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项羽在灭秦后,为什么将天下分成十八路诸侯?

自秦代统一中国以来,结束了东周天下分裂的战乱时代,而秦之失政,也同样导致了秦国的迅速灭亡。在反秦战争中,有三个人贡献很大,陈胜首义,项羽灭秦,刘邦建立汉朝。在这三人中,项羽和秦军的作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诸侯联军入关以后,项羽将天下分成十八路诸侯,自称楚霸王。


项羽在灭秦后,为什么将天下分成十八路诸侯?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的历史背景是这样的。早前,楚怀王对各路诸侯有个约定,即是“先入关中者王之”。也就是说,谁能率先攻破秦国的函谷关,抵达咸阳城内,我就封其为关中王。在这些诸侯中,实力最强大的,是刘邦和项羽。他们两个人自然是争取关中王的最佳人选。公元前206年十一月,刘邦已经入关。而姗姗来迟的项羽,足足比刘邦晚了一个多月。其实这并非是项羽拖沓,而是因为刘邦的运气好。项羽在巨鹿一代遇见了秦军的主力章邯和王离,并展开了一场有着决定性意义的大战,是为巨鹿之战。

而在项羽结束巨鹿之战后率领着各路诸侯军攻破函谷关的时候,已经是公元前206前十二月了。综合在反秦战争中的表现来看,项羽是各方诸侯中功劳最大、势力最强的一个。因此他对楚怀王之前的约定十分不满。

此时的项羽早已名扬天下,手中更有四十万大军,他擅自撕毁当初的约定,自封为西楚霸王,在彭城建都。同时将楚怀王尊为义帝,移都郴州。楚怀王对项羽的决定敢怒不敢言,无奈地迁都去了郴州。走到半路的时候,项羽暗中派人将义帝杀死。

项羽在灭秦后,为什么将天下分成十八路诸侯?

项羽以自己西楚霸王的身份,以楚怀王的名义,对各路诸侯进行分封,俨然一副帝王的姿态。他封刘邦为汉王,建都汉中;封章邯为雍王,建都废丘;封司马欣为塞王,建都栎阳;封董翳为翟王,建都高奴;封魏豹为西魏王,建都平阳;封申阳为河南王,建都洛阳;封韩成为韩王,建都阳翟;封司马昂为殷王,建都朝歌;封赵歇为代王,建都代县;封张耳为常山王,建都襄国;封英布为九江王,建都六县;封吴芮为衡山王,建都邾县;封共敖为临江王,建都江陵;封韩广为辽东王,建都无终;封臧荼为燕王,建都蓟县;封田市为胶东王,建都即墨;封田都为齐王,建都临淄;封田安为济北王,建都博阳。

而项羽分封天下,实为当时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麾下的40万大军,绝大部分只是在巨鹿大战时摄于他兵威而暂时臣服。一路跟随项羽入关的诸侯联军,真正直属于他的嫡系兵力,主要仍是被楚怀王分派给他北上救赵的5万楚军,经过不断战损和沿途扩军,此时也不过六七万人,真正直属于他的兵马,只占联军总人数的一小部分。

当秦朝灭亡后,项羽“反秦联军诸侯上将军”这一职位的历史使命自然终结。联军将领们都有他们各自不同的主君,如赵将申阳、张耳、司马昂是赵王赵歇的部属,燕将臧荼是燕王韩广的部属,齐将田都、田安是齐王田市的部属,“沛公”刘邦、楚上柱国共敖和项羽这个“鲁公”一样,都是楚王熊心的部属。他们和项羽的主从关系,同样也自此终结。


项羽在灭秦后,为什么将天下分成十八路诸侯?

因此,项羽若想凭着这些根本不再属于他的几十万兵马,不再和他有主从关系的诸侯联军将领,去直接继承秦始皇的帝业,君临天下,建立类似秦朝的全国政权,岂不犹如痴人说梦?

此前,刘邦正是约法三章收买秦地百姓民心,收编留守秦军迅速扩军至10万人,并封锁函谷关,企图"吃独食"独据关中,才招致诸侯联军将领们的众怒,被项羽因势利导,籍联军兵威以势压之,兵不血刃迫使刘邦降伏,并强迫刘邦裁军至3万,把他驱逐到当时极偏僻的汉中、巴蜀之地。

当时所有的诸侯心里都明白,以当时各诸侯的实力,没有人可以像秦始皇一样称帝,只能大家各自称王,然后慢慢地争抢土地和人口,他们之所以同意由项羽来主持分封,不过是因为项羽的军事实力更强,他们没有人想无缘无故地和项羽作对,最后被项羽联手其他诸侯做掉。

项羽自然也明白,自己和各诸侯,不是统属的关系,只是盟友关系,自己处事公道的话,大家会尊称自己一声大哥,否则自己定被群殴。

基于这种现实因素的考量,项羽只能选择离自己最近的目标——天下共主,而后再想办法一点点地扩大自己的土地。
项羽在灭秦后,为什么将天下分成十八路诸侯?

只不过最后他还是败给了刘邦,最后不得已在江东自刎,留下一段英雄传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