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機器人會得普利策獎嗎|全球傳媒動態

近些年來,隨著科技發展,每一年的普利策獎獲獎作品都或多或少夾帶著新技術的元素。今年也不例外。駕馭技術輔助創作,本來是令人興奮的創新,但技術對創作的干預程度,卻在不斷引發新的討論。

在一定程度上象徵著人類新聞最高標準的普利策獎,有一天會不會頒給一個機器人呢?這個讓人略有擔憂又難掩期待的問題。

在新聞業,目前的AI機器人都能做什麼?

第一、打假。

機器人會得普利策獎嗎|全球傳媒動態

2018年5月3日,據YouTube報告,經過評估刪除的視頻之中,超過83%都來自機器判斷,並非人工評定。超過四分之三的視頻還沒有被點擊時就被刪去,大部分都是垃圾廣告或者色情內容。科技業人士喜歡將該技術稱為機器學習或人工智能(AI),主要利用數據改進算法,辨識出模式後自行採取行動,無需人工干預。

不過有時“真新聞”也跟著倒黴。Middle East Eye和Bellingcat等多家新聞機構發現,去年年末,YouTube刪除了之前分享有關敘利亞戰爭罪行的視頻。調查馬航17號航班飛經烏克蘭遇襲墜毀事件中,Bellingcat曾發揮公民記者的重要角色,卻發現在YouTube的整個頻道都被中止播放了。YouTube當時表示:“網站上視頻數量龐大,有時確實會弄錯。發現某條視頻或者某個頻道被誤刪後,我們會迅速恢復。”

同樣用機器人打假的還有《華盛頓郵報》。早在2012年年末,《華盛頓郵報》就啟動了名為“truth teller(吐真者)”的實時新聞核查項目。它能全程記錄新聞報道中的文字、語音等信息,隨後與“打假”數據庫進行對比,一旦發現異常便會發出警報。

第二、寫稿子。機器人會得普利策獎嗎|全球傳媒動態

寫新聞快訊本來是記者的工作之一。但現在這個飯碗基本上已經被機器人搶走了。人工智能正在改變新聞生產方式:從“阿爾法狗(AlphaGo)”到微軟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再到機器人幾秒批量生成具有可讀性的財經、體育報道,國內外許多媒體已經開始了機器人報道的探索與實踐。擁有自動化內容產出系統的公司大量湧現,比如Narrative Science和Automated Insights,已經有能力對大量數據進行分析進而寫出簡單的新聞。

以寫稿機器人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可讓大數據從負擔變成便利,重塑媒體的內容生產和分散發布。

第三、講故事

機器人會得普利策獎嗎|全球傳媒動態

在新聞業,AI的作用可不只是辨識和過濾信息,自動生成內容,自動寫作技術公司“敘事科學(Narrative Science)”的克瑞斯-哈蒙德認為,如果說AI某天獲得普利策獎,那是因為它講述了數據背後隱藏的故事。

華盛頓郵報的戰略分析師認為,人工智能在未來幾年是能夠寫出更有洞察力文章的。 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的戴維-卡斯韋爾說:“大多數自然語言系統僅僅描述某個事件,但大多數新聞不是描寫性的,它是事件驅動的。不同地方的人發生不同的事情,核心的敘事結構是這些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用傳統新聞學的術語來說就是:何人在何處於何時發生何事?”

在卡斯韋爾的系統—結構化故事中,“故事”並非只是故事,而是一個信息網絡。任何信息庫,從法院報告到天氣預報,最終將被插入此類數據庫中,因此,此類系統擁有無限的潛力。

在2018年的普利策獲獎作品中,《亞利桑那共和報》和《今日美國》用虛擬現實技術對美墨邊境修建圍牆事件進行的解釋性報道可以看作是機器人獲獎的一個序曲,整個作品背後,是專業採編團隊竭盡所能地挖掘數據、向受眾展示美墨邊境的全貌。在未來,機器人獲得普利策獎並非因為它撰寫的內容,而會是像通過《亞利桑那共和報》和《今日美國》團隊一樣,產出高質量的文章、多人合作來報道一個重要的話題。

回到文章開始討論的“機器人能否拿普利策新聞獎”這個問題,其實還是是看對“機器人”這個概念如何定義,如果用上電腦就算用了“機器人”的話,機器人已經做到了:Bill Dedman 因一篇抵押貸款中存在種族主義問題的調查報道,而獲得了普利策獎。這篇報道雖然發表於 1988 年,卻是由電腦協助寫作成的。

人工智能對勞動力的威脅以及對行業的重塑一直是關注焦點。在新聞業,儘管各家自動化寫作的公司負責人一再強調,自動寫作機器人並不是為弱化記者作用而存在,而是為了讓新聞生產更加有效率。但是所有新聞從業者應該都明白的一個事實是:新聞界生產力變革帶來的影響並不會顧慮犧牲者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