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 去星巴克难道不是为了喝咖啡?不是!

上周新零售方面最大的新闻就是星巴克和阿里巴巴集团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具体细节我就不描述了,看这张互相调戏的微博关系链大体就明白了。

去星巴克难道不是为了喝咖啡?不是!

作为一个几乎每天都要去次星巴克的人,今天给大家聊一聊星巴克的消费群体的事情,第一个问题我们去星巴克干什么?

回答是“喝咖啡拍照片发朋友圈装B”的人可以不用往下看了。喝个星巴克就觉得别人是在装B,你们到底过着什么样的不装B生活?

回答是“当然是喝咖啡了”的人,你们太不了解星巴克了。我告诉你去星巴克的人大部分不是冲着喝咖啡去的你信吗?

去星巴克喝咖啡不但我不认同这种说法,星巴克也不认同啊!按星巴克官方定位,星巴克打造的是人类第三空间,第一空间是家庭第二空间是公司。

1、消费星巴克的产品。虽说去星巴克肯定会消费它的产品,但是这部分人是冲着星巴克的咖啡、食品去的。比如上班族早上一杯咖啡买完就走,对这部分人群来说工作日去星巴克签到是一个习惯动作,也没有特别含义。

2、消费星巴克的场所。他们看中的是星巴克的场所(比如我就是这样),买杯咖啡理论上可以坐一天,他们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加班,会客,开会等。对这部分人群来说,喝什么咖啡,好不好喝无所谓。

3、消费星巴克的品牌,这群人算是星巴克的忠实用户,他们除了去购买星巴克的咖啡外,还会给买星巴克很多外延的商品,比如星巴克的杯子、月饼、咖啡豆等。

去星巴克难道不是为了喝咖啡?不是!

所以我们不能说去星巴克的人都是为了喝咖啡的,接下里进行人群细分(堂食人群)。

主力应该是商务会客人群,你可以在星巴克里面看到很多一些商务伙伴之间的谈判聊天,新员工面试,甚至有公司的小型会议也放在星巴克里面召开(大部分星巴克标配有个会议桌)。在星巴克里会面、会议显得相对比较悠闲不那么正式,据说如果放在星巴克开会比在办公室里面开会时间会快很多。星巴克把店铺开在写字楼下面的策略也导致了很多人到星巴克去喝咖啡开会。

第二类是商务办公人群,这类人群就是我这种人群,他们显著特点是,抱着电脑买杯咖啡,可能就是半天或者一天。

第三类人群就是随机人群。包括到星巴克里面拍照的人群、等人的人群、无所事事买杯咖啡消磨下午时光的人、看美女的男生......

在漫咖啡你可以看到搂搂抱抱谈情说爱的人,但在星巴克几乎很少见这种人。这就是人群细分。

说说星巴克和饿了么开展外送业务这件事情,从本质上来说这其实是星巴克的抵御其他外卖咖啡的一种防御行为,而不是主动进攻的行为,它更多是一种防御策略。这个策略对于“宅”家一族毫无吸引力(咖啡味道一般还要外卖费),个人觉得这个策略可能会把各部门的小助理们解放出来。很多外企开会的时候都有个习惯,每人端着一杯咖啡进屋,以前可能是派小助理去买这种咖啡,现在完全可以通过外卖服务上门。

去星巴克难道不是为了喝咖啡?不是!

咖啡外卖的生意增长点不是咖啡,而是消费侵轻食的人群,这应该是一个未来外卖的增长点。一日三餐大家都要吃的,对于素食主义者、减肥人士轻食是必备的餐食,顺便买杯咖啡,所以它主打应该是轻食,而不是咖啡。

最后再聊一聊瑞幸咖啡对星巴克冲击这件事情。瑞幸咖啡目前的营销策略是锚定星巴克,但必须看到它的大部分门店是只能外卖不能堂食,瑞幸旗舰店,就是类似像星巴克的门店,这种店数量不多。所以大部分还是以外卖为主,瑞幸对星巴克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外卖业务上面。对瑞幸这种携资本要市场的这种做法,其实我个人是保留态度,当然中国目前很多新零售的创新者,他们的打法其实就是用利用资本的优势,在价格上造成很大的轰动,迅速触达用户群体,获得客户数为主要营销目的,而不是传统的商家经营的理念。这种打法短期内会获得收益,但要想活的长期的品牌溢价,顾客留存,人群忠诚度,显然不是这么简单的。

星巴克和瑞幸咖啡类似于苹果手机和小米的关系。小米销售未来可能会超过苹果,瑞幸咖啡销售未来也有可能会超越星巴克……但是对于这些传统的巨头,我们新兴的创业者应该对他们保持应有的敬畏之心,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资本屠夫,否则我们和大山里面出来的煤老板有什么两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