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朱元璋是张无忌的手下,为什么最后是朱元璋称帝,而不是张无忌?

神游三秦


张无忌,才能平庸,压不服手下骄兵悍将;朱元璋,智勇双绝,权谋、治国等都是超一流。张无忌倘若真成了明帝国开国之君,那么可以肯定,定会二世而乱,或臣弑君,或子相杀。开国治国不是请客吃饭,需要积尸千万,老实善良之人不如本分为民。





一、张无忌,德不配位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为何张无忌身具主角光环却没成为大明帝国的开国太祖,认真说起来也就八个字:伦常乖舛、德不配位。

伦常乖舛是指他以赵敏为伴侣,赵敏为蒙古郡主,虽然破门而出,但在天下人眼里,依然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德不配位的意思是自身德行配不上社会地位及享受的待遇。张无忌以平庸之身、中下之才,而适逢元明易代、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中,靠着善良的本性和神奇的际遇而成为明教首领,并进而通过万安寺救人、首倡义帜及少林寺退元军等举动,整合了几乎所有江湖人士,最终形成了一股足能颠覆黄金家族统治的超强横势力。

然而,就在各地烽烟四起、反元大业如火如荼之际,濠州一行,却中了朱元璋并非不可看穿的奸计,最终带同赵敏遗书而去,一身绝世武艺,竟至沦落到为女人画眉的地步。

《易经》中也有类似说法: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二、朱元璋,大智大勇

我们看看他的主要对手朱元璋同志,是个怎样的人。遵循原著,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朱元璋登场时已是明教教徒,但并非原教旨主义的明教徒;

《倚天屠龙记》第十四回:

张无忌心中一凛:“原来他们也都是明教的。明教的规矩是食青菜,拜魔王,他们却在这里大吃牛肉。”

2、朱元璋手段惊人,做事不留隐患,善于消弭危机;

还是这一回书,其时淮南淮北饿殍遍野,朱元璋的小团体竟能吃到牛肉。

这牛是地主张员外家的,当两个豪仆找上门来之时,朱元璋先逼其吃肉、再威胁剖腹对质,其手段何等厉害。

朱元璋笑道:“你若去跟员外说我偷了他的牯牛,咱们便破肚开膛对质,瞧是谁吃了牛肉,连牛毛也没拔干净。”

但这只是其一。



如果真到了对质之时,难不成真要开膛破肚,重演《飞狐外传》中钟阿四一家的悲剧么?

当然不是。

酒酣耳热之际,朱元璋先以“是有骨气的汉子,便杀鞑子去”相激众人,待众人情绪激烈之时,又道:

好汉子说做便做,这会儿吃得饱饱的,正好行事。张员外家今日宴请鞑子官兵,咱们先去揪来杀了。

这些手段已不能用厉害形容,而应以“霸道”目之。



救无忌,敬无忌,赠无忌,义也;吃牛肉,逐豪仆,激众人,智也;杀豪绅,杀元兵,烧庄子,勇也。

几人这番相遇,几乎是朱元璋一人的独角戏。甫一登场,便崭露头角,令人印象深刻。

3、朱元璋并非张无忌的直属手下;

朱元璋再登场,已是明教在蝴蝶谷举起反元义帜之时:

午后属下教众报道:“洪水旗旗下弟子朱元璋、徐达诸人求见。”

这里可以看出朱元璋仅为明教洪水旗旗下一普通弟子而已。

明教既已隐隐能颠覆一国,全国上下自有10万——100万教众之多,这么多人当然不可能是张无忌一人直属。事实上,洪水旗掌旗使就相当于湖广总督,统辖数省之地。掌旗使对普通教众来说,便犹如封疆大吏之于平头百姓的存在。而在掌旗使之上,还有五散人、四法王、左右光明使、教尊等阶级。可能想象,如非从前有故人之谊,在阶级森严的古代社会,朱元璋、徐达想见张无忌一面,不啻登天之难。



三、朱元璋之自立,大节无亏

综上可知,朱元璋有能力、有手腕,在家人相继而殁、贫不克葬的情况下,不但坚强的活了下来,且在乱世中栖身知命,以大智大勇踏平了一切波折,终于在明教巍然成势之时,借其力而成为一方诸侯——至末章,朱元璋已是方面军首领,书中谓其“元帅”。

当朱元璋率领麾下艰难支撑、浴血奋战之时,来自明教总部的帮助又有多少?

还是说,根本没有?

如果没有的话,朱元璋辛苦打下的江山为什么要无偿赠送给明教?

人的思想境界会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而提高。在这种大背景下,诚如新垣平博士在《剑桥倚天屠龙史》中所言:



(朱元璋)身边已经聚拢了一批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他们劝说这位大权在握的统治者尽早和靠不住的异端宗教脱离关系,而恢复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在他们的劝说下,朱元璋采用了“吴国公爵”(吴王)这样一个毫无明教色彩的平庸称号。尽管朱元璋此时还没有脱离明教的计划,但他已经越来越淡化他的根据地中的异端宗教色彩。

朱元璋称吴王是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明史·太祖一》:

二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李善长等率群臣劝进,不允。固请,乃即吴王位,建百官。

此时,他已经削平了最大的对手陈友谅,真正拥有了平天下、建新朝的实力。


王事情


张无忌是一个虚构人物。

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作为男主,其人风流倜傥,武艺超群。

他从小追随张翠山、谢逊学艺于冰火岛,少年习九阳神功,后得乾坤大挪移,至此成为顶级高手。

光明顶一战,张无忌以一人之力,连败六大派高手,拯明教于水火,明教上下,无不心悦诚服,遂公举他为明教教主。

这是小说的渲染不假,但明教确实在历史上存在过。

明教又称摩尼教,起源于波斯,创立于公元3世纪中叶,随后在六、七世纪传入新疆,后盛兴于回纥。

唐代宗年间,应摩尼教所请,于江淮建摩尼寺,自此此教传入中原,唐武宗灭佛,摩尼教即改名为明教。

北宋末年发生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俘,金军虎视天下,累有兴兵,民间组织或誓师勤王,或聚众作乱,一时间动荡不堪。

这些组织之中,明教赫然在列。明教之反动自然不止于此,在明建立之后,他们都曾与白莲教融合。

明教信奉这么一个东西: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来临。


这么看来,明教确实有可能参与了驱元复汉的行动。

我们知道,朱元璋投靠的是红巾军,而红巾军的首领韩山童便是依靠明教和白莲教起家,红巾军行伍之中,掺杂了大量明教教众。

某种程度上说,朱元璋投靠的就是明教,说他是明教部属也就不足为奇了。

既然张无忌是明教教主,朱元璋是明教教众,这自然就是从属关系。


既然如此,天下鼎定之后,应该就是张无忌做皇帝,可是为什么会是朱元璋呢?

从性格方面,我们来剖析一下这两个人。

张无忌和朱元璋两人的性格。

张无忌起于江湖,性格洒脱随意,亦不善于攻心,不好权谋,所以金庸老爷子安排了好几个女诸葛来辅助他,前有小昭,后有赵敏,以此来弥补他性格上面的不足。

他如果愿意,武当山都会是他的,可是很明显,他是一个淡泊名利之人,所以后面放手也比较洒脱。


朱元璋就老练很多,不论是文臣,还是武将,不论是二愣子,还是智囊,他都能牢牢掌控,凭借自己的手段威服左右。

溺死小明王。

韩山童死后,小明王是名义上的义军共主,可是他却没有在前线立下过什么功劳,这与张无忌之形象何其相似!

张无忌本来就是个甩手掌柜,没有与将士们同甘共苦,没有为驱元大业立下过任何功劳,他凭什么得到义军的爱戴?

所以影视剧中,陈友谅只是那么一说,朱元璋就毫不犹豫下了手,因为不会有人质疑他的做法,没有几个人会为张无忌说话。

这就像是朱元璋杀死小明王,也没有多少人会站出来。

无论是张无忌,还是小明王,他们下台都是迟早的事情,就是没有朱元璋,他们也做不成皇帝,因为他们没有广泛的群众根基。


浮沉于史


欢迎阅读《梦露居士读金庸第56期:朱元璋篡位探析》,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在《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是明教教主,领导明教群豪抗击元朝,而朱元璋则是明教下属一路义军的领袖,主持指挥淮泗军务。按理来说,推翻元朝后该当张无忌登基称帝,但最终却是朱元璋当了皇帝,建立了明朝。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倚天屠龙记》是以元末明初历史为背景的小说,尽管细节上可以不符合历史,但是不能违背历史的大体走势。因此当皇帝的只能是朱元璋,不能是张无忌。

正是因为同样的逻辑,所以红花会不可能反清成功,袁承志一身神功却不能成功刺杀皇太极、崇祯,郭靖再厉害最终也守不住襄阳城,陈近南领导天地会反清复明也必然走向失败。

小说中朱元璋当皇帝,是因为历史上开创明朝的就是朱元璋,没有张无忌什么事。历史上的朱元璋,本是韩山童的下属。韩山童当年以白莲教组织群众起义,牺牲后他的儿子韩林儿随母亲逃往武安。元至正十五年,刘福通等人在亳州立韩林儿为帝,称小明王。当然此时的韩林儿并无兵权,只是一个傀儡而已。元至正二十六年,吴王朱元璋派廖永忠去迎接韩林儿回应天府(即今天的南京),船经过瓜洲时,韩林儿被沉入江中淹死了。
历史上的韩林儿正是张无忌的一个原型,所以小说中朱元璋用一箭双雕之计同时解决了张无忌与韩林儿的威胁。朱元璋设计诬陷韩林儿叛变投敌,妄图与元军里通外合。然后他在张无忌的酒中下了迷药,将张无忌关在一个屋子里。

朱元璋故意在张无忌隔壁与徐达、常遇春讨论韩林儿叛变之事,并故意不提韩林儿的名字。徐达与常遇春以为说的是韩林儿,便主张悄悄杀死他。张无忌在隔壁听了,却以为他们在说自己。

张无忌本与徐达、常遇春有极深的交情,见他二人也要杀自己,不免心灰意冷。他知道自己如果杀了朱元璋、徐达与常遇春,反元义军必将土崩瓦解,张无忌以大局为重,便悄悄离开了,并将明教教主之位让与杨逍,从此与赵敏隐居起来。

其实张无忌并不适合当皇帝。自古能夺得皇帝之位者,必然是杀伐果决之人,杀起人来毫不心慈手软。比如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两位兄弟,囚禁了父亲,才当上皇帝,但后世依然认为他是明君、贤君。

但张无忌不是这样,他在金庸诸多主角中是最优柔寡断的人,哪怕别人想杀他,他也总能在第一时间原谅对方。因此杨逍、范遥等人虽然奉他为教主,却一直嫌他做事婆婆妈妈,不够狠毒果断。像这样的人,又怎能登上皇帝之位?

况且张无忌还陷于儿女情长之中,他一心要娶明教的对头汝阳王之女赵敏为妻,从大局来看对于推翻元朝来说不是一件好事,会引起人心浮动,军心不稳。假如张无忌是朱元璋这样的狠人,肯定会抛弃赵敏,娶周芷若为妻,联合峨眉共击元朝。张无忌心地仁慈,可以在江湖上招揽人心,却难以同野心家争夺天下。

张无忌虽然是明教教主,义军名义上的领袖,但并没有任何兵权。因为他一直陷于江湖争斗,后来又在赵敏与周芷若两大美女之间周旋,根本没有领兵打仗的经历。

对于反元义军来说,张无忌只是个吉祥物而已,就算张无忌神威赫赫,武功超俗,在万安寺救下六大门派,在屠狮大会上打败三渡伏魔圈,那又如何?这些事跟反元义军一点关系都没有,真正领导他们打胜仗的是朱元璋,他们熟悉、信任、敬仰的也是朱元璋。

就算朱元璋让张无忌当皇帝,朱元璋手下那些将领也不会服他,因为他们还想着跟随朱元璋升官发财呢。同时张无忌也不熟悉朱元璋手下的将领,如何指挥他们打仗呢?最终兵权还是牢牢地握在朱元璋手中。

所以,张无忌不可能当皇帝。这既是因为金庸不能违背历史,同时也因为张无忌不具备当皇帝的能力。这个皇帝只能让朱元璋来做。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回复关键词“金庸”,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梦露居士


把虚构的小说人物,看做真实的历史人物。

这么霸道的无脑想法,

你是怎么做到的。

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你没有。

金庸的《倚天屠龙记》是一部以元末明初群雄纷起、江湖动荡为广阔背景,基于现实的基础上围绕倚天剑,屠龙刀两把兵器展开的江湖情仇。

这种以真实的历史进程作为大背景的小说,具有现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特点。现实指的是,小说在行为布局中对于真实的历史进程和历史人物的结局不做改变,符合历史事实。虚构指的是,小说为了剧情展开的需要,会虚构人物,或是对历史人物的为人处事进行恰当的虚构。

现实而言:

《倚天屠龙记》中真实的历史进程是,元朝灭亡,明朝建立,朱元璋成为皇帝。真实的历史人物有张三丰、朱元璋、陈友谅、常遇春、徐达、汝阳王察罕帖木儿、韩林儿等等,武当,少林,峨眉,明教等教派在当时也都存在。

虚构来说:

《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赵敏,小昭,玄冥二老,灭绝师太,白眉鹰王,青翼蝠王,金毛狮王,杨逍,殷素素,范遥等人都是虚构的人物,元末明初的历史中并无这些人物。而朱元璋,张三丰,常遇春等人在小说中的很多情节,也是虚构的。

朱元璋是张无忌的手下,为什么最后是朱元璋称帝,而不是张无忌?因为张无忌是虚构的人物,小说在大框架内需要遵从历史的正确性。

而有人会寻着元末清楚的历史与《倚天屠龙记》中的人物和情节生搬硬套,非要找出一个张无忌的原型,我也是醉了。

本就是以元末明初的历史大环境作为背景基础,进行在加工的武侠小说。非要再回到历史中找正确性,这是干嘛来。早知如此,金庸还浪费笔墨干什么,你们去读《元史》《明史》不就好了。


应作如是观


这有什么稀奇,有什么好问的吗?

先看看真实的朱元璋是如何从一个要饭乞丐华丽转身成为天下之主的。朱出身贫苦,放牛、当和尚,所以参加反元的红巾军起义时当然不会成为大头领,只是郭子兴手下的一个小头领。但这个25岁的小伙子打仗有勇有谋,常打胜仗,郭子兴发现这小伙子是个人才,很赏识他,就把义女马秀英嫁给他。后来郭子兴死了,这支队伍就拥戴郭的女婿朱元璋为首领,这是他开启上升之路的重要基石和起点。

朱元璋作为一支义军的首领,势力比他大的人很多,尤其刘福通扶持的小明王韩林儿,不仅是最大的反元义军红巾军的名义领袖,还称了帝,国号宋呢。韩林儿当然没有张无忌的绝世神功,也不像小说中的那个青年形象。朱元璋接掌郭子兴的队伍,被韩林儿封为副元帅,后来随着战事的进行,朱元璋取得的胜利越来越多,底盘越来愈大,由称公到称王,最后到称帝,相比之下,韩林儿那边却每况愈下,最后不仅彻底败在元人手下,还遭到竞争对手张士诚手下的围攻,向朱元璋求救后才转危为安。

金庸是不会违背历史的,那么作为张无忌的手下,朱元璋又为什么不可以取代他而称帝呢?按照书中描写,张无忌是英雄,是侠客,但不是政治家,心狠手辣的事情是干不出来的。绝世武功在政治上的阴谋诡计面前是没用的,这一点自然也是金庸对张无忌为何没能称帝的一个简单解释。

即使金庸走今天流行的架空历史路子,张无忌武功无敌,身边美女成群,然后顺利称帝,这样“爽文”式YY的情节安排,不觉得很无趣甚至无聊吗?


顾哥玩武侠


首先讨论是基于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这是前提。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对倚天的结尾觉得有点别扭,张无忌是全书主角,又是明教教主,还是整个反蒙事业的核心领袖,武功也几近天下无敌,怎么就凭朱元璋对韩林儿耍的一点手腕就萌生去意了?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部将廖**水淹韩林儿据说也是史实。

但是呢,有几点还是值得讨论,首先,争天下有几个不同的角色,比如张无忌和明教,那就是宗教领袖,就好比梵蒂冈教皇和现在伊朗的最高领袖;而朱元璋、彭和尚乃至陈友谅这是要上阵杀敌的军事将领,大家的定位和职责是不同的,尤其是,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就没有政教合一的文化传统。

其次,从老百姓的角度,他们对于打天下者的印象会更深刻,尤其是碰上了朱元璋这种懂得收买人心的枭雄,武林毕竟离普通人太远了,所以在愚民的心目中,朱元璋的地位和名望其实远高过张教主。

再次,在明教极速扩张武林实力的同时,朱元璋积蓄的军事实力其实强的可怕。从张无忌初遇朱元璋就能看得出,人家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团队,徐达汤和常遇春这都是创始团队成员,除了常遇春,另外几个都是分分钟为了朱元璋可以跟张无忌翻脸的交情。

第四,争天下靠什么?靠武力值?靠武林至尊?扯淡。争天下靠的是军队!看看屠狮大会之后,武林群雄面对元军两个万人队束手无策,反而是连四流高手都算不上的徐达指挥若定,你就知道张无忌究竟差在哪里了……

第五,即便是朱元璋想让张无忌当皇帝,还得考虑自己那帮军头的态度。为什么?这都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班底,朱坐了天下,他们是第一层的功臣,如果张无忌登基了,朱元璋才第一层功臣,这帮人早就不知道被贬到第几重了……还得说一句:凭什么呀……老子拼了命打出来的天下,为什么给他人做嫁衣?其实,这也是朱元璋的心态……

第六,理解了朱元璋的心态,那对付张无忌或者韩林儿,就太简单了。坦白讲,金庸算是给张无忌安排了不错的退路,如果张无忌不识相,你觉得就凭他天下第一的身手,能对付得了几个明军的万人队?更何况赵敏周芷若杨不悔还有武当派……哪个不是张教主的软肋?就算他舍命能刺死朱元璋,那又怎么样?天下已经姓朱了……


搬不动的小强


首先,张无忌并不是历史存在的人物。有人说张无忌的历史原型是小明王韩林儿。

大家都知道,元朝末年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是红巾军起义。红巾军最初起于北方,以韩山童、刘福通等为首领,宣传弥勒下世、明王出世等教义,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顺帝以贾鲁治黄河,动用大量民夫,造成不满,韩山童等人决定在5月发动起事,但事泄,韩山童被捕杀,刘福通带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占领颍州,许多人民纷纷加入,在河南一带势盛,而北方其他起事,如徐州的芝麻李、彭大、濠州的郭子兴等,均打着红巾起义。

  北方红军兴起之后,南方长江流域也纷纷打着红军的旗号起事,如彭莹玉、徐寿辉等在湖北,徐寿辉称帝,国号宋,此外,王权在南阳地区的“北琐红军”、孟海满在荆襄一带的“南琐红军”等。  

朱元璋最初只是郭子兴手下的一名普通兵士,因为作战勇猛受到了郭子兴的器重而得到提拔。为了笼络朱元璋,郭子兴还把自己的义女嫁给朱元璋。后来朱元璋还带着汤和,徐达等二十二人离开濠州发展,通过自己的打拼终于在应天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并不断壮大。

朱元璋采取了谋士刘基(刘伯温)等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仍俸小明王为正朔,接受小明王的册封,自称吴王。而此时北方红巾军的龙凤政权早已名存实亡。朱元璋则借助龙凤政权的名义收复平定北方各个袅雄。

再说说《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张无忌性格犹柔寡断,并不适合领导群雄反抗暴元。他在光明鼎力抗六大派,挽救明教于危亡。被明教众人推上教主之位。书中也没有表明张无忌有参与推翻元庭的活动,而终曰周旋于赵敏,周芷若等女子身边,儿女情长,犹豫不决。而上层萧遥二仙,护教法王等更多的是处理江湖事务。而反元斗争这种至关重要的事则变成由朱元璋,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中基层教众在主持。这令得朱元璋手握百万军权,在教中威望越来越高。在与元战争过程形成了以朱元璋为首的淮西军事集团,随着实力的壮大,他们虽然表面上仍属于明教,实际上己经脱离明教,不再听众张无忌等人的指挥。随着反元战争的胜利,朱元璋为首的淮西集团迟早会与明教发生冲突,最后的结果极有可能是淮西集团会最终消灭明教。

故事的最后,张无忌交出教主职位,与赵敏浪迹天漄。我们也知道,朱元璋称帝前命令将小明王韩林儿沉江。如果张无忌不交出手中权利,其下场可能比历史上的小明王好不到哪去!





锋枫2016


这个问题,我要从两个角度来回答,第一是金庸武侠的角度,第二是历史的角度,因为朱元璋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而张无忌则是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人物。

从金庸武侠小说的故事情节来看,张无忌武艺高强,他融合了乾坤大挪移、九阳神功、太极拳、太极剑和圣火令神功,将这几种神功合为一体,在武林中他已经是绝顶高手,无人能及。这奠定了他江湖的地位。他家族背景强大,张三丰是他的师祖、外公是天鹰教教主、义父是明教四大法王金毛狮王。所以张无忌能当上明教家族是顺理成章的。

但是,张无忌的性格侠义为主,略显优柔寡断,儿女情长。他侠气干云,最重朋友义气和亲情,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心中情义太多,做事难免束手束脚,他具备谦谦君子的气质,却没有身为帝王的霸气和狠辣。在这一点上,朱元璋远胜于他,所以张无忌最终选择将称帝的机会给了朱元璋,而自己选择和赵敏一起归隐江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历史中并没有张无忌这个人,张无忌的原型应该是韩林儿。韩林儿被人称为小明王,父辈创立了白莲教,在召集了足够的教众后,开始起义,可惜兵败,父亲被杀。他的经历和张无忌十分相似。历史上的朱元璋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在另外一拨人攻打韩林儿的时候,他率军出现了,表面上看是帮韩林儿解围了,实际上暗中控制了韩林儿,取而代之。

小说是美好的,历史是残酷的,朱元璋有为帝者的谋略和狠辣,同张无忌和韩林儿相比,他能够走的更远。


东篱趣谈唐宋


在《倚天屠龙记》里朱元璋确实是张无忌的手下,张无忌贵为明教教主,打下江山后按理说本应张无忌称帝,可是为什么是朱元璋呢?其实,于情于理都说的过去。



一、张无忌的性格根本不适合当皇帝,朱元璋才是合格的领袖。张无忌这个人当明教教主也是一种机缘巧合,很大程度上是小说为了增加传奇和趣味这样安排的。他的内心善良,但是优柔寡断,连感情这件事上都在四五个女子之间徘徊,所以有人说张无忌是个“渣男”,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是不适合官场的。而反观朱元璋,他不但军事能力突出,而且心机很深,特别有权谋,在这点上就很适合当皇帝,可以驾驭手下。



二、明教的天下实际上是朱元璋带领着徐达、常遇春等人打下来的,所以军队里的兄弟肯定只会听朱元璋的,谁会听命于一个从未和自己上过战场的玉面公子呢?论军中的威望,张无忌是不能和朱元璋相提并论的。



三、明朝当时就是打着反抗元朝的统治起义的,而身为明教教主的张无忌竟然和元朝高官的女儿赵敏谈起了恋爱,这是无数明教义军兄弟断然不能接受的。所以,张无忌最后把皇位让给朱元璋,和赵敏二人远走高飞,也是一种明知的选择。


三爷观影


真实的张无忌其实就是韩林儿,韩林儿就是明王韩山童的儿子。韩山童死后,小明王继承了明王的衣钵。各路义军对这样一个没有立过功勋的小毛孩子当然不服,有一次在于元军交战中小明王败了,结果朱元璋及时赶到救了小明王,那时的朱元璋已经成为了一方枭雄,他岂能容一个小孩子站在自己的头上。

于是,在接小明王回应天的湖上船沉了。于是朱元璋就接替了小明王手下的部分义军使自己的实力更大了,为朱元璋的大明天下奠定了基础。

从老百姓的角度,他们对于打天下者的印象会更深刻,尤其是碰上了朱元璋这种懂得收买人心的枭雄,武林毕竟离普通人太远了,所以在愚民的心目中,朱元璋的地位和名望其实远高过张教主。

再次,在明教极速扩张武林实力的同时,朱元璋积蓄的军事实力其实强的可怕。从张无忌初遇朱元璋就能看得出,人家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团队,徐达汤和常遇春这都是创始团队成员,除了常遇春,另外几个都是分分钟为了朱元璋可以跟张无忌翻脸的交情。

看看朱元璋写的诗吧,“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此等杀气腾腾,豪气干云,哪里是张无忌这个乖宝宝能写得出的?如果做不到朱元璋这样霸气中透着杀气,张无忌恐怕难以统一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