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自古至今,文人騷客為什麼都喜歡詠梅?

杜留振


謝謝。

在這個季節可能是梅花即將盛開的時候,作為北方人的我,很是期望能見到真的尊容。梅花是百花中非常獨特的花種,它駁斥了好花也得綠葉相扶的常規理性。要開花我就獨自盛開,將枝幹都掛滿我的微笑,去掉繁瑣的葉葉相襯,迎著風雪笑傲江湖。

自古以來,文人騷客題詩贈詞,墨染丹青者不以數計。梅花有何魔力令這些挑剔的文人折服的呢?是物以稀為貴嗎?還是它很神奇神秘?

我想梅花的魔力之所以(吸金),是其特有性所決定的。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當世間的繁花謝幕後,隆冬時節唯有梅花一枝獨秀。頂風冒雪毅然怒放,素有雪打梅花梅更紅的讚譽。

是物以稀為貴嗎?也不盡然,梅花陪伴我們已經大約2500年了。大致分為楚梅,晉梅,隋梅,唐梅,宋梅,其中宋梅最為稀有,因為它的花瓣是六瓣花頭,其它都是五瓣花瓣。所以歷代丹青墨客,以畫梅為榮,畫梅以枝幹蒼勁為雄,畫花以五瓣為準。

說起梅花它是否神奇,我想說它是上天賜予的恩典。超出常理的稀奇物種,試想寒風凜冽赤身露體的在山頭挺立。連片禦寒枝葉都沒有,可以想象它的生命力是多麼的讓人敬畏。

文人騷客之所以喜歡詠梅,還是梅的氣節,梅的精神,而感動著天下蒼生。雖然零落成泥碾作塵,還是隻有香如故。

讚美梅花的詩詞歌賦,要比梅花的花瓣還要多。踏雪尋梅花,梅花三弄。不要說文人騷客喜歡,就是平民百姓愛之有加。我們喜歡它在“”白色恐怖“下,不屈不撓的堅定意志。

我還記得那首(紅梅贊)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向陽開——。


禪悟淨慧



自古文人不獨相輕,更重風骨。

而梅蘭竹菊四君子,更是文人士子的精神偶像和心靈追隨,故而才有各色文人爭相詠梅、頌梅、話梅、贊梅。

我們都知道,所謂的“蘭馨梅骨,劍膽琴心”是每一個文人志士的畢生志向,儘管窮其一生也未見的趨梅近梅,但這畢竟是精神世界的偉岸座標,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都去景仰和仿摹。

這已經不是單單的文化人之間的事了,而是一個民族和一種文化載體的整體營養與滋潤───換句話說,我們的整個民族都是傲雪紅梅的謳歌者,踐行者。

難道不是嗎?

之所以詠梅,贊梅,就是因為梅本身具備的品格。我們都說紅梅傲霜雪,雪狂勢更豔,就是因為紅梅這種植物具備了和天然的寒冬抗衡的能力,也具備了在惡劣環境下頑強存活下來的品質和氣概,這才是我們對紅梅品格最最景仰的所在。

而自古文人向來以骨氣和品格為畢生所向,除了極個別的趨顏諂媚、奴顏婢膝者以外,絕大部分的文人墨客還是潔身自好的,貧瘠時獨善其身,宦達時兼濟天下,這已然成為了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品格,老祖宗也一直以這種品格為牽引和目標,始終提示我們向這個目標努力邁進,直至最終形成合體,融紅梅品格於己身,鐵骨錚錚,大義凜然,不畏風霜雨雪,不懼霧靄雷霆,敢於鬥嚴寒,傲霜雪,永遠以戰士的形象展示我們的精神和魅力。

這也是我們民族需要時刻完備的精神特質,就像我們的歷史和來路,篳路藍縷,卻義無反顧,風雨兼程,勇往直前。


圖片來自網絡


龍吟148119260


無論是歲寒三友還是四君子,梅花都在其中。足見古代文人墨客對梅花的偏愛於推崇。

文人為何如此看重梅花?因為梅花身上有兩個特質:一是傲雪;二是清香。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這些詩句,都是點贊梅花的傲視冰雪品質。

說到詠梅,我國古典詩歌吟詠梅花的歷史其實並不久遠,《詩經》、《楚辭》中遍擷群芳,都沒有梅花的蹤跡。直到魏晉南北朝時,這種花才在詩文中次第開放。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太平御覽》引《荊州記》所載的那個故事了:

陸凱於範譁私交甚好,曾折梅花詣長安與曄,並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這時候的梅花是"春天" "復甦"的代表,也是寄託對故人的思念之類的,其用法和其他幾種春開之花大同小異,還比較單純。

初唐時候,陳子昂等人將詠物詩的興寄提升到了文學理論的高度,這使得詠物詩開始擁有豐富的思想和深刻的內涵。由此開始,詠梅詩不但數量增多,而且內容才開始趨於豐富多彩。因此唐代詠梅詩中,以興寄特色最為突出: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一句"寒梅著花未",寄託了對故鄉深深的思念。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李商隱《與薛肇明弈棋賭梅花詩輸一首》

一種生不逢時的無奈和感傷隨花香流散。

由於興寄手法的使用,唐詩中的梅花很多並不是真正的詩歌主題,只是一個抒情的媒介而已。到唐中後期乃至兩宋,真正詠梅本身的詩作才多了起來。如我們所熟悉的林逋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蘇軾之"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陸游之"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此三子可謂宋代梅花詩的三座高標,他們的優秀作品,引發了一代詠梅之風潮。

而真正使這一風潮得以持續的原因,是當時宋朝政壇風太大,太冷了,旁邊的花太軟,太嬌嫩,受不起這樣的嚴寒,只有梅花能凌寒獨自開。因此宋人才最喜歡寫梅花的習性,寫其不畏嚴寒,寫其堅貞不屈,寫其孤高清逸,寫其錚錚傲骨。舉兩首最熟悉不過的: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陸游《卜算子•詠梅》

乃至南宋時期,文人們對梅花的審美意趣已經逐漸上升到與高尚的道德品格相融合的地位。他們不僅通過吟詠梅花來表現自己高雅脫俗的意趣,更人為地賦予梅花一種獨特的崇高美,使其成為他們所追求的道德人格的象徵,體現出高潔的品性和堅貞的氣節。因此詩人們往往以梅花自喻,將其作為自己精神和人生的象徵。這使得詠梅詩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豐富意蘊。

在這裡,日益興盛的程朱理學的品性氣節觀念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夢裡清江醉墨香,蕊寒枝液凜冰霜。如今白黑渾休問,且作人間時世妝。"--朱熹《墨梅》

兩宋,尤其是南宋時期的詠梅詩詞,從形式到內容都臻於完美,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梅花的高雅之態,卓絕之姿,孤傲之節,清高之性,飄逸之香,正是古代文人看重的地方,也與他們身上的風骨極度相似,極度喜愛與讚頌。


雲淡輕靈


“牆角數枝梅,嚴寒獨自開。”一幅唯美的畫面,一種特殊的亢進力量。如此意境,理所當然成為一種時尚,且永不過時。可以說,中國的文人騷客愛詠梅,與梅的品性有關,也與文人騷客本身有關。

其一,梅耐寒,花開寒冬不懼冷,梅花香至苦寒來。梅花的這種精神給了人們慰藉、鼓勵。歷史上,哪個時代都有身處逆境、飄泊於風雪之中的人。文人借詠晦而詠人生,激勵人們積極向上,戰勝困難,這是文人寫詩詠物的精神操守,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好的文化食糧都會被傳播、傳承。

其二,梅上升為一種文化,一種可視的精神文化。梅的盆景,梅瓶,梅飾,從古至今,傳盛不衰。梅的美,已經走入了中國人的生活。文人的性情,對於梅而言,可以賞玩,可以歌頌,抬眼之間就有了吟詠的素材,寫梅詠梅自然之極。望梅作畫,望梅詠詩,樂在其中。

其三,中國的文人騷客喜歡詠梅,與中國的文化圈有關,文化圈流行什麼,大家就去鼓弄什麼。日本人流行櫻花文化,中國人不稀罕,自然在中國就流行不起來。更值得一提的是,梅文化不是文人騷客專屬,在中國已深入廣大群眾生活中,背一首詠梅詩,那是小菜一碟。這種深入人心的文化現象,文人墨客哪能不去擺弄一番呢?你寫我寫大家寫,就成為一種潮流了。

總之,梅文化在中國家喻戶曉,受到文人墨客青睞的重要因素源於梅花的文化內涵,以及中國文人墨客對梅的美情有獨鍾。



小城故事愛在道州


自古至今,歌頌梅花的文人騷客很多,這其中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最常見的一種,實際上是文人騷客在藉著梅花來比擬自己:梅花的潔白無瑕,寓意著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品質;在寒冷的冬季也能開花最美,而且能在嚴寒中最先開花,寓意著不會害怕各種困難的堅強品質;即使在外界的影響下也從不迷失,堅持自己的道德操守、主張正義。

例如北宋王安石的《梅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2.梅花還是民間傳喜報春的花卉。梅花有五瓣,五片花瓣分別帶表五種含義它們是:“快樂、幸運、長壽、順利、太平”。這是用梅花來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

例如: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3.用梅花來歌頌友情。梅花也被象徵著兩人之間的友誼,古有詩句也是描寫了詩人贈它給遠方的友人,從而用它作寄託,深深表達了兩個人深厚的友誼。

例如:唐代柳宗元的《早梅》

早梅發高樹,迥映楚天碧。

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夜未央魚肚白


《梅花香自苦寒來》

~黎百痴

秋風落葉浮躁枯,

光桿瘦枝寒風呼。

唯有四君長子俏,

傲骨寒地迎春到。

雪踏覆蓋不畏縮,

錚錚鐵骨舒情懷。

看似柔弱依寒立,

梅花香自苦寒來!

這就也是文人騷客,為什麼喜歡寫梅、畫梅的一個方面,而另一個方面,自古至今有幾個文人騷客為了功名利祿而折腰的?個個鐵骨錚錚,追求完美的君子情懷,受到世人稱頌,文人騷客也將自己融入,詩中畫中。








飄流的驛站


梅乃四君子“梅,蘭,竹,菊”之首,且並列於歲寒三友“松,竹,梅”之中。以其頗有高潔孤傲,凌寒獨芳之個性;積極向上,堅韌不撥之品格;獨善其身,不懼嚴寒淫威之氣節。所以,歷代文人墨客都鍾愛於梅這一意象,常藉以褒揚志士之風,盛讚君子之德,自喻隱士之情。

梅,又是報春之花,中國十大名花之首,但不與百花苦爭春,不與群芳鬥其豔。

“王安石變法”,曾提倡“發富民之藏”以救貧民,富國強兵,共禦外侮的政治主張,但終因力不從心,而以失敗告終。他被罷相後,作《梅花》五絕一首: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以梅花堅強,高潔的品格,喑喻那些處於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依然能堅守節操,主張正義的君子。也喻示了變法失敗後,自己遭遇罷相,但他依然不會改變自己的操守。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以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自喻,抒發了自己青春無悔的堅定信念,高潔孤傲的精神境界和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

《卜算子·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隱士林逋,更是酷愛梅花,他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終身隱居於山園,縱情於西湖,後世對他方有“梅妻鶴子”之稱。

《山園小居》: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梅花,一次次為詩人所詠唱,被賦予了不懼嚴寒,堅定不屈,貞潔高雅的靈魂。而賦予梅花以靈魂的詩人,都具有悲天憫人的家國情懷,他們視梅花為精神上的象徵,同時也是他們人生的寫照。


黃土情愫


在唐詩宋詞中,詠物言志是比較通用的創作手法。如果要問在詠物題材作品中,哪種意象是作者最喜歡的,使用最多的?無疑就是梅花了。

關於歌詠梅花的詩,梅翁王冕有100多首,放翁陸游有200多首。中國古代文人墨客為什麼那麼喜歡梅花呢?因為梅花與雪比美,仵於世俗,品行高潔;報於春先,善處幽獨,不爭不搶;凌寒而放,不懼風霜,堅韌頑強。

梅花為中國十大名花之首。王者風範不在於姿容豔麗。范成大在《梅譜》中說:梅以韻勝,以格高。就是說梅花之所以引人喜愛,是因為它本身的神韻,氣質,格調。跟薄施粉黛,招蜂引蝶無關。

老子說:上善若水。因為水有許多優點,值得人們去學習。梅花也有許多優點,引得文人墨客趨之若鶩。自然也稱得上“上善若梅”。

王冕喜歡梅花,他把梅花作為自己一生的寫照。

王冕幼時家境清貧,只能在寺廟的長明燈下讀書。讀書有成,又不想做官,與權貴為伍。朋友舉薦他去當官,他說:“我有田可耕,有書可讀,奈何朝夕抱案立於庭下,以供奴役驅使”。

他在寺院隱居,以畫畫為生,尤善畫梅。晚年的時候,他隱居九里山,築草堂,並在門前種了一千多棵梅花,自號“梅花屋主”。

王冕一生不仕,把愛梅做到了極致,種梅,賞梅,畫梅,寫梅。他把梅花作為自己一生的寫照,就像他那首《白梅》裡寫的那樣。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

散作乾坤萬里春。

陸游一生坎坷,梅花是他情感的慰藉。

陸游是史上寫作梅花最多的詩人。也許面對人生的打擊和不作為的南宋朝廷,陸游只有在梅花的身上才能找到生活的正能量。

夫愛妻見逐於母,愛妾復見逐於

妻。放翁於家室之間,何多不幸歟!

這句話是說陸游本來喜歡唐婉,但是他的母親不同意。後來陸游又喜歡一個驛卒的女兒,要納妾。他的妻子又不同意,趕走了這個女子。

陸游不但情場失意,官場也是十分不順。他正好和秦檜的兒子秦壎同時參加科舉考試。秦檜是想要他的兒子得第一名的,但是當時的考官很正直,把陸游列為了第一名。秦檜大怒,大筆一揮,把陸游的名字劃去了。陸游從頭名狀元變成了榜上無名。

家庭上親情隔膜,仕途上壯志未酬,陸游的一生該是多麼清冷落寞。梅花不正是他孤傲品格的最佳寄託啊?這首《梅花絕句》就是陸游與梅花相看兩不厭的有力證明。

聞道梅花坼曉風,

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

一樹梅花一放翁。

陸游的詞比詩要少的多,其中有一首寫梅花的詞可以說是經典之作,就是《卜算子▪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一千多年後,毛主席讀到這首詞,很受觸動。他覺得陸游的詞裡有太多的的哀愁,不適合當時嚴峻的國內國際形勢。所以他說:讀陸游的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遂之做了一首格調氣氛與陸游完全相反,充滿積極樂觀的詠梅詞。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林逋愛梅,梅妻鶴子。

說到梅花,林逋總是繞不過去的一個。他是宋代的隱居者,住在西湖的孤山,種梅花,養仙鶴。他的書法高絕,詩詞作品流傳下來的很少。我們知道他,大多是由於那首《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詩中一個“疏影”,一個“暗香”,妙到極致。後世這幾乎成了梅花的代名詞。到了南宋,范成大也愛梅花。姜夔見了他,寫了《暗香》《疏影》兩首長詞。范成大很高興,就把自己的歌妓小紅送給了他。

中國古代文人喜愛梅花幾乎有了共鳴。好像一個人沒有幾首關於梅花的詩,就是俗,就是陋一樣。歸根結底,文人喜歡梅花,是喜歡梅花高貴的品格。梅蘭竹菊四君子。你看,中國人喜歡的是君子的品性。這種倔強,孤傲,甚至清冷的性格,千年暈染下來,已經深深地的融化到我們民族的骨子裡,成了炎黃子孫不可磨滅的烙印。

常常看到電視劇裡,那些古代和現代鋃鐺入獄的文人們,當劊子手憤憤地罵他們“又臭又硬”的時候,我總是心裡一陣激盪。這就是中國人跟梅花一樣的風骨。


太尉讀書


過了冬至,天氣愈發地寒冷了,一場不期而至的雪花飄然而至,天地間白茫茫的,更加顯得肅殺了。


透過窗欞,卻見院內的那束梅花開得正豔,紅紅的象一朵朵火焰兒,頓時讓人覺得多了幾分盎然的生機。

梅花不畏風寒,迎雪吐豔,凌寒飄香,千百年來深受文人墨客青睞,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詠梅詩篇。

咱們的開國領袖毛主席,一生最愛梅花。他所作的《卜算子.詠梅》意境浪漫,氣勢如虹,一經推出,便引起了人們的廣泛喜愛,一時間大江南北,爭相傳誦。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這首詩體現了梅花傲雪挺立,堅貞不屈的精神品質,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克服困難,奮發圖強的前進鬥志。可以說,梅花的品格和氣節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形象展現。

歷史上最早的一篇詠梅詩,據說是北魏詩人陸凱的《贈范曄》。

景明二年,陸凱率兵經過梅嶺,恰逢嶺梅怒放之時。看著漫山遍野的梅花爛漫,不禁想起了北方的友人范曄。

可是,卻因南北阻隔,不能相見。於是順手摺下一枝梅花,託驛使帶與范曄,並借景抒情,附詩一首:

折梅逢驛使,寄予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渴望南北統一,百姓不再遊離失所的愛國情懷,讓人深受感動。

後人以《一枝春》作為梅花的代稱。也常用作詠梅和別後相思的典故,併成為詞牌名。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也有詠梅的詩篇。

嘉泰二年,當時他已78歲了,然而豪情依在,以梅抒情,把詩人對梅花的喜愛之情淋離盡致的表現了出來。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這首詩前兩句描寫了梅花綻放的情景,突出了梅花不畏嚴寒的堅強品質;後兩句則是表達了自己的心意,願化作梅花一朵朵,融入那無盡的花海之中,顯現了詩人詠梅言志的不屈氣節。

元代著名畫家、詩人王冕,一生隱居會稽九里山中,終日裡與梅花為伴。他在詠梅畫梅的同時,還在居所周圍,種植了上千株梅花,題為“梅花屋”,以“梅花屋主”自詡。

他善畫墨梅,所畫的一幅《墨梅圖》,梅枝蒼勁有力,花朵濃淡相宜,傲然形態,躍然紙上。並題畫詩一首:

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留得清氣滿乾坤。

王冕輕視功名利祿,一生未曾致仕,一直過著田園隱居的生活,此詩畫流露了詩人以梅自喻的心聲。


近代的大畫家吳昌碩,也是一生酷愛梅花,還親手種植了梅花三十餘株,自稱“苦鐵道人梅知己”。

他畫紅梅,喜以硃砂、洋紅點之,紅紫相間,筆墨酣暢,極富韻致。

他還喜歡畫經年梅花,梅枝的錚錚鐵骨與寒風綻放的花朵相暉映,給人一種迎報春來,褪祛嚴冬的欣喜。

他曾用詩和畫,讚美賞梅勝地超山,並在題畫詩中寫到:

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憶我我憶梅。何時買棹冒雪去,便人花前傾一杯。

大師去世後,長眠於超山,與十里梅花為伴,實現了他和梅花長長久久的夙願。


當然了,歷史上還有許多文人與梅花的故事。他們之所以喜歡詠梅花,是和自古文人多風骨有極大的關係。

知識分子大都具有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疾惡如仇,把節操看作比性命還要重要,而梅花的高潔清雅,不畏嚴寒的品質,正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人生信條。

因此,自古至今,人們喜愛梅花,歌詠梅花,表現梅花,並把梅花喻為花中四君子和歲寒三友之列。

我想說的是,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頑強精神,不正是我們歷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在逆境中奮發前進的真實寫照嗎?


大美威海幸福銀灘


梅花是我國的傳統名花,也是我國曆代詩詞中吟詠最多的花卉。梅與霜雪相伴.與苦寒為友,因其不畏嚴寒、堅貞不屈的品性而贏得了“歲寒三友”、“花中君子”的美譽,這種凌霜傲雪的風骨.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象徵。提到梅,人們自然的會聯想到玉潔冰清、淡泊閒雅、幽獨孤傲、堅毅頑強等品格。

魏晉時期,隨著“文學的自覺時代”的到來,文學創作進人“彬彬之盛”的繁榮時期.詩人的目光開始投注於朝夕相伴的四時景物,詠梅詩有了在詩壇佔據一席之地的可熊·南朝宋人陸凱《贈範譁》:“折花逢釋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詩人抓住了梅花“一樹獨先天下春”的特點,將梅花與物候聯結在一起,用梅來寄託朋友之間的相思之情。而南朝樂府民歌《西洲曲》:“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中的梅花是男女之間愛情的象徵。自此梅花同楊柳一樣.成為後世文人雅士寄託離別相思之情的典型意象。庚信在《梅花》中表現的則是另外一種情感—客子的鄉情:“當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不信今春晚,俱來雪裡看。樹動懸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覓不見,真悔著衣單。”這位原仕南朝梁.後仕西魏、北周的漢臣在千里冰封的異域胡地憶起故園之梅.心中的“鄉關之思”是濃郁、悽苦而又難以排遣的。六朝的詠梅詩大致說來有兩個特徵:第一:六朝的梅花作為友情、愛情和鄉情的代言,還沒有擺脫比興的媒介,成為獨立的吟詠對象。但詩人們託物寄意、化景物為情思已偶見端倪。如何遜的《詠早梅》中“應知早飄落,故逐上春來。”借詠梅花來抒發自己鬱郁不得志的哀傷。鮑照的《梅花落》“中庭雜樹多,偏為梅諮磋。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盪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運用比興的手法,以梅花比忠貞不屈、不媚時俗的君子,以雜樹比讒媚阿澳的小人。可惜的是在六朝時期只有少數人染指於此,還沒有形成普遍的文學現象;第二:對於梅花的描寫還停留在追求形似的階段,詩人們更多注重的是梅花外在形態、習性特徵的客觀性摹寫,後世的文化意蘊還沒有被髮掘出來。

隋唐至五代,梅花的觀賞價值日益凸顯.藝梅、賞梅成為一時之風氣。一些詩人開始在詠梅詩中託物起興,在對梅花的描寫中寄寓詩人的自我情感,梅花開始成為詩人自主抒情的對象。隋唐時代,對

於梅花的描寫一方面依舊沿襲六朝的軌跡,淋漓盡致的抒發詩人心中的鄉情、友情和愛情。描寫鄉情的如王維的《雜詩》:“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抒寫友情的如高適的《人日寄杜二拾遺》:“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敷寫愛情的如白居易的《井底引銀瓶》:“君騎白馬傍垂楊,妾折青梅倚短牆。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另一方面,承接鮑照之餘緒在詠梅詩中託物起興、借梅抒懷的也不乏其人。象張九齡的《庭梅詠》:“芳意何能早?孤榮亦自危。更憐花蒂弱,不受歲寒移。朝雪那相妒,陰風已屢吹。馨香雖尚爾,飄蕩復誰知?’’詩以比興的手法,將梅花耐寒的品性同詩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矢志不移”的品格聯繫在一起,梅品與人品相互映襯,抒發了詩人“不受歲寒移”的高潔志向和遭讒貶滴後的身世之慨。中唐以後,詠梅之作漸多,杜甫、韓愈、柳宗元、劉禹錫、張籍、元鎮、白居易、許渾、李商隱、來鵲等都曾染翰。詩人對於梅花的認識也有所深人,不僅注重外在形狀的描攀,而且注重內在品質的挖掘。如中唐朱慶餘的《早梅》:“天然根性異,萬物盡難陪。自古承春早,嚴冬鬥雪開。豔寒宜雨露,香冷隔塵埃。堪把依松竹,良塗一處栽。”詩人抓住梅的外在特徵,將梅花表層的早發、耐寒的自然品性同松、竹並舉,從而引申出梅意象所蘊含的深層的人文意蘊:高潔、堅貞的君子品格的寫照。這種人格象徵意義可以看作是宋代“歲寒三友”說的雛形。詩人描寫梅,其目的不在於單純再現梅的形狀、色彩、線條、氣味,塑造梅的自然物形象,而在於表達詩人由梅的自然物態而觸發的某種情感。所以說,在詠梅詩中,詩人所關注的與其說是梅本身,倒不如說是詩人的內心情感世界,是詩人自己。詩人在物象身上傾注了特定的情感內涵,而使梅物象成為表現詩人情感的媒介、手段,·而不是目的。客觀物象與詩人的主觀情感相匯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審美形態,其目的是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古代的遷客騷人用他們的生花妙筆積澱、凝聚在梅花上的道德人格的象徵意義使我們在閱讀欣賞時,不僅可以獲得外在的感官上的娛情悅目,還可以獲得內在的精神上的審美享受。詠梅詩發展到宋代達到鼎盛階段。不僅出現了詠梅的專集,而且無論是對梅花風姿神韻的描攀,還是倫理道德的比附意義的闡釋都是後世莫及的。

北宋的詩人開始將目光轉向梅花高雅、超逸、脫俗的品格。宋初著名隱士林通的《山園小梅》:“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押,不須檀板共金搏。”將梅花的風神情韻渲染到了極致。首聯寫梅花在百花凋零之時凌寒怒放。額聯採用虛實相襯的手法,以梅映在水中的稀疏倒影烘托其搖曳的姿態,以梅花散發的縷縷清香映襯其幽獨超逸的品格。此二句堪稱千古絕唱,稍後的南宋詞人姜夔即以“暗香”、“疏影”為題創詠梅詞之調名。頸聯則採用側面描寫,通過霜禽粉蝶的擬人化的神情襯托梅花的高潔。尾聯託梅言志,表達詩人避世遠居、清高淡泊的隱士情懷。林和靖一生不仕不娶,以梅為妻以鶴為子,這首詩恰恰印證了“詠物即詠懷”的說法。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也是一位痴心向梅者。“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梅花絕句》其二)他的詠梅詩詞計有一百六十五首之多。《落梅》中詩人寫到:“雪虐風婪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過時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詩人以其橫絕的筆力刻畫了梅的錚錚鐵骨、高風勁節。“東君”即東華帝君,司春之神。暴風雪中,梅花正氣凜然.頑強無畏;嚴冬過去,自行凋謝,不向春神卑膝乞求。詩人通過對梅花堅貞不屈的節操的讚美,表明了自己的心志。陸游一生力主北伐,渴望收復失地,卻受到排擠,至死也未看到“王師北定中原”,但是他的愛國豪情卻沒有因之而消減。寧肯“飄零去”,也不與當權者同流合汙,表現了詩人堅持理想,矢志不移的操守。在詩人的慧眼靈心中,梅成為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詩學語詞。梅意象典型地體現著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忠貞孤傲”的人格魅力。這種高潔堅貞”的氣節正是古代君子的典型象徵。氣節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威武不屈的浩然之氣,是中國古代士大夫傳統的人生價值判斷準繩。“時窮節乃現”(文天祥《正氣歌》)自古以來,人們敬仰讚譽守節殉節者,如“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留胡節不辱的漢使蘇武,“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的文天祥。梅花在三九隆冬依舊含香吐蕊,正如仁人志士在逆境中堅守氣節。梅的高潔品質與凌霜傲雪的風骨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反映,作為百花之魁的梅花也有了民族精神之魂的比附意義。千百年來,正是在這種民族精神的感召下.無數華夏子孫為理想、為正義、為國家的振興、為民族的獨立而奮鬥,即使受到挫折、打擊亦堅貞不屈、矢志不移。這種精神深深紮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滋養灌溉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使他們在人生價值取向上相互認同,成為民族文化精神的強音。林通與陸游,一北一南,一隱一仕.在野有清高脫俗的隱士之風,在朝有堅貞剛毅的忠臣之骨。二者都託梅寄意,體現了梅意象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的不同側面。梅花的人格象徵意義在宋代定型,並臻於成熟。詠梅詩在宋代達到了令後世無法企及的顛峰。

夭涯梅、故園梅、澗梅、官梅、野梅、村梅、瓶梅、古梅、紅梅、白梅、墨梅……梅作為中國古代詩人吟詠不盡的對象,它凝聚著千百年來不同時代人們的人生理想與審美追求,其外在形貌觸動人的感官而引發娛情悅目的審美效果,獨特的風骨神韻使人獲得精神上的審美享受,不媚世俗,凌寒傲雪的品格情調引發人倫精神的象徵寄託。人們根據梅的風姿色彩融人個體的情感經驗賦予其獨特的審美象徵意義,實現了梅意象由實用價值向審美價值再向倫理價值的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