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中國最早文化川菜館,成都重慶共有的歷史名店,姑姑筵

清代中後期,各地時局日益動盪,南北官宦商賈及營生民眾陸續進入相對安穩的四川盆地,變相

推動了成都飲食業發展,筵宴盛行,吃肆羅列,上至中西大餐,下至街頭小食,蒸烤煮炒,鱗次櫛比,進一步激發了成都人向來就很旺盛的吃食熱情

中國最早文化川菜館,成都重慶共有的歷史名店,姑姑筵

清末成都照片

到清末民初時,成都城內外的筵宴場所已達二十餘處,飲食行當推陳出新,包席館、西餐館、南館、炒菜館、飯館,以及各類食店、食鋪、食攤、食擔,再加上茶館、戲院等休閒娛樂場所提供的茶食點心,市面供應的吃食品種已超千餘。

在蜂擁逐食的人潮中,有一個身材偏瘦,個子高挑,小眼睛、長鬍子,文縐縐的公務員,經常混跡於各種席面飯局,不但吃得舒坦,還吃得稀奇,眾人觥籌交錯,他跑到廚房看大師傅弄海鮮魚翅,大家推杯換盞,他卻在跟老闆討教治雞宰鴨。非但如此,回家後還要實際操練,實在搞不醒豁,就請教能烹善調的老孃,非要做得滿意為止。

中國最早文化川菜館,成都重慶共有的歷史名店,姑姑筵

黃敬臨畫像

此人便是黃敬臨,姑姑筵的老闆兼大廚,關於他的生平,已簡考於《川菜宗師:黃敬臨》一文中,此不贅述。黃敬臨有兩大特長,一是國學,一是烹飪,他一生幾乎都在讀讀寫寫、吃吃做做中度過,姑姑筵正是這兩大特長的完美融合,二者缺一不可。

身逢亂世,能心無旁騖讀古文,抄經書。外陷奢淫,可潛心篤志品真材,嘗真味。認真地學,認真地吃,黃敬臨很了不起他會吃,這已經很難了,他還會弄吃,這就難上加難,關鍵他還會講吃,我覺得同時達到這三個會,在吃這個領域,他老先生算是到頂了。

從1929年開始,一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末,都有人在寫文報道黃敬臨和姑姑筵,官場坊間也有關於他的很多傳說,時至今日這些傳說都還見諸各種材料,對一些神話了的內容不必較真,畢竟那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對於能反映

姑姑筵經營特徵、菜品樣式以及社會反響等內容,整理出來,供今日川菜參考。

中國最早文化川菜館,成都重慶共有的歷史名店,姑姑筵

當時的報道

黃敬臨或許是最早的川菜理論研究者與實踐者,他不僅能告訴你烹有不同技,火有若干種,湯有幾十樣,在大菜之後上一道酸辣湯能解油除膩、醒酒下飯,還能把這些頭頭道道寫成講義,按燻、蒸、烤、烘、爆、醬、滷、鮮、炙、糟,分門別類傳授給女校的小嬌娃們。

食色性也,我想黃老先生對美色是有追求的,當年如果他能多當一些時日的烹飪課老師,今天的川菜也不至於讓人產生太多誤解。

姑姑筵登臺的1929年前後,成都已有許多著名川菜館,像聚豐園、秀珍園、枕江樓、榮樂園、一品香、樓外樓、福華園、竟成園等,都是具有相當規模的名角,網羅了一大批名師名廚,各家都有知名度很高的名菜名點,尤其受到官商人士的青睞,而像精記、邱佛子朵頤、雙發園、一家春、長春食堂等中小型飯館也都有眾多的擁磊。

中國最早文化川菜館,成都重慶共有的歷史名店,姑姑筵

著名川南堂枕江樓

名字來歷

要想在歷來生猛的成都飲食業佔有一席之地,姑姑筵必須走不一樣的路子,黃敬臨不僅走了,還走得很好,這是他又一個了不起的地方。

姑姑筵三個字,對四川人來說通俗易懂,就是孩童常玩的過家家遊戲。但有人考證說,是取自唐代王建《新嫁娘詞》“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的新姑娘來打趣。總之,這個店名既有返璞歸真的老頑童調調,也有犟氣詼諧的成都文人風格

內外裝飾

姑姑筵的門庭佈置和室內裝飾跟其他餐館不大相同,處處滲出主人家的才情知趣。黃敬臨善寫對聯,無論是最初在成都包家巷,還是在後來的百花潭馬家花園,抑或是重慶總土地中營街至誠巷,都是對聯打頭陣,先後至少有九副聯文被記錄在案,這些對聯洋溢著智慧和幽默,不僅讓來人沉浸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濃郁氛圍中,也起到極好的宣傳效果。

中國最早文化川菜館,成都重慶共有的歷史名店,姑姑筵

百花潭附近的姑姑筵

院內設有會客室、餐廳和休息室,廚房與餐廳保持了適當的距離,既保持了成菜上桌後應有的煙火氣,又讓客人只聞桌上菜香,而嗅不到廚房的油煙雜氣。進入房中,室內佈置非常考究,所有桌椅陳設,器皿小品都經過仔細推敲,潔而不華,儼然大戶人家的宅子。牆上四壁懸掛的名人書畫,琳琅滿目,又讓人彷彿置身於舊式之書香世家,飄然而生逸趣。

其間不乏佳作,如曾鑑題詩曰:“酒帘盪漾錦官城,特有高人善割烹,可作平原十日飲,能調羹護五侯鯖。書香時味皆芻鯗。解珮停驂懶送迎。我願屠刀真放下,華嚴一卷悟前生。”不枉四川五老七賢盛名。重慶保守市長張必果也有題詞:“尊開綠螘,舌卷白波,剝蓮子以充羹,雪藕絲而作饌,咄嗟可辦,謠詠相誇。” 頗有雅緻。梁寒操也留下了筆法極為秀麗的詩墨。

中國最早文化川菜館,成都重慶共有的歷史名店,姑姑筵

部分五老七賢舊照

筵席規格

姑姑筵的筵席檯面,跟其他餐館也有很大區別。沒有繁文縟節,沒有故弄玄虛,把文化和美食赤裸裸的擺在房間裡餐桌上,讓人安心沉浸於吃。開場沒有中盤彩盤,甚至沒有九個七個的圍碟,直接以托盤舉出四盆酒菜,器皿的大小規格以菜品多寡和色澤為準。酒菜過後是大菜,湯品也時常打破常規,作為頭菜登場。最後是飯菜,從頭到尾高水準檯面一以貫之,譬如鴿蛋湯,絕不會盛在深碗中,而燴豌豆則必須配上或純白或淡黃的盤子,這些古色古香的器皿均為黃敬臨精心設計後定製,式式不同,樣樣匹配,一場酒席下來,滿目活色生香。

可想而知,如此席桌並不便宜,起價就是四十元,高的有一百二十元,上不封頂。黃敬臨說,他反對一切呆板正式的筵席,承接燕窩魚翅這些正式酒席,都是為做生意不得已而為之。他主張菜品的組織和分量要和客人的胃口相合,故才在訂餐前要求客人告知出席者的習性與喜好。他的席桌上不會放醬油醋等其他調料,因為所有菜品在上桌前已經根據前情斟酌定局,只要仔細留意客人第一次品嚐菜品時的擷取分量,就能判斷出是否對口對味,再進而優之。

中國最早文化川菜館,成都重慶共有的歷史名店,姑姑筵

當下的私房川菜掠影

筵席菜品

冷盤

與高昂價格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姑姑筵的菜品用料卻不甚名貴,除了少數大菜外,其他菜品原料非常普通,制菜方式多半自創。當年重慶姑姑筵一桌筵席的開場酒菜是炸扳指、脊髓、雞肉、青豆,簡簡單單,吃起來風味異常。炸酥的豬大腸圈圈,形如扳指,似鹹似甜,極香。每粒青豆均去皮,兩瓣相合處用刀一一分開,上面加些辣味香料,鬆脆得很。

大菜

大菜是姑姑筵席桌之精華,燒蹄筋,火功到家,燒得耙軟如湯汁一般,纏綿裡帶了些柔韌,不粘牙齒。紅燒肉圓海參,有點江浙派頭,不過融入黃家的技巧,變得更加油潤醇厚。奶湯萵筍,切長條以奶湯燒製,熟後的萵筍依然青綠鮮豔,湯汁入口甚是鮮美。罈子肉是招牌之一,用陳年紹酒罈子裝入炸過的肉方及一眾材料,以文火煨制,上桌時以煮熟炸透的鵪鶉蛋墊底,將雞鴨火腿等置中,焦皮耙軟的肉方覆蓋上去,活脫脫一隻下蛋的團魚,菜香撲鼻,酒香四溢。酸辣魷魚的上鏡率也頗高,魷魚片被處理成珊瑚形狀,用老酸菜切細絲烹製成海藻模樣,形美湯鮮,酸辣爽口,下飯醒酒皆可。

中國最早文化川菜館,成都重慶共有的歷史名店,姑姑筵

川菜名菜燒牛頭方

最為人稱道的是黃敬臨的煙燻鴨子,以茶葉燒煙燻制,鴨子肥嫩而香,甚至連鴨骨頭都是燻酥了的,入口嚼起來很容易。有人曾將姑姑筵的煙燻鴨子和當時北平便宜坊的燒鴨作了比較,說便宜坊的鴨子皮脆肥美,但鴨肉不好吃,而且太油膩。而姑姑筵的鴨子是已經把鴨油斂進了鴨肉中,外不見油,而皮肉俱酥,上桌時一方一方切規整,配著芹菜和醬油碟子供客人搭配。

燒牛頭也稱得上碩偉絕倫的鉅製,另外像燒魚翅、豆腐魚、溜填鴨肝、香花雞絲、青筒魚、肝膏湯、雞皮冬筍、黃辣丁湯、菠菜肝片、白水豆腐、瓤綠豆芽等等,都是因時附令的常見品種。

有時還會上甜菜,甚至出現了西餐的甜品樣式,類似布丁,又像是西米,處理成紅褐色,上面還加了奶油,用匙舀食,香甜可口。這在今天看來很平常,但在當時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不過這正是黃老先生的風格,不按常理出牌,敢走無人之路,依時評的話,他是創造性的,革命性的。

中國最早文化川菜館,成都重慶共有的歷史名店,姑姑筵

川菜名菜樟茶鴨

飯菜

大菜過後的飯菜也很精彩,滷雞、百葉、粉蒸肉、萵苣炒肉絲外帶青菜圓子湯,四菜一湯,還有特製的醃泡小菜,品種繁多,脆的脆,嫩的嫩,估計這跟黃敬臨的老孃有關,據李宗吾說,黃母

能醃製兩三百種小菜,我想遍了古今川菜烹壇高手,恐怕只有後來的泡菜大王溫興發可與她匹敵。

小吃

隨席小吃有餃子,米粉,燒麥等,餃子餡兒剁得極為細膩,那個口感是無論用什麼機器都達不到的,米粉也非常柔順。不過姑姑筵早期的燒麥是加了紅的,有些外省客人反映不適應,後來黃敬臨就在來人的食俗方面特別注意。

中國最早文化川菜館,成都重慶共有的歷史名店,姑姑筵

川菜名菜罈子肉

對姑姑筵的菜品,時人亦有詩云:“冥追神悟出新意,目笑枚叔誇八珍,斗大牛頭駭人意,登盤滑膩濡魚唇,脃燔肥鴨透表裡,香非蘭籍由煙燻,幾簫微火爛熊白,潔疑脂玉柔鱉裙,頗兼吳俗芼姜橘,亦師蜀味參芳辛”。

凡是一樣菜,不論大材小料,只要經過黃敬臨的打整,就會在色香味三長之外顯出些特種章法,這都是一般耳食之徒,萬萬不及的。

享譽全國

這樣一桌子費盡心思的菜餚,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吃得到,甚至有權有錢也不一定吃得到。關於黃敬臨的縣老爺廚風,早已為眾人皆知,譬如相當硬氣的姑姑筵五項就餐規定,就讓很多達官貴人心頭很是不爽,但轉念一想,蔣介石、張學良、劉湘這些大人物都吃過閉門羹,我等礙於美食情面,委屈點又算啥子吶?於是乎又高高興興,規規矩矩排隊候場去了。

黃敬臨和姑姑筵的名聲,隨著這些上層人士的嘴巴在各地流傳開來,再加上文藝界、新聞界、美食界的各路老饕筆墨渲染,又增加一些似有似無的神奇傳說,姑姑筵享譽各地,

甚至連黃敬臨喜獲三胎孫女之事都上報成了新聞

中國最早文化川菜館,成都重慶共有的歷史名店,姑姑筵

黃敬臨新聞

尤其是抗戰勝利後撤回故里的外省人,將這個佳名帶到了全國,民國幾十年中,天津、北京、上海等各大都會的報刊都有過相關報道,許多人紛紛慕名赴成渝去品嚐地道的黃家川菜,以至於後來重慶凱歌歸在上海開新店時,也特地強調姑姑筵做背書

中國最早文化川菜館,成都重慶共有的歷史名店,姑姑筵

當年凱歌歸的廣告

永恆的基因

隨著黃敬臨在重慶離世,姑姑筵的盛宴由盛及衰,幾年後改頭換面,黃氏餐飲集團其他幾個分店如不醉無歸小酒家、古女菜、哥哥傳也都歇業。但先後在姑姑筵事廚的曾青雲、杜鶴齡、羅國榮、陳海清、周海秋等一幫川菜廚師們,卻讓黃老先生的精髓在盆地內外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只是不曉得今天還能剩下幾許。

雖然姑姑筵只是面向小眾群體的私房川菜,但我覺得說成是文化川菜更妥善,私房只是經營方式,技巧和味道只是表象,文化才是讓其獨步江湖的秘籍,時至今日仍然無人能出其右。當然這個文化不僅包括滿腹詩書,還包括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自信、執著和堅持,這不僅是黃敬臨成為一代宗師之根本原因,也是川菜、中國菜能受世界矚目之根本原因。

附錄:

>>

>>

>>

(全文完)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