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東北振興:科技如何助力哈爾濱新區新舊動能轉換

東北振興“深一度”

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是國家的重大戰略,國企改革則是東北振興的“重頭戲”。現在,“投資不過山海關”這類尷尬現象,正在從改革深入推進到創新助力新舊動能轉換。——編者

創新·新經濟 新活力 新生態

當前,投資和改革都已入山海關。

本月初,由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政府主辦的“2018創響中國·哈爾濱站啟動儀式暨哈爾濱新區雙創峰會”在松花江畔舉行。活動不僅得到了鼎暉投資、新華聯產業基金、啟迪控股等20餘家資本機構竭力支持,還通過阿里巴巴全球創客大賽哈爾濱賽區的接力,以此吸引眾多青年人在這片煥發新生機的黑土地上進行創業創新。

作為活動承辦方之一,哈爾濱市松北區區長、哈爾濱新區管委會主任王鐵立介紹說,哈爾濱新區作為東北第2個國家級新區,自2015年設立以來便圍繞“東北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中俄全面合作承載區、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示範區和特色國際文化旅遊聚集區”的戰略定位,不斷深入推動新區改革,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切入點和突破口,統籌配套各項改革、梯次推進。

“現在,新區食品、裝備製造、醫藥三個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067.1億元,佔全市53.7%;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值377.5億元,佔全市63.4%。”王鐵立表示,國家級科研機構、重點實驗室等215個各類研發機構在新區落地,高新技術企業在新區創新創業,這些都是創新改革可圈可點的成就,新區雙創工作受到了國務院點名表揚。

作為我國較為集中的老工業基地,東北不僅是國企大省,也是央企大省。圍繞東北經濟和國企改革的討論太多。記者從此次峰會活動了解到,東北地區國企改革發展正呈現出一系列亮點,東北經濟也已經呈現出企穩回升的態勢。

新,是哈爾濱新區呈現的態勢。縱觀整個東北,依靠科技創新、人力資源投入的新技術、新生態、新經濟為代表的質量效益增長模式,改革的節奏和步伐都在明顯加快。

產業·調結構 引資本 促合作

“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黨的十九大對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結構調整、區域合作、國企改革融合對接等產業振興的道路上,引導並善用資本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前來參加上述峰會活動的國新科創基金董事總經理任雪峰,還有一個重要使命,作為“創響中國·哈爾濱站”創業精英集結賽決賽的投決會成員,他將對進入決賽的10個路演項目進行終評,選出大賽各等次獎項和最高估值獎。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具有10多年大型央企投資管理、資本運作和企業經營經驗的任雪峰說,無論是參加雙創大賽的項目團隊還是A、B輪融資企業,投資者一定會希望其所處的行業有不錯的發展機會。

“這個項目團隊或者企業自身在行業中所處的地位,有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形成核心競爭優勢。從長遠投資來看,我們會關注這個團隊有沒有創新精神,團隊是否有衝勁兒。”任雪峰說,具備上述條件的項目他們會非常關注和感興趣,而在進入決賽的10個項目裡,他比較關注任志強的防腐機器人,這款工業機器人在艦船、儲油罐和風電塔筒均可強勢應用。

來自北京丁牛科技姜海團隊的智能安全防禦系統解決方案,也吸引了任雪峰的關注。他說,這類從信息安全角度創業的技術型項目團隊,技術優勢明顯,投資機構會偏向於這類創業群體。

“事實上,我們也投資過不少獨角獸企業。而對那些估值虛高的風口項目,無論是概念炒作還是商業模式創新,我們會放棄掉這類所謂的獨角獸項目。”在任雪峰看來,資本泡沫不僅意味著投進去的錢打了水漂,也給項目帶來惡劣的成長創傷,許多倒閉掉的初創企業光靠燒錢,自身也沒有“造血”能力。

調結構、促合作、引資本,是地方政府近年來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一個典型實例。在哈爾濱新區,管委會針對此次大賽組成專班,與獲獎團隊主動對接,在孵化、加速、產業化等方面提供全流程、全鏈條、個性化的專屬服務。力爭創意項目在新區落地轉化,實現高質量發展。

資本機構樂見這樣的政策施行。“在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同時,東北有眾多高校人才,如何留住每年大批量的本地高校畢業生,讓他們在本土創新創業工作生活,軟、硬環境都需要政府部門花大力氣去解決的。”任雪峰最後說。

採寫:左林 編審:吳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