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从杀老弃老养儿防老到按月领取养老金,我们孝顺老人不应有点含糊

孝泉是个古镇,也是个闻名四里八乡的大场镇,离我家也就三四十里远。民谣云:“鸡公车,圆又圆,推起母猪赶孝泉。孝泉有点儿远,买把伞;孝泉有点儿高,买把刀……”那年月,我们背着背篼,跟着大孩子们到堰埂上去捡柴。十多个人排成一溜儿,大孩子说什么我们就说什么,一来二去,背得滚瓜烂熟。可是具体孝泉在哪个方向,我是搞不清楚的。直到我在孝泉读师范,才算对这座古镇有了一些了解。

从杀老弃老养儿防老到按月领取养老金,我们孝顺老人不应有点含糊

孝感天地

我国历史上有“二十四孝”的故事,从上古时期的虞舜到北宋的黄庭坚,个个都是感天动地的大孝子。之所以在北宋时期就终结了,并不是后来就没有孝子出现,而是整理24孝故事的郭守正是元朝人,他自然就不知道后面的事情了。孝泉之所以闻名于世,全在于“一门三孝”的故事,其传播距离之远可谓享誉全中国,蜚声东南亚。故事说,东汉时,雒县汛乡(今四川省德阳市孝泉镇)有一个叫姜诗的人,他的母亲喜欢喝江里的水、吃江里的鱼,姜妻庞氏每日便去江边挑水、打柴换江鱼给婆婆吃。谁知后来婆婆听信谗言,硬逼着儿子休了庞氏。那媳妇庞三春虽寄居破庙,仍以柴换鱼托人送与婆婆。其子安安,人虽小却也懂孝道,每日从上学口粮中节省一点粮食给母亲送去。最后,一门三孝,感天动地,姜家屋侧冒出涌泉,并日现二鲤。之后,“一门三孝”成为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广为流传。

从杀老弃老养儿防老到按月领取养老金,我们孝顺老人不应有点含糊

一门三孝

百善孝为先,我们看孝字的写法,下面是“子”,上面是“老”,所以《说文》讲“孝”为:善事父母者。老在上,子在下。这是长幼尊卑的次序,礼节。也可以视为子承老,儿子背老父母,这是象形,更是直观的孝行。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孝的观念不只於孝顺父母而已,孝顺父母只是孝道的开始,我们最终还要“立身行道”,也即是说,要有一番作为,譬如出将入相,这样才能光耀门楣,也是最大的孝顺。有些人对于孝顺父母,理解的相当片面,他们只知道“父母在,不远游”,以为儿子就应该始终陪伴在父母身边。其实孔子这句话还没有说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所谓有方,就是有奋斗的目标,鼓励儿子们建功立业。

从杀老弃老养儿防老到按月领取养老金,我们孝顺老人不应有点含糊

孔子

孝顺父母,天经地义。因为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还养育我们成人。养儿才知父母恩,我们在孝顺父母的同时,实际上也在给子女做榜样,这样孝顺父母的传统也就一代代延续下去了。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强化纲常伦理,常常会旌表一些孝子贤孙,作为榜样让大家学习。这本来是好事,不过在推行的过程中,一些地方走向了极端,反而有悖人伦天道。譬如在黄尚毅主编的《绵竹县志》载:“曾正洪,邑民。道光六年十月,母邹氏久病不愈。正洪割左膊之肉以奉母,病即痊。知县杨上容讯验旌奖。”大意是绵竹有个曾正洪,其母亲久病不愈,于是他从左胳膊上割肉炖汤让母亲吃,母亲就病愈了。这样的事情现在看来真是骇人听闻,但是在方志中却比比皆是,可见时人都将人肉当成了治病良方。

从杀老弃老养儿防老到按月领取养老金,我们孝顺老人不应有点含糊

绵竹

只是按照当时的医学条件,割肉救母就是愚孝的表现,因为这很可能给“孝子”带来致命的伤害,何况人肉有无药物价值,也很难说。回到“一门三孝”的故事,儿媳庞氏孝顺婆婆可谓尽人皆知,但婆婆却偏要听信谗言,强行让儿子休掉庞氏。可怜的庞氏一肚子冤屈却申冤无门,如果不是上天相助,庞氏的苦日子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到头。这其实也告诉我们,婆媳关系在国人中真是个麻烦事,有时候逆来顺受,也得不到好的结果。但是否一定就是婆婆对媳妇不好呢?我看也不见得。

这周星期天回老家看爸妈,远远地就听见高音喇叭里在播放哀乐。我知道,这一定是哪个老人去世了。果然,母亲告诉我说,张奶娃的妈去世了,今年刚满88岁。这个年龄,在农村也算高寿了。母亲说,这个老大娘生前可遭罪了。媳妇对她不好,吃的穿的都成问题,张奶娃是个汃耳朵,也管不了媳妇。直到老太太家孙媳妇进门,老太太的日子才好过点。因为儿媳妇也做了婆婆,她担心孙媳妇依葫芦画瓢,自己也遭到报应。看来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很多家庭的户口簿上虽说户主是男人,但管家的确是女人。农村老太太没有退休费,只能依附儿子生活,如果媳妇不愿意善待他们,吃苦受累肯定少不了。事实上,在农村不赡养老人或者说不孝顺老人的,还不在少数。

从杀老弃老养儿防老到按月领取养老金,我们孝顺老人不应有点含糊

婆媳关系

有个小品叫《称妈》,就讽刺了这种现象。大意是:有兄弟俩不孝顺,在赡养老母亲时不尽心,老人日子过得很糟心。他们舅舅知道后,想出一个办法,谎称老太太还有一笔财产放在他家,等老太太百年之后可以分配给兄弟俩。但前提是,兄弟俩得赡养好老母亲,一个儿子赡养一个月。赡养好坏的标准就是月底称秤,如果老太太体重增加有奖,体重减少则要挨罚。兄弟俩为了在称妈时让母亲体重增加点,想出了不少啼笑皆非的馊点子。

小品的确搞笑,但却客观反映了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并不乐观。

从杀老弃老养儿防老到按月领取养老金,我们孝顺老人不应有点含糊

孝顺老人

城里老人虽说有退休费,但他们也有烦恼。“我能不能求个助,找个人说说话。”曾经有个89岁的烟台老人李春芳致电《齐鲁晚报》热线求助。四个子女或在国外,或在外地,腿脚早已不灵便的老两口只好整天窝在家里,读报、看电视、等电话成了他们打发时间的唯一途径。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成年的酒……89岁烟台老人李春芳夫妻的遭遇,却让我们看得鼻子发酸。在两位老人这里,夕阳不过是一些残花败柳,一些残羹冷炙而已,何来一点美感而言。

  其实,比虐待老人更可怕的,是遗弃老人,我国历史上曾有相关的“弃老令”。近年来,湖北省武当山周边部分村落,发现了大量掩藏于灌木草丛中的窑洞。这些窑洞是古代用来寄放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的,让他们自然饿死,称为寄死窑。一般洞口高约1米,宽约0.8米。里面长2米,宽1.5米,高1米,一张双人席铺下正合适。洞口两侧凿了石眼,可以安装木门。过去把老人送进去,第1天送3餐饭,第2天送2餐饭,第3天送1餐饭。第4天开始不送饭,用锁将木门锁上,怕老人饿了跑出来。等老人在洞里饿死了,再抬出来安葬。当地百姓中广泛传说,古代皇帝曾下“弃老令”,60岁以上老人让其自行饿死,但因老人的智慧而解除国难,使皇帝放弃了“弃老令”。值得注意的是,有村民说,民国初年当地还有人被送进寄死窑而死。对寄死窑的理论解释,有死亡地说、古老久远说、生存法则说、灾年不得已说、野葬遗留物说等。

从杀老弃老养儿防老到按月领取养老金,我们孝顺老人不应有点含糊

寄死窑

弃老习俗并不是只出现在中国,还出现在世界许多民族中,如印度、日本、北美爱斯基摩人。1983年上演的日本电影《楢山节考》就讲述了一个关于弃老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日本信州深山里一个偏僻的村落。小山村后的楢山连绵不断,峰顶终年积雪,将村庄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开来。由于生活极端贫困,村子里没有多余的粮食让没有生产能力的老人和孩子吃。这里有个习俗:每户人家,只有大儿子可以娶妻生子,其他男人只能干活,不许结婚,他们被称作“奴崽”。至于老年人,男人一到了70岁,女人一到了60岁,就要由儿子背到村后的楢山上去,任其自生自灭。故事相当感人而惨烈,折射出日本社会曾经有过的不堪一面。

从杀老弃老养儿防老到按月领取养老金,我们孝顺老人不应有点含糊

日本弃老电影剧照

寄死窑现象并不与中国传统孝道相悖,相反,它说明中华民族的孝道是从野蛮习俗中逐渐发展过来的。关于寄死窑的广泛传说,不是在鼓励弃老习俗,而是在歌颂放弃“弃老令”的习俗演变。早在20世纪初,一些西方和日本学者已经关注中国原始的杀老习俗。建国以后,人类学和民俗学家对我国的弃老、杀老习俗进行研究,发现远古时期我国确实存在过弃老、杀老的习俗。在那时,凡是年满60的老人,一律都要被处死、活埋,或被抛弃在荒郊野外任其冻饿而死,这种方式称“花甲葬””,真是残忍至极。

从杀老弃老养儿防老到按月领取养老金,我们孝顺老人不应有点含糊

养老金

寄死窑现象说明,经济极端落后,就会导致道德伦理的极端残忍,只有经济高度发达,才能有高度文明的道德伦理。我们再回到农村部分人不愿意赡养或虐待老人的问题,如果老人有大量积蓄,完全不需要靠儿子来赡养,那么虐待老人就无从谈起。可见,虐待老人之所以出现,还是钱这个东西在作怪。有钱什么都好说,没有钱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就会发生改变或扭曲,哪怕父子、母子之间都是这样。从2011年开始,农村老人年满60岁,每个月可以领到55元的养老钱,后来逐步上涨,逐渐达到了100元。100元对于当今社会来说,实在微不足道,也解决不了多大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广大农民朋友,积极参加新农保。这样,或许可以在他们年老以后,有一定的退休费可拿,加上自身积蓄,享受到真正的夕阳红。(彭忠富/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