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日本入侵使用的坦克,为何在面对美苏方面不堪一击?

asd57362118


日本二战时期的入侵别国的坦克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基本没有敌手是因为,一、日本拥有制空制海权。二、对手多数是像中国、泰国、菲律宾那样的落后的农业国家。但是日本坦克面对美国和苏联却是不堪一击,很容易就被美苏坦克击败。为什么?

图为日本97式CHI-HA坦克

日本是亚洲尤其是亚洲东部唯一的发达国家,但是日本那狭小的领土和贫瘠短缺的自然资源,因此,在设计坦克和生产坦克能力上是远远不如美苏的,在战斗中美国、苏联坦克对上日本坦克往往是摧枯拉朽。

举个例子,97式中型坦克是日本二战中产量最多,15吨的重量其实在那时完全已经沦为轻型坦克了,主炮口径57mm,25mm装甲厚度,哪怕是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淘汰的那些坦克都可以将其击穿,更别说苏联的主力坦克了。57mm主炮,火力也是十分弱小,美苏坦克主炮口径都在70mm以上,所以日本坦克可以在中国耀武扬威,但遇到美苏坦克立刻就成了废物。

图为苏联的T-34

苏联T-34坦克25吨重量,76.2mm主炮,后期型更是换装85mm主炮,正面45mm倾斜装甲,美国的M4谢尔曼坦克是75/76mm,装甲厚度在50mm以上。同样都是中型坦克,吨位、火力、防护能力、续航力却都不是一个级别的。

图为美军MN4谢尔曼坦克

到了战争后期,日本在中国深深陷入无法挣脱,太平洋上美军一摧枯拉朽之势向日本本土攻去,那时,美苏坦克各方面性能都更先进,数量质量大大提高,日本那挖掘殆尽的战争潜力加上接连不断的失败无法从外部获取资源,日本坦克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被美国和苏联碾压。所以,1945年8月苏联进攻日本关东军,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战斗。

所以,日本主动发起战争才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兵器次元


有网友问二战日军坦克为何在美苏面前不堪一击?这是一个设计思想的问题。苏军的战场就是中欧和乌克兰大平原,对手是德军这样的装甲大国。那么,苏联军队就非常重视坦克的发展。

美国要到欧洲大陆打击德军,又要在太平洋击败日军,而且美国还是世界上唯一,可以跨洋运输重型和中型坦克的国家。并且,也是二战时期,工程机械遥遥领先的国家。

日本不同于苏联,日本的主战场是太平洋,最需要的是飞机和船。而日军的战场是太平洋小岛礁,亚热带山区,还有我国的水网地带,丘陵山地。而日本又没有美国那么发达的工程机械力量。

并且,日本也没有足够数量可以运输18吨以上坦克,自备重型起重机,甲板加固型运输船。也就是说,日本就是制造1000辆30吨以上坦克,也没有能力部署到海外战场,说到底还是工业能力和国力不行,虽然天天自称大日本帝国,但是实力还有很大差距。

在二战只有美国有这样的能力,苏联和德国也没有这样的大规模坦克部队跨洋海外长期部署和保障后勤供应的能力。在这种条件下,日本坦克的主要功能其实就是协助步兵,打击对方的机枪阵地,发起追击战。

如果是这样的需求,16吨以下就足够使用了。但是,这样的坦克是不具备反坦克能力的。日本后来研发3号,4号和5号坦克这些中型坦克的原因是进行本土决战。

可以说在需要的时候,日本有能力造中型坦克,比如44年年底,日本匆忙开发的5式坦克,就达到了35吨全重,的最大速度45千米/时,行程200千米。原计划使用日产88毫米炮和自动装弹机,但是,时间紧迫,最后还是安装了75炮。但是时间,已经不够了,到45年只完成了1辆样车制造。

为什么3、4、5式坦克可以制造的更重呢?因为,到了本土决战的时候,日本就不需要把坦克部署到海外了,全部都部署在本土抵抗美军登陆就可以了。日本本土铁路也具备,因此,日本也就可以把坦克造的重一些,大一些。


深度军事


那得看什么时候了,早期的日本坦克性能并不是很差,甚至还算是中等偏上,日本是比较早将坦克运用到实战中的国家,所以在使用坦克时日本也发现了坦克使用汽油机的问题,所以它还是最早为坦克换装柴油发动机的国家,哪怕是到了1939年日苏诺门坎战役时日本坦克的性能甚至比苏联坦克还要好。



说到坦克大家不是想到德国的虎豹,就是苏联的T-34,在不济也搭上美国的谢尔曼,说到日本坦克的形象就是小豆丁,这其实是误解。在1940年之前世界各国用的坦克性能都差不多一样矬。苏联坦克在针对诺门坎战役的表现整出的T-34前装甲首上装甲依然是45毫米,而在苏德战争中遭遇T-34危机时德国的各种坦克才开始将装甲加厚、炮管加粗,而这时也差不多进入了1943年。
苏联的BT-7坦克,性能还没有日本的97式坦克好,但是它的数量多啊,不过参战400多辆就被日本人报废了200多辆

而在1939年德国闪击西欧时的主力也是2号和3号这种薄皮大馅的轻型坦克,日本在1940年之前对华战争拥有着绝对的优势,没有对手的日本哪怕使用装甲车中国军队都没有有效的反制武器,所以日本没有对手就没有必要去发展重型坦克,而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主力是海军,而且当面对拥有有效的反坦克装备的美军,那些曾经对付中国军队堪用的坦克变得不堪用,但是到了1944年这时日本已经没有更多的资源再去发展坦克了。
在中国战场上的日军89式坦克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因为日本和美苏相比,作战需要、战略战术等都是不同的,更重要的是其工业水平都不在一个水平,因此日本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坦克也就很好理解了。

二战中日本的主要作战目标就是中国等亚洲国家,而当时包括中国等国家,军队的发展情况很不好,仅仅相当于一战之前水平的西方军队,主要还是依靠轻武器,火炮等数量稀少,战舰、战机等更是少得可怜,难以起到作用。

而此时的日本,已经发展起来,不仅具有强大的海军,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航空作战力量(但并不是空军,日军的战机分属海军和陆军),而当时日本军队对机械化作战并不是十分重视,就更不用说建造新式坦克等这些装备了。而当时日本的资源并不是不能建造更先进的坦克等装备,除了之前的战术思想等问题,就是运输、部署等细节问题了。

像大型坦克装甲车辆等,需要专门的运输船才能将其运往别的地区,而即使是运输到了,在作战中还会受到地形的影响,比如中国当时的道路通行条件很差,仅适合轻型坦克的使用,而且南方地区水网密布、布满山地,对坦克装甲部队作战而言很不适合。

而像苏联,当时就已经有大纵深战略理论等机械化战争理论支持,而且在技术、资源等方面也没有阻碍,而且苏联所在地区主要是平原,十分适合坦克这种武器的使用。因此发展较快,在战争末期已经完全碾压日军坦克了。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主要发展的就是轻型坦克。不过后来日本也感到了研制重型坦克以及中型坦克的必要性,但是等其研制的新式坦克出现时,已经太晚了,日本已经濒临战败。而且就是想生产,也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进行生产了。


愤怒的子弹


在人们的印象里,二战日本坦克一向都是脆弱的代名词,在其他列强的坦克面前不堪一击。那究竟是原因什么造成了二战日本坦克性能低下的印象呢?

其实,在1939年二战刚开始的时候,日本的坦克并不比其他列强坦克差。虽然当时日本的坦克都是一堆小豆丁,但当时其他列强的坦克也强不到哪儿去,也是一堆小豆丁。德国还在大量使用一号和二号轻型坦克;英国装备的绝大部分坦克还是维克斯超轻型坦克,美国装备的基本上是M2轻型坦克;而苏联还在大量装备T26和BT系列轻型坦克。相比之下,当时日本最新的97式坦克并不上面这些坦克差,甚至在某些方面还略胜一筹。

只是,当其他列强的坦克都在二战中飞速发展的时候,日本的坦克却在原地踏步。在战争进行到1944年的时候,苏联人拿出T34,美国人拿出了谢尔曼,英国人拿出了克伦威尔和丘吉尔,德国人拿出了虎式、豹式、四号。可日本的坦克还是那些小豆丁。对比产生差距,人们自然就产生了二战日本坦克不堪一击的印象。


紫龙防务观察


日本什么情况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口稠密,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这么样一个国家,这一点很多方面都能表现出来,比如二战期间,日本的自动武器和火炮装备的数量完全不像欧洲战场敞开了用,在军舰制造上越到战争后期越吃力。而坦克也是一个一身钢铁的家伙,不仅消耗钢材也消耗油料,所以查查日本二战时的坦克不仅少而且小。



二战日本日本最有名的坦克当属九七式了,虽然一直被称为中型坦克,但是连后来的改进型都算上也离二十吨很远,而中型坦克的标准是二十到四十吨。九七式坦克前前后后总共生产了一千五百辆,这个数字对于同时期日本的其它型号的坦克来说,可能多出几倍都都不止。



以小见大,了解完九七式坦克就知道为什么日本坦克不是苏联美国坦克对手了,就拿苏联举例子,苏联是个工业大国,而且在欧洲主要打坦克战。1942年苏联T-34生产了一万两千五百辆,1943年T34/76坦克生产了一万五千八百辆,日本可能都没见过这么多坦克,而且T34三十二吨的作战全重相当于两辆九七式,是名副其实的中型坦克。



苏联坦克有比T34更大的坦克,日本没有再比九七式大的了,九五式、九八式,还有重量仅三吨多的豆战车,所以说在玩坦克这方面日本和美苏就不在一个重量级和数量级上。而且看外形就知道,日本的坦克炮短粗的,这是典型的支援步兵的火炮,而专门打坦克战的火炮是细长的,这样穿甲能力更强,日本坦克的主要作战环境是亚洲,欺负的就是很多国家没坦克。



美苏不一样啊,美国和苏联的坦克都是为了在北非或者欧洲和德国打坦克战的,生产改进和作战都是奔着那个方向去的,在日本手里,坦克就是移动的装甲火炮,在美苏手里坦克才是坦克。如果日本坦克面对美苏坦克,被打得很惨是很正常的。


齐继同志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装备的所谓坦克,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叫有炮的装甲车,似乎更合适一些,都是薄皮馅子,所以不堪一击。

由于日本是个岛国,矿藏等资源非常有限,所以倾其国力发展海军,没有独立的空军,空军只是依附在海军和陆军中,称海军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

而日本陆军的装备技术有限,未能彻底实现机械化,作战时基本上骡马化开进,拥有极少量的轻型坦克和汽车等。

日军部强调刺刀见红精神,所以陆军装备了大量的栓动步枪,冲锋枪都不装备,认为百发一种,太浪费子弹。

太平洋战争爆发,残酷的夺岛战中,日海军陆战队和守岛陆军吃足了美军冲锋枪和自动步枪强大火力的苦头,再来生产百式冲锋枪时,战争已接近尾声了。

对机械化大兵团作战,日军部历来不重视,再则条件也不具备,更无视装甲兵的作用,其生产的坦克不仅数量有限,基本上全都是轻型坦克,坦克炮仅37毫米,能有多大的穿甲威力,薄皮坦克即使用37毫米战防炮,都能一炮轰翻,彻底打趴下。

太平洋夺岛战役中,日本有限的轻型坦克,都经不住美步兵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的一击,更不要说是美海军大口径舰炮和榴弹炮的毁灭性打击了,日军的薄皮小坦克焉有不被打爆的道理。

诺门罕战役,日军的小坦克在苏军布设铁丝网面前,都寸步难行,成了日军小坦克的噩梦,被缠住轮子不会动了,更不要说是苏军天上飞机轰炸,地面火炮打击,和坦克集群冲锋了,日军的小坦克如何经得住此番打击。

总之,二战时期,由于日本资源有限,有限的国力重点发展海军作战装备,导致陆军装备是极大地落后于美苏德英等强国,不重视坦克生产和装甲作战,更强调士兵的个体精神,即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因此日陆军只装备了数量很少的轻型坦克,且运输还极端依赖于骡马,有限的坦克也经不起美苏军队猛烈打击。整个二战期间,日本都没有拿得出手,性能可于美苏坦克一搏的坦克。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国平军史


其实二战早期日本的坦克并不落后,甚至有些还要强于美苏德的坦克,比如1939年时,日军的97式中型坦克,就给在诺门罕给苏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而此时美国人还在搞只有机枪的M2轻型坦克,德军坦克的主力还是1号和2号坦克,3号坦克还只是少数。

但是由于战术战略以及资源等问题,日本坦克的发展基本停止在这个阶段。日本陆军的战术非常陈旧,包括其步兵武器装备,装甲兵兵器以及相关战术,基本还是一战时期的水平,再加上日军现有的坦克基本能满足作战需要(比如中国战场当时的交通条件就很不利于中型坦克使用,而轻型坦克基本能满足需要),所以就没有大力发展坦克这种兵器。

还有就是资源了。日本一直缺乏钢铁等资源,而且日本是岛国,因此更重视海军的发展,所以后来日本海军一直拥有世界一流的大中型战舰,但是陆军后来却鲜有一流的坦克。

不过日本其实有少量试验性新式坦克,但是基本都没有大量生产使用,比如三式中战车(总产量不到200辆),四式中战车(仅完成6辆)等,于是真正作为主力的还是95式97式坦克,这样的坦克面对美苏等国战争中期发展起来M4、T34等自然难以应对了。


前沿阵地


日军入侵使用的坦克之所以在美军和苏军面前不堪一击,主要由两个方面:第一,日本尤其是日本陆军的工业基础相当差,很难设计出一款合格的坦克以及坦克炮;第二,由于日本所处的特殊战场形势,日本陆军不需要也不重视坦克的发展。

事实上,日军的坦克起步并不晚,甚至可以说,在相当长时间内,日军的坦克并不落后于苏军,甚至比美军还先进。与苏军一样,日军的坦克也是从英国的维克斯型坦克起家的。双方的发展理念也几乎完全一致:缓慢而不断加大坦克的吨位,提升坦克的火力,提升坦克尤其是坦克炮塔正面和车体正面的防护。因此,至少在1937年之前,日军现役的坦克并不落后苏联坦克太多。在诺门坎战役中,日军的95式坦克也没在苏军当时的主力坦克——T26M1933型坦克上吃多大的亏。而对比同时期美军那不靠谱的多炮塔M2和M3坦克,日军的坦克至少还能有效投入实战。

但是随着侵华战争的爆发,日本陆军为了维持前线部队的武器弹药补给,不得不将大量宝贵的钢产量转移到步枪、机枪、野战炮的生产上。由于日军的对手,也就是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都没有什么坦克的生产能力,所装备的坦克也都是落后于世界的老货,因此,日本陆军就放缓乃至搁置了坦克的开发。当然,这也与中国的地形不适合坦克部队大规模行动有很大关系。

反观美苏,由于对德作战的需要,美苏的坦克开发可谓一刻不停,快马加鞭。美国研制生产了大量著名的M4型谢尔曼坦克,苏联则开发出了里程碑式的T34型坦克。在T34、M4这些吨位达30吨级、装备75MM以上坦克炮的坦克面前,日本的97式坦克、一式中战车自然远远不够看。


区域拒止


因为日本坦克从来都不是主要技术兵器,发展很缓慢。日本的重点技术发展在于海军,陆军主要作战对象是中国和东南亚殖民地里的欧美军队。中国军队自不必说,装备不成体系,以轻武器为主,严重缺乏反坦克炮,更不用提战术空军。因此,日本军队还是以治安战模式为主,从1931到1937年都是如此,很少需要进行装甲战。中国军队除了200师和德械师这类少数精锐外,大部分连野战炮都极少,日本自然也没有发展坦克技术的需求,治安战89式坦克和95式轻型坦克就足以应付。

而欧美军队在东南亚也没有特别值得一提的装甲部队,东南亚并不适合大规模坦克战,大量热带丛林限制了重型部队的展开。欧美在东南亚主要是轻型部队,装备也不过是M3“斯图亚特”这样的高机动性轻型坦克。当然,日军进军菲律宾和马来亚时M3给日军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出现了“M3斯图亚特危机”,不过也仅仅是麻烦而已。

唯一的陆地大威胁是苏联,不过苏联在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以及1939年的诺门坎事件中主要依托的也是T-26和BT系列轻型或快速坦克,T-34和KV坦克都还没有服役。与印象中不同,这类坦克尽管使用了45毫米炮,但是装甲非常薄弱,日军的95式轻型坦克的主炮依然可以有效杀伤,97式中型坦克更没有问题。应该说,日军的坦克在1939-1940年期间不算特别落伍。到了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更是不可能发动对东北的进攻,日本也无力真的北上,所以日本发展装甲部队的压力依然很小。

欧洲战场大规模装甲战从1939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45年。因此,坦克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推陈出新,快速发展。但是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其实没有打过像样的坦克战,其规模与欧洲战场完全不能。太平洋战争的重点是舰队决战,辅以海上破交战和岛屿争夺战,大规模装甲陆战并不是主要的内容,岛屿守备作战才是。

因此,虽然日本1941年推出了一式坦克,1943年推出三式坦克,不过大部分技术都与二战初期的欧洲主流坦克相当,产量也很低。到了1945年6月要准备进入本土决战时,日本已没有资源发展四式和五式坦克。至于中国东北,日军还是主要依靠坚固工事迟滞苏军装甲集群,表现倒不算糟糕。

日本陆战的对手装甲实力薄弱,太平洋战争主要是海空会战,这就限制了日本在装甲部队及其设备方面所投入的资源。日本的坦克不需要太好就足够使用,所以相关技术还是投入到飞机和舰艇上更为重要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