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馬三立:相聲之外,身為人父

馬三立:相聲之外,身為人父

馬三立:相聲之外,身為人父

馬志良,馬三立先生最小的兒子,一直和父親母親生活在一起。父親說他臉上“沒買賣”,所以不准他說相聲。於是,由於父親的阻止,已經被某部隊文工團錄取的馬志良沒能入行。

馬三立認為,志良如果不能成為一名出色的相聲演員,從小裡說,是糟踏了馬家的相聲;往大里說,是糟踏了相聲藝術。志良說,“我不怨父親,他是對的,我能理解。”“他太愛相聲了!”

一個耿直的父親

在馬志良的眼中,父親是一個耿直的人。他老派、傳統、不諳世事,志良說,他甚至有些固執。但是,這也正是志良欽佩父親的一個方面。

有這麼一個故事讓志良記憶猶新,這也是他的童年在動盪中度過的原因。儘管由此他們一家人吃了很多苦頭,但也正是這樣一件事,樹立了父親在志良心目中無可替代的位置。

馬三立:相聲之外,身為人父

▲ 馬三立與兒子馬志良

五十年代末的大躍進時期,在曲藝團一次年初工作準備會上,領導要求所有演員表決心。於是,人們爭先恐後地說,一年創作作品多少多少,大段幾段、小段幾段。馬三立則靜靜地坐在一旁,在掌聲和口號中注視著這一切,當有人站起來表示一年要創作相聲作品15段的時候,他不禁皺起了眉頭。

領導發現了依然沉默的馬三立,“馬三立,你表個態。”馬三立不慌不忙地從椅子上站了起來,用他一貫的口吻慢條斯理地說,“我決心,一年創作相聲作品50000段。”人們一下子安靜下來,沒有掌聲,也沒有了歡呼,大家在面面相覷。

“他們說的話你信嗎?”馬三立質問著領導,言語中帶著明顯的氣憤。事後,趙佩茹勸馬三立說,“三叔,您就不能走個形式,誰不知道那是胡說的。”馬三立依然很生氣地說,“我沒有錯。”

一個謙和的父親

雖說耿直,但馬三立並不是事事計較,在很多事情上,他表現得相當謙和。

一次,志良陪父親到外地演出,主辦方依照慣例給了馬老一筆勞務費,馬三立看都沒看就裝進了口袋中。這時,有好事者過來搭訕:“馬老,給你多少錢哪?”“我也沒數。”“您數數。”馬老並不情願地把錢掏出來數了數說,“五百。”“不會吧,在您前邊表演的那個模仿您說相聲的演員給了兩千哪!”

馬老皺了皺眉頭,“錢多少並不是問題,重要的是他喜歡我,喜歡我的相聲。錢多少又有什麼關係。”沉了沉,馬老憂慮地說,“我最擔心的倒是這個孩子如果單純學我會限制他的發展。”

馬三立:相聲之外,身為人父

▲ 1962年,馬三立和趙佩茹在表演相聲。

還有一次,下鄉演出,組織者開來一輛麵包車接演員。有的演員看是麵包車就不願意上車,馬三立第一個走上車,回頭對其他人說,“我都上來了,你們還不快點。”

一個勤奮的父親

在志良眼裡,父親對相聲是摯愛的,他無時無刻不在思考著有關相聲的問題。

就在馬三立87歲高齡的時候,他還每天在紙上默寫相聲段子《10點鐘開始》。他對志良說,“我得鍛鍊我的記憶力,像這些長段子不能生疏了。”志良從父親的遺物中找出了那本厚厚的文稿《10點鐘開始》,睹物思人,看著那工整的字跡,一字不漏的內容,志良又想起父親對相聲的那份執著和努力。

馬三立:相聲之外,身為人父

▲ 馬三立書法作品

志良說,父親回家很少說話,他總在默默地想事情。有時志良怕父親有心事,就問他想什麼。父親說,想著今天演出的時候為什麼有個“包袱”沒抖響,也許把那兩個字放在後面要好一些。父親總是這樣,為了一個小“包袱”都會不思茶飯,直到下次演出變換方式獲得成功之後才會滿意。往往在藝術上,他會一改對人的謙和態度,變得“斤斤計較”。

一個勤儉的父親

老年人都是比較勤儉節省的,這和他們過過苦日子有關。但是對於志良來講,父親的勤儉猶甚。志良提起放在門口的一雙軟底兒皮鞋說,“這是給我爹買的,他不穿,只好我穿。”

皮鞋是志良特意給父親買的,馬老知道兒子孝順,拿過皮鞋便穿在腳上,在屋裡走了幾步說,“真舒服,多少錢呀?”志良怯生生地回答,“三百多吧。”父親一下子愣住了,之後氣呼呼地說,“太貴了,我不穿。”

志良知道拗不過父親,只好一雙新鞋“便宜”了自己。於是,志良“吃一塹長一智”,再買東西就不說實話了。一次,志良給父親買了件八百多塊的羊絨衫,父親穿在身上很合適,他一邊摸著軟軟的毛衣,一邊按慣例又問起了價錢,早有準備的志良脫口而出,“八十塊,馬路邊兒買的。”“這好,不錯。”父親滿意地笑了。

馬三立:相聲之外,身為人父

▲ 1989年,75歲的馬三立在天津街頭義務執勤。

一個平淡的父親

父親給志良留下的最深印象還是他處世的平淡。志良說,父親做人很淡薄,他的名利思想很輕。什麼排名先後,什麼暖場壓軸,對於父親都不是問題。他最關心的是觀眾的反映,只要觀眾喜歡,才是他最大的滿足。

志良說,在父親的心底裡,有一種影響他一生的東西,也影響著他的藝術風格和創作。這是一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是一種在他的作品裡才可以體會到的東西。比如“張二伯”吃蘋果這個細節,父親的“包袱”是暗藏著的。別人要是抖這個“包袱”,可能會是“張二伯一口下去,連蘋果核都給咬沒了。”可父親卻說,“給你剩那半拉多好,沒核。”同樣是說明“張二伯”一口咬下多半個蘋果,表達方式不同,效果也就不同。

馬三立:相聲之外,身為人父

▲ 天津街頭的馬三立銅像

作為中國最有名的相聲大師,馬三立沒有辦遺體告別儀式,沒有更多的聲張。他平靜地離去,留給人們的是笑聲。志良說,他是為人民而活著,不愧為“人民的藝術家”。

選自《馬志良追憶:我的父親馬三立》,本文略作刪節。

馬三立:相聲之外,身為人父

馬三立:相聲之外,身為人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