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中国最早文化川菜馆,成都重庆共有的历史名店,姑姑筵

清代中后期,各地时局日益动荡,南北官宦商贾及营生民众陆续进入相对安稳的四川盆地,变相

推动了成都饮食业发展,筵宴盛行,吃肆罗列,上至中西大餐,下至街头小食,蒸烤煮炒,鳞次栉比,进一步激发了成都人向来就很旺盛的吃食热情

中国最早文化川菜馆,成都重庆共有的历史名店,姑姑筵

清末成都照片

到清末民初时,成都城内外的筵宴场所已达二十余处,饮食行当推陈出新,包席馆、西餐馆、南馆、炒菜馆、饭馆,以及各类食店、食铺、食摊、食担,再加上茶馆、戏院等休闲娱乐场所提供的茶食点心,市面供应的吃食品种已超千余。

在蜂拥逐食的人潮中,有一个身材偏瘦,个子高挑,小眼睛、长胡子,文绉绉的公务员,经常混迹于各种席面饭局,不但吃得舒坦,还吃得稀奇,众人觥筹交错,他跑到厨房看大师傅弄海鲜鱼翅,大家推杯换盏,他却在跟老板讨教治鸡宰鸭。非但如此,回家后还要实际操练,实在搞不醒豁,就请教能烹善调的老娘,非要做得满意为止。

中国最早文化川菜馆,成都重庆共有的历史名店,姑姑筵

黄敬临画像

此人便是黄敬临,姑姑筵的老板兼大厨,关于他的生平,已简考于《川菜宗师:黄敬临》一文中,此不赘述。黄敬临有两大特长,一是国学,一是烹饪,他一生几乎都在读读写写、吃吃做做中度过,姑姑筵正是这两大特长的完美融合,二者缺一不可。

身逢乱世,能心无旁骛读古文,抄经书。外陷奢淫,可潜心笃志品真材,尝真味。认真地学,认真地吃,黄敬临很了不起他会吃,这已经很难了,他还会弄吃,这就难上加难,关键他还会讲吃,我觉得同时达到这三个会,在吃这个领域,他老先生算是到顶了。

从1929年开始,一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都有人在写文报道黄敬临和姑姑筵,官场坊间也有关于他的很多传说,时至今日这些传说都还见诸各种材料,对一些神话了的内容不必较真,毕竟那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对于能反映

姑姑筵经营特征、菜品样式以及社会反响等内容,整理出来,供今日川菜参考。

中国最早文化川菜馆,成都重庆共有的历史名店,姑姑筵

当时的报道

黄敬临或许是最早的川菜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他不仅能告诉你烹有不同技,火有若干种,汤有几十样,在大菜之后上一道酸辣汤能解油除腻、醒酒下饭,还能把这些头头道道写成讲义,按熏、蒸、烤、烘、爆、酱、卤、鲜、炙、糟,分门别类传授给女校的小娇娃们。

食色性也,我想黄老先生对美色是有追求的,当年如果他能多当一些时日的烹饪课老师,今天的川菜也不至于让人产生太多误解。

姑姑筵登台的1929年前后,成都已有许多著名川菜馆,像聚丰园、秀珍园、枕江楼、荣乐园、一品香、楼外楼、福华园、竟成园等,都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名角,网罗了一大批名师名厨,各家都有知名度很高的名菜名点,尤其受到官商人士的青睐,而像精记、邱佛子朵颐、双发园、一家春、长春食堂等中小型饭馆也都有众多的拥磊。

中国最早文化川菜馆,成都重庆共有的历史名店,姑姑筵

著名川南堂枕江楼

名字来历

要想在历来生猛的成都饮食业占有一席之地,姑姑筵必须走不一样的路子,黄敬临不仅走了,还走得很好,这是他又一个了不起的地方。

姑姑筵三个字,对四川人来说通俗易懂,就是孩童常玩的过家家游戏。但有人考证说,是取自唐代王建《新嫁娘词》“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的新姑娘来打趣。总之,这个店名既有返璞归真的老顽童调调,也有犟气诙谐的成都文人风格

内外装饰

姑姑筵的门庭布置和室内装饰跟其他餐馆不大相同,处处渗出主人家的才情知趣。黄敬临善写对联,无论是最初在成都包家巷,还是在后来的百花潭马家花园,抑或是重庆总土地中营街至诚巷,都是对联打头阵,先后至少有九副联文被记录在案,这些对联洋溢着智慧和幽默,不仅让来人沉浸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中,也起到极好的宣传效果。

中国最早文化川菜馆,成都重庆共有的历史名店,姑姑筵

百花潭附近的姑姑筵

院内设有会客室、餐厅和休息室,厨房与餐厅保持了适当的距离,既保持了成菜上桌后应有的烟火气,又让客人只闻桌上菜香,而嗅不到厨房的油烟杂气。进入房中,室内布置非常考究,所有桌椅陈设,器皿小品都经过仔细推敲,洁而不华,俨然大户人家的宅子。墙上四壁悬挂的名人书画,琳琅满目,又让人仿佛置身于旧式之书香世家,飘然而生逸趣。

其间不乏佳作,如曾鉴题诗曰:“酒帘荡漾锦官城,特有高人善割烹,可作平原十日饮,能调羹護五侯鲭。书香时味皆芻鲞。解珮停骖懒送迎。我愿屠刀真放下,华严一卷悟前生。”不枉四川五老七贤盛名。重庆保守市长张必果也有题词:“尊开绿螘,舌卷白波,剥莲子以充羹,雪藕丝而作馔,咄嗟可办,谣咏相夸。” 颇有雅致。梁寒操也留下了笔法极为秀丽的诗墨。

中国最早文化川菜馆,成都重庆共有的历史名店,姑姑筵

部分五老七贤旧照

筵席规格

姑姑筵的筵席台面,跟其他餐馆也有很大区别。没有繁文缛节,没有故弄玄虚,把文化和美食赤裸裸的摆在房间里餐桌上,让人安心沉浸于吃。开场没有中盘彩盘,甚至没有九个七个的围碟,直接以托盘举出四盆酒菜,器皿的大小规格以菜品多寡和色泽为准。酒菜过后是大菜,汤品也时常打破常规,作为头菜登场。最后是饭菜,从头到尾高水准台面一以贯之,譬如鸽蛋汤,绝不会盛在深碗中,而烩豌豆则必须配上或纯白或淡黄的盘子,这些古色古香的器皿均为黄敬临精心设计后定制,式式不同,样样匹配,一场酒席下来,满目活色生香。

可想而知,如此席桌并不便宜,起价就是四十元,高的有一百二十元,上不封顶。黄敬临说,他反对一切呆板正式的筵席,承接燕窝鱼翅这些正式酒席,都是为做生意不得已而为之。他主张菜品的组织和分量要和客人的胃口相合,故才在订餐前要求客人告知出席者的习性与喜好。他的席桌上不会放酱油醋等其他调料,因为所有菜品在上桌前已经根据前情斟酌定局,只要仔细留意客人第一次品尝菜品时的撷取分量,就能判断出是否对口对味,再进而优之。

中国最早文化川菜馆,成都重庆共有的历史名店,姑姑筵

当下的私房川菜掠影

筵席菜品

冷盘

与高昂价格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姑姑筵的菜品用料却不甚名贵,除了少数大菜外,其他菜品原料非常普通,制菜方式多半自创。当年重庆姑姑筵一桌筵席的开场酒菜是炸扳指、脊髓、鸡肉、青豆,简简单单,吃起来风味异常。炸酥的猪大肠圈圈,形如扳指,似咸似甜,极香。每粒青豆均去皮,两瓣相合处用刀一一分开,上面加些辣味香料,松脆得很。

大菜

大菜是姑姑筵席桌之精华,烧蹄筋,火功到家,烧得耙软如汤汁一般,缠绵里带了些柔韧,不粘牙齿。红烧肉圆海参,有点江浙派头,不过融入黄家的技巧,变得更加油润醇厚。奶汤莴笋,切长条以奶汤烧制,熟后的莴笋依然青绿鲜艳,汤汁入口甚是鲜美。坛子肉是招牌之一,用陈年绍酒坛子装入炸过的肉方及一众材料,以文火煨制,上桌时以煮熟炸透的鹌鹑蛋垫底,将鸡鸭火腿等置中,焦皮耙软的肉方覆盖上去,活脱脱一只下蛋的团鱼,菜香扑鼻,酒香四溢。酸辣鱿鱼的上镜率也颇高,鱿鱼片被处理成珊瑚形状,用老酸菜切细丝烹制成海藻模样,形美汤鲜,酸辣爽口,下饭醒酒皆可。

中国最早文化川菜馆,成都重庆共有的历史名店,姑姑筵

川菜名菜烧牛头方

最为人称道的是黄敬临的烟熏鸭子,以茶叶烧烟熏制,鸭子肥嫩而香,甚至连鸭骨头都是熏酥了的,入口嚼起来很容易。有人曾将姑姑筵的烟熏鸭子和当时北平便宜坊的烧鸭作了比较,说便宜坊的鸭子皮脆肥美,但鸭肉不好吃,而且太油腻。而姑姑筵的鸭子是已经把鸭油敛进了鸭肉中,外不见油,而皮肉俱酥,上桌时一方一方切规整,配着芹菜和酱油碟子供客人搭配。

烧牛头也称得上硕伟绝伦的巨制,另外像烧鱼翅、豆腐鱼、溜填鸭肝、香花鸡丝、青筒鱼、肝膏汤、鸡皮冬笋、黄辣丁汤、菠菜肝片、白水豆腐、瓤绿豆芽等等,都是因时附令的常见品种。

有时还会上甜菜,甚至出现了西餐的甜品样式,类似布丁,又像是西米,处理成红褐色,上面还加了奶油,用匙舀食,香甜可口。这在今天看来很平常,但在当时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不过这正是黄老先生的风格,不按常理出牌,敢走无人之路,依时评的话,他是创造性的,革命性的。

中国最早文化川菜馆,成都重庆共有的历史名店,姑姑筵

川菜名菜樟茶鸭

饭菜

大菜过后的饭菜也很精彩,卤鸡、百叶、粉蒸肉、莴苣炒肉丝外带青菜圆子汤,四菜一汤,还有特制的腌泡小菜,品种繁多,脆的脆,嫩的嫩,估计这跟黄敬临的老娘有关,据李宗吾说,黄母

能腌制两三百种小菜,我想遍了古今川菜烹坛高手,恐怕只有后来的泡菜大王温兴发可与她匹敌。

小吃

随席小吃有饺子,米粉,烧麦等,饺子馅儿剁得极为细腻,那个口感是无论用什么机器都达不到的,米粉也非常柔顺。不过姑姑筵早期的烧麦是加了红的,有些外省客人反映不适应,后来黄敬临就在来人的食俗方面特别注意。

中国最早文化川菜馆,成都重庆共有的历史名店,姑姑筵

川菜名菜坛子肉

对姑姑筵的菜品,时人亦有诗云:“冥追神悟出新意,目笑枚叔夸八珍,斗大牛头骇人意,登盘滑腻濡鱼唇,脃燔肥鸭透表里,香非兰籍由烟熏,几箫微火烂熊白,洁疑脂玉柔鳖裙,颇兼吴俗芼姜橘,亦师蜀味参芳辛”。

凡是一样菜,不论大材小料,只要经过黄敬临的打整,就会在色香味三长之外显出些特种章法,这都是一般耳食之徒,万万不及的。

享誉全国

这样一桌子费尽心思的菜肴,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吃得到,甚至有权有钱也不一定吃得到。关于黄敬临的县老爷厨风,早已为众人皆知,譬如相当硬气的姑姑筵五项就餐规定,就让很多达官贵人心头很是不爽,但转念一想,蒋介石、张学良、刘湘这些大人物都吃过闭门羹,我等碍于美食情面,委屈点又算啥子呐?于是乎又高高兴兴,规规矩矩排队候场去了。

黄敬临和姑姑筵的名声,随着这些上层人士的嘴巴在各地流传开来,再加上文艺界、新闻界、美食界的各路老饕笔墨渲染,又增加一些似有似无的神奇传说,姑姑筵享誉各地,

甚至连黄敬临喜获三胎孙女之事都上报成了新闻

中国最早文化川菜馆,成都重庆共有的历史名店,姑姑筵

黄敬临新闻

尤其是抗战胜利后撤回故里的外省人,将这个佳名带到了全国,民国几十年中,天津、北京、上海等各大都会的报刊都有过相关报道,许多人纷纷慕名赴成渝去品尝地道的黄家川菜,以至于后来重庆凯歌归在上海开新店时,也特地强调姑姑筵做背书

中国最早文化川菜馆,成都重庆共有的历史名店,姑姑筵

当年凯歌归的广告

永恒的基因

随着黄敬临在重庆离世,姑姑筵的盛宴由盛及衰,几年后改头换面,黄氏餐饮集团其他几个分店如不醉无归小酒家、古女菜、哥哥传也都歇业。但先后在姑姑筵事厨的曾青云、杜鹤龄、罗国荣、陈海清、周海秋等一帮川菜厨师们,却让黄老先生的精髓在盆地内外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只是不晓得今天还能剩下几许。

虽然姑姑筵只是面向小众群体的私房川菜,但我觉得说成是文化川菜更妥善,私房只是经营方式,技巧和味道只是表象,文化才是让其独步江湖的秘籍,时至今日仍然无人能出其右。当然这个文化不仅包括满腹诗书,还包括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自信、执着和坚持,这不仅是黄敬临成为一代宗师之根本原因,也是川菜、中国菜能受世界瞩目之根本原因。

附录:

>>

>>

>>

(全文完)


看川菜老传统,听川味龙门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