做了一首格调气氛与陆游完全相反,充满积极乐观的咏梅词。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林逋爱梅,梅妻鹤子。

说到梅花,林逋总是绕不过去的一个。他是宋代的隐居者,住在西湖的孤山,种梅花,养仙鹤。他的书法高绝,诗词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我们知道他,大多是由于那首《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诗中一个“疏影”,一个“暗香”,妙到极致。后世这几乎成了梅花的代名词。到了南宋,范成大也爱梅花。姜夔见了他,写了《暗香》《疏影》两首长词。范成大很高兴,就把自己的歌妓小红送给了他。

中国古代文人喜爱梅花几乎有了共鸣。好像一个人没有几首关于梅花的诗,就是俗,就是陋一样。归根结底,文人喜欢梅花,是喜欢梅花高贵的品格。梅兰竹菊四君子。你看,中国人喜欢的是君子的品性。这种倔强,孤傲,甚至清冷的性格,千年晕染下来,已经深深地的融化到我们民族的骨子里,成了炎黄子孙不可磨灭的烙印。

常常看到电视剧里,那些古代和现代锒铛入狱的文人们,当刽子手愤愤地骂他们“又臭又硬”的时候,我总是心里一阵激荡。这就是中国人跟梅花一样的风骨。


太尉读书


过了冬至,天气愈发地寒冷了,一场不期而至的雪花飘然而至,天地间白茫茫的,更加显得肃杀了。


透过窗棂,却见院内的那束梅花开得正艳,红红的象一朵朵火焰儿,顿时让人觉得多了几分盎然的生机。

梅花不畏风寒,迎雪吐艳,凌寒飘香,千百年来深受文人墨客青睐,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梅诗篇。

咱们的开国领袖毛主席,一生最爱梅花。他所作的《卜算子.咏梅》意境浪漫,气势如虹,一经推出,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喜爱,一时间大江南北,争相传诵。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首诗体现了梅花傲雪挺立,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克服困难,奋发图强的前进斗志。可以说,梅花的品格和气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展现。

历史上最早的一篇咏梅诗,据说是北魏诗人陆凯的《赠范晔》。

景明二年,陆凯率兵经过梅岭,恰逢岭梅怒放之时。看着漫山遍野的梅花烂漫,不禁想起了北方的友人范晔。

可是,却因南北阻隔,不能相见。于是顺手折下一枝梅花,托驿使带与范晔,并借景抒情,附诗一首:

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南北统一,百姓不再游离失所的爱国情怀,让人深受感动。

后人以《一枝春》作为梅花的代称。也常用作咏梅和别后相思的典故,并成为词牌名。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有咏梅的诗篇。

嘉泰二年,当时他已78岁了,然而豪情依在,以梅抒情,把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淋离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梅花绽放的情景,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品质;后两句则是表达了自己的心意,愿化作梅花一朵朵,融入那无尽的花海之中,显现了诗人咏梅言志的不屈气节。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一生隐居会稽九里山中,终日里与梅花为伴。他在咏梅画梅的同时,还在居所周围,种植了上千株梅花,题为“梅花屋”,以“梅花屋主”自诩。

他善画墨梅,所画的一幅《墨梅图》,梅枝苍劲有力,花朵浓淡相宜,傲然形态,跃然纸上。并题画诗一首: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留得清气满乾坤。

王冕轻视功名利禄,一生未曾致仕,一直过着田园隐居的生活,此诗画流露了诗人以梅自喻的心声。


近代的大画家吴昌硕,也是一生酷爱梅花,还亲手种植了梅花三十余株,自称“苦铁道人梅知己”。

他画红梅,喜以朱砂、洋红点之,红紫相间,笔墨酣畅,极富韵致。

他还喜欢画经年梅花,梅枝的铮铮铁骨与寒风绽放的花朵相晖映,给人一种迎报春来,褪祛严冬的欣喜。

他曾用诗和画,赞美赏梅胜地超山,并在题画诗中写到:

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人花前倾一杯。

大师去世后,长眠于超山,与十里梅花为伴,实现了他和梅花长长久久的夙愿。


当然了,历史上还有许多文人与梅花的故事。他们之所以喜欢咏梅花,是和自古文人多风骨有极大的关系。

知识分子大都具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疾恶如仇,把节操看作比性命还要重要,而梅花的高洁清雅,不畏严寒的品质,正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人生信条。

因此,自古至今,人们喜爱梅花,歌咏梅花,表现梅花,并把梅花喻为花中四君子和岁寒三友之列。

我想说的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顽强精神,不正是我们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在逆境中奋发前进的真实写照吗?


大美威海幸福银滩


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也是我国历代诗词中吟咏最多的花卉。梅与霜雪相伴.与苦寒为友,因其不畏严寒、坚贞不屈的品性而赢得了“岁寒三友”、“花中君子”的美誉,这种凌霜傲雪的风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提到梅,人们自然的会联想到玉洁冰清、淡泊闲雅、幽独孤傲、坚毅顽强等品格。

魏晋时期,随着“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到来,文学创作进人“彬彬之盛”的繁荣时期.诗人的目光开始投注于朝夕相伴的四时景物,咏梅诗有了在诗坛占据一席之地的可熊·南朝宋人陆凯《赠范哗》:“折花逢释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诗人抓住了梅花“一树独先天下春”的特点,将梅花与物候联结在一起,用梅来寄托朋友之间的相思之情。而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中的梅花是男女之间爱情的象征。自此梅花同杨柳一样.成为后世文人雅士寄托离别相思之情的典型意象。庚信在《梅花》中表现的则是另外一种情感—客子的乡情:“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这位原仕南朝梁.后仕西魏、北周的汉臣在千里冰封的异域胡地忆起故园之梅.心中的“乡关之思”是浓郁、凄苦而又难以排遣的。六朝的咏梅诗大致说来有两个特征:第一:六朝的梅花作为友情、爱情和乡情的代言,还没有摆脱比兴的媒介,成为独立的吟咏对象。但诗人们托物寄意、化景物为情思已偶见端倪。如何逊的《咏早梅》中“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借咏梅花来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哀伤。鲍照的《梅花落》“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磋。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运用比兴的手法,以梅花比忠贞不屈、不媚时俗的君子,以杂树比谗媚阿澳的小人。可惜的是在六朝时期只有少数人染指于此,还没有形成普遍的文学现象;第二:对于梅花的描写还停留在追求形似的阶段,诗人们更多注重的是梅花外在形态、习性特征的客观性摹写,后世的文化意蕴还没有被发掘出来。

隋唐至五代,梅花的观赏价值日益凸显.艺梅、赏梅成为一时之风气。一些诗人开始在咏梅诗中托物起兴,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寓诗人的自我情感,梅花开始成为诗人自主抒情的对象。隋唐时代,对

于梅花的描写一方面依旧沿袭六朝的轨迹,淋漓尽致的抒发诗人心中的乡情、友情和爱情。描写乡情的如王维的《杂诗》:“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抒写友情的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敷写爱情的如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君骑白马傍垂杨,妾折青梅倚短墙。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另一方面,承接鲍照之余绪在咏梅诗中托物起兴、借梅抒怀的也不乏其人。象张九龄的《庭梅咏》:“芳意何能早?孤荣亦自危。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诗以比兴的手法,将梅花耐寒的品性同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矢志不移”的品格联系在一起,梅品与人品相互映衬,抒发了诗人“不受岁寒移”的高洁志向和遭谗贬滴后的身世之慨。中唐以后,咏梅之作渐多,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张籍、元镇、白居易、许浑、李商隐、来鹊等都曾染翰。诗人对于梅花的认识也有所深人,不仅注重外在形状的描攀,而且注重内在品质的挖掘。如中唐朱庆余的《早梅》:“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艳寒宜雨露,香冷隔尘埃。堪把依松竹,良涂一处栽。”诗人抓住梅的外在特征,将梅花表层的早发、耐寒的自然品性同松、竹并举,从而引申出梅意象所蕴含的深层的人文意蕴:高洁、坚贞的君子品格的写照。这种人格象征意义可以看作是宋代“岁寒三友”说的雏形。诗人描写梅,其目的不在于单纯再现梅的形状、色彩、线条、气味,塑造梅的自然物形象,而在于表达诗人由梅的自然物态而触发的某种情感。所以说,在咏梅诗中,诗人所关注的与其说是梅本身,倒不如说是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是诗人自己。诗人在物象身上倾注了特定的情感内涵,而使梅物象成为表现诗人情感的媒介、手段,·而不是目的。客观物象与诗人的主观情感相汇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审美形态,其目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古代的迁客骚人用他们的生花妙笔积淀、凝聚在梅花上的道德人格的象征意义使我们在阅读欣赏时,不仅可以获得外在的感官上的娱情悦目,还可以获得内在的精神上的审美享受。咏梅诗发展到宋代达到鼎盛阶段。不仅出现了咏梅的专集,而且无论是对梅花风姿神韵的描攀,还是伦理道德的比附意义的阐释都是后世莫及的。

北宋的诗人开始将目光转向梅花高雅、超逸、脱俗的品格。宋初著名隐士林通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押,不须檀板共金搏。”将梅花的风神情韵渲染到了极致。首联写梅花在百花凋零之时凌寒怒放。额联采用虚实相衬的手法,以梅映在水中的稀疏倒影烘托其摇曳的姿态,以梅花散发的缕缕清香映衬其幽独超逸的品格。此二句堪称千古绝唱,稍后的南宋词人姜夔即以“暗香”、“疏影”为题创咏梅词之调名。颈联则采用侧面描写,通过霜禽粉蝶的拟人化的神情衬托梅花的高洁。尾联托梅言志,表达诗人避世远居、清高淡泊的隐士情怀。林和靖一生不仕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这首诗恰恰印证了“咏物即咏怀”的说法。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是一位痴心向梅者。“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梅花绝句》其二)他的咏梅诗词计有一百六十五首之多。《落梅》中诗人写到:“雪虐风婪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诗人以其横绝的笔力刻画了梅的铮铮铁骨、高风劲节。“东君”即东华帝君,司春之神。暴风雪中,梅花正气凛然.顽强无畏;严冬过去,自行凋谢,不向春神卑膝乞求。诗人通过对梅花坚贞不屈的节操的赞美,表明了自己的心志。陆游一生力主北伐,渴望收复失地,却受到排挤,至死也未看到“王师北定中原”,但是他的爱国豪情却没有因之而消减。宁肯“飘零去”,也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表现了诗人坚持理想,矢志不移的操守。在诗人的慧眼灵心中,梅成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诗学语词。梅意象典型地体现着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忠贞孤傲”的人格魅力。这种高洁坚贞”的气节正是古代君子的典型象征。气节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威武不屈的浩然之气,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传统的人生价值判断准绳。“时穷节乃现”(文天祥《正气歌》)自古以来,人们敬仰赞誉守节殉节者,如“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留胡节不辱的汉使苏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的文天祥。梅花在三九隆冬依旧含香吐蕊,正如仁人志士在逆境中坚守气节。梅的高洁品质与凌霜傲雪的风骨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反映,作为百花之魁的梅花也有了民族精神之魂的比附意义。千百年来,正是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感召下.无数华夏子孙为理想、为正义、为国家的振兴、为民族的独立而奋斗,即使受到挫折、打击亦坚贞不屈、矢志不移。这种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滋养灌溉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在人生价值取向上相互认同,成为民族文化精神的强音。林通与陆游,一北一南,一隐一仕.在野有清高脱俗的隐士之风,在朝有坚贞刚毅的忠臣之骨。二者都托梅寄意,体现了梅意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不同侧面。梅花的人格象征意义在宋代定型,并臻于成熟。咏梅诗在宋代达到了令后世无法企及的颠峰。

夭涯梅、故园梅、涧梅、官梅、野梅、村梅、瓶梅、古梅、红梅、白梅、墨梅……梅作为中国古代诗人吟咏不尽的对象,它凝聚着千百年来不同时代人们的人生理想与审美追求,其外在形貌触动人的感官而引发娱情悦目的审美效果,独特的风骨神韵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审美享受,不媚世俗,凌寒傲雪的品格情调引发人伦精神的象征寄托。人们根据梅的风姿色彩融人个体的情感经验赋予其独特的审美象征意义,实现了梅意象由实用价值向审美价值再向伦理价值的转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