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六兄弟还是七兄弟之墓,格兰特还是李,简单说说M3中型坦克

本来像M3中型坦克这种大型号,在我的计划中资料没成体系前是不愿意下手的。不过前几天发图集时候我自己记反了格兰特和李,还有一些朋友为这个名称争执起来。因此不揣冒昧,简单说说这种坦克。

六兄弟还是七兄弟之墓,格兰特还是李,简单说说M3中型坦克

保存在库宾卡的M3中型坦克

二战爆发的时候,美国因为偏居一隅,坦克设计相当落后。他们当时最先进的坦克就是M2中型坦克,这种车是一种碉堡式设计,除了炮塔有一门37炮之外,全车8挺机枪。车体正面两挺航向机枪,车体四个角各一个机枪转塔,外加两挺高射机枪。

六兄弟还是七兄弟之墓,格兰特还是李,简单说说M3中型坦克

机枪火力无死角的M2中型坦克

法国战役一爆发,美国人就发现自己路走错了。观察了德军最好的4号坦克的表现后,美军装甲兵总司令霞飞少将和美国军械局都认为新的坦克必须能安装75毫米主炮,但问题是装75毫米主炮的大型炮塔当时还没设计出来。好在有法国B1坦克作为先例,已经展示了车体安装主炮的可能,所以美国人在战前就用M2底盘加上一门75毫米榴弹炮搞了无旋转炮塔的T5E2试验车。

六兄弟还是七兄弟之墓,格兰特还是李,简单说说M3中型坦克

T5E2试验车

在T5E2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就是后来的M3中型坦克。为了节约成本和工期,M3中型坦克其实是直接在已生产出来的M2A1坦克车体右侧加装火炮改出来的。由此可见M3中型坦克就是一种过渡型号,当能在炮塔里安装75毫米火炮的M4中型坦克一设计成功,M3中型坦克也就不再改进和生产了。

M3中型坦克作为M2中型坦克的后继,同样继承了它机枪碉堡的特点。M3坦克的机枪火力分三层,首先是驾驶员左侧有两挺航向机枪,水平固定但是可以俯仰;其次是37毫米火炮旁边的并列机枪;最上是车长指挥塔上还有一挺机枪。

六兄弟还是七兄弟之墓,格兰特还是李,简单说说M3中型坦克

三层机枪配置

40年的时候,英军在敦刻尔克丢光了装备,只好跑美国来买坦克。英国人想的是让美国工厂代为生产玛蒂尔达2型和十字军坦克,但美国国会的规矩是美国工厂只能生产美军接受的装备,因此只有选择M3中型坦克(当时连样车都没出来)。但英国人对M3这种三层布局并不满意,认为一是整车过高,其次3人炮塔太挤,第三车长无法操作无线电,于是由英国重新设计了一个无指挥塔的大型炮塔。

六兄弟还是七兄弟之墓,格兰特还是李,简单说说M3中型坦克

蒙哥马利在M3格兰特的炮塔上

41年夏天,两种坦克都投入量产。英军就将自己用的型号以美国南北战争北军名将尤利西斯·S·格兰特命名为格兰特式,将美军用的型号以南军名将罗伯特·F·李命名为李式。众所周知,李是格兰特的手下败将,英军就以此来暗示自己的设计更好一些。其实在美军自己的编号系统里这都是M3中型坦克,但到了后来格兰特和李的叫法慢慢传开,也就被默认了。

六兄弟还是七兄弟之墓,格兰特还是李,简单说说M3中型坦克

格兰特炮塔大一圈且无指挥塔

美军用的M3李式中型坦克一共是7名乘员,分别是驾驶员、无线电员、75毫米炮手、75毫米炮装填手、车长、37毫米炮手、37毫米炮装填手。无线电设备在车体里,天线在车体战斗室左后侧。而英军的M3格兰特式中型坦克将无线电设备移到炮塔后部由车长直接操作,天线在炮塔顶,乘员中去除了无线电员,只有6人。客观上说英军的格兰特式无论是车体内还是炮塔内都要宽松很多,工作条件比较好,因此美军后来也去除了无线电员,由驾驶员操作电台。

六兄弟还是七兄弟之墓,格兰特还是李,简单说说M3中型坦克

M3李式中型坦克战斗室简要布局

上图中1是驾驶员座位、2是无线电员座位、3是75毫米炮手座位、4是37毫米炮手座位、5是37毫米炮装填手座位、6是车长座位。你问75毫米炮装填手?抱歉他没座位,如果愿意可以打开舱盖坐外面去。

1942年5月M3中型坦克在北非比尔哈凯姆战役中首次参战,给了德军坦克当头一棒。德军对M3中型坦克的评价比较高,比如隆美尔就认为M3的出现使德国人第一次失去了坦克技术上的优势,21装甲师第3侦察营的指挥官汉斯·冯·勒克(战后写了本书叫《装甲指挥官(Panzer Commander)》)则认为格兰特式比德国4号F1型之前的所有德国坦克都好。

前面说过M3中型坦克是过渡品,但过渡品并不代表劣质品或廉价品,美国人造坦克的时候还是很尽心的。M3系列的炮塔和车体前装甲都是51毫米并且带倾角,这个防御不能说薄弱。虽然之前他们没有弄过这么厚的坦克装甲,但是他们铆过更厚的战列舰装甲,于是M3的车体上到处都是巨大的铆钉。虽说铆接装甲有受到冲击的时候铆钉被切断乱飞伤人的毛病,但动能没到一定水平还是切不了这么粗的铆钉的。

六兄弟还是七兄弟之墓,格兰特还是李,简单说说M3中型坦克

厚钢板和大型铆机

当然美国人也不是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在M3的大型号中,M3A1是铸造车体型,M3A2和M3A3则为焊接车体型。后两种工艺将在M4坦克上大行其道。

六兄弟还是七兄弟之墓,格兰特还是李,简单说说M3中型坦克

铸造车体的M3A1


六兄弟还是七兄弟之墓,格兰特还是李,简单说说M3中型坦克

焊接车体的M3A2

M3中型坦克的两门炮也值得一提,它的75毫米炮初速较低,穿甲能力比较弱,但37毫米炮在二战同口径炮中是佼佼者,两者在千米处的穿甲能力几乎相同。但无论如何口径摆在那里,当时M3中型坦克能在德国3号坦克和50毫米反坦克炮有效射程外干它们(比尔哈凯姆之战是用缴获的德国75毫米穿甲弹弹头打的)。特别是75毫米炮有发射高爆弹的能力,相当克制德国非洲军的发挥。

当时英国坦克口径都小,2磅炮和6磅炮有效射程近。更糟糕的是2磅坦克炮没有榴弹,6磅坦克炮虽然有榴弹,但是性能很糟糕,数量也少,在非洲前线更是基本没有。用穿甲弹打远处的火炮其实相当于发射了一颗大号子弹,除非正中炮身,打偏点实在造不成什么影响。所以德国非洲军采用反坦克炮蛙跳战术,和坦克交替掩护推进。英国坦克对付反坦克炮的办法只能一边用机枪扫射一边猛冲,路上就被一一点名。等M3中型坦克到了非洲,实际上就把非洲军这个看家战术给废了。

另外这两种炮都继承了美国坦克的家艺,在近距离能发射钢珠霰弹。一大一小两支喷子,有效射程100米,这对步兵真是相当的不友好。

其实以上这些都还不算什么,最关键是M3中型坦克能上垂直稳定器,不但75炮能上垂稳,37炮也能上。别看到处都是吹德国坦克的炮控如何高大上,他们有啥炮控?磨得精密点的光学镜,有的车长带个手持式的剪刀炮队镜。后期大型的虎豹炮尾有个液压平衡器,那是因为炮管过重,没有平衡器靠手都摇不动炮,跟陀螺转子稳定的垂直稳定器根本是天壤之别。不过据说当时前线士兵素质较差,不会用也不好好保养,所以后期车辆拆除甚至出厂就不装垂稳,毕竟那东西老贵的,糟蹋了不值得。

六兄弟还是七兄弟之墓,格兰特还是李,简单说说M3中型坦克

安装垂直稳定器的M3坦克

有垂稳的M3中型坦克很好辨认,75毫米炮炮口附近有环状配重块,37毫米炮则是炮管下有一根杆状配重,不要误认为是并列机枪枪管。

六兄弟还是七兄弟之墓,格兰特还是李,简单说说M3中型坦克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前英军的格兰特和李

虽然英军把自己用的型号单独称为格兰特,但由于生产速度和战争损耗后来还是不得不直接使用美军的李式,形成混用局面。美军在突尼斯战役后就淘汰了一线的M3中型坦克,英军则在西西里岛战役后替换,自此M3中型坦克作为一线装备在西线消失。

东线的情况又有所不同,1942年援苏的M3中型坦克到达的时候正赶上铁木辛哥和钢铁同志两位铁哥把红军的坦克储备在哈尔科夫扔了个一干二净,这些坦克刚好拿来应急。但在苏军中M3坦克可就没什么好名声了,75毫米炮苏军早就玩上了。其他论机动没法和T-34比,论防御没法和KV比,并且它使用汽油发动机,被打中还容易起火,你说谁会喜欢它呢?另一个不能忍的就是这车耗用乘员太多,当时苏联在坦克大量损失的同时也大量损失坦克乘员组,按当时回忆录的说法一些装备KV的部队打到后来都是3人车组了。两辆M3的乘员组能配备3辆KV,而两辆M3的战斗力和乘员生存力都比不上3辆KV。东线的战斗强度和火力密度远超北非,M3中型坦克生存堪忧,所以在苏军眼里M3中型坦克就剩一堆毛病了。

六兄弟还是七兄弟之墓,格兰特还是李,简单说说M3中型坦克

在东线被击毁的M3中型坦克

还有一点值得一说就是虽然送到苏联的M3中型坦克基本都是美式构型,但红军中却习惯将它称为M3格兰特,原因不可考,我想可能格兰特的发言比李更顺口吧?这样标题的问题也就有了答案,如无意外就是七兄弟一勺烩,七兄弟之墓。

在太平洋战场上M3中型坦克一直用到战争后期。以当时日军的反坦克火炮穿甲能力,其实用M3或M4都没什么区别,M3的火力配备更灵活,在面对日军步兵肉弹攻击的时候可能还更有优势。不过英军反攻缅甸时所用的M3李式坦克做了一定改装,去掉了车长指挥塔,在炮塔侧面安装烟幕弹发射器。这个原因我认为是车长指挥塔里那挺机枪实在太吵了,枪身就在车长耳朵旁边,一开枪那个噪声和震动一定非常感人。

六兄弟还是七兄弟之墓,格兰特还是李,简单说说M3中型坦克

无指挥塔,炮塔侧面可见烟幕弹基座

就简单说到这儿吧,见笑见笑,如有错误请在文下指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