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盎格魯-撒克遜人簡史》——英國是怎麼來的,英國的夏商周

關於作者

亨麗埃塔·利澤 (Henrietta Leyser)曾任職於牛津大學聖彼得學院,專注於研究英國早期歷史、宗教史。後為專職的歷史作家,暢銷書有《隱士與新修道論:1000~1150年西歐宗教團體研究》,《中世紀女性:450~1500年英格蘭女性的社會史》,《比德:比德時代的七國之旅》,《馬克泰的克里斯蒂娜的生活》。

關於本書

著名歷史學者亨麗埃塔·利澤結合考古學、歷史學,綜合探討了英格蘭古代歷史的所有重要問題,包括羅馬人撤離後不列顛各王國的關係、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基督教化、麥西亞的統治、韋塞克斯的崛起、維京人的歸來,以及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終結等。

核心內容

1.英格蘭的古代歷史是怎麼被一層層“壘起來”的?

2.使英格蘭土地上各種文明融為一體的黏合劑是什麼?

《盎格魯-撒克遜人簡史》——英國是怎麼來的,英國的夏商周

前言

你好,今天我要為你解讀的書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簡史》。這本書講的是,英國這個國家最初是怎麼來的。

這段歷史,就像是英國版的夏商周,也就是英國的幼年期。不過,英國的這段歷史可要比中國的夏商周晚很多,大致對應我們中國的東晉末期到北宋中期,這六百多年的歷史。

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也就是說,根據一個人幼年時期的各種表現,就能大致判斷他長大後的個性特徵和未來出路。

所以,瞭解英國的幼年期,我們就能更好地瞭解英國文化,以及後來的歷史。比如,英語是世界上詞彙量最大的語言。近幾年,像“大媽”(dama)、“加油”(add oil)、“關係”(guanxi)這些詞被收錄進入《牛津英語詞典》。連“好久不見”(long time no see)、“人山人海”(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這樣的中式表達也成為在世界範圍流行的英語表達。

有人說這是因為英國有殖民的歷史,對外來文化包容度高,但是法國、西班牙也有悠久的殖民歷史,常用詞彙數卻遠遠小於英語。顯然,英語詞彙那麼豐富肯定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有,在英國曆史上,國王的權力一直都很有限,大貴族常常會對王權提出挑戰,這是為什麼呢?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回到英國的幼年期來尋找答案。

這本《盎格魯-撒克遜人簡史》就是介紹這段歷史的一本好書。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翔實可信。我們知道,要想做好早期歷史研究,一定要借用考古學的力量,而這本書的作者亨麗埃塔·利澤 (Henrietta Leyser)就是一位兼具歷史學、考古學綜合素養的學者。她早年在牛津大學聖彼得學院工作,主要研究英國早期歷史、宗教史。後來,成為專職的歷史作家,寫出了《盎格魯-撒克遜人簡史》等優秀的暢銷書。

接下來,我們將帶著上面提到的問題,從兩個維度來看來回顧英國誕生的過程,並進一步探尋英國古代歷史的兩個特徵。

  • 首先,從歷史演進的角度來談談,英語的多元特徵是怎麼來的,以及為什麼英國地方貴族的權力一直都很大?
  • 然後,我們在此基礎上從文化角度來談談,英格蘭這個國家是怎麼形成的。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英語的多元特徵是怎麼來的,以及為什麼英國君主的權力一直都是有限的?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追溯英格蘭的早期歷史。

英國的歷史很有特色,有的學者把它比喻成是一個漢堡包,什麼意思呢?你想,漢堡包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是一層一層摞起來。一口咬下去,你既能嚐到表層的麵包片,也會嚐到中間夾的肉餅、蔬菜,還有散落其中的醬料。它們是不同的食材,但是共同構成了漢堡包這個整體。而英國的歷史文化的最大特徵,恰恰就是這樣的。

在今天英國的土地上,最早生活的人是布利吞人(the Britons),也可以叫作不列顛人。在公元前五世紀左右,相當於中國春秋末期,不列顛人陸續登上歐洲西北部的一個島嶼,後來這個島就被稱作不列顛島。他們帶來的文明成為不列顛文明系統中最下面的那層。

現在的英國由很多塊領土構成,我們現在就只聚焦在最大的那塊土地,也就是不列顛島。不列顛島的面積並不大,只有20多萬平方公里,比我國湖南還小一點,但島上分化出許多部落。我們都知道,文明的生存和發展,必須要有強大政治做保障,否則就會在殘酷的競爭中消失。也就是,不列顛文明要想存續,就需要一個力量把各個部落整合起來,共同對外。但在島上,並沒有一個足夠強大的部落能完成這項任務,幾百年下來,不列顛島仍然維持著分裂局面,就像一幅馬賽克拼圖。

那這個島是什麼時候走向統一的呢?這項統一工作看來得藉助外力完成。

不列顛人在島上生活五百年後,一群強大的入侵者跨海而來,這就是羅馬人。這時羅馬的國力正如日中天,羅馬人四處開疆拓土。大概在我國的東漢初年,不列顛島也淪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叫不列顛尼亞。

羅馬人很能打,但是架不住不列顛島上部落太多。最終,羅馬人只佔領了不列顛島的中部、南部地區,並沒有把勢力擴展到整個不列顛島。羅馬人的到來,會給不列顛文明帶來什麼變化呢?

羅馬人不僅把佔領區變成羅馬帝國版圖的一部分,還把先進的羅馬文化帶到這塊偏遠的蠻荒之地。這時,英國文明這個漢堡包,又被加上了新的一層。我們今天還能感受到羅馬給英國帶來的影響。最直接的就是英語,現在英語使用的字母,就是拉丁字母。

《盎格魯-撒克遜人簡史》——英國是怎麼來的,英國的夏商周


不過,羅馬人帶給英國更深刻的影響,就是把不列顛島一切兩半,島的中部和南部在形式上被統一起來,這個工作可是不列顛人幾百年來都沒有做到的。

具體來說,在羅馬的統治過程中,不列顛島逐漸發展成為兩個部分,被羅馬人佔領統治過的中部和南部發展為英格蘭,而沒有被羅馬人征服的北方山區發展為後來的蘇格蘭。為了守衛已經拿下的不列顛島中部和南部,羅馬人修築了兩座長城,用來防禦島上的北方居民。如果你去英國旅遊的話,現在還能看到長城的遺蹟。

雖然英格蘭和蘇格蘭相鄰,雙方常有戰爭衝突或者其他形式的交流,但從羅馬征服這時起,就在一點點分道揚鑣,比如蘇格蘭山區的語言是蘇格蘭蓋爾語,你不用關注這個名字是什麼意思,你只需要知道它和島上的早期語言更接近就可以了。而英格蘭接下來還要接受一次次文明的洗禮,語言也要經歷一次又一次的變化。

《盎格魯-撒克遜人簡史》——英國是怎麼來的,英國的夏商周

英國地圖

這一點很好理解,蘇格蘭的地形以山地為主,而英格蘭以平原為主,外敵到來,英格蘭更容易受到侵略,本土人就會去躲去北方山區避難。久而久之,蘇格蘭保留的古代文化特徵更多一些,而英格蘭就會成為我們前面說的那種漢堡包的樣子。

以語言為代表,長期的歷史發展會使不列顛島南北的文明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隔閡。所以,我們現在經常聽到蘇格蘭獨立聲音,其實是有很深歷史原因的。

在接下來的敘述,我們將進一步聚焦在不列顛島的中部和南部,也就是英格蘭地區。

前面提到,英格蘭地區,由於羅馬人佔領,在形式上被統一起來了。那什麼是形式上的統一呢?

《盎格魯-撒克遜人簡史》——英國是怎麼來的,英國的夏商周

英國地形圖

羅馬人佔領英格蘭後,並沒有留下足夠的守軍,而且,留下的這些守軍也主要是守在長城沿線,防止北方人南下。那羅馬人怎麼統治英格蘭呢?羅馬人主要採用的是本土藩王統治,也就是通過當地的部落首領來管理各自的土地和人民。這些本土藩王只需要承認羅馬人的從屬地位,但實際的統治權掌握在自己手裡。所以,英格蘭仍然是一盤散沙,本質上並沒有融為一體。

顯然這樣的統治不能維持多長時間。大概三百多年後,羅馬帝國逐漸衰落,帝國中心遭到北方蠻族的衝擊,羅馬守軍紛紛從不列顛島撤離,或者是營救首都,或者是趁火打劫。不管怎樣,到5世紀初,也就是我國南北朝的時候,英國作為羅馬帝國行省的歷史結束了。

羅馬人留在不列顛,還能幫著英格蘭防著北方人,島上不至於亂了套。但是現在羅馬人離開了,北部人立刻南下侵略。不列顛先向羅馬中央呼救,但是羅馬自顧不暇,不列顛人只好找鄰居來幫忙。結果,這些鄰居發現,不列顛資源富饒,但那裡的人卻懶散鬆懈,於是拉幫結派,一夥一夥都趕來了。最主要的就是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其中盎格魯人佔據了英格蘭的北部,而撒克遜人佔據了英格蘭的南部。不列顛人只好退守到北部和西部的山區,也就是今天的蘇格蘭和威爾士等地。

自此英格蘭文明迎來了第三次疊加,這就是盎格魯-撒克遜文明。我們沿用至今的英格蘭這個詞,就源自盎格魯人的名稱,它的意思是“盎格魯人的土地”。你聽England和Anglo這兩個單詞的讀音是不是很像。這個名稱一直用到現在,盎格魯人對於英格蘭文明的深刻影響可見一斑。那這批新的入侵者給英格蘭帶來什麼改變呢?

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給英格蘭最重要的禮物,是建立了許多小王國。你或許會問,建立小王國對於統一英格蘭有什麼意義呢?

在那個時候,王權的建立,意義非常重大。我們現在可能覺得國王代表著專制獨裁、不平等的社會關係。但相比較於當時的部落首領制度,君主制顯然是一種更先進的制度,它可以更高效地動員社會資源,在一定區域內產生強大的影響力,這自然有助於社會的整合。雖然,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建立的王國,不止一個,但相當於是把一些更小的部落進行了提前收編,然後組合成更大的模塊,這些模塊再進行新一輪博弈,衝擊英格蘭的權力巔峰。所以,直到現在,英格蘭統一這個話題,才算正式談起。英格蘭的歷史,嚴格意義上講,就是從盎格魯-撒克遜時期正式開始的。

這段歷史可以類比我國的春秋戰國,春秋時期中原大地的諸侯國有很多,除了春秋五霸還有很多你說不上名字的割據勢力,但在戰國的時候,主要的角逐力量就變成更強大的戰國七雄了。

大概相當於我國的唐朝初年,英格蘭土地上也出現了七雄並立的局面。七個王國此消彼長,互相角力,這就是著名的英格蘭七國時代,美劇《權力的遊戲》中的七國格局,就取材於這段歷史。

《盎格魯-撒克遜人簡史》——英國是怎麼來的,英國的夏商周


這段歷史非常精彩,對比情況相似的戰國七雄來看會更有意思。戰國初年,魏國通過變法最先崛起,不過魏國的地緣環境並不好,東西南北分別有齊國、秦國、韓國和趙國環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四戰之地,所以魏國始終得花很大的精力防衛國土邊境,強大沒多久就衰落了。

在英格蘭的七國中,位於中間的是麥西亞王國。麥西亞一度將要吞併整個英格蘭,不過,由於四面環繞著各個強權,有時候還有島外勢力的干涉,麥西亞最終衰落。

那最後哪個國家完成統一工作的呢?戰國末期,統一工作是由位於西邊的秦國完成的。而在英格蘭,這個工作同樣也是處在西邊的韋塞克斯王國完成的。

當然,由於客觀的社會環境、歷史發展水平,英國的七國爭霸和中國的戰國七雄的可比性並不大。但單從地緣上講的話,我們可以發現,邊緣地區在爭霸戰爭中會具有相對優勢,那就是不太容易陷入多線作戰的境地。國力弱的時候可以偏安一隅積蓄力量,國力強的時候就可以鉚足了勁,專心致志朝一個方向打。

那提到戰國,你或許會說,戰國時期的力量博弈,其實不止有七國,還有北方的多個遊牧民族。對於英格蘭呢,同樣如此。英格蘭遭受的外部干擾,就是維京人。

你可能對維京人有所瞭解,維京人是一群北歐的商人和海盜,他們從8世紀到11世紀,長期影響著歐洲的歷史,特別是英格蘭的歷史。

我們前面已經提到一個道理,當一個地區小國林立的話,就容易遭到更強大的外來文明的衝擊。由於不列顛島距離維京人很近,而且長期處於小國割據的狀態,無法組織起有效的防禦。所以,每次維京人到來,都會給英格蘭帶來很大麻煩。後來,維京人甚至在英格蘭的東部,直接佔領了面積近一半的土地。

位於不列顛島西南角的韋塞克斯,受到衝擊比較小,藉著這個機會,韋塞克斯王國不斷吞併周邊的土地,即使一些土地沒法直接吞併,韋塞克斯王國也成為這些王國的宗主國。到時機成熟時,韋塞克斯國王與維京人展開大戰,最終雙方劃地而治,在不列顛島上大致劃一條從西北向東南的線,東北一側屬於維京人,西南一側屬於韋塞克斯王國。

但韋塞克斯王國顯然不滿足於這些,它還在不斷聚集力量,到了10世紀,韋塞克斯王國首先滅掉六國,然後逐漸奪回被維京人佔領的土地。韋塞克斯國王成為“英格蘭人的國王”。

不過,韋塞克斯王國這時並沒有拿出高超的社會整合手段,在英格蘭內部,仍然有許多的消化不掉的割據勢力。特別是原來的那些小王國,他們雖然尊稱韋塞克斯國王是英格蘭人的國王,但是他們在自己的地盤上仍然說一不二。所以,面對外來的力量,英格蘭國王並不能動員起足夠的力量自我防禦。11世紀初,英格蘭再次落入維京人之手。

維京人對於英格蘭大片土地的長期佔領,也使維京文化融入了英格蘭文化中,漢堡包又疊了一層。需要請你注意,維京人對於英格蘭來說,可不像當初羅馬人,晃晃就走了。由於維京人是一個海上商業民族,所以他們四處開花,走到哪裡就在哪裡生根發芽,融入當地。到後來,維京人的部分文化已經成為英格蘭文化的一部分。舉個例子,今天英語中的星期的名稱,就來自於維京神話,比如週四(Thursday)的叫法,源自維京神話中的雷神索爾(Thor),週三(Wednesday)源自戰神沃登(Woden)。

除了這些具體的文化印記以外,維京人對英格蘭還有一次極其深刻的影響,那就是1066年的諾曼征服。

10世紀的時候,維京人的一支進入今天的法國北部,法國本土人把這群人叫做“諾曼人”也就是“北方人”的意思。這群人在法國北部定居,充分沾染了法國文化,一個多世紀後,他們跨過英吉利海峽入侵英格蘭,顛覆了韋塞克斯王朝,建立了諾曼王朝,開啟了法國對於英格蘭長達數百年的深刻影響。關於這段歷史,歡迎你去看另一本書《諾曼人征服英格蘭史》。前面有相關文章。

回過頭來看,這一部分最初提到的兩個問題就可以回答了。英語的豐富性,源自英國的多元文化,而英國文化的就像是一個漢堡包,最底層的是不列顛人的文化,其次是羅馬文化,第三層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文化,最表層是維京人以及隨後的諾曼人帶來的文化。

盎格魯-撒克遜人建立小王國互相爭霸,其中的韋塞克斯脫穎而出,率先完成了英格蘭版圖的統一,但並沒有建立對地方的有效管理,所以統治並不穩固。請你想象一下,一層一層的文明疊加在一起,並不能形成一個整體,英格蘭的最終形成還需要一個黏合劑,那這個黏合劑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