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漳浦湖西趙家堡:一個沒落王朝的背影


漳浦湖西趙家堡:一個沒落王朝的背影

城中窄巷

漳浦湖西趙家堡:一個沒落王朝的背影

墨池石碑是宋代四大家米芾的手筆

漳浦湖西趙家堡:一個沒落王朝的背影

趙家堡設東西南北四門,東門上可見“東方鉅障”匾額

漳浦湖西趙家堡:一個沒落王朝的背影

仿《清明上河圖》所架的汴派橋


白雲蒼狗,百年一瞬。若無史書記載,啞口無言的建築自是無法說盡過往;但若無建築的佐證,口說無憑的史書亦無法讓人全然信服。探訪漳浦湖西“五里三城”之初就已知道,這裡仍舊保留著較為完好的歷史遺蹟,此行當如穿越時光一般。

隱居閩南

湖西“五里三城”中,趙家堡的歷史淵源最為久遠。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宋亡。趙若和為逃避元兵追拿,改姓為黃,在漳浦擇地建樓,終世隱居。王朝的覆滅,背後的腥風血雨從歷史的記載中清晰可見:祥興二年(1279年),元將攻陷廣東崖山,陸秀夫負9歲的帝昺投海殉國。當時伴駕至崖山的趙宋王族“閩衝郡王”趙若和(宋太祖趙匡胤之弟趙匡美的第十世孫)以16艘戰船奪港而出,不料遭遇颶風船沉,不得已折回漳浦浦西登陸。因元軍搜查甚緊,遂隱趙姓改姓黃,擇地建樓,世代隱匿於閩南大山之中。

若不是一宗同姓通婚案被告發,趙家堡和趙氏皇族後裔的身份或將永遠掩藏下去。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御史朱鑑在審理一起漳浦黃氏同姓結婚案中,查閱族譜玉牒,確知被告黃惠官乃趙若和的後裔,立即奏請朝廷給以複姓。明隆慶五年(1571年),趙若和的第九世孫趙範考中進士,歷任磁州知府、戶部郎中等職,萬曆二十八年致仕後,因“遭劇寇凌侮,決意卜廬入山”,便在今湖西鄉碩高山下建樓築堡,聚族而居。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趙範之子趙公瑞,考察開封、杭州宋代兩京建築佈局,擴建外城,增加不少仿宋建築和懷宋題刻。

故國情懷

恢復了趙姓的趙氏族人,終於能直面自己的身份,這份對祖先帝業的思慕之情慢慢浮現出來;入朝為官經歷宦海沉浮,家資豐盈衣錦還鄉,讓趙家堡的興建、擴建有了不可或缺的條件。趙家堡的佈局立意,處處仿照兩宋故都;築內外兩道城牆,設東西南北四門,為的是有效防禦外敵;城中的官廳、池塘、橋樑、石刻、佛塔等都與兩宋歷史密切相關。

歷史上的汴京設有外城、內城、大內三重,趙範父子刻意模仿汴京城的佈局,也設置了外城、內城、完璧樓三重建築。從趙家堡的東門進入,可見“東方鉅障”匾額,城門築有城樓。一路向南行走,可見主樓完璧樓,名取的是完璧歸趙的意思。有意思的是,完璧樓一層還保留著射擊孔,天井處還留著通向城外的暗道,設置各種各樣的防禦措施也許是源自內心深處的憂患意識。這種憂患還體現在趙家堡的不開南門——南逃是趙氏噩夢,聚居於此的趙氏族人不開南門,是希望今後不用再逃難了。

東門以北是南北三堂,包含了居住、學堂、祭祀等功能。北面還有輯卿小院、讀書處等,是主人讀書的地方。武廟、戲臺接近北門,北門還設有甕城。戲臺對面有路,將池塘劈為兩半,一清一濁稱楊潘湖,取的是潘仁美、楊家將一奸一忠的寓意。湖上迷你秀氣的汴派橋是仿《清明上河圖》所架,據說嫁入趙家門的新婦都要踮著三寸金蓮徒步無人攙扶,走過這座半圓形的陡橋,走不好的就要連滾帶爬,這算是愛體面的趙家給新婦的下馬威。

歸於平靜

城中還有不少地方可看,如外城的官廳仿的是南宋臨安鳳凰山下的皇宮。府第五座,五進並列,共有150間房;荷花池上還有亭臺水榭;西側花園中還有一座高6米的實心石砌七級聚佛寶塔,正好是汴京宋代鐵塔的十分之一;趙家堡曾有座禹廟,摹刻了岣嶁碑立於廟側,仿的是明代汴京的禹廟和岣嶁碑,如今碑文尚存,其篆書高古難識,全國同類碑記僅存3處;墨池石碑是宋代四大家米芾的手筆;松竹村為明代著名書法家張瑞圖所書……

漫步趙家堡,會被這一城的煙火氣息迷惑,感覺它就是一個有城門的農家小村莊,忘了它曾經是皇族後裔的聚居地。當年趙範讀到族譜上趙若和被追殺逃難的故事曾痛哭不已,可見皇族後裔的身份既是趙氏前進的動力,也是他們沉重的包袱。如今趙家堡中還聚居著數百名趙氏族人,但大多數人對自己的皇族身份僅莞爾一笑,已不做深究,也和閩南鄉親一般講著一口淳樸的閩南話。城中雞犬相聞,兒童巷中嬉戲,婦女們在偌大的練兵場上曬著蘿蔔乾,老人們則端坐竹凳曬著太陽,享受著寧靜。輾轉奔襲,一路南遷,想必趙家祖先苦苦追求的就是當下這樣泯然眾人、寧靜安逸的生活吧。現在如願以償,值得歡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