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馬雲為什麼看衰傳統制造業?

9月19日,馬雲在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最後一次雲棲大會上發言稱“未來10到15年,傳統制造企業會非常痛苦。依靠傳統資源消耗性企業,挑戰會越來越大。”最近馬雲的演講,從教別人“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的創業教父,轉變為教別人“在寒冬裡如何生存”,並對傳統的勞動資源密集型製造業企業表示非常的不樂觀。

01

在過去20年,中國的經濟工作會議中,幾乎都會有“經濟形勢錯綜複雜”這一句,今年甚至還有“經濟形勢穩中有變”這樣的表述。但在宏觀經濟形勢壞的時候,容易誕生了不起的企業。

馬雲為什麼看衰傳統制造業?

在雲棲大會上,馬雲還舉了一個例子說明面對經濟下行時,企業所有者應該怎麼做:

家長讓三個孩子出門取東西。天下著大雨,老大穿好雨具,老二帶上雨傘,老三什麼也沒有。結果,老大仗著有雨具,把腿摔斷了,老二仗著有雨傘,把腰傷了,只有老三在山洞裡,認為暴風雨總會過去的,躲過了大雨,把東西順利取回來了。

其實,把這個故事說得直白一點,就是“面臨凜冽的寒冬,廣大企業主要學朱元璋,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

馬雲為什麼看衰傳統制造業?

馬雲具有如此判斷的原因,在於他認為,本次貿易戰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中美兩國很可能像當年日美兩國長期在貿易領域對抗一樣,競爭長達二十年。因此,企業主要有長期抗戰的思想準備。

02

假如看看我國農業的發展史就知道,未來農業的發展,肯定是像美國一樣,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生產,以規模化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但是,我們卻不能像幾十年前那樣有強大的動員能力,幾乎在一夜之間完成農村集體化,建立人民公社。所以,現在的決策者只能採用城鎮化和棚戶區改造,將農村人往城裡趕,形成農村的“危機”,來倒逼農業規模化、工業化和城市化。

但是,效率和公平只能二選其一。為了追求效率,自改革開放以來,政策都是“東部優先”、“先富帶後富”,來實現效率方面的高速追趕,形成了“江浙滬包郵區”。但是,“先富”愣是忘了“帶後富”,西部地區在用自然資源支援東部後,普遍面臨資源匱乏、人才流出、商業環境惡化等發展挑戰,從公平的角度講,這就是“東西發展不平衡”。

馬雲為什麼看衰傳統制造業?

同樣,面對即將到來的互聯網引導的工業革命,相信所有的大國都會再次面臨歷史上,農業規模化和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陣痛。

根據決策層路徑依賴的特點,在邁向工業互聯網化的道路上,政府必然又會引入雙軌制,在一些特區、城市試點互聯網製造,推動產業升級,追求先富帶動後富。好在這次國家財政較為富餘,能夠對結構較為落後的地區進行定向的經濟支持,以避免發展不平衡帶來的巨大制度成本。

於是乎,有了雄安,也有了海南,有了大灣區,也有了長三角地帶的一顆顆明珠。但是,改革必然有痛苦,就像去年的小鋼廠一樣,大量的落後產業勢必將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關停並轉”,把道路和市場讓出來,給新經濟起航。

馬雲為什麼看衰傳統制造業?

這也就是馬雲今天說的,“未來的10到15年所有的製造行業所面臨的痛苦遠遠超過大家今天的想象。我們必須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並且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

所以一系列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及總理緩徵社保的表態,本質是替傳統制造企業和就業人群,爭取更多的準備和緩衝空間,打打麻藥。而政策上爭執的主要方向,在於究竟應該打多少麻藥,既能做完手術,還沒有副作用。

03

技術的轉移,往往是新產業爆發的根源。就像沒有軍用對講機的民用化,就不會有手機的雛形,沒有軍用internet的民用化,就不會有谷歌、臉書等互聯網巨頭,沒有GPS的民用化,就不會有美團、滴滴這些新獨角獸。

馬雲為什麼看衰傳統制造業?

這對新動能是利好,但是對舊動能卻是打擊。待新產能成熟之後,就像阿里幹掉了舊零售,騰訊幹掉了短信那樣,曾經的超級暴利行業,將會在新動能的打擊下變成了一地雞毛。

同樣,面對馬雲說的“要做二十年的長期準備”。目前國內大量的傳統制造業企業以及過剩產能,在供給側改革推進之下,不要以為像小孩子那樣“哭幾嗓子”,就不會被“拔牙”了,哭最多隻能晚幾天再“拔”,多打點麻藥再“拔”,但是“拔牙”是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是不明白道理的“小孩子”無法阻擋的。

冬天來了,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這句話對絕大部分人,都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