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元宵节的故事有哪些?

看过去走未来


我是70后,出生在那个物资很匮乏的年代。元宵节吃元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记忆。

记得第一次见到元宵大概是我十岁左右,那一年的元宵节邻居李姨给我家送来了一碗元宵,那碗元宵是用油炸熟的,小小的,圆圆的,金黄金黄的,花生,芝麻,白糖馅的里面还有红绿丝。那种香甜软糯的味道是我们极少能吃到的。


第二年元宵节我妈尝试着自己做元宵,家里有蒸豆包剩下的黏米面,没有花生芝麻,更没有红绿丝,于是就做了豆沙馅。做出来的元宵生坯比豆包小不了多少,担心炸不熟就把元宵生坯按扁了,薄一点好炸熟呀!于是我妈也做出了同样香甜软糯的——油炸糕。就这样,我妈也乐呵呵的给隔壁李姨家送去了一碗。


又过了几年,街里有卖那种袋装的元宵的。我家买回来两袋,元宵节的下午我妈在家炸元宵。滚烫的热油,冻的硬邦邦的元宵直接下了锅。极热遇极冷元宵一下子就爆炸了,飞溅的热油把我妈手和脸都烫了,赶紧关火躲到里屋,任厨房乒乒乓乓的炸裂。我爸在里屋处理好我妈脸上手上的伤之后(幸好伤的不重)厨房也安静了。我们到厨房一看,元宵蹦了满地,锅里锅外都是油,搞了一下午卫生。晚上我弟同学来家里,听说我们家的事,她说——她妈把元宵放一个大碗里蒸熟的,所有的元宵都粘在一起,分不出个了。她们家是用筷子挑(tiao)着吃的。不管咋吃,人家吃着了。我们家损兵折将,忙半天,没吃着呀!


过了几年又是元宵节,街里有卖那种盒装的元宵,又叫汤圆。电视上各种各样的元宵广告温馨可爱。有黑芝麻馅的,枣泥馅的,椰蓉馅的品种很多。买之前特意问问,这玩意咋做熟呀?回到家像煮饺子似的煮熟的,连汤带水的捞出来,这种汤圆很软很香也很好吃。


现在汤圆的花样更加多,大的小的,各种颜色的,元宵节吃汤圆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各位网友有和我相同经历的吗?欢迎在下方留言,喜欢的点赞加关注!!!


zch春暖花开


众所周知,元宵节有很多娱乐活动,比如说舞狮子、舞龙、闹社火、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猜灯谜等等。其中猜灯谜由来最久,趣味性最强。

元宵灯节猜灯谜只是嗷头,灯谜背后的爱情故事才是人们最向往和追求的浪漫。下面,来看一下古代三个发生元宵灯谜的凄美爱情故事。

第一个爱情故事:亡国公主书写破镜重圆

在隋朝的元宵节有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的女主角是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大家都知道,陈后主因为在任期间荒淫无度,最终成了亡国君。而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长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才貌双全。她嫁的也一位大才子徐德言。后来,眼看衰败的南朝即将被隋朝灭掉,夫妻两人约定,打破一面铜镜,各拿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如果失散,便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街市,以获得对方的消息。

不久,隋朝攻破南朝都城,乐昌公主也成了隋朝的大将杨素的俘虏,因为乐昌公主长得实在太漂亮,而且才华横溢,杨素对她爱如潮水。而乐昌公主的丈夫徐德言也在乱军中侥幸存活下来,他牢记约定,辗转千里寻妻来到了京城。而这年的正月十五,乐昌公主因为思念丈夫,便以卖破镜为名,来到了街头寻夫,结果这对有心的夫妻竟然奇迹般相遇了,他们将破镜合在一起果然重圆。

再后来,杨素知道了个人缘由,在感动之余让他们夫妻团圆,于是诞生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成语:破镜重圆。

第二个爱情故事:赶考书遇奇联成就双喜

话说宋朝时期,大才子王安石赴京赶考,路过某地时正值元宵佳节,只见一大户人家悬一上联来征对招亲,联为:“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也去凑热闹,结果竟然答不上来。失落地来到京城后,如期参加革命了科考。结果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头脑一转,想到了招亲联,于是当即答出。主考官一听喜不自胜。结果王安石被录取为进士。凯旋还乡时,路过那时,闻知那户人家的招亲联仍无人能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结果竟被招为快婿。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收获双重大喜的王安石在和佳人拜天地时喜不自胜,在红纸上挥笔写下连体的“囍”字,贴在门上。据说这便是双喜的由来。

第三个爱情故事:书生拾得手帕里的千古奇缘

宋徽宗时期,正值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东京汴梁人流如织,热闹非凡。公子张生到乾明寺去观看花灯,结果在殿上捡到一系着香囊的红绡帕子,张生打开帕子定眼细看,但见上面写着一首求爱情:“囊里真香谁见窃,鲛绡滴血染成红。殷勤遗下轻绡意,奴与才郎置袖中。”更令人称奇的是求爱诗的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有情者拾得此帕,不可相忘,请待来年正月十五夜于相篮后门一会,车前有鸳鸯灯是也。”

张生是个有心人,第二年元宵节之夜,春心萌动的他赴约了。结果真的看见了一辆挂了一只鸳鸯的灯车。张生走上前,车窗里突然出现一绝美佳人身景,一娇滴声音传来:“愿见去年相约之媒。”张生闻言又惊又喜,赶紧掏出信物香帕,佳人伸出玉手接过,看过后,细声笑道:“京辇人物极多,惟君得之,岂非天赐尔我姻缘耶?”于是揭窗让张生上马车,两人牵手绝尘而去,成就一段美满姻缘。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明天就是元宵节了,有没有想好给你的爱人、孩子、亲人、你喜欢的人讲个关于元宵节的故事呀!有的人说,我自己都没听过呀,没关系这不给你准备好就等你来看了嘛!

1.元宵节在中国也被称为情人节,神马情况。

原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又被成为情人节。

2.点彩灯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

  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3.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加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灯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要不来大家来试试:

猜日用品动物类

一把刀,顺水漂,有眼睛,没眉毛(打一动物)
像鱼不是鱼,终生住海里。远看是喷泉,近看像岛屿(打一动物)
为你打我,为我打你。打到你皮开,打得我出血(打一动物名)
身穿绿衣裳,肩扛两把刀。庄稼地里走,害虫吓得跑(打一动物)
黑脸包丞相,坐在大堂上(打一动物)
白天一起玩,夜间一块眠,到老不分散,人间好姻缘(打一动物)
脚儿小,腿儿高,戴红帽,穿白袍(打一动物)

聪明的伙伴知道答案了吗?(不知道可以给我留言告诉你答案哦)


4.元宵节为什么要放荷灯?

“荷”灯谐音“合”灯,喻意和和美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荷花是一种清洁、清廉与风节的象征。放荷灯则是放飞希望、放飞梦想。是为城市祝福,为生活祝愿,为个人许愿。许的愿望越多,越容易实现。一般以三愿望为主,感情 家庭 事业许了这3个愿望,切记一灯只能一个愿望,否则会不灵验。最重要的是心要诚!


各位小伙伴记得关注我哦!

  


强仔智慧团


猜灯谜,这是中国独有的民族风格文化形式,是从古代流传的元宵佳节特色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就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就有好事者,把写好谜语的字条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发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风150138465


四大名著里是如何过元宵节的?

一,《三国演义》:写了元宵节发生的故事

第69回《卜周易管辂知机,讨汉贼五臣死节》中,耿纪、韦晃、金袆、太医吉平之子趁许都正月十五庆赏元宵佳节之际欲讨曹操,不成皆亡。文中写道:

至正月十五夜,天色晴霁,星月交辉,六街三市,竞放花灯。真个金吾不禁,玉漏无催!王必与御林诸将在营中饮宴。二更以后,忽闻营中呐喊,人报营后火起。王必慌忙出帐看时,只见火光乱滚;又闻喊杀连天,知是营中有变,急上马出南门,正遇耿纪,一箭射中肩膊,几乎坠马,遂望西门而走。背后有军赶来。王必着忙,弃马步行。至金袆门首,慌叩其门。原来金袆一面使人于营中放火,一面亲领家僮随后助战,只留妇女在家。时家中闻王必叩门之声,只道金袆归来。袆妻从隔门便问曰:“王必那厮杀了么?”王必大惊,方悟金袆同谋,径投曹休家,报知金袆、耿纪等同谋反。休急披挂上马,引千余人在城中拒敌。城内四下火起,烧着五凤楼,帝避于深宫。曹氏心腹爪牙死据宫门。城中但闻人叫:“杀尽曹贼,以扶汉室!”

二,《水浒传》:对元宵之夜的描写大多是打打杀杀

第32回《宋江夜看小鳌山,花荣大闹清风寨》中,清风镇只有“三五千人家”,“花荣到巳牌前后,上马去公廨内,点起数百个军士,教晚间去市镇上弹压。又点差许多军汉,分头去四下里守把栅门”。花荣本人由于是镇上的军事首领,更是担负着保卫的重任。他已经是将各路军士的任务安排停当,在宋江准备去看花灯时,他说:“小弟本欲陪侍兄长去看灯,正当其理。只是奈缘我职役在身,不能勾自在闲步同往。今夜兄长自与家间二三人去看灯,早早的便回。弟在家专待,家宴三盅,以庆佳节。”清风镇的元宵之夜,似乎除了宋江被抓,并未酿成大的灾难。可是,正因宋江被抓,引出了花荣大闹清风寨,又引出了秦明夜走瓦砾场。

第66回《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中,大名府元宵放灯,“闻达亲领一彪军马,出城去飞虎峪驻扎,以防贼人奸计;再着李都监亲引铁骑马军,绕城巡逻,勿令居民惊忧”。吴用就是因为元宵放灯而制定了里应外合的计划,鼓上蚤时迁就建议,“眼见得元宵之夜,必然喧哄”,他自己“乘空潜地入城。正月十五日夜,盘去翠云楼上,放起火来为号。军师可自调人马劫牢”。而那些被派作内应的人马,也就是化装成各色人物,顺利地潜入了大名府。到了元宵之夜,时迁趁翠云楼上的“阁子内吹笙箫,动鼓板,掀云闹社,子弟们闹闹嚷嚷,都在楼上打哄赏灯”的时机,在“翠云楼上点着硫黄焰硝,放一把火来。那火烈焰冲天,火光夺月,十分浩大”,进城的梁山头领们在各处大闹,梁山军马兵临城下,直把“烛龙街照夜光寒,人民歌舞欣时安”的大名府,顷刻间变成了一片火海。还是蔡福请求柴进“大官人可救一城百姓,休教残害”,等到“柴进寻着吴用,急传下号令去,教休杀害良民时,城中将及伤损一半”。

第72回《柴进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中,有一篇《绛都春》词,描写的是北宋时期东京街头正月十五元宵之夜景致:“融和初报,乍瑞霭霁色,皇都春早。翠幰竞飞,玉勒争驰都门道,鳌山彩结蓬莱岛,向晚色双龙衔照。绛霄楼上,彤芝盖底,仰瞻天表。缥缈。风传帝乐,庆玉殿共赏,群仙同到。迤逦御香,飘满人间开嬉笑,一点星球小。渐隐隐鸣梢声杳,游人月下归来,洞天未晓。”宋江于正月十一到了京城汴梁,至元宵这天,“是夜虽无夜禁,各门头目军士,全付披挂,都是戎装惯带,弓弩上弦,刀剑出鞘,摆布得甚是严整。高太尉自引铁骑马军五千,在城上巡禁。”宋徽宗虽标榜“与民同乐”,却也只敢从地道中溜出皇宫私会李师师。即使如此,当李逵在李师师家大闹放火时,“惊得赵官家一道烟走了”。“城中喊起杀声,震天动地。高太尉在北门上巡警,听得了这话,带领军马便来追赶……把门军士急待要关门,外面鲁智深轮着铁禅杖,武行者使起双戒刀,朱仝、刘唐手拈着朴刀,早杀入城来,救出里面四人(宋江等)。方才出得城门,高太尉军马恰好赶到城外来。”而吴用派来接应的梁山五虎将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董平,“突到城边,立马于濠堑上,大叫道:‘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早早献城,免汝一死!’高太尉听得,那里敢出城来。”东京汴梁当年的元宵节被闹得天翻地覆,皇帝和高俅都狼狈不堪。

三,《西游记》:也有关于元宵节的描述

第91回《金平府元夜观灯,玄英洞唐僧供状》中写道:

此夜正是十五元宵,众僧道:“老师父,我们前晚只在荒山与关厢看灯。今晚正节,进城里看看金灯如何?”唐僧欣然从之,同行者三人及本寺多僧进城看灯。正是:

三五良宵节,上元春色和。花灯悬闹市,齐唱太平歌。又见那六街三市灯亮,半空一鉴初升。那月如冯夷推上烂银盘,这灯似仙女织成铺地锦。灯映月,增一倍光辉;月照灯,添十分灿烂。观不尽铁锁星桥,看不了灯花火树。雪花灯、梅花灯,春冰剪碎;绣屏灯、画屏灯,五彩攒成。核桃灯、荷花灯,灯楼高挂;青狮灯、白象灯,灯架高檠。虾儿灯、鳖儿灯,棚前高弄;羊儿灯、兔儿灯,檐下精神。鹰儿灯、凤儿灯,相连相并;虎儿灯、马儿灯,同走同行。仙鹤灯、白鹿灯,寿星骑坐;金鱼灯、长鲸灯,李白高乘。鳌山灯,神仙聚会;走马灯,武将交锋。万千家灯火楼台,十数里云烟世界。那壁厢,索琅琅玉韂飞来;这壁厢,毂辘辘香车辇过。看那红妆楼上,倚着栏,隔着帘,并着肩,携着手,双双美女贪欢;绿水桥边,闹吵吵,锦簇簇,醉醺醺,笑呵呵,对对游人戏彩。满城中箫鼓喧哗,彻夜里笙歌不断。

有诗为证,诗曰:锦绣场中唱彩莲,太平境内簇人烟。灯明月皎元宵夜,雨顺风调大有年。

四,《红楼梦》:有多处描写到元宵节的繁荣景象

第1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当中有两处写到元宵节。第一处:“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中,逗她玩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过会的热闹。”文中的“过会”即是元宵节活动之一。第二处:“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士隐令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文中的“社火花灯”是指元宵节夜晚街头的鼓乐、歌舞、百戏、杂耍、放花灯等娱乐活动,由此可见当时老百姓观看社火花灯的盛况。

贾府的元宵节是在第18回《林黛玉误剪香囊带,贾元春归省庆元宵》开始的。元春晋封贤德妃,回家省亲,便正值元宵佳节。在这一回中,作者借元春的目光展示了贾府的奢靡豪华富贵风流:“且说贾妃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忽又见执拂太监跪请登舟,贾妃乃下舆。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得如银光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作就的。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幕,桂楫兰桡,自不必说。”元妃省亲回宫后,特地制作灯谜与家人同乐:“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爆竹)迎春的灯谜是:“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算盘)探春的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风筝)惜春则是:“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佛前海灯)正如小说中贾政所想:“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由此可见,这些灯谜既暗示了元、迎、探、惜后来各自不同的命运结局,也预示了贾府显赫之后的败落,眼前的欢乐无疑透出日后的悲声。

到了贾府第二年再过元宵节时,这个“昌明隆胜之邦,诗礼簪缨之家”便开始显露出衰败的景象。在第53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贾母开设夜宴时,虽然荣、宁二府赏灯吃酒,笙歌聒耳,锦绣盈眸,但是贾氏族人来者却寥寥无几:“贾母也曾差人去请众族中男女,奈他们或有年迈懒于热闹的;或有家内没有人不便来的;或有疾病淹缠,欲来竟不能来的;或有一等妒富愧贫不来的;甚至于有一等憎畏凤姐之为人而赌气不来的;或有羞口羞脚,不惯见人,不敢来的。”见到如此尴尬的情景,凤姐不得不想方设法来渲染元宵节的气氛。在第54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凤姐为讨好贾母,在元宵的酒宴上一连说了两个“过正月半”的笑话:一个是“一家子也是过正月半,合家赏灯吃酒真真的热闹非常,吃了一夜酒就散了”,一个是“聋子点炮仗”。说完笑话,凤姐说:“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这分明是一种预言,与第一回癞头僧所念“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有着前后呼应的异曲同工之妙。贾府最繁华、最热闹的时刻和场面总伴随着不祥和悲哀,之后总是深深的落寞与不安。不难想象,当时四大家族之一的贾府,此时已经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盛世,走向“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衰败。贾府这场豪华的元宵宴成为最后的晚餐也就在所难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