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 姜堰這些“象形”地名,您更喜歡哪個?

姜堰這些“象形”地名,您更喜歡哪個?

姜堰這些“象形”地名,您更喜歡哪個?

自古以來,村莊的命名方法千奇百怪:

有的根據地理特徵命名;

有的根據歷史文化命名;

有的按照人們的願望命名;

有的以姓氏和人名命名;

有的以動植物命名;

有的依據地形地貌命名。

姜堰的“象形”村莊名稱。

姜堰这些“象形”地名,您更喜欢哪个?

河橫村

河橫村位於沈高鎮北側,北鄰東臺市溱東鎮夏龍村(夏家舍),西鄰溱潼鎮湖南村。

姜堰这些“象形”地名,您更喜欢哪个?

100多年前,當地就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河流,南入江、北入海。河中間有一條長滿了草的土埂,人們就將此地稱為“河家埂”,由於“埂”和“橫”兩字音相諧,久而久之,人們就改稱“河家埂”為“河家橫”,即河橫。

三里澤村

興泰鎮有個歷史悠久,充滿傳奇色彩的村莊,名叫三里澤。據出土地券記載“三里澤”在明代稱“三里澤市”,這裡“市”意為市場。

姜堰这些“象形”地名,您更喜欢哪个?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個夏天,一對少男少女因為洪水來到一片茂盛的雜草叢中。他們決定在這裡搭建房屋,開荒種地,並且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息繁衍。為了防止再次受到洪水侵襲,他們在住處周圍修築高臺,挖掘排灌渠道。

就這樣,子孫後代愈來愈多,高臺也越建越長,逐漸形成一個小村莊,因村莊從東到西距離“二里寬,三里窄,”即“二里有餘,而又三里不到”,就取名為“三里窄”。後來人們覺得“窄”字叫人費解,就根據祖先因為而來,加之這裡是水網地區,取了個音近字“澤”,所以改成了“三里澤”。

港口村

港口村位於華港鎮東南部。南距泰州市區9公里,四面環水,古名郭欒潭,唐朝改名龍溪,明朝始稱港口鎮。建國前後仍名為港口鎮,直至2000年行政區域調整,與裡華鎮合併後為港口村,是姜堰古鎮之一。

姜堰这些“象形”地名,您更喜欢哪个?

港口四面環水,滷汀河、龍溪崗交匯於此,是四通八達的水上交通樞紐。據說清朝末年,港口有一塾師,名姚成傑,曾用港口鎮莊名出了一個對子叫學生對。此對上聯是:“港口鎮,前有港,後有港,故名港口”。學生苦思冥想,難以應對,最終有一學生想到港口南邊九里遠的窯頭莊,就用此莊名對出下聯:“窯頭莊,東無窯,西無窯,何謂窯頭”,塾師聽後大為讚賞。

大倫村

大倫村地處大倫鎮中心,東與海安縣交界,北與白米鎮毗鄰,西連姜八公路,南與蔣垛鎮接壤。

姜堰这些“象形”地名,您更喜欢哪个?

據傳清朝年間,莊後頭彎子港有一條很長的垛嶺子,因而得名大嶺莊,後諧音城大倫莊,現為大倫村。大倫村古時四面環水,南有大道通黃橋。大倫村有五大景點:古石橋、秦家橋、千年銀杏、岱嶽寺、顧家岱花園。

界河村

界河,顧名思義,是一條分界的河流。這裡所指的是泰興與姜堰交界的一條小河,名曰:界河。河北岸坐落著一個自然村,因此得名界河村。

姜堰这些“象形”地名,您更喜欢哪个?

界河村地處姜堰區最東南角。新中國成立後隸屬界河鄉。2001年行政區劃調整後,三個村合併為界河村。界河村是一個古老的村莊,又是一個革命老區,1930年,在這裡建立了蘇中第一個中華蘇維埃區級政府,給姜堰革命歷史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姜堰这些“象形”地名,您更喜欢哪个?

甸址村

甸址村是興泰鎮鎮政府所在地。東邊與東臺市接壤,北邊與興化市相連,寧靖鹽高速公路穿越其中。該村以“小甸址”出名。

姜堰这些“象形”地名,您更喜欢哪个?

這裡原是一片水草豐盛、土地肥沃的水鄉澤國。明朝初年,居住在蘇州閶門外的3戶人家到該村西河邊上安家落戶。這條河流是一條重要的交通要道,運輸繁忙,他們便在河邊開了幾爿小店。小店址便由此而得名。後來有人認為小店址就是一片草甸,建議將小店址中的“店”改為“甸”。從此小甸址的地名沿襲至今。

院子村

院子村位於羅塘街道東部,東與白米鎮和平村接壤,西至328國道,南與太宇村、三園村和白米鎮大安村毗鄰,北與銀穆村相接。

姜堰这些“象形”地名,您更喜欢哪个?

據《江蘇省泰縣地名錄》載:院子頭,舊時有兩戶深宅大院。大院為黃氏家族所建,院子捲菸因此而得名。據說兩處大院都有數十間房屋,至今尚存20多間。黃氏家族在明末清初由大倫遷居而來。後來因為戰事頻繁,時局不穩,其家族紛紛流往外地,從此黃氏家庭結束了在院子村生息繁衍的歷史。

姜堰这些“象形”地名,您更喜欢哪个?

宮倫村

宮倫村位於俞垛鎮以北3公里處,與興化市邊城隔河相望,東、西分別與興泰鎮和春草村依河相鄰,南與房莊村接壤,面積3.5平方公里。

姜堰这些“象形”地名,您更喜欢哪个?

宮倫村莊的傳說頗多,相傳北宋時曾有一皇帝逃到這裡,在村東部建一座行宮,賜名宮倫。雖然現在行宮不見蹤跡,但是該村周邊的騰馬莊、擺宴垛、牌樓溝及村南的渡皇河,據說都是因為這位皇上光臨而留下的地名。

沙梓村

沙梓村位於張甸鎮東邊約4公里處,東鄰梁徐鎮邢家村,西鄰楊港村,1958年張甸建人民公社時稱沙梓大隊,鄉鎮體制改革後叫沙梓村。

沙梓村因為沙梓橋得名,沙梓橋名字的來歷,有段神奇的故事。

姜堰这些“象形”地名,您更喜欢哪个?

相傳洪武年間,葛港河清澈寬闊,行舟如雲,在河的兩岸居住著鮑氏和高氏兩大家族在葛港河上架設大木橋。大橋落成這天,鮑、高兩族因為橋的起名鬧起了風波:一說鮑家文人頗多,應稱“鮑家橋”;一說高家經濟實力雄厚,應稱“高家橋”。兩家各執己見,經多次調解無果,狀告到衙門。鎮江知府聞悉後親臨現場,實地考察。知府大人心想,鮑、高兩家都不能得罪,不能因我而再起風波。於是漫步河岸,在橋的東側只見一片白沙閃爍,便彎腰撿起了一個糖果狀的砂條,仔細觀看後,嘖嘖稱奇,抬頭間,河西岸一棵高大的梓樹映入眼簾。知府大人手拿砂條漫步來到梓樹下,頓感涼風習習,清爽宜人,只見梓樹高大挺拔,白色圓錐形的花絮一簇一簇的,樹冠如同巨傘,不禁繞樹一週,口中唸唸有詞:“此乃神木,此乃神木也!”圍觀的百姓,翹首以盼,並大聲疾呼:“請知府大人示下。”只見知府大人手捋鬍鬚,仰面大笑,口中連叫:“此砂神砂,此樹神木,此地仙境,絕也!絕也!”隨即手指新建的大橋,大聲說道:“眾位鄉親,此橋就叫沙梓橋!天賜,天賜也!”從此,村莊也因橋名得沙梓村。

河橫村的土埂早就不見了,

三里澤村也不再是“二里寬,三里窄,”

甸址村的幾爿小店也不見了蹤影,

宮倫村的行宮不知何時被毀

……

星移斗轉、歲月滄桑,

這些村莊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它們的名字,

傾訴著人們對它們最初的、

最深的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