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北洋军阀中段祺瑞的皖系,是如何从巅峰走向没落的?

langman莘蒂


段祺瑞在袁世凯死后,成为全中国最有实权的人物。1916-1920年四年间,北京政府实际上处于段祺瑞的操控之下。段祺瑞控制着安徽、山东、福建、陕西、甘肃、浙江、上海、河南、热河等省,麾下能调动的兵力有15-20万。其手下有徐树铮、靳云鹏、傅良佐等谋臣武将。段的心腹徐树铮建立的安福俱乐部,控制着国会。内阁中多数阁员都是他的党羽。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三位总统,全都被他架空。段祺瑞可谓是一手遮天。

但由于皖系的各项政策的不得人心,段祺瑞最终在1920年的直皖战争中惨败。仅仅三四天时间,他的十八万大军就全线崩溃。

那么,段祺瑞都犯了哪些错误?为何他会失去人心呢?

段祺瑞

首先,段祺瑞的皖系与日本人关系极其密切。徐树铮曾经对同僚表示,皖系的发展壮大全得益于日本寺内内阁的支持。日本人给段祺瑞提供了大笔的贷款。靠着日本人的贷款、武器枪械、教官,段祺瑞组建了他的主力部队——参战军(1917年8月,北洋政府对德国宣战,组建了参战军)。作为回报,段祺瑞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军事同盟协定等条约,出卖了很多国家权益,因此被人诟病。

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列强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转让给了日本,因此导致国内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卖国贼被撤职,这三人都跟段祺瑞关系不错。在全国上下的反日高潮中,跟日本人关系密切的段祺瑞,也因此受到冲击。

段祺瑞在1916年上台后,还极力推行武力统一政策。当时,唐继尧、陆荣廷等军阀割据于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湖南等省份并不在北京政府的管辖之下。段祺瑞试图以武力消灭西南军阀。但北洋内部的直系势力却主张南北议和、和平统一,并不支持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没有直系的支持,段祺瑞并没有能力完成武力统一。西南军阀在推翻袁世凯的护国战争中立有大功,在国内也是有一定的拥护者的。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并不得人心。他蛮横推行这项政策,大大加重了与直系的矛盾,并且西南军阀也与他势不两立。

奉系张作霖的支持,曾经是段祺瑞执政的重要资本。段祺瑞引奉军入关,以压迫直系,最终成功迫使大总统、段的政敌冯国璋下台。但后来,奉系张作霖逐渐开始对皖系不满,转而与直系联合,给了段祺瑞致命一击。

皖系二号人物是徐树铮,他是段祺瑞的心腹谋士。段祺瑞的多数行动,都由徐树铮策划。徐树铮常常作为段祺瑞的代理人,替他办事,并与各方进行联系。徐树铮为人专横跋扈,得罪了不少人。

徐树铮

黎元洪当大总统时,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徐树铮为国务院秘书长。徐树铮瞧不起毫无实力的黎元洪,完全把他当傀儡,从不给好脸色。两人之间剑拔弩张,导致了著名的“府院之争”。

张作霖本来与徐树铮的关系不错。张大帅把关内奉军交由徐树铮指挥。但徐树铮却不经张作霖同意,指挥奉军杀死了北洋大将陆建章。徐树铮还私下挪用奉军军饷数百万大洋。张作霖因此与徐树铮闹翻,并不再让他指挥关内奉军。徐树铮还曾经许诺让张作霖当副总统。背地里,徐树铮又以副总统的职务,拉拢直系首领曹锟,可谓是狡猾至极。张作霖看到段祺瑞、徐树铮不得人心,开始远离皖系,与直系联合。

张作霖

由于徐树铮的专横跋扈,很多中立小派系都不支持皖系。皖系第三号人物靳云鹏,同样是段祺瑞的左右手,地位不亚于徐。但由于徐树铮的排挤,他也脱离了皖系,加入直系阵营。

徐树铮成立了臭名昭著的安福俱乐部。安福系武力、财力操纵了国会选举,控制了国会绝大多数席位。之后又控制了内阁多个重要位置。安福系政客盗卖国权、大借外债,进行了各种祸国殃民的行动,导致天下共愤。

段祺瑞皖系掌权后,一直面临着冯国璋、曹锟为首的直系的竞争。最终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于1920年7月爆发了直皖战争。奉系张作霖也支持直系,他派数万军队入关作战。

段祺瑞手握十七八万大军,论实力,并不亚于直系。然而皖系军队在三四天之内就一败涂地,段祺瑞被迫下野。这主要是因为皖系长期以来不得人心,将士们士气低落,无心应战。

直系首领曹锟在战前并没有获胜的信心。大将吴佩孚则认为,段祺瑞不得人心,他的主力部队军官多来自于军校学生,这些人很有独立思想,不会支持段祺瑞。吴佩孚的分析后来被认为是有道理的。

吴佩孚

当时全国各界人士都声讨皖系和安福系,舆论对段祺瑞很不利。而直系那边却很得人心。尤其是吴佩孚,一向支持学生、工人的爱国运动,反对日本的侵略野心,因此很得民众好感。全国上下都支持吴佩孚打败段祺瑞,还有数百名义勇军参加了吴佩孚的部队。

直皖战争中,直系那边以声讨皖系卖国、祸国为出兵理由,这一切都是有确实根据的。虽说军阀之间无义战,但直系那边明显更正义一些。而段祺瑞一方,却是师出无名。


段祺瑞的心腹师长曲同丰做战前动员时,竟无话可说,找不到任何冠冕堂皇的开战理由。受过教育的军官,心中都不情愿为段祺瑞卖命。士兵们士气低落,被上级驱赶着作战。所以战场形势稍有不对,皖系部队马上溃散。

张作霖的奉军加入直系阵营,共同对付皖系,更是严重打击了皖系一方的信心。

直皖战争失败后,段祺瑞被迫下野。本来直系曹锟、吴佩孚是主张严惩段祺瑞的。赖张作霖、徐世昌庇护,段祺瑞才逃脱惩罚。

但皖系在北京政府中的势力被清洗。从此北京政府被直系、奉系控制。


国史拾遗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以国务总理的身份控制了北京政府。段祺瑞是皖系军阀的首领,其势力控制了陕西、甘肃、安徽、山东、浙江、淞沪等地,拥有9个师又14个混成旅的兵力。


段祺瑞为了消除异己,从而实现自己的“武力统一”,最终发生了直皖战争。1920年7月14日,直皖战争爆发。直军的吴佩孚指挥部队与皖军的曲同丰的边防第1师激战于涿州,曲同丰兵败被俘。同时,皖军西路军的3个师也全部败于直军,西路军总指挥段芝贵只身逃回北京。直皖战争最终以皖系的失败而结束,战争结束之后,总统徐世昌下令免去段祺瑞的职务,并撤销西北边防事务处,遣散西北边防军。皖系的大部分主力被消灭之后,皖系的其它部队被直系的孙传芳和奉系的张宗昌收编或改编。

直皖战争之后,皖系首领段祺瑞于1921年移居天津日租界。第二次直奉大战时,直系将领冯玉祥回师北京,段祺瑞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1926年,段祺瑞再次退回天津租界,自号正道居士,从此开始隐居。1933年移居上海,1936年病死。


历史军魂


段祺瑞,人称“北洋之虎”,其人勇敢果断,是袁世凯之后的又一实力派人物。

1916年-1920年间的民国政府,基本上是被段祺瑞控制,但段祺瑞的职位却不是总统,他只是总理,不得不说,这是个手腕硬朗的总理。

在段祺瑞当总理期间,皖系军阀强势崛起,在和黎元洪、张勋、冯国璋、徐世昌“角力”时,段祺瑞基本都占了上风。

段祺瑞能这么强,除了自身的“硬朗外”,和皖系军阀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众系军阀中,皖系军阀最早崛起,但衰落也是最快,1920年后,皖系军阀基本上没有了竞争力。为什么皖系军阀的衰落这么快?

因为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徐树铮,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徐树铮杀了陆建章,得罪了直系冯玉祥等人

徐树铮是段祺瑞的高参,此人有勇有谋,手段狠辣。在段祺瑞崛起的各个阶段,背后都有徐树铮的良好配合。

段祺瑞更注重“拳头为大”,更认可“武力统一中国”,而冯国璋等人,却持“和平谈判”的观点。

1918年6月,各省督军聚会天津,探讨如何统一全国的问题。为了扭转主和派的形势,冯国璋让陕西督军陆建章去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说服直系的曹锟,两者再和长江三督领衔者李纯谈合作,争取让“和平谈判”的方案成为主要的方向。

看得出来,陆建章是直系非常重要的人物。徐树铮为了大的方向,私下将陆建章骗到了奉系驻津的司令部。但,陆建章没有想到的是,徐树铮胆子奇大,直接枪杀。至于会不会得罪冯总统,徐树铮丝毫没有考虑。

但,结果很可怕,徐树铮不仅得罪了冯国璋,还得罪了整个直系。同时,徐也得罪了正在崛起的冯玉祥,因为陆建章是冯玉祥的伯乐,也是冯玉祥妻子的姑父,这个梁子算是结下了。

如果我们以为徐只是得罪了直系和冯玉祥,那就错了,因为徐代表的是皖系军阀,代表的是段祺瑞,所以直系把这笔账算到了皖系军阀和段祺瑞头上。

徐树铮的所作所为,彻底得罪了奉系张作霖

徐树铮仗着是段祺瑞的红人,飞扬跋扈,无所不为。神奇的是,段祺瑞对徐树铮无比信任,可能是价值观和理念相近吧!

在刺杀陆建章时,徐树铮是把陆骗到了奉军驻津司令部,难道奉军张作霖能愿意?张作霖肯定不愿意,但徐树铮是奉军的副司令,张作霖山高路远管不着,下面人又管不了领导,所以造就了徐树铮在天津奉军司令部的为所欲为。

精明的张作霖为什么让徐树铮做了奉系的副总司令呢?有两个原因,一是徐树铮将国家订购日本的武器“分”了四分之三给奉军,这是件“大礼物”,张作霖很高兴;二是,徐树铮和段祺瑞是一伙的,这样“朝中有人”,容易结军饷和物资。于是,作为联络人的徐树铮成了奉军的副总司令。

如果说,枪杀陆建章,让直系对奉系有了意见;那么,张作霖查账时,发现的事情,让张作霖仿佛吃了一堆苍蝇。这是怎么回事呢?1918年的9月左右,政府拨给奉军515万的军费,到手后却发现只有180多万,其它钱呢?很明显,被经手人徐树铮吞了。在奉天的张作霖大骂徐树铮:“妈拉个巴子,真他妈黑!”

但不舒服的事情,接着又出现了,在一次酒会上,徐树铮对张作霖说:

“大哥现在既有地盘,又有兵力,汝不要逞强。我现在兵力单薄,不能征服;我如实在不行,将来总有一天带日本兵打汝”。

这话说得多么猖狂,这是要找死的节奏啊!场面很尴尬,张作霖端起酒杯说道:“兄弟,我的不就是你的吗?喝酒喝酒。”酒是喝了,怨气又增加了。

从此,张作霖对徐树铮有了“动一动”的心思,其后不久,在1918年的10月,张作霖撤了徐树铮的奉军副总司令的职,意思是:兄弟,我们还是不合作的好。

直奉联合,皖系军阀就此走向没落

徐树铮的猖狂和皖系军阀的强势,让奉系和直系开始私下有了联系。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听闻张作霖和直系打的火热,段祺瑞和徐树铮非常不爽。于是,徐树铮计划“做了”张作霖,可惜失败了,这下矛盾再也难以掩盖了。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导火索就是“徐树铮”,直系、奉系都希望罢免徐树铮,并罗列了

“祸国殃民”、“卖国媚外”、“把持政柄”、“破坏统一”、“以下弑上”、“以奴欺主”六大罪状。当时的总统徐世昌批了,这下皖系不干了。段祺瑞、徐树铮怒不可遇,拉起队伍,向直系开战。

直系也是有一群强人的,曹锟、吴佩孚等人也不是好惹的,想到这几年受到的皖系军阀的压制,直系暴起对抗。段祺瑞以为,皖系对直系,胜算还是比较大的,可惜他低估了奉系。

直皖一开战,奉系张作霖就电告加入战争,和直系一道对抗皖系。这下段祺瑞懵了,徐树铮傻了。战争态势可以预见,经过一段波折后,皖系开始溃败。从此,皖系再也没有振作起来。

段祺瑞的人生巅峰和辉煌时刻,就此画上了句号,虽然后面还当过两年的总统,但影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而徐树铮知道得罪人太多了,仓惶逃至日本避难。1924年底,段祺瑞重新出山了,徐树铮又回到了国内,但这次不太顺利,仅仅过了一年,在1925年12月29日被冯玉祥抓住,12月30日,冯玉祥枪毙了徐树铮。老冯仰天长啸,非常感慨,终于给老姑父报仇了。

皖系军阀的衰落,主要是段祺瑞太强硬,而其得力干将徐树铮太猖狂,树敌太多,最终导致皖系走向了末落,再也没有起来。


蓝风破晓


100年的近代史,数不尽的风云人物,看不尽的起落沉浮,一个个英雄豪杰你追我赶,今天你踩我,明天他踩你,可谓是你方唱罢我上场。

没有一个人能够确定自己永远站在舞台上,唱到落幕。

一手迫使清帝退位,一手缔造了中华民国的袁世凯,也不能。

在袁世凯在抑郁中病逝后,接手了北洋政府这个摊子的段祺瑞,更不能。

所谓“时势造英雄”,一个乱糟糟的时势会创造一个个英雄、枭雄或者奸雄,段祺瑞便是一个被时势选中的幸运儿,他从底层一路走到巅峰,经历不可谓不波折,可是在他想用一腔自信和热血去完成心中的霸业时,却又在谈笑间,猝然走向没落。

让人唏嘘,也让人疑惑,段祺瑞究竟是如何从巅峰走向没落的呢?

一个合肥,却有两个“合肥”,一个是李合肥,一个是段合肥。

李鸿章一夜成名后,因他是安徽合肥人,所以被人称为“李合肥”。段祺瑞在成名后,因他也是合肥人,所以也被人称为“段合肥”。

李合肥对段合肥有提携之恩,段合肥的爷爷段佩也曾在李合肥的淮军里任职,后来段合肥自己也报考了李合肥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又被李合肥选派到德国留学,后来李合肥让袁宫保去天津小站练兵,袁宫保看上了段合肥,所以招揽了他。

袁世凯崛起于小站,段祺瑞也如是。

段祺瑞生于1865年,字芝泉,段家在他爷爷、他爹相继去世后,迅速衰落,后来他听说自己的一个族叔在威海卫当管带,于是便千里迢迢去了威海投了军。

一个16岁的文弱少年突然投军,能不能撑得下去?

撑得下去的是英雄,撑不下去的是狗熊。

段祺瑞撑下去了,这一撑便是近4年,1885年李鸿章创办天津武备学堂,将在淮军里招收100个学员,这消息一出,淮军沸腾了,然后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可谓说是挤破了头,不过,段祺瑞当然是顺利地成为了天津武备学堂的一个学员。

他或许真是个天生当将军的料,想当年读文不行的他,在进入武备学堂读军后考试竟然总是得优,不得不说很让人惊讶。

后来,在武备学堂的一次综合演练上,因为在演练时指挥得当,进入了李鸿章的视野,又对李的考校应答如流,被李鸿章夸上了天:“熟知军事,俾易造就,是一个可用之才。”李鸿章在夸完段祺瑞后,还让人将段的名字记在了自己的小本本上。

所以,段祺瑞后来才得到了5个留德名额中的一个。

1887年,段祺瑞以“最优等”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于1889年赴德留学,从德国学成回国后在威海任教习。1895年袁世凯接受小站练兵后,打着任用一批学习过专业军事知识的军官的主意,他练兵又以德国为蓝本,所以段祺瑞自然便成了他所要招揽的人。

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时候,段祺瑞和王士珍、冯国璋三人因为练兵有法,颇得德国教官的欣赏和夸赞,袁世凯对他们也很满意,所以也很信任和重用他们,这时间一久,他们三人便被称为“北洋三杰”。

段祺瑞,是“北洋三杰”中的一头猛虎。

后来,段祺瑞结识了徐树铮,他更是如虎添翼。徐树铮也确实算得上是段老虎的一双翅膀,为他尽心尽力地出谋划策。

段祺瑞为什么在袁世凯死后能够称为北洋政府的最大股东?北洋六镇,段老虎逛了三个,在军中很有威望,冯国璋、曹锟他们可比不了。

所以,袁世凯一死,段祺瑞的皖系踩着冯国璋、曹锟他们的直系,手里没有枪杆子、又夹在北洋和南方两头受气的总统黎元洪更不是段的对手,一场看上去轰轰烈烈的“府院之争”,也只能以黎元洪的负气辞职为收场。

黎元洪一走,段祺瑞赶紧邀冯国璋北上当代总统,老冯为了将屁股放上去,也没好好分析局势,便匆匆忙忙跑去北京了,牢冯离开自己的老巢到了老段的老巢,会发生什么?想想也知道。

所以,袁世凯死后的北洋政府是掌控在段祺瑞手里的,老段也因此达到了一生中的权势巅峰!

不过,段老虎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是一个爱折腾的人,或者是是一个心中有宏图伟业的人,在一手掌控北洋政府以后,他将目光转向了处处和北洋唱反调的南方,想着自己既然已经腾出手来了,怎么也得把他们给收拾了!

于是,便有了段祺瑞武力统一南方的“南征”。

也正是因为他执意要发动“南征”,他才迅速走向了衰落。

对于所谓的“南征”,北洋各系可以说是各执己见,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本来就谁也不服谁,凭什么听你段祺瑞的,给你段祺瑞当枪使?更何况,北洋各系一直在心里各怀鬼胎,老段想要发动“南征”,直系、奉系也可以趁机削弱甚至是废了皖系。

这一切,只看你怎么去操作。

冯国璋曾经答应过段祺瑞支持“南征”,可是事到临头,老冯又怎么可能甘愿受老段驱使?毕竟老冯也想成为北洋的当家人啊!所以,只能翻脸,老段说要用武力,他老冯就说用和谈。

总之,老冯要和老段对着干,让老段什么也干不了。

所以,老段发动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南征”,只能不了了之。

然后,老冯一死,曹锟成了直系的当家人,野心也迅速膨胀,使了一招“远交近攻”,和奉系联合起来打皖系,一场直皖战争将段祺瑞打得丢盔弃甲。

1920年7月,段祺瑞被迫通电辞职,也就从此没落了。

段老虎后来在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虽然被抬到了临时执政的位置,可是怎么看也只是冯玉祥手里的一个傀儡,翻不起什么风浪,等到徐树铮被冯玉祥派人暗杀后,更是变成了没腿的老虎,只能痛呼:“失我肱骨!”

段祺瑞能够达到巅峰,却受不住巅峰,所以古人也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为之奈何!

他被誉为“三造共和”,人称“六不总理”,即“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

当日本人想要拉拢他时,他又毅然拒绝,始终保持民族气节,也让人敬。

他在临终前,留下“八勿”遗言:

“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粹;治家者,勿弃固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骛时尚之纷华。本此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此矣。”

壮哉,段公芝泉。


宁糊涂


段祺瑞

皖系“智囊”徐树铮

(新直系领袖吴佩孚)

首先,皖系是如何形成的?首先,和大家意识中的常识不同,皖系早期对飚的不是直系,而是袁世凯北洋政府内的粤系,粤系首领是交通总长梁士诒,皖系的领袖除了军人段祺瑞,还有周学熙,杨士琦等。皖系这个词汇首先诞生,是在“府院之争”时期,北京和全国新闻界造出来的,拥护国务总理段祺瑞和督军团成员的军人政客,都被新闻媒体统称为皖系,虽然府院之争延续的时间非常短,但皖系这个词却延续了下来,绵延到护法战争,直皖战争。

另外,直皖两系军人虽然对立,但成员划分却非常模糊,许多政治人物立场可谓忽直忽皖,比如曹锟,在对待护法战争的态度方面,可以算皖系,但对待安福国会,借款练兵参加一战等问题方面,就非常直系,两边的许多成员也是交情深厚,比如靳云鹏,靳云鹗两兄弟就分属皖系和直系,皖系的魏宗翰和陆锦(新直系)又是深交。

所以说,皖系集团的出身非常庞杂,成员中既包括皖系军人,又有政治团体安福俱乐部,还有经济上同时身兼财团和政治派系两种属性的“新交通系”,核心成员多达300余人。

接下来,再看看首领段祺瑞,段祺瑞虽然是军人出身,北洋三杰,但几乎没有在一线领兵作战,导致在政治生涯后期没有直属自己统辖指挥的亲军部队,所以只能依靠督军团势力和对手如黎元洪和冯国璋周旋,直到1918年,利用练兵参加欧战的方式编练参战军(后改称西北边防军),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皖系直属部队。

所以说,哪怕在极盛时期,皖系控制的地区表面上很多,但大部分属于外围投靠军阀部队的,段祺瑞真心能指挥的动的,只有安徽,浙江,湖南三省,因为这三省督军倪嗣冲,卢永祥,张敬尧,算是铁杆的段祺瑞拥护者。山东,察哈尔,福建算是比较亲近皖系的军阀独立王国,但山东督军田中玉比较狡猾,两头下注,在直皖战争里并没有给皖系以实质性帮助,福建督军李厚基比较亲近段祺瑞,但是旁边有粤军虎视眈眈,自顾不暇,察哈尔,热河虽然靠近北京,但经济落后贫瘠,人力资源也有限,没法给段祺瑞以太大支持。陕西督军陈树藩,甘肃督军张广建虽然被看做皖系的外围支持军阀,但也和田中玉一样,政治声援可以,实际出兵作战就难。所以说皖系表面上盘面很大,但内部松散,向心力不强,能够调出来打仗指挥得动的军队却不多

以下来盘点下,理论上皖系掌握的北洋陆军部队:

1.京畿地区位数总司令段芝贵,下辖:第九师魏宗翰部,13师李进才部,15师刘询部(原为冯国璋旧部,亲直系,刘的掌握有限)

2.安徽督军倪嗣冲:安武军,新安武军

3.

浙江督军卢永祥:第十师(自己兼师长)第四师陈乐山部

4.西北边防军总司令徐树铮:下辖三师五个混成旅

5.湖南督军张敬尧:陆军第七师

6.山东督军田中玉:陆军第五师郑士琦部,第1,7,20,47混成旅

7.福建督军李厚基:陆军第2师,第10,11,24混成旅

直皖战争的导火线,是张勋复辟失败之后,冯国璋入北京代理大总统,继续和段祺瑞产生矛盾。护法战争之后,直皖矛盾立刻激化,1918年8月,段祺瑞操纵安福国会进行总统选举,逼迫冯国璋下野,曹锟旋即成为直系新领袖,立刻与奉系等结成“八省联盟”,总体掌握的军事实力大大超过皖系。

同时,皖系政府执行的亲日外交政策,也引发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不满,决定在中国各省军阀之中寻找代理人,比如新直系的吴佩孚,另外五四运动之后,皖系中央政府在国民心中的信誉大跌,也为日后皖系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另外,此时皖系虽然控制中央政府,但由于先天不足,内部松散,很快出现了分裂。五四运动之后,段祺瑞心腹靳云鹏出任内阁总理,但由于靳云鹏必须考虑全局,协调与直系,奉系,粤军,西南军阀等派系的关系,与段祺瑞的智囊徐树铮产生了矛盾,直系此时趁虚而入,吴佩孚提出罢免徐树铮,解散西北边防军等主张,段祺瑞则指示徐世昌于7月8日直接将吴佩孚革职,直皖双方军队开始动员,7月11日两军在涿州发生交火,直皖战争正式爆发。

直皖战争,交火集中在狭小的近畿地区,虽然皖系名义上地盘大,部队多,但首先战场在直隶,是直系的“主场”,再次直系控制的直隶,河南湖北江西,可以通过京汉铁路和长江练成一片,皖系的部队则远水难救近火。

再次,在兵力对比上,皖系有西北边防军3个师,第二混成旅,第9,13,15师,兵力五万,直系方面有陆军第三师,直隶地区5个混成旅,3个补充旅,也是五万,不过奉系以调停为借口,宣布派兵两旅入关,暗助直系,实际上直奉联军兵力占优。另外,直系方面吴佩孚的军事指挥素质要胜于皖系主帅段芝贵。

下面来简要看看战争经过:

7月14日战争爆发,皖系军队以西线(北京至保定)为主攻方向开始进攻,段芝贵率边防军第一师等部,试图沿京汉铁路南下,夺取保定,继续南进。直系方面,吴佩孚指挥直军主动后撤,在涿州,固安,高碑店驻防,16日,吴佩孚亲率一部迂回至皖军侧翼松林店,发动突击,皖军边防军第一师师长曲同丰以及全体司令部高级将领被俘,被‘斩首’的皖军迅速陷入混乱,开始败退,直军攻占涿州,开往长辛店,20日进驻卢沟桥,基本奠定了直皖战争的胜局。

在东线(廊坊至杨村),徐树铮部皖军和曹瑛部直军对峙,皖军先进攻杨村,但收到直军大炮的顽强抵抗,双方一时处于胶着状态,但驻防天津的日军护路队偏袒皖系,强令直军推出铁路沿线两英里之外,防线出现缺口,徐树铮率部趁虚而入,直军被迫后退,在北仓附近重新构筑防线。

然而此时,奉军抵达,加入了战斗,18日收复杨村,直逼廊坊,皖军败退,徐树铮逃回天津。

另外,在山东,湖北,河南等外围战场,直皖两系军阀部队也进行了小规模战斗。

由于在近畿地区主战场,东西两线都作战失败,7月19日,段祺瑞通电下野,次日直奉联军进入北京,倪嗣冲,陈树藩,张广建等外省支持皖系的督军也陆续被撤换。

直皖战争,以皖系战败而告终,西北边防军全部被裁,其余曾经依附皖系的军阀部队,由于和对头直系同出北洋门下,所以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大部分顺利转投直系门下,只有浙江的卢永祥,上海何丰林,福建王永泉和臧致平依旧保持独立,这些可以被看做是皖系残余,1924年江浙战争后,这些残余势力也被消灭,11月段祺瑞出任“临时执政”,但此时他已经不是军阀派系实权领袖,而变成了调节各方势力的缓冲人物,北京中央政府自此进入了直奉轮流坐庄的阶段。


用户69792950182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举国片唾骂声中恚死。早已暗中分裂若干势力的北洋军阀,在老大死后,也就干脆明目张胆地正式分裂成了,以安徽合肥人段祺瑞为首的皖系、直隶河间人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和奉天海城人张作霖为首的奉系。此时中国虽然还有所谓的北京中央政府,但是这早已成为一个空架子,根本号令不动也代表不了全国,只是一个象征荣誉和名分的政府,被这些北洋系出身的军阀争来夺去。而第一个获得这个名分的,就是皖系的段祺瑞。

在袁世凯死后到直皖大战之前,皖系掌握了山东、山西、安徽、浙江、福建、陕西、甘肃、新疆八省以及热河、察哈尔特别行政区、淞沪护军使辖区;而直系则控制直隶、河南、湖北、江西江苏五省、绥远特别行政区、宁夏护军使辖区;奉系则将东北三省作为自己的基本地盘。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小军阀,割据一省自称督军;割据一区自称镇守使。


段祺瑞(1865-1936),原名启瑞,字芝泉。他在加入北洋军阀集团后,获得袁世凯不同寻常的信任,并且连连破格提拔,这除了他自己过人的才干之外,和他是淮军后裔也有极大关系。段祺瑞的祖父段佩是淮军名将,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的部下。

他旱年又考入李鸿章的天津武备学堂,一直都在北洋系供职。有了这层渊源,所以1895年袁世凯开始小站练兵之际,能放心大胆地任命其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后来还结成了姻亲关系。而段祺瑞追随袁世凯,也一直在北洋军阀中以其副手的形象出现。由于他曾经留学德国,素有“军事学第一”的美誉,因此北洋系统的军事学堂,多半都是他主持创立的。


搞军校培养人才,和这些未来将领结成师生情谊,从而控制军队,培养出自己的实力。段祺瑞就是这样做的。北洋军的将领不是他的部属,就是他的门生,从而实际上在北洋系中搞出了一个“小黄埔”——皖系。而这种雄厚的实力,又反过来保证段祺瑞在北洋系中屹立不倒的地位:陆军总长这种实权要职,段祺瑞或本职或兼任,从来没有被撤换过。对于段祺瑞在北洋系中的这种尾大不掉的局面,袁世凯实际上也有所防备,一直在北洋系中培育冯国璋的势力作为平衡和牵制,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


随着局势的发展,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之下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又回过头来找到段祺瑞和徐世昌,想让他们出任参谋总长和国务卿收拾残局。这个时候,熟悉的一幕又重新上演了:早就离心离德的段祺瑞,抓住这一机会漫天要价。他以不愿出马相要挾,逼迫袁世凯接受“和平解决南事”“暂缓扩大模范军”“恢复参谋部事权”三大条件,实际上攫取了北洋政府的军事大权。随后,又借口要实行责任内阁,逼迫袁世凯取消总统府机要局、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和京畿军政执法处三大机关,彻底削弱袁世凯对时局的控制能力。5月18日,冯国璋在南京召开集会讨论和战问题,袁世凯又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觉得能保留自己的总统宝座。此时段祺瑞则将听命于他的陆军第一师从张家口调驻北京,形成了逼宫的局面。接着他又派自己亲信曲同丰赴陕西运作,将袁世凯的铁杆亲信陆建章驱逐,并策动阎锡山反袁,将袁世凯完全逼到了内外交困的绝路上。所以,在袁世凯死前,北京政府的大权几乎已经完全落入了段祺瑞的手中。


段祺瑞连袁世凯打下的北洋江山都没有办法控制:直系的首领是和他向来不对付的冯国璋,袁世凯还在的时候就没有听过他的,袁世凯死后又因为其身在南京,对中央政权鞭长莫及才不得不放弃争夺,眼下更是不可能听从段祺瑞政府的号令;而奉系军阀地处关外,段也只能笼络,谈不上运用。最终段祺瑞这个北京政府能够号令的,其实也就只有自己皖系军阀控制的省份而已。


段祺瑞很清楚自己的实力已经远远不能与袁世凯相比,袁世凯尚且在中外一致的压力下垮台,如果真的胆敢宣布自任总统,恐怕立马就有人从讨袁改为讨段。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以国务总理的身份实际操纵政权。希望多少能够缓和。

1919年巴黎和会之前,段祺瑞手中的北京政府,虽然比起前两任已经大为逊色,但好歹还算是代表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对德宣战等问题上还能代表中国做出决定。但是战后的巴黎和会,他却没有办法争取中国合法利益。究其原因,本来段祺瑞政府参战就是幌子,他希望是借机练兵以维护自己。但此刻的中国早已经深深地卷入了整个世界大势之中,段祺瑞光想着利用外国势力,但没有想到外国势力的剧烈变迁,也同样会影响到中国。

因此,段祺瑞政府对巴黎和会其实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其中利弊得失,甚至允许了南方军政府代表王正廷参加和会。而等到和会中对中国不利的消息陆续传来,全国人民群情激奋时, 段祺瑞先以强硬对付,看到广大人民的力量之后又惊恐不安,完全进退失据,一再应对失措。最终,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整个段祺瑞政府遭受了沉重打击,在国内丧尽民心不得不在直系的打击之下,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1919年秋冬之际,在看到皖系军阀狼狈不堪的状况之后,直系的曹锟(直隶)、李纯(江苏)、陈光远(江西)、王占元(湖北)和奉系的张作霖(奉天)、鲍贵卿(吉林)、孙烈臣(黑龙江)结成了七省反皖同盟,以清除皖系中最招人讨厌的徐树铮为借口,合力发动倒皖战争。到了1920年,已经继冯国璋为直系首领的曹锟,怂恿爱将吴佩孚公然向段祺瑞、徐树铮发出挑战书,并于6月9日抵达郑州,摆出要和皖系军阀作战的态势。这时张作霖也借口北京空虚,派遣4个营进驻廊坊。7月9日,直系以讨贼军的名义通电,对皖系军阀宣战。就在皖系积极备战的同时,奉系又根据七省反皖同盟加入了讨贼军中,这大大出乎了段祺瑞的意料,使得他寄希望于奉系协调谈和的美梦破灭,也极大地打击了皖系上下军心。所以,直皖战争实际战事仅仅进行了一周,到7月24日,就以直奉联军大获全胜而告终。19日,段祺瑞辞职下野,余下的皖系军阀势力陆续或被解散,或被吞并,逐渐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


哒哒哒大队长


无奈删减版重发!

以段祺瑞为代表的皖系之兴盛,主要有段祺瑞的“三造共和”和徐树铮收外meng 为标志。所谓三造共和,第一次是指1911年底段祺瑞领衔前线将领,逼迫清帝逊位,前提是建立共和制并以袁世凯为大总统。第二次是指1915年反对袁世凯称帝,并因此被袁免职雪藏,段的不支持,是袁世凯称帝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次是指1917年张勋复辟,拥立清朝废帝溥仪称帝,段祺瑞马厂誓师,很快驱除了辫子军,恢复了共和。徐树铮编练西北边防军,再1919年逼迫外m 王公取消了自治。这几件事是皖系兴盛之标志,当然,段祺瑞此间多次出任国务总理,掌握北京政府实权。



皖系的衰败,差不多也是有这样几件事为标志:一是直皖战争的失败,这是最为根本的,因为军事失败导致军阀的本钱就没有了。1920年,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和以曹琨吴佩孚为首的直系之间召开大战,主战场在京南琉璃河、松林店一带,短短不到一周时间,在秀才将军吴佩孚指挥下,皖系大败,段祺瑞下野。



二是徐树铮被杀。徐树铮号称小扇子军师,“合肥魂“,深受段祺瑞信任,他在直皖战争失败后逃亡,1925年回国后,被冯玉祥安排的刺客杀害,这也是徐树铮树敌过多的结果,但是徐树铮之死,老段伤心落泪。



三是 “三一八惨案“。1926年3月18日,学生游行到段祺瑞临时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于1924年大总统曹琨被囚后被请出山任临时执政府执政。军警悍然镇压,打死学生多人,鲁迅先生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并称这天是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据说,军警开枪镇压段祺瑞并不知情,得知消息后曾跪地大哭。但是惨案激起了民愤,段祺瑞黯然下野,从此淡出政坛,直到1936年去世再未涉足政治。


磨史作镜


1926年3月18日,震惊全国的三一八惨案爆发时,时任民国首领(总统)的段祺瑞正在自己的住所里下棋。

当段祺瑞循着枪声赶到现场看到满地尸体时,他脑子里一片空白,也就直到此时,段祺瑞才知道自己再一次被人利用了。

有人说,当天段祺瑞在死者面前长跪不起,懊丧不已。还有人说,段祺瑞此后毕生吃素皆与这起惨案有关。当这些终究是传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天的段祺瑞,其心里的痛苦程度绝不压于死难者家属。

惨案发生后,鲁迅先生愤怒写下《记念刘和珍君》,以纪念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君等。

这篇文章在今天中学课本上仍是重要考点,文中,鲁迅怒不可遏地写到: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文章被刊发后,全国舆论一边倒,很快在舆论压力下,实力已经敌不过张作霖等人的段祺瑞被迫下野。 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以段祺瑞为代表的皖系的彻底衰败。

堂堂北洋政府大总统,竟然沦落到被赶下台的地步,不知段祺瑞当时作何感想。

遥想十年前,段祺瑞初掌民国大权时,他是何等的风光啊!

1916年,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正式成为民国实际掌权者。在此之前袁世凯称帝,遭到全国一致反对。由于袁世凯有恩于段祺瑞,故而段并没有明面上反他,而是联合其他北洋将领暗中抵制,此举使得袁世凯被孤立,最终被迫取消帝制。

主席曾在某次大会上讨论段祺瑞时说他一生“有功有过,功过相抵。”,从功过角度论的话,段祺瑞暗中逼迫袁世凯取消抵制,应该算他的大功一件。

二造共和之功,虽不全在段祺瑞,却也使得他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也因此,袁世凯死后,他也被选为负责人,成为北洋军阀的实际掌权人。

但此时接过这个大盘子的段祺瑞发现:北洋军阀内部派系林立,除了袁世凯,没有一个人可以镇得住他们,包括他自己。

换言之,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它就是一盘散沙。虽说眼下还在一个盘子里装着,你散开已经是迟早的事情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段祺瑞极力主张武力统一中国。为了武力统一中国,段祺瑞组建安福国会、破坏南北议和,对日借款强军。尤其是对日借款这一项,使人诟病颇深,因为借了人家的钱,就得亲近不是?再加上后来的日军侵华,使得人们对于过去亲日的段祺瑞,没有好印象,这也算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过”吧。

掌权期间,段祺瑞表现欠佳,根本原因在于:他是个好人,也是个好将领,却做不了领袖。

做好人,有善良和一定智商就够了;做好将领,懂用兵和智谋就够了;但要做一个领袖(总统),却非得有雄才大略才可以。而这雄才大略,恰是包括段祺瑞、张作霖在内的一众军阀所普遍欠缺的。

于是乎,在他的带领下,北洋军阀从明争暗斗渐渐走向四分五裂,皖系军阀从巅峰状态慢慢开始走向没落消亡。

任何时候,军权就是话语权,皖系衰败后,段祺瑞的话语权也在慢慢丧失,文开头的这场惨案发生时,段祺瑞实际已经成了一位彻头彻尾的傀儡。

此时的他,莫说阻止卫队开枪了,甚至连他的心腹爱将徐树铮,他都无力保护。

某种意义上来讲:三一八惨案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段祺瑞镇不住张作霖和冯玉祥,最后替他们俩背了黑锅。

那么,段祺瑞的皖系到底是如何走向衰败的呢?

原来,因为段祺瑞的绝对武统中国和强军思想,他先后得罪很多人,冯国璋也是在这种情况和他闹掰的。

更为致命的是,段祺瑞作为北洋政府的总统,面对各路军阀,他并不能一碗水端平,而是厚此薄彼,使得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军阀和他针锋相对。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洋军阀产生了府院之争的内部矛盾,并且一天天加剧。这个矛盾的结果就是爆发了著名的五日之战—直皖战争,皖系军阀一败涂地,他的那些皖系军阀也遭到通缉。

自此,段祺瑞的皖系便走向了衰败。如此一来,段祺瑞自然也在某种意义上被架空了。后来发生的一切,便也就都在意料之中了。

被迫退出政坛后,段祺瑞曾长期寓居天津租界,后来迁居上海。

在主席评价的段祺瑞功过中,他的“功”显然还包括他下野后拒绝做汉奸的这一条。

9.18事变后,日本人用尽各种办法想使段祺瑞重新上台成为代理人组织华北傀儡政权,段祺瑞拒绝后毅然远走上海。三年后他病逝于上海的寓所,享年71岁。


记者李满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许多派系,其中势力最大的是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冯国璋、曹锟为首的直系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

这是实质上的三足鼎立。

但在表象上,因为三造共和之功,加之是袁世凯指定的实际权力继承人,所以段祺瑞更像是站在最巅峰处的那一位。

表象是一峰,实际是三峰。当局者迷,这种格局态势对段祺瑞的心态及清醒认识产生了严重的误导,更决定了段祺瑞从巅峰走向没落会非常的迅猛。

高处不胜寒,处在权力之巅时的段祺瑞并没有此番心境,相反他是唯我独尊,有些不可一世的。

因为这种霸道的姿态,段祺瑞在外强中干时就犯了几个严重的错误。

第一,无限任用众矢之的徐树铮。

直系列举的徐树铮六大罪状:祸国殃民、卖国媚外、把持政柄、破坏统一、以下弑上、以奴欺主,虽然有夸大之嫌,但很大程度上也道出了某种事实。

因徐树铮,段祺瑞无形中其实是让对手们走到了一起 。

第二,为段祺瑞服务的安福系,其罪恶已为举国共见,这直接导致了段祺瑞失掉了民心。

第三,段祺瑞盲目自信,对主要对手尤其是直系的吴佩孚未能提前做出有效的防范与限制,在军事上,这几乎等同于无视致命尖刀的存在。

而要从直皖大战皖系大败的主客观因素上讲,段祺瑞从巅峰走向没落又可以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段祺瑞极力奉行的亲日外交和穷兵黩武的国内政策,事实上是遭到了当时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从民心向背来看,当时的全国舆论几乎都站在直系一边,当时的老百姓不仅都希望直系获胜,更对直系给予了很多事实上的支持。

而对此,段祺瑞却试图以所谓的军事优势来对抗舆论民心,非常的刚愎自用。

第二,在直皖大战酝酿以及双方诉诸武力的整个过程中,日本由于中国国内不断高涨的反日反皖浪潮以及英美等国的牵制,在皖系最需要支持的时候被迫采取了中立立场,对段祺瑞而言,这几乎就是皖系崩盘前的釜底抽薪。

第三,皖系军队虽然装备精良,但成军时间却很短,段祺瑞的学生兵是既缺乏训练,更没有真正经过任何阵仗,统兵将领也多是昏庸无能之辈,实属只会纸上谈兵毫无实战经验可言的绣花枕头。而直系军队则训练有素、屡经战役,尤其是统兵大帅吴佩孚,素以能征善战而闻名,实属当时国内第一流的军事强人。

两者相比,段祺瑞不仅矛不尖,盾也不坚。

第四,在直皖大战正酣、胜负未分时,奉系张作霖突然出兵助直攻皖,这一刀捅下去,直军声威大振,而皖系则随即一蹶不振,直至步步后退,丢盔弃甲——

总而言之,巅峰时的段祺瑞就像庙堂上的一个牌位,一打就倒,而他自己反是沉醉其间,膨胀不已。

再具体说,巅峰时段祺瑞几乎就是个刚愎自用的政客,而非审时度势的军事强人。

而逐鹿之事,政客终将是看客,只有军事枭雄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最终的结局只能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着楼塌了。


黑句本


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培养了三个心腹。后来,随着袁世凯的一路升迁,形成北洋系,这三人也受到他的重用,号称北洋三杰,他们分别是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

王士珍对名利看得比较开,没有形成自己的派系。而段祺瑞和冯国璋,则在袁世凯死后形成了自己的派系:皖系和直系。

为何段祺瑞的派系是皖系呢?因为段祺瑞是安徽人,而他重用的人以安徽老乡为主,故称为皖系。同理,冯国璋是直隶人,故称为直系。

段祺瑞的巅峰,是在袁世凯死后。袁世凯生前,他因为反对袁世凯称帝,因此被袁世凯排挤,他只好赋闲在家。

袁世凯重病时,意识到需要找一个人来收拾残局,于是又把段祺瑞请出山。袁世凯死后,虽然黎元洪是总统,段祺瑞是总理。但因为黎元洪并非北洋系出身,是一个光杆司令,所以一直被段祺瑞压制。

由于段祺瑞和心腹徐树铮太过跋扈,黎元洪忍无可忍,爆发了府院之争。手中无枪的黎元洪最终退位,直系的冯国璋做了总统。

冯国璋死后,曹锟接掌了他的势力,成为直系老大。

冯国璋活着的时候,因为与段祺瑞是老兄弟,直系、皖系还可以基本上保持和平。曹锟上位后,直系与皖系的利益冲突日渐紧张。

最终只好大打出手,这就是直皖战争。结果,段祺瑞的皖系大败,从此走向没落,段祺瑞也退出了政治舞台中心。

直皖战争的结果,其实取决于当时的第三大势力——张作霖的奉系。老张支持谁,谁就会赢。

老张支持了曹锟,于是直系胜利了。

张作霖为何支持曹锟呢?据说,这是因为张作霖觉得段祺瑞、徐树铮太精明,而曹锟是大老粗,日后比较容易控制。

曹锟的外号是“曹三傻子”,可他手下的吴佩孚却不傻。所以,最终奉系和直系也发生了战争,而且还打了两次。当然,最终的胜利者是老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