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被蒙古打败的宋朝,为什么不去人烟稀少土地肥沃的东南亚建立国家?

一生三三生万物67893


在南宋大将刘整投降前,蒙古人在江南的战争陷入僵局。打了40年,一直没有占到多大便宜,还搭上了蒙哥可汗,因此蒙古廷议都认为南宋地方水多湿气大,不利于蒙古骑兵作战,着意放弃攻打南宋。蒙古人有个好处,遇到大事喜欢开会讨论,充分发挥原始社会的贵族民主制度。

(南宋党争导致刘整降元)

刘整入朝献策忽必烈,希望蒙古攻打南宋,并说南朝只有一个吕文德可堪作战,主昏于上,臣佞于下,可以一战而定。当时的蒙古王公们都连连摇头,表示不同意。忽必烈也大手一挥,表示遵从大家的决定。

刘整是南宋降将,他所带来的进身资本——泸州城已被吕文德重新夺回去了,他就像是一个跳槽的经理人,要想站稳脚跟,就得建立起特殊的功勋。以他的履历,熟知南宋虚实,帮助蒙古灭宋,是他最容易实现的军功。因此,刘整不断劝说忽必烈:“宋主弱臣悖,立国一隅,今天启混一之机。”更提出:“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者,不为正统。”至此忽必烈下定了灭宋的决心:“朕意决矣!”


(朕意决矣,今岁南征)

“正统”一词,深深刺痛了忽必烈。历来北虏未有主中国事者,华夏视北虏为夷狄,认为不可与高士谈论。如能克成帝业,混一南北,正统加身,孰谓胡虏不为中国之主?因此,忽必烈立志灭宋。从这一刻起,中华大地对峙分裂近400年的乱世,只能存在一个政权主体,即所谓正统之争。在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大元”,以正统自居。天无二日,民无二君,忽必烈已经接受了中华的政治伦理。

如果在刘整降元之前,南宋还能借助地利优势与蒙古军队打的有来有往,那么在刘整之后,蒙古人也建立起了水军。南宋军队已经没有优势了。

(襄樊之战历经6年)

所以,此时的南宋政权即使借助发达的海外贸易线路,选择到国外立国,也不可避免会遭到蒙元的追杀,就如同北元皇帝北迁后,朱元璋发起了11次北伐,目的就是在政治上摧毁元朝黄金家族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南明,都已经跑到了缅甸,不还是一样被满清政府追的无处可逃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相比之下,汉人复国后对待清朝皇帝还算是优容不少的。

(宋代海外贸易)

从南宋的角度来说,在当时的亚洲大陆上,只有南宋才能称得上是元朝的对手,不管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至于经济上,南宋更是甩蒙古人几十条街,而且南宋的远洋贸易很发达,航海技术也很高超。在当时的条件下,南宋确实有到海外新辟一国,缓图中土的可能和实力。

张世杰没有断绝恢复之志,在海战中派遣小船去接陆秀夫和少帝,陆秀夫担心兵荒马乱,拒绝上船,最终背负少帝跳海殉国。张世杰还想侍奉杨太后寻求赵氏的后代而立位,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少帝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

再后来又刮起了台风,张世杰船队毁散,可谓诸事不谐,天要亡宋。将士们劝张世杰登岸,张世杰说:“不必了。我为赵氏,能做的事都做尽了,一君亡,又立一君,现在又亡。我还没有死的原因是希望敌兵退,再另立赵氏以存祀啊。现在到了这个地步,岂非天意啊!” 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中溺卒于平章山下。

(宋军战船都是平底船不适合远航)

当时的南宋王朝之所以逡巡在南部沿海,乃是希望借助正统在兹的政治影响来唤起国内的反元起义,恢复故土。一旦舍弃中华,正统名分就会失去,从正规军变成了海盗流寇,饱读儒家诗书的士人君子安忍为之?况且父母兄弟,祖宗社稷都在华夏,一旦毁弃,何时才能恢复?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习性对南宋君臣前往还望开辟新国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漳浦赵家堡:汴派流芳)

如果崖山之战,少帝不死,复宋之念就没有断绝,南宋君臣在中土已无立锥之地,必然要到海外开疆。台湾、菲律宾等地,都是不错的选择。虽说必不可少有当地土人的袭击,可能还会有疾病的侵袭等等,但是这些来自文明国度的南宋君臣,依然有可能在这些地方重新复制一次文明。

鉴真东渡,卫温入台,是海路险远和疾病侵袭的例子。那个时候,去海外别立一国,难度还是很大的。如果能够克服这些问题,以南宋的军事能力,击败当地的土著,问题应当不大。

也许在平行宇宙中,崖山海战中并没有刮起台风,张世杰早已带着剩余的南宋遗民,漂洋过海,再造了中华。


而知而行的历史


公元1279年,南宋小朝廷大臣陆秀夫被元军追赶,背负8岁小皇帝赵昺在崖山海战失败后投海而死,南宋灭亡。从1268年忽必烈夺得蒙古汗位开始全力进攻南宋开始,到1279年南宋最终灭亡,南宋一直从未放弃过建立新政权的努力,只不过一直都停留在南宋故土境内,始终未超越国界,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作为原因探究:

一、偏安一隅已是两宋传统

宋朝从开国之祖赵匡胤、赵匡义两兄弟起,就确立了先易后难、重在守内的基本国策,并将其定为历代国君必须遵守的祖宗家法,宋朝的疆域成了历代中国王朝中面积最小的一个。南宋开国之君宋高宗由于受到金人恐吓,由此对北方游牧民族产生恐惧,吓的丧失了生育能力,在临安建立南宋后,偏安一隅,沉溺于南方的美景和丰富的物产,真的是“只把杭州当汴州”,成了一位缺乏进取之心的君主。

到了1268年之后,南宋面对蒙古的全面进攻,临安被攻破之后,南宋的残余势力依旧坚持在抗争,只不过这些小朝廷都是建立在南宋故土境内,不过想想宋朝在国富力强时对北方被金人、蒙古人占据的肥沃土地、城池、人口都无心去收复,又怎么会在国破家亡时去异域开疆拓土呢?

二、缺乏强有力的武装军事力量

宋朝从北宋赵匡胤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开始就确立了重文轻武的治国理政思想,吸取五代十国时期呈现的“风水轮流转,皇帝大家做”乱象的教训,宋朝历代君主都非常注重对武将的打压,并且制定了很多措施以分割、限制武将权力,如将军权一分为三,分属枢密院掌兵符以享调兵之权但不直接控制军队;三衙掌军队平时训练及日常事务但无调兵之权;遇有战事,则由皇帝直接任命将帅领兵作战,所要达目的就是将“发兵之权”与“握兵之权”相分离,以防止武将拥兵为患,防止黄袍加身的故事重演。到了南宋,一旦武将稍有威望,朝廷就会想方设法加以铲除,著名将领岳飞不就是在“莫须有”的罪名之下被杀害的吗?在此国策之下,武将们一直得不到皇帝的信任、被文官看不起,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带兵打仗、征战沙场呢?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

其次,宋朝奉行养兵政策,凡是遇到灾荒,朝廷就派人去灾区去招募军队,目的不过在于防止灾民暴乱,这些人中除了身强力壮者被编入中央禁军外,其余的多数被编入厢兵、乡兵用以维护地方治安,平日里也疏于训练,说白了就是一群放下锄头的农民,其战斗力可想而知了。南宋的中央禁军多数在与蒙古的战斗中消耗殆尽,所剩的多数已是由失业民众中招募而来的缺乏训练的地方厢兵、乡兵,大批优秀的将领要么被奸臣贾似道陷害至死,要么在前期与蒙古的战斗中牺牲,一句话,此时的南宋在武装力量方面已经是无力回天,连占有地利条件的故土都守不住,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去异域重新建立政权呢?

三、东南亚不是随便就能征服的

南宋建立者宋高宗赵构

首先,东南亚自然气候方面与中国南方差距巨大,中国南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东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习惯于中国南方气候的南宋人莫说没有去,就算是真去了,估计也会是凄惨结局;再者当时的东南亚土地上已经建有古越南、暹罗等国,这些国家虽小,可是人家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也不是轻易就能被征服,继南宋之后拥有广阔疆域的元帝国都在征战东南亚中铩羽而归,又何况是已经日落西山的南宋小朝廷呢?

最后,当时的生产力落后背景下也不具备长途运输兵力至东南亚进行战争的交通条件和物资条件,回顾历史,两宋最强盛时期的帝王都无力进行的军事活动,又岂能指望这些风雨飘摇的南宋小朝廷去完成?所以,不是被蒙古打败的宋朝主观上不跑下去东南亚建立国家,而是此时宋朝客观条件已经宣告其回天乏术,接下来的只有灭亡。


国家人文历史


晚宋就已经有人想到,可以去东南亚了。

当初,宋军退到崖山,水军有相当的优势。张世杰主张在这里背水一战,然而,这只是当时的一种意见。左丞相陈宜中就主张前往占城,利用海上优势,与元军长期对峙。然而,崖山一战,宋军不胜,陆秀夫抱着八岁的赵昺跳海自杀。立足东南亚的方案也就无法开展了。最后,陈宜中客死暹罗,也就是今天的泰国。

那么,陈宜中到底有没有合理性呢?

先说一下其中的合理之处。

南宋时期,海上贸易空前繁荣,宋人去往东南亚也越来越平常。南宋笔记小说中,就有很多故事,讲某人飘海到东南亚某国,在那里做生意成了大富翁,甚至和当地人通婚,还做上了大官。

一直以来,占城与宋朝的关系相当不错。对于占城来说,最大的威胁是北面的南越(即现在的越南),北宋与南越直接兵戎相见,占城则是北宋主要的盟友。南宋时期,占城更是重要的贸易伙伴。有了长期的联盟与信任,所以陈宜中提出前往占城是比较合理的——比如他就不会说我们去南越吧……毕竟关系不好。

但实际上,这个方案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首先,占城国很小,实力很弱。如果大量宋人来到占城,投奔自己的天子,他们在占城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索性推翻了占城原有的政权,变成了南南宋,那说起来其实也不仗义。

更重要的是,元军并不是没有进攻占城的能力。事实上,元军曾两次出兵占城。虽然均以失败告终,但这只是元军的试探性攻击。组织这样的海上远征,对于元朝来说,成本过高,收益并不明显。所以也就牛刀小试一下。如果整个南宋朝廷都在占城,元朝以举国之力,发展水师,情况可能就会非常不同。

但总体来说,陈宜中的方案不是完全没有价值。当时如果能将某位皇子或者宗室带到占城,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在野武將


说起来南宋也够倒霉的,北方的金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奢靡生活之后,终于变得弱不禁风,没想到北方草原上却崛起了让人无法战胜的蒙古帝国。不仅如此,在忽必烈当上,皇帝之后,为了打败南宋,召集了整个帝国境内的军队向南宋攻击。在这种情况下,南宋的灭亡是肯定的了。

那么宋朝为什么没有去东南亚建国呢?

其实无非就是三个原因:没想过要去、想去也去不了、去了也打不过。

没想过要去。

宋朝这个朝代,与汉唐时期不一样,宋朝自从建立起就缺少一份雄才大略的气质。著名的澶渊之盟就是例子。这个盟约签订之后,每年数十万的岁币,竟然让宋朝上下沾沾自喜,这是因为每年几十万的花费,远远低于和辽国发生战争的军费。可是,宋朝的偏安政策,也永远失去了幽云16州,也为以后北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而南宋还不如北宋,在北方强敌压境的时候,全国上下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他们哪里还想过去海外建国,重振大宋呢,他们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格局。

想去也去不了。

早在唐朝时期,大批的沿海居民就已经有了下南洋的行为。所以在宋朝的时候,当时的中国人对东南亚地区的了解还是非常详细的。所以,也没准儿,到最后宋朝君臣想过去东南亚建国。可惜的是,即便宋朝想要去东南亚建国,也没办法跨海远航。

因为宋朝军民在撤到崖山的时候,已经被元朝的海军追上。崖山一战,宋朝海军全军覆没,不愿意投降的10万军民蹈海自尽。因为,他们已经无路可走!

去了也打不过。

试想一下,假如元朝的军队,没有那么快追上宋军,而陆秀夫等人确实想要去东南亚建国,那么他们成功在东南亚等过建国的可能性也是极低的。因为当地的军队战斗力也极强,不是弱宋所能够对付得了的。

宋朝灭亡后,忽略曾经派出一千首战船前往爪哇试图占领这里。没想到却被当地的军队击败。所以可见,东南亚地区的小小岛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弱小。他们能打败元朝的军队,理论上讲打败南宋残军更容易。

(红圈处就是爪哇岛)

综上可见,宋朝的实力、眼界等各方面,不具备让他们经略东南亚的能力,所以被元朝灭亡就是他们的最终宿命。


历史风暴


曾有网友认为,倘若南宋在崖山海战之前,选择南征东南亚地区,那么,是否南宋可以延续下来,甚至可以利用东南亚做根据地,收复南宋山河。


但是实际上,这只能说是一个梦。

因为蒙古已经提供了答案。

早在蒙古吞并大理国以后,蒙古就曾经和当时的越南发生过军事冲突,结果,双方互有胜负——越南固然抵抗不过蒙古大军,但是,蒙古想吞了越南,很困难。

因为越南的气候、地利、人和,都是阻挡蒙古大军的南下障碍。

因此蒙古被迫放弃了对越南的征服。

此外,元朝和缅甸也曾发生战争,结局就是缅甸的朝廷垮了,但是,元朝没能在缅甸建立统治,原因和越南一样。

也就是说,打垮一个朝廷容易,但是征服人家整个国家很难。

就好比八国联军当年可以攻占北京,打败清朝朝廷,但是指望吞并整个中国,当时的列强都没那个幻想——想吞并中国的,无非是日俄,但是,日俄也没敢幻想一口吞下。

因此照比这些例子,如果南宋南征东南亚,只会一方面面临当地土著的拼死抵抗,一方面要被元朝大军追杀,最终,败的更惨。

所以,这个路子走不通。


辰州观海


首先,因为地形原因,在宋代,要攻打东南亚,第一选择就是打越南。元朝统一后,元世祖忽必烈攻打了越南三次,都失败了。如果蒙古打败了宋朝,越南抵抗了住了蒙古,你会认为越南抵抗不了宋朝吗?

第二,东南亚不但不是人烟稀少,而且人口稠密。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种水稻的地方,人口密度都特别大。越南那时候的农业水平完全不低于宋朝,占城稻就是宋朝从越南引进的,所以宋朝去东南亚将面对的是农业文明发达、但“不服教化”的人民,这无异于送死。


刘权林


首先纠正题目的一个错误,宋朝存在于公元十世纪中叶至十三世纪末,这个时期的东南亚并不是等待宋朝派军队去占领的荒地或荒岛,至少当时有三佛齐国、真腊国、占城国和交趾国(交趾就是在宋代独立的)等多个政权。

因此,如果宋朝的残存势力想要携带幼主前往东南亚避难,或是在那里隐姓埋名,或是为复辟做准备,必须要解决下面两个问题:东南亚已存在的政权,能不能接受宋朝的君臣?除此以外,元朝的军队会不会达到东南亚去?很显然,倘若不能接受,那就无处可逃;倘若蒙古追兵前来,就算暂时逃到东南亚最后恐怕也于事无补。

事实上,宋朝面临彻底覆灭之际,确实曾有大臣提出要奉幼主赵昰、赵昺逃到东南亚避难,这个人就是当时的丞相陈宜中,史载“宜中欲奉王走占城”。但倘若宋朝君臣真的逃到占城,就能够获救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为元朝的军队是能够打到占城的。

至元十五年(1278),忽必烈派福建行省左丞唆都等招谕诸蕃,“未几,占城、马八儿国俱奉表称藩”。至元十六年(1279)六月,“占城、马八儿诸国遣使以珍物及象犀各一来献”。换言之,元朝和占城之间存在外交往来。如果元朝以朝贡关系的名义,要求占城交出逃亡的宋朝君臣,结果会怎样呢?

至元十九年(1282),元朝准备立占城行中书省,以丞唆为右丞,并派兵征讨占城,一度攻入占城国都大州。虽然元朝在东南亚的军事行动都以失败告终,但是战争的过程表明:倘若元朝凭借军事实力,要求占城交出宋朝君臣,占城是否会为他们与蒙古人一战?

答案是很明确的,就不要抱着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了。


HuiNanHistory


在回答宋朝灭亡时为什么不去人烟稀少土地肥沃的东南亚建立国家,之前先了解一下南宋的历史。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北宋和南宋,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




宋朝最后一任皇帝赵昺画像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北宋初期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步入了盛世,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造成了靖康之耻,北宋灭亡。赵构在江南建立了南宋。后期抗蒙战争连年,到1276年,元朝军队攻占临安,1279年,8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大臣陆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厓山海战后,宋朝彻底灭亡。




为什么宋朝不去东南亚建国?

首先,封建王朝思想,认为中国以外都是蛮荒之地。

第二,那个时候交通不发达,要建国必须的有强大的军队,要想运输军队也是大问题。

第三,东南亚小国很多,也不是能轻易征服。

第四,南宋经历多年战争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国力衰弱。

第五,蒙古大军所向披靡,已经征服欧亚大陆,南宋跑到哪里都会赶尽杀绝的,已无路可走。


永乐1979


不请自来。。。

很多朋友都是看演义长大的,以为演义就是历史,可叹。。。后人对赵构误解太深,对宋误解太深,赵构力保小朝廷不失,已是很大的功劳了,赵构一开始从没放弃过努力,一直到援淮失败。

1.实力在那里,是真打不过。

我们没必要指责谁,这是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天然优势,口号不能退敌,键盘不能杀敌,是真打不过。后世蒙古横扫亚欧,当时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民族都是软蛋吗?不是不反抗,而是实力不行,实在是打不过。

金国当年恐怖到什么程度?辽国的战神耶律大石,也无力回天,这是游牧对游牧!当年的金国确实强,将星闪烁,随便拉一个就够宋辽喝一壶的,不说名将,完颜娄室完颜银术,历史上并不出名吧,可这两货,灭辽攻宋,几无败绩(感兴趣的去搜来看看)!

后来蒙古做大,“联蒙抗金”,后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这无异于与虎谋皮,但宋朝还是做了,难道真不知道唇亡齿寒的后果吗?不要轻视古人的智商,但是没办法,国仇家恨在那,宋人从未曾忘记,金国灭亡那阵,宋将还了金国一个“靖康之耻”,就可以看出,百年来,宋对金的仇恨是刻在骨子里的!

2、重文抑武

宋朝重文抑武,是有传统的,因为赵匡胤黄袍一披就成了皇帝,来得太容易,所以后面防着武将。

军事方面,宋没有马产地,这是硬伤,没有骑兵,即使打胜了,也只是击溃,而不是全歼,人家跑的快,两条腿能赶上四条腿吗?所以无论怎么打,金国的有生力量从没减弱,这就是游牧民族的天然优势。

宋不想要产马地吗?不是,宋一开始,就围绕河套地区打来打去,可没办法,打不过。

宋过于重文抑武,确实是一败笔,危难之际,都是文官弃文从武,宗泽李纲都是例子。但是到了赵构这,反过来了,北宋被打得满地找牙,开始倚重武将,不倚重也不行啊,“搜山检海捉赵构”呢,这时,文武矛盾又出来了,武将一遭得势,开始张扬跋扈,文官又看不惯了,这就是为毛岳飞死的时候,朝堂那么平静,几乎没有一个人跳出来阻止的原因。

3、援淮

南宋对金国唯一一次可能翻盘的机会,就是援淮,都已经快把金国主力装进口袋了,可惜由于配合失误,贻误了战机,而主要责任,却是我们津津乐道的岳大爷。这次战役,赵构不可谓不努力,不可谓不豪赌,一再催岳大爷快点再快点,把自己的御前军几乎全压了上去。

结果呢,反胜为败,不光敌人跑了,还把赵构自己的御前军,几乎赔了个精光,这是当时赵构唯一能好好使唤的嫡系啊(靖康之后,宋军多为私军,俺们熟知的岳家军 韩家军 刘光世等,其实都是私军,自主性非常大),换谁都会吐血,援淮之后,“帝始有诛飞意”。

援淮之后,赵构痛下决心,收兵权,韩世忠刘光世等都比较乖,岳大爷闹情绪,于是,结果就那啥了,援淮是口子,“告首状”是最后一根稻草。

南宋对金国,真没有多少可夸耀的战绩,“中兴十三功”在那,岳飞的都没排上,这可不是赵构评的,是岳飞平反之后赵宋朝廷评选的!岳飞的主要功绩在平乱,那也是岳飞和赵构的蜜月期。

没必要苛责谁,实力使然,就象当今的美帝一样,过于强大,很多国家不是不想打,是真打不过。

4.不写了,偏了题主的题目了。最后说一句,当年东南亚不是人烟稀少,越南别小看,够强的,中原王朝打了那么多次,都没有完全征服,蒙古够流弊吧,横扫亚欧,也没把越南征服!

宋朝是一个如梦如幻的朝代,士大夫的理想之朝,经济极度发达,打败了就赔款,赔那么多也没把宋拖垮,“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就是近代资产阶级萌芽的影子!可惜被外族掐断了,明朝后期,也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阶段,又被外族给掐断了,我泱泱大国之苦难,由此开始,可悲可叹!


泥人171753399


首先,南宋君臣其实是考虑过去东南亚发展的。但是,去东南亚的这个方案,在当时是支持率最低的。为什么呢?因为去海外便意味着逃跑,这与当时的主调是很不搭的。当时的主调是同仇敌忾,一心抗蒙,视死复国。宁愿战死,也不能后退一步。如果在那时候有人提出去东南亚的方案,肯定会遭到大家批驳。

(崖山海战)

唯有一种可能,就是皇帝自己提出去海外,这种意见才会受到重视。比如南宋初年金兵南下的时候,宋高宗就提出要躲到海外去,于是就到海上去晃了一些时候。但南宋末年,元军占领临安后,皇帝都是小皇帝,不可能有发言权。

皇帝没法提,大臣们自然不敢提。当时的右丞相陈宜中就有想去东南亚的想法,不过他不敢直接说,只是说要去东南亚的小国占城借兵。最后他兵没有借来,南宋又全军覆灭,他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了当逃兵的耻辱印象。

后来,当南宋君臣被元军追到崖山的时候,当时又有人提出去海外。不过军队首领张世杰却说,连年东躲西藏,哪里有尽头?不如今天就在这里决一死战。也因此,有了崖山海战的惨烈情况。

其次,南宋君臣真去东南亚,未必能在当地站稳脚跟。

(蒙古大军)

由于整个两宋期间,承受着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大压力,因此,两宋除了保卫京城外,几乎所有的军事力量,都囤积在北方,南方基本上没有什么经营。因此,东南亚诸国也纷纷自立,不再把宋朝当回事。不再来朝拜,也不再认宋朝为宗主国。比较典型的就是东南亚的强国安南。安南在唐朝的时候属于唐朝的地盘,唐朝在那里设置了安南都护府。五代的时候,安南独立,北宋并没有收回来。后来安南发生改朝换代的政变,北宋企图去干涉,结果人家并不理睬它,它也没有办法。

从这里可见看出,东南亚各国对南宋皇帝并没有“奉迎天子”的感情,一旦南宋君臣去那里,必然要和当时作战。同时,当地政权害怕蒙古人,也会拼命反抗。因此,南宋君臣就算去了东南亚各国,也未必就能站稳脚跟。

有人可能会说,崖山海战后,陆秀夫的儿子陆自立不是去爪哇岛建立了一个顺塔国吗?这说明去东南亚建国是有可能的。不过,陆自立可以建,陆自立建了元朝不会管。若是南宋皇帝去那里建国了,元朝还会不管吗?

(陈宜中)

第三,实际上南宋君臣也没有什么合适的东南亚地方可以去。

台湾是不可能的,因为南宋君臣已经从福建来到了广东,福建被元军占领,他们去不了。

安南等周边国家也是不可能的。蒙古人为了灭亡南宋,最早就是采用下大包围的办法,先就已经把安南等周边国家给征服了。虽说安南一直口服心不烦,但是,一旦他们接纳南宋君臣,他们会死得很惨。事实上,蒙古人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他们除了占领大理(云南)外,还及时出兵占领了安南下方的小国占城。一旦南宋君臣有这样的战略转移,他们将从三路出兵攻击安南。

还有更重要一点,就算南宋真去了东南亚,把国家建起来了,但是,他们依靠东南亚的力量,能实现复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