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大別山究竟在哪裡?無數人弄不清的標準答案!

大別山究竟在哪裡?無數人弄不清的標準答案!

大別山在哪裡?

如果我告訴你大別山在武漢長江一橋漢陽橋頭,你信不信? 如果你不信,我手頭有一本清同治年間浙人永康胡鳳丹編纂的《大別山志》,其書中所指的大別山就是長江與漢水交匯處的龜山。

大別山究竟在哪裡?無數人弄不清的標準答案!

大別山是位於漢水之濱的一座名山,又稱龜山,如今的龜山電視塔即聳立於其上。

這裡確指大別山即龜山,但史上一直存在“漢陽說”和“安豐說”兩種意見。“漢陽說”指大別山為漢陽龜山;“安豐說”指大別山在“廬江安豐”,即今安徽霍山縣西南。而胡鳳丹則採輯眾說,蒐羅舊聞,廓清源流,訂正訛誤,還大別山以真面目,他認為漢陽龜山是名正言順的大別山。

大別山究竟在哪裡?無數人弄不清的標準答案!

胡鳳丹強調“大別為漢、沔最著之山,一名魯山,一名翼際,俗名龜山”。理由如下:

餘也客遊楚水,九載於茲;公暇渡江,每過大別之下,仰窺則怪石嶙峋,俯矚則江流浩淼。回望武昌、黃鶴對峙,雄踞東西,實為鄂漢唇齒。故三國南北之際,恆為必爭之地。今則瀟湘洞庭,萬派安瀾;夔巫湘沔,眾流順軌。朝宗之慶,砥柱攸賴,此大禹治水之功也。即蒙其利而不正其名,可乎?

因為“蒙其利”,出於對第二故鄉鄂漢的熱愛,道員胡鳳丹“檢家藏群籍”,“正名”大別山即龜山而非彼山。

大別山究竟在哪裡?無數人弄不清的標準答案!

現在武漢市的“大別山”實際上是一個臨江而立的小山峰,但從三國起,因東吳大將魯肅的衣冠冢在此,此山改為魯山,這名字一直用到明代。因明朝的皇帝崇奉玄武,封玄武為帝。

玄武又是龜形,恰恰這魯山,如同一個烏龜臥於江邊,時任湖北巡撫的王儉奏請朝廷,將魯山改名龜山,隔江相對的黃鵠山就稱為蛇山。

大別山究竟在哪裡?無數人弄不清的標準答案!

而另一個大別山,按照目前地圖確認,坐落於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交界處,西接桐柏山,東延為霍山和張八嶺。

系江與淮之分水嶺。

試想,如果考試時給武漢的學生出一道題,讓其在地圖上指出大別山的位置,學生應當填寫在何處呢?

所以,本文以為有必要對大別山的來龍去脈認真考鏡窮流。

要翻老古董了。

一.先持“漢陽龜山說:

  1. 夏 《尚書.禹貢》:導嶓冢,至於荊山;內方,至於大別。2.夏 《尚書.禹貢》:過三澨,至於大別,南入於江。3.漢 孔安國 《漢孔氏傳》:內方、大別,二山名,在荊州,漢所經。4.唐 李吉甫《元和郡縣誌》:魯山一名大別山,在縣東北一百步,其山前枕蜀江,北帶漢陽,山上有吳將魯肅神祠。5.宋 蘇東坡《東坡書傳》:蘇氏曰:“二別皆在漢上。”6.元 黃鎮成《尚書通考》:漢水東至漢陽,觸大別山,於江。漢陽,故夏口之地,班雲行一千七百六十里。
大別山究竟在哪裡?無數人弄不清的標準答案!

二、持“廬江安豐說”:

1.西漢 班固《漢書.地理志》:“六安國安豐縣有大別山。”2.東漢 鄭玄注《禹貢》:“大別在廬江安豐縣。”班固、酈道元、京相潘,均主此說。3.南北朝 酈道元注《水經》:“自巴水出雩婁縣之下靈山,即大別山也。決水即出此山,世謂之分水山。”4.宋 林之奇《尚書全解》:據安豐、雩婁皆在廬江郡,此數說皆同,然後若以大別在廬江,則去漢甚遠。而左氏雲:“濟漢而陳,自小別至於大別。”不知其謂何。漢志六安國有大別山,如唐孔氏乃謂《地理志》無大別,此亦不可曉。5.清 王先謙《漢書.地理志下》“六安國安豐”條引沈堯說:

“大別在光州西南、黃州西北、漢陽東北、霍丘西南,班《專屬》之安豐,但據山東而言。若論其西南,則直至治水入江處,故商城西南黃陂、麻城之山,古人目為大別。”按光州州治在河南潢川縣。

大別山究竟在哪裡?無數人弄不清的標準答案!

6.清 王鳴盛《尚書後案》:鄭引《地理志》雲:大別在廬江安豐縣,《漢地理志》:六安國安豐縣。《禹貢》:大別山在西南,但此縣《續漢志》改屬廬江縣,不屬六安國。故鄭雲:廬江安豐。《疏》謂《志》無大別,誤也。大別在安豐,則揚州界。非荊州。《傳》《疏》皆非是。漢竟陵故城在今湖北安陸府鍾祥縣南,安豐故城在今江南六安州霍山縣西北。7.清 王鳴盛《尚書後案》:班固、鄭玄、司馬彪及《水經》四十卷皆以大別系安豐,杜預《定公四年》注雖疑大別不當在安豐,然亦不能言其處。《水經注》:“江水東逕魯山南古翼際山也。”《地說》曰:“漢與江合於衡北翼際山旁也。江上有吳江夏太守陸渙所治城,江夏蓋取二水之名。”《地理志》曰:“夏水過郡入江,故曰江夏也。舊治安陸,吳乃徙此,山左即沔口矣。此條乃指在今湖北漢陽府城東北漢水西岸之山而言,乃漢水入江處。然但稱為魯山,又稱為翼際山,而未嘗指為《禹貢》之大別山。”

從上述“兩說”來看,最為關鍵的一點,還是對最早的的典籍《禹貢》分析。

《尚書.禹貢》:“導嶓冢,至於荊山;內方,至於大別。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於大別,南入於江。”嶓冢,又名漢王山,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境內。荊山,在今湖北省南漳縣西南。內方,山名,《漢孔氏傳》指“在荊州,漢所經”。

《漢書.地理志》指竟陵縣的“章山”,今人顧頡剛認為此山很小,疑為大洪山。漾,水名,為漢水的源頭。向東流去經過沔縣、褒城、南鄭,稱為漢水。再向東經過滄浪、三澨,到達大別山,向南匯入長江。其實,三澨在今襄陽上下,距離長江還有很遠的距離。

從上述的分析來看,漢水的發源地與走向,定論了。

大別山究竟在哪裡?無數人弄不清的標準答案!

而雩婁縣之下靈山,即大別山也。與決水同出一山。故世謂之分水山,亦或曰巴山。”雩婁即我的家鄉河南商城古縣名,漢時置雩婁縣,東晉時廢。這裡指的是決水與巴水同出一山,決水源於山北,巴水源於山南。

一山分二水,意為永分別。

然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